这里曾经历战火硝烟——山门老村

阅读: 评论:0

综合自宝安日报、和谐燕罗

山门

山门社区位于燕罗街道,东与公明街道相邻,南靠松柏路,西连松岗社区,北邻洋涌河,一条松罗路将山门社区分为上山门、下山门两条自然村。总面积为2.4平方公里,大约40%的土地面积被划入生态控制范围。现有户籍人口616人,暂住人口约2.5万人。

历史沿革

1951年,山门隶属于松岗小乡,1956年成立红光社,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时属松岗大队,1978年12月又从松岗大队分出,成立山门大队。

山门古村

1983年7月与松岗大队、洪桥头大队、楼岗大队合并为松岗乡,1986年10月改称松岗村,1993年12月成立山门村,2004年7月26日,改设山门社区。

2017年燕罗街道成立,山门社区被划分入燕罗街道。

姓氏溯源

整个山门村95%以上原居民姓文,文氏大宗祠那副苍劲有力的对联——烟楼世泽,正气家风,更能说明一切。关于这副对联,大凡是文氏后人,都能说出个一二。

据载,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兵败受俘,被囚禁3年。其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1282年,47岁的文天祥从容赴义。他的两个儿子文道生和文佛生相继战死于抗元沙场,6个女儿也被元军杀害。幸运的是,忠臣并不是完全无后。

根据宝安、江西等地史料记载,他的一支血脉,由其胞弟文璧的孙子文应麟(民间或习惯称文应麟为文天祥弟弟文天瑞的儿子,即文天祥侄子),在元朝初期的松岗保存下来。因深圳旧称为宝安,文应麟及其后代即被称作“宝安文氏”。文应麟在福永大矛山脚下开村立业,他还是一名热血青年,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带领文氏家族艰苦创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后,家庭渐渐变得殷实起来。

文应麟非常憎恶元朝外族统治,同情百姓遭遇,为人乐善好施,接济穷人。当时不方便外出了解百姓的情况,他想到了一个体察民情的办法,即每到青黄不接或灾年时,他便会爬上凤凰山顶,看看山脚附近村落各家各户烟囱是否冒烟,由此来判断村民是否断粮。如果望见山脚附近村落烟囱没有冒烟,则说明家家断烟,无米下锅,于是他就派族人送粮到户,接济贫民。后来,他为了瞭望方便,干脆在凤凰山巅搭建了一座临时的望烟楼。后人为纪念文应麟,便在其曾经为了解民情临时搭建瞭望台的地方,建了一座望烟楼。其后人便以烟楼典故作为警言,在祠堂的两侧留下“烟楼世泽,正气家风”,用以警示文氏后人。

山门社区的文氏大宗祠虽没有凤凰山下的文氏大宗祠气派,但在文氏后人的努力下,重建后的文氏大宗祠依旧古朴、典雅、端庄、大方。如今,每逢过年过节,文氏后人就会前来祭拜,“烟楼世泽,正气家风”的故事也渐渐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古建遗存

上山门上围

走进上山门上围,你会以为走进了一个迷宫。这座始建于明末清初时期的广、客混合式风格老围屋整体呈方形,宽54.74米,进深54.65米,坐北向南。

老围屋四周原有一圈清水砖墙建造的围屋,双层围门开于南面正中,是整个围屋进出的唯一通道,门楼高5.6米,进深1.9米,门高2.26米,上部阁楼开有小窗,门楼墙裙用红砂石块砌筑,其上为清水砖墙。加上原围墙外有一道宽约八米的护围壕,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大门向里走,一条巷子将围内一分为二,呈东西两列。放眼望去,这就是作者在前面所说的“迷宫”了。

两列又分南北7排,每拓为7开间即7个单开间单元房,共84间。每个单开间单元房面宽约3米,进深6米多,由一厅一房组成。每排间隔不过齐肩宽,清一的清水砖墙,花岗岩石墙裙,木构屋架,灰瓦覆盖。排与排之间的小巷、每个格局相似的开间,让人联想到天真烂漫的孩童曾无数次穿巷而过、穿间而追,撒下一路欢声笑语。谁家有不着的孩子时,只需登上那分别坐落于各围角的4座两层砖木结构的角楼,透过上层开的窗户,朝围内四处扫视一番,就知道孩童们在哪玩耍,而且还能看见各家炊烟袅袅,一片温馨祥和的景象尽收眼底。

不错,昔日绿水青山中的上围人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围前的护围水壕将整个上围与外界隔绝开来。就如同围城里的世界,外人很难进入。在战事频频的年代,每天有村民在角楼放哨,一见有外敌入侵的迹象,就敲锣打鼓,村里的壮年齐齐跑向围屋正大门,将门堵死,别说人,就连只苍蝇也别想飞进来。

只是老围屋现只残留南面,其余三面或被改建,或已塌陷,护围壕早已被填平。四座角楼也仅存东南角楼一座,旁边还有一口被木板遮挡已久的古井。

2010年7月15日,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将上山门上围连同周边的古建筑统一称为上山门古建筑,并列入第4批不可移动文物点加以保护。

日军碉堡

这是目前深圳唯一被到并完整发掘的碉堡。

这座碉堡位于山门路98号。据悉,发现这座碉堡是个意外,2004年当时山门隶属的松岗街道在一次建筑工地的挖山推土过程中发现一座钢筋水泥建筑,令人疑惑的是,这一建筑无砖无瓦,无门无窗,完全用水泥筑成,四方形,平顶建筑,正前方有一瞭望口,背面有一入口,后经专家鉴定为抗战时期日军在宝安活动时修建的军事碉堡。

碉堡所处的位置,原来背后是一座小山,前面是一条河,碉堡前的小路过去是外界进入燕川村的惟一通道,这一碉堡可以说是当时扼守进出松岗的要道。

据悉,抗日战争后期,地处宝(安)太(平)公路沿线的松岗镇一直有日军驻守,附近村落的村民经常遭到日军进村抢掠食物,抗日游击队于是组织队员进行反击。无奈日军的这座碉堡地处要道,再加上碉堡本身防御能力很强,游击队反击收效甚微。1944年冬季的一天傍晚,日军出动一个连的人马,经山门村欲往公明一带抢粮,游击队避开敌军碉堡的防御范围,在日军的必经之路进行伏击,双方在白龙岗激战一夜,日军死伤10多人,抢粮行动失败。

包括山门的这座碉堡,日军在松岗街道共建有6个军事碉堡,作为当时驻守的据点。抗战胜利后,这些外形并不显眼又难以拆除的建筑就这样被摒弃。久而久之,由于山泥倾泻,碉堡渐渐被埋进了泥土里,真正变成了“日本隐者”,直到建筑工人在推土挖泥时发现它们的身影。而山门社区的这座雕堡也是目前深圳惟一被到并被完整发掘出来的碉堡。

2004年8月10日,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其确定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加以保护。

文华楼

20世纪30年代修建的文华楼曾经风光无限。

比起日军碉堡的低调,在山门古村落中,文华楼则可称得上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文华楼于20世纪30年代由文氏家族修建,一共五层,底层大门墨书“文华楼”三字,建筑为青砖,混凝土,钢筋结构,墙体为清水砖墙。

说它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一点也不为过,与清一的青砖黛瓦不同,它的造型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楼顶别具一格的女儿墙以朱红、亮黄、天蓝三为点缀主,放眼望去,仿佛透着少女般的鲜活生机。而二三层间,中式的双开门窗户采用了拱形装饰,窗户上方以灰雕呈现的山、水、物向世人展示了岭南独有的精湛技艺。

对于文氏而言,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集齐了多类元素的文华楼曾是整个家族的标志性建筑。只是建造者并没想到,有朝一日,战争会波及这个偏远的山村。日军一眼就相中了这座当时在整个村子称得上是地标的五层高楼。于是,这里曾一度沦为日军的活动大本营,直至解放。从如今楼上仍清晰可见的眼不难推断,当时这里也曾发生过恶战,但保存完好的文华楼也正用这些证明了,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家族大楼不单外形美观,防御能力丝毫不落后于日军碉堡。

新中国成立后,文华楼曾被收归国有,后来几经辗转被归还给文氏后人,只是文华楼的主人早已迁移到香港定居,临行前将它交给亲戚打理。文华楼门前,一辆老式凤凰牌自行车被随意搁在墙角,似乎在诉说着民国时期,它的主人曾骑着它无数次在这个古村落里穿行,那清脆响亮的铃铛曾在络绎不绝的人中响彻街头巷尾,好不风光。

百年教堂

山门村还有一座与文华楼齐高的建筑——位于松罗路31号的松岗基督教堂,不过,它可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宏伟。1904年基督教传入松岗后,经历起源与发展,中间因各种原因教堂关闭,直至改革开放后重建,这座教堂便成为当时整个深圳第一座5层楼高的教堂。

松岗七星狮

松岗七星狮舞分布于宝安区原松岗街道的山门、东方水围、沙浦、燕川、罗田、塘下涌等社区。此外,在相邻的公明、宝安、太平、东莞,以及香港、英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亦有分布。

清朝末年,松岗青年人习武之风日盛,年节期间舞狮亦渐成习俗。至上世纪二十年代,松岗的山门、东方水围、沙浦、燕川、罗田、塘下涌等村落都有人舞七星狮。

文琰在焦贤师傅门下苦练十数年,掌握了七星狮舞的各种套路和舞蹈动作,并熟悉伴奏鼓乐及锣、鼓、镲等各类乐器的应用,他是松岗七星狮舞的第二代传人。文琰学成后,在1968年去香港正式当教头传承七星狮,在桃园围、元朗、屏山、围村、流浮山下村等地广收弟子。1976年,他远赴英国、荷兰传授七星狮,把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艺推向了世界。他的高徒文英纳也于1976年去英国成立武术馆并传授七星狮,以后文英纳的十几名徒弟也可出场表演。1979年,文琰回到香港,又收学徒3000多人。1992年起,文琰主要在广东东莞、太平、虎门、长安一带授徒,仅在东莞就收了80多名学徒。

后来,他回到松岗,曾在松岗的山门、东方水围、沙浦、燕川、罗田、塘下涌等村收授学徒300多人,远近村子还纷纷来请他去办团传艺。

1947年,年仅9岁的宝安区松岗山门村人文琰正式拜“七星狮”传人焦贤为师。文琰是松岗七星狮舞的第二代传人,也是文天祥的第二十六代侄孙。

文琰老人

文琰在焦贤师傅门下苦练十数年,掌握了七星狮舞的各种套路和舞蹈动作,并熟悉伴奏鼓乐及锣、鼓、镲等各类乐器的应用,他是松岗七星狮舞的第二代传人。文琰学成后,在1968年去香港正式当教头传承七星狮,在桃园围、元朗、屏山、围村、流浮山下村等地广收弟子。1976年,他远赴英国、荷兰传授七星狮,把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艺推向了世界。他的高徒文英纳也于1976年去英国成立武术馆并传授七星狮,以后文英纳的十几名徒弟也可出场表演。1979年,文琰回到香港,又收学徒3000多人。1992年起,文琰主要在广东东莞、太平、虎门、长安一带授徒,仅在东莞就收了80多名学徒。

后来,他回到松岗,曾在松岗的山门、东方水围、沙浦、燕川、罗田、塘下涌等村收授学徒300多人,远近村子还纷纷来请他去办团传艺。

他成立了“山门文琰醒狮训练社”,该社已成为深圳及香港名气颇大的狮舞门派。

上世纪80年代初,文琰在香港文氏正气堂表演七星狮舞

近一个世纪以来,除了因抗日战争和“”中断过若干年,七星狮舞表演在松岗全境和邻近地区愈渐红火,早已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盛事。2000年以来,文琰都要率弟子参加松岗街道的舞狮拜年表演和对文天祥及文氏先祖的祭拜活动,各路弟子纷纷前往捧场,周围乡亲亦都涌来观看,锣鼓声、爆竹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累计观众达十万人次以上。

松岗七星狮舞与其他狮舞表演的主要区别在于伴奏的锣鼓乐节奏为“七拍半”,且有“骝马步”、“彪步”等多种舞蹈步法,有“狗型”、“伏虎型”等数种造型。它还在舞法上分为“武狮”、“文狮”。“武狮”的主要舞法有“逗蛇(‘逗’活的眼镜蛇)”,“文狮”的主要舞法为“狮子书法”。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14:53: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2530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历史   日军   文天祥   松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