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百年·寻访南岸第一 | 崇文场特支 南岸第一个党组织

阅读: 评论:0

如果没有发掘,我们不知道,

脚下这方热土,孕育多少红密码。

如果不曾走近,也不会惊叹,

眼前承平气象,蕴藏多少历史风雷。

南岸区第一个党组织

到南岸第一座跨江大桥,

再到西部最早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

在南岸这片土地上,

蕴藏着红资源的富矿,

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每一步,

都在这片热土上留下深深的印迹。

今起,南岸微发布开设新栏目

【致敬百年·寻访南岸第一】

邀您一起看南岸革命资源,

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和伟大业绩,

向着新征程奋力前行。

南岸是重庆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城市的主城区之一。

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南岸地区的第一个组织——中共崇文场特别支部建立,此后,基层党组织相继诞生,南岸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是年六、七月份,我们撤离武汉。我请求教书再制备行装,得到允准,派到南岸黄桷垭崇文小学教书。从此我直接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巴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

这是中共崇文场特别支部书记曹露霄回忆1927年组建南岸第一个党组织的情形。短短数月,崇文场特支凭借微弱而坚韧的革命力量,打破了笼罩山城的沉闷局面。

南岸第一个党组织

1927年秋天,南岸第一个党组织——崇文场特别支部( 下简称“崇文场特支”)诞生,进而相继建立了西南学院支部、又新丝厂支部等党组织,随着党的队伍的壮大,1929年底,中共南岸区委成立。

笼罩下的崇文场特支是如何建立的,又是怎样迅速开展活动的,在崇文场特支撤销后,续写了什么样的发展故事?近日,记者来到南岸区南山街道崇文路122号中共崇文场特支旧址,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探寻。

南岸区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现已建设为黄桷垭小学。记者 易黎 摄

面对旧址,比对着和手里的历史图片资料,右边低矮的墙头,立着“黄桷垭小学”五个镂空红字;不远处,青青草地,红墙白瓦,一派生机活力。一切都是全新的模样,只有远处的山黛隐隐述说着当年故事。

94年前,这里是巴县崇文场小学,那年秋风乍起时,中共崇文场特别支部建立,从此书写南岸党组织的历史。

当年星火,今已燎原

1927年,重庆城区的中共党团组织被迫转入地下,重庆笼罩在之中。但白的恐怖氛围挡不住红星火的传播。时年8月,按照省临委安排,团地委组织部主任曹露霄来到了巴县崇文场小学,以教书为掩护,领导队伍开展党的工作。

此时,1926年来到巴县崇文场小学的范景庵已发展了牟才俊(牟爱牧)、陈华民、熊光华、潘方才、庞大哲、张成楷等10多名共青团员。在坚实的基础队伍上,南岸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崇文场特别支部顺利建立。

在曹露霄的回忆录里,他和党员范景庵、唐昭明、邓力平等同志一起教书,他名义上任团省委儿童部部长,实际是崇文场特支的党支部书记。崇文场特支在学校秘密组织学生自治会,指导会员们阅读马列主义书籍和各种进步书刊,向农民宣传地主剥削农民的罪恶和农民生活贫困的原因,以及农民要翻身求解放只有坚持斗争的革命道理。

黄桷垭小学副书记张俊松该校介绍党建情况。记者 易黎 摄

1928年1月22日除夕之夜,崇文场特支开展了一场“疯狂”的活动。

“年底春节,旧俗城内居民农历正月初一那天,都要到真武山、老君洞来朝山拜佛求笺,我们党员和十来个团员从真武山沿途到龙门浩,又从海棠溪经老君洞到黄桷垭张贴我们的标语。”

——《巴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

在《巴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中,曹露霄回忆,“大家两人一组,趁居民吃年夜饭路上行人稀少时,组织好前后看哨的,提桶拿浆刷拿标语的,分头分段同时贴满了各路道的标语。”

第二天,众多朝山拜佛的香客和游人一路争看标语,消息迅即传开。“消息震惊了全城,不知南岸有好多的共产党。”重庆全城对此议论纷纷,打破了三三一惨案后笼罩山城的沉闷局面。高压之下,崇文场特支不便再在崇文场小学,党、团员全部撤离学校,崇文场特支被迫撤消。

红血脉,不断传承

尽管崇文场特支从崇文场小学撤消,崇文场小学也几多易名,但红精神已深深烙印在这块土地,屹立在这片土地上的黄桷垭小学在新中国解放过后,拥有了自己的党支部,继续发扬红精神。

和其他党支部有所不同,黄桷垭小学党支部的发展不局限于常规的日常党建工作,他们将党建成功融入了教学。“早在好几年前,黄桷垭小学就已经把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相结合。” 分管学校党建工作的黄桷垭小学校副书记张俊松介绍,“小萝卜头走进校园”活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同学们在小萝卜头主题阅览室阅读。记者 易黎 摄

在偌大的教学楼里,几十道“小萝卜头”知识关卡题目,分布在整个教学楼道,题目答案则“藏”在三楼红岩知识阅读区和四楼的“小萝卜头”活动室。

走进“小萝卜头”活动室里,数百册红教育的绘本、小说陈列其中。这个已经开放了四年的“小萝卜头”活动室,每天中午都会迎来大批在校学生,他们在活动室里看小萝卜头的故事,听革命先烈们的事迹。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萝卜头是具有鲜明代表的革命人物,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学习小萝卜头的感人故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张俊松坦言,活动开展这些年来,小萝卜头不仅走进了校园,还走进了学生们的心里。

同学们在小萝卜头主题阅览室阅读。记者 易黎 摄

和“小萝卜头走进校园”活动同样深受学生喜爱的,还有红研学旅行。参观烈士墓、渣滓洞、白公馆,讲述那些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采访从林弹雨里走出来的革命前辈……通过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每一次的红研学旅行在校园活动都能掀起一波波热潮。

在黄桷垭小学校书记、校长徐勇看来,有着红历史的黄桷垭小学,这些年逐渐将红教育放在教学“c”位,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们了解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深刻感受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红革命精神不断传承。

同学们在小萝卜头主题阅览室阅读。记者 易黎 摄

当年星火,今已燎原

近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南岸区党组织早已从当年的星星之火,发展为如今的燎原之势。

“目前,南岸共有基层党组织1851个,”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层党组织在机关事业单位、村、社区等传统领域以外,对互联网企业、物流企业等新兴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也进行了有效覆盖,可以说,我们的共产党员几乎遍布所有的行业组织。与此同时,我们的共产党员的任务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转化为不断满足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南岸8街7镇中,以区领导为组长,全覆盖联系指导150个村、社区,聚合了区领导、区级部门、镇街及村(社区)“四级力量”。党员干部生活在众中,生活在组织内,扎根在社区里,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推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摸索形成了三事分流、四邻联动、“131自治”等基层治理模式,有效推动问题联动解决、及时解决,提高众的生活幸福感。

燎原的星火还延伸到了众居住的小区里。截至目前,南岸已建立起332个小区党支部。“小区党建”模式已是南岸区城市基层党建重要抓手,小区党支部也日渐成为居民众生活的主心骨。在这个模式中,小区党组织和党员们充分发挥小区治理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带动业委会等基层组织联动共建,整合提升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资源,让众的心声说得出口,落得了实,社区治理细化到点。南坪街道东路社区新华苑小区的居民们深有体会,“自从小区有了党组织后,不管大事小事,都能得到党员同志帮忙解决问题。”

当然打铁还得自身硬。南岸基层党建工作持续用力抓基层打基础,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对照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要求制定测评指标、指导党支部工作,全面掌握全区各领域党组织基础工作情况。针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以“一支一策”制定方案,务实推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完成整顿转化。

每个党支部就是一团火,唯有让每团火都熊熊燃烧,才能让燎原之火燃得更旺,烧得更久。

总编辑:何 丰

副总编辑:廖 倩

责编:高成燕

编辑:贺烨倩

校对:何子韵

记者:陈思易

摄影:易 黎

南岸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投稿邮箱:62988828@163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12:07: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2654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