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高旻寺

阅读: 评论:0

高旻寺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汊河街道三汊河口西侧,是驰名中外的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首。它不仅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合称我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而且与成都文殊院、新都宝光寺、镇江金山寺并峙长江流域禅宗四古道场,有“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之说,因而名满神州,影响波及东南亚。

高旻寺全景

历史上的高旻寺,是先有塔后建寺。从吴惟华的《天中塔记》中记录了天中塔的修建过程:天中塔从顺治八年(1651)辛卯之春开始建设,顺治乙末(1655)春建成宝塔。之后,又在塔旁营建梵宇三进,名曰“塔庙”。关于修建原因,据相关史料考证,原因有三:一是时任清代江南河道总督的吴惟华为消除本地水患,在城南的三汊河处修建一座七级浮屠,名“天中塔”,藉以镇锁运河,纾缓水患。从江苏省佛教协会《当代江苏佛教》中可以证实这一点;二是吴惟华自身笃信佛教,建塔以修功德。这在吴惟华的《天中塔记》中也有体现;三是与吴惟华的亲身经历有关,他曾亲身参加了清朝灭亡明朝的战争,深知战争的残酷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百姓追求的无不是和平的生活。所以他修建天中塔也是为江北万民祈求和平、风调雨顺。

天中塔及其塔下的塔庙一直规模不大,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三次南巡时,路过天中塔时,见到该塔年久失修,于是颁内币略加修葺,为皇太后祈求福佑。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塔塌,此后未能重建。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高旻寺欲重建“天中塔”,邀请国内著名古建专家设计。建成后的天中塔为仿清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八面九级,高88米。塔身镶嵌石刻《法华经》一部,洋洋万字,无一拼接,堪称无双。

天中塔

高旻寺前身为始建于隋代之佛寺;《历代塔寺道场略志》称它屡毁屡兴,数易其名。康熙四十二年玄烨第四次南巡,登临寺内修缮一新的的天中塔,塔址绝佳,临大江,通南北,凭高四眺,北顾蜀冈云淡山光近,南望江渚分水脉清,抬首是云表天风,晴川远适,俯视则绿野农炊,大河白浪,康熙顿有高入天际之感,襟怀开阔,于是他从汉王逸赋《九思•伤时》“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句中撷出高、旻二字,赐寺名为“高旻”,并御笔书额。(这里康熙取的是天高、神清、气朗之意。)

康熙

高旻寺正门

在康熙赐寺名第二年,他又御制《高旻寺碑记》,颁赐内宫药师如来脱沙泥金宝像,寺内建金佛殿及御碑亭供奉。后因康熙、乾隆多次南巡,常常驻跸此处。于是曹寅、李煦和两淮盐商从康熙四十二年起,在高旻寺西侧修建行宫,由高大围墙隔开了一座寺院式园林——塔湾行宫,十分规模数倍于寺。而康熙帝先后两次南巡驻跸高旻寺时,均赐有诗作和墨迹。他书写的匾额有:“云表天风”、“萸湾胜览”、“水月禅心”等;御赐对联有:“蜀冈云淡山光近,江渚潮分水脉清”等。

寺院大门面临运河,朝东而开,寺庙山门嵌有汉白玉石额,刻有康熙手书“敕建高旻寺”;门前两座石狮虽屡遭毁砸,仍抱定河口,守卫寺院,雄风不减。

高旻寺清代山门

乾隆

随着清帝的频繁临幸,高旻寺在佛教界的地位被推上了巅峰。然而,在咸丰年间,高旻寺全部毁于兵火!其后在同治至光绪年间,屡毁屡建,虽多有恢复之举,但也只是局部修拓。直至今日,鼎香缥缈,玲雨清廖,山门、观音亭、藏经阁、天王殿、五百罗汉堂等众多建筑已经或将要呈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镂刻“敕建维扬高旻禅寺记”九篆字的老山碧玉寺印失而复得,回归寺院,重镇高旻。

历史上的扬州,就以梵刹林立,观庙萃聚著称。而今,欣逢盛世,枯木逢春,古道场的法脉将绵延不绝,高旻寺的禅风会愈加兴旺!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19:59: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2839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康熙   中国古代史   清朝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