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现▶铜鼓凤山村古樟之谜

阅读: 评论:0

铜鼓县城北郊有个凤山村。凤山村里有处上千年的风景林,在这片林子中唱主角的并非苍松翠柏、绿林红枫,而是始终丛生共长、令人拍案称奇的古樟树。奇在哪?奇就奇在它生态特殊、与众不同:其它地方的樟树多是“孤男寡女”“独木参天”、而此间的古樟居然“一胎多胞、众星捧月”——几枝主干同时矗立在一只树兜上!倘若您尚未见过这种樟类奇迹,请抽空去凤山村实地开开眼;假如您也有心破解凤山古樟之谜,请先听听下面这个虽很荒诞、却不悖史实的民间传说:

大约是在宋仁宗坐朝当政年间,成批的山西大汉拖儿带女、举家南迁。进入修水、铜鼓的山西移民,几乎全是同宗共祖、来自太原的帅家后代。在领队、也就是新任族长的调遣下,到达铜鼓的帅家人立马分成两伙---一伙上排埠,一伙去凤山。无论置身何地,豪放直爽勤劳朴实的帅家人都能适应环境,快速地建功立业。他们在追求温饱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后辈的培养。因而,能文能武者层出不穷,留名青史者亦为数不寡。

北宋元符二年(1099),排埠的帅天麟参加文试中举,出任吉州同知。在任期间,他敦促本家族长选址立祠,以此祀祖并激励帅家子孙发愤图强。经过全体族人近三年的打拼,一幢飞檐拱斗、画栋雕梁的帅家祠堂终于建成了。它座落在凤山浆里的狮子坡南麓,祠后那些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大樟树自然成列,活像一扇巨大的绿屏风在为其遮挡乌烟瘴气。祠堂,不仅是安放祖宗灵位、彰显先辈功德、维护族人团结的圣地;也是祭天祀祖、敬神祈福、抑恶扬善、共商大计的最佳场所。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帅家祠成为帅家人集会议事的中心,建祠的初衷亦在忽明忽暗的社会现实中逐步闪显出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种怪异现象也随之发生了----

从宋崇宁年间到明崇祯年间,时光老人跨越了整整六个世纪,步履蹒跚地走进帅家祠。他提醒族长:“老帅呀,你们家族是怎么搞的?近600年来,曾经崇文尚武、人才济济的帅家,因何落得个名不见经卷、事不入典籍?是不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湮没了铜鼓帅家的声望?”

经点拨,向来深信宿命论、堪舆学的帅家族长如梦方醒、似有所悟。他环顾四周,对这所屡经维修、至今仍残破不堪的祠堂产生了怀疑。在送走时光老人之后,他派人到湖南请来了一位名叫杨了尘的地仙。这位地仙自称是汉朝杨救贫的第57代弟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本事如何如何了得。酒足饭饱之后,杨地仙拿着罗盘在祠堂四周转了一圈回来,面对围观的帅家人说道:“唉,你们在铜鼓的开山老祖选在此地建祠,是好心办了坏事。这块地形叫‘铁栏关狮’,一只狮子被关在铁笼里,它如何跑得出去撒?在这种地方建祠堂,祈求族人传宗接代、多子多孙还可以;若想后人出将入相、大富大贵则很难。要改变目前状况,办法只有一个---尽快将祠堂后面长得像

栏杆似的樟木砍尽。拔掉了“铁栏杆”,“狮子”能往外跑,你们帅府的人才就有出头露脸、光宗耀祖之日哟!”.......

听了杨地仙如此这般一说,族人喏喏连声、点头称是。族长立即带人挥斧动锯,将那排生机盎然的大樟树砍个精光。

说怪也怪:樟树被毁后,祠堂的风水似乎真的有了好转。在清兵入关不满百年的时候,排埠的帅家乾名动京师,他的书法作品得到乾隆皇帝赞赏;紧随其后排埠的帅挺、帅凤章等一大批文武举人,分别在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走出大山、步入仕途。

说奇亦奇:同一血脉、共一祠堂的帅家人,命运却大相径庭。都是吃五谷杂粮、行孔孟之道,为何坐官轿、吃俸禄的多出排埠帅家?难道凤山帅家的子弟胸无大志,只顾老婆孩子热被窝?是也,非也?个中原委,恐怕只有天知、地晓。不过,那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并没有存在多久。时至清末,无论是排埠帅家还是凤山帅家,几乎都在官场上销声匿迹了,这是何故?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奇怪乎?帅家祠堂后背的樟树,是在明末清初被砍光的,也说不清是在何年何月,它又获得重生并又长成了一片风景林,给古老的凤山增添了一派盎然生机。它仍似一扇巨大的绿屏风,向探奇、解谜者展示着自己的古韵新姿!

文章来源:《试剑石》文丛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18:0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2748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铜鼓   凤山   铜鼓   祠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