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风情处,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

阅读: 评论:0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西安风情处,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

西安无疑是高大上的古都,但凡历史文化名城都有些老街巷让人着迷。这里每天接待着成千上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故有“到西安,不到北院门回民街,等于未到过西安”之说。但这种说法是夸张了点。

“北院门”亦或“回民街”,官名是“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为北院门、西羊市、化觉巷形成的环形步行街区。我是早些年去的,说实话,体验并不好。除了两座清真寺清静外,马路街巷感觉就是零散、混乱的商业集市。

北院门位于西安鼓楼西北角,回民占街区总人口约29%。北院门街道南北走向500多米,是游客最密集、人流量最大的街道。这里看不到旅游大巴,没有举着小旗的导游,游客都是自己“摸着过来”的。

(西安鼓楼,中国最大的鼓楼)

北院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属唐皇城范围,是当时尚书省的正门。北院门之名始于清代。清初陕西巡抚行署设于鼓楼以北,鼓楼以南是陕甘总督行署,南北相对,一个称“北院”一个称“南院”,与北院大门相对的大街,就被叫作北院门,也称“北辕门”,另一个称南院门。巡抚府、总督府二者呼应,构成当时陕西的行政中心。作为行政中心地位一直持续到解放以后,贯穿古今1400年,可谓“千年的王朝,铁打的衙门”。

(北院门北端石牌坊)

衙门门前摆摊设点是很难想象的,转因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路西逃逃到古都西安。本就寝在总督府(南院),慈禧觉得地小简陋,后来就把“行宫”安置在北院。一时间各省所贡银两、物品也随之运至西安,北院门银号商铺应运而生,盛极一时。虽然落难的老佛爷和皇帝在北院只居住了大半年,但北院门的“繁荣”一直持续至民国年间。

“回坊”又是怎么回事呢?唐朝时期的街巷是四四方方棋盘状,每一“小方块”就是“坊”。安史之乱后期,唐朝曾借用阿拉伯及西域的士兵帮助平乱。事后,朝廷允诺他们可以留住京城,并娶中国女子为妻。于是,这些官兵就住在了长安皇城的西北部,有捍卫京师之意,此后逐渐形成了西安所谓的“回坊”。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在长安居住生活期间,学习唐朝的法令、制度和文化礼仪,北院门至今保留有“学习巷”。回回人善于营商,“依坊而商”,形成了北院门的商业氛围。

(北院门大皮院清真寺,既有中国园林特点,又有伊斯兰艺术风格)

最好吃的小吃永远散落在民间,这里的吃也充满了市井之气。名吃很多,故事传说也很多,到了饭点个落座的位置都很难。

吃了碗羊肉泡馍,店大名气大,味道就不敢恭维了。馍(饼子)是机器切好的,汤料也不怎么样。

如果你能融入当地百姓的饮食之中,街边的胡辣羊蹄,羊杂汤算是美味。

看到当地居民买牛杂,不知你敢不敢享用。

回族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他们的居住区都是以清真寺为中心,“环寺而居”。著名的化觉巷真大寺(即西安清真大寺,下篇介绍)是明朝皇帝敕建的。

化觉巷是回族先民的聚居区,取感化、感悟之意。其巷史可上溯至唐代,大清真寺在便此巷中。

西羊市在北院门中段西侧。元朝时这一带即已形成以羊只和羊肉交易为主的集市,因此街巷最早得名羊市。民国时期为了与东大街的羊市相区别,遂改称西羊市。西羊市以小吃摊点和炒货为主。

(蜜枣桂花糕)

北院门有一座四百余年历史的明清古宅——高家大院。高家大院的主人高岳崧祖籍江苏镇江。明崇祯十四年,12岁的神童高岳崧就参加了科举考试,被皇帝钦点榜眼。高为官忠勉,作风廉政,深得皇太后赏识,后官居太师,其后人七代为官。皇太后下令拨款维修大院,赐它做了高家的宅第。乾隆御批了“榜眼及第”牌匾,故当地人称榜眼府。(北院门144号民居)

回民聚居区是明清时期逐步形成的,以西安清真寺为核心,有“七寺十三坊”。回坊里流传着“高家的墙,马家的房,米家的金子拿斗量”。走进高家大院,果然高、实在的高。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14:18: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2828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西安   文化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