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塔

阅读: 评论:0

宝塔起缘于古代印度,原本是用来埋藏佛祖释迦摩尼的遗骨并供佛教信徒崇拜之用,后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发展成佛塔这种具有东方特的建筑,宝塔的作用更多在于镇妖避邪,比如《白娘子传奇》中的雷峰塔。革命现代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也有台词: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明朝初期,风水学说盛行,受此影响,风水塔应运而生,几乎每个县城甚至每个乡镇一座,蔚为壮观。风水主要用于堪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塔的建立被视为“地脉兴”而“人文焕”的大事,极受重视。

清代堪舆大家赵九峰著《阳宅三要》云:“凡都省、府庭、州县、场市,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宜于甲、巽、丙、丁四字上立一文笔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山上立文笔、或平修高塔,皆为文笔。”这就是到处都有的文峰塔。文峰塔一般修得细长,似毛笔插入云霄,似乎要在苍天上书写什么。

巫晨1978-1982年曾在苏州大学就读,宿舍面对着方塔。据说,不远处的双塔就是笔,塔下的寺庙是砚,放生池是砚里的水,某豪家里科举一直不旺,风水先生指点:缺墨,于是某豪斥资修建了方塔,果然子孙高中。

【苏大方塔,后面的宫殿曾是我宿舍】

天宁寺塔,位于仪征市区工农路与前进路交汇处,西北方向与鼓楼隔河相望,西侧有仪征文化名人盛成故居,东邻仪征古代著名文化遗址仪征县学。天宁寺塔的塔身外部原来为正八面形仿楼阁形状,每层都有回廊,塔体内部为正方形,层层收缩,交错上升,原有刹件、腰檐、平座等,可惜已毁,现仅存一砖筒塔身,原塔高近70米,现高47.2米,仍为江苏省境内最高之塔,是来仪征观光的必到之处。

【天宁寺塔】

查《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二十,祠祀志,寺,“天宁万寿禅寺” 条目,援引申志(隆庆元年《仪真县志》,申嘉瑞纂修,简称申志)记载:

在县治东南,澄江桥西。始自唐景龙三年(710),泗州僧建佛塔七级,以镇白沙,创永和庵于塔后。宋崇宁中,僧道坚复建,赐名“报恩光孝禅寺”。政和中,改天宁禅院。后有楞伽庵,苏子瞻尝于此写经,故名。西有井,名“慧日泉”。南渡后,迭经兵火,寺塔俱毁。国朝洪武初,僧法刚复建。永乐初,智韶继葺宝塔。道常增建殿堂、塔廊。嘉靖中,僧会佛衡重修,增饰重门,岿然丛林之胜。嘉靖四十四年,浮图灾,僧法成、法晟重加修造,易以金锥。

解读一下,在唐朝的景龙三年(唐中宗李显的年号),仪征(当时叫白沙)来了一位泗州僧,他看中了这个地方,修建了七级佛塔,用以镇水压邪,并在塔后创建了永和庵。

这位“泗州僧”的姓名和法号已不可考,但是佛塔是他倡议修建的。《县志》卷四十一《人物志》“方外”条目记载他“道行精严”,具备“大法眼”,来到本县后就在澄江桥附近建了永和庵,他自己就住在里面。为什么选择了在此地建塔?原来,唐代仪征已经是漕运枢纽,南方各省的粮食经长江从仪征中转进运河,由于当时这里还是长江入海的喇叭口,广陵潮波涛汹涌,船舶运输风险很大,翻船搁浅事故频发,泗州僧考察本地山川地势、风水形胜,认定必须建宝塔镇水压邪,保一方平安。于是就在这里建起了七级浮屠,并且在塔后澄江桥附近创建了永和庵。

到了北宋,永和庵已经改名为楞伽庵,苏轼就是在这里抄写经文的。南宋绍兴年间,又更名为“天宁万寿禅寺”。后来几经战乱,寺、塔都已损毁。直到明朝洪武四年(1391),僧人法刚重建。复建时在塔下建了一尊塑像,以纪念“泗州僧”这位开山之祖。

重建后的天宁寺塔,砖木结构,虽是明代早期建筑,但犹有唐宋建筑遗风。明代修成后历经战火,多次维修,光绪三年(1877)由于寺内炊火之灾,仅存塔身。

历史上,天宁塔是可以登临的,而且历代文人雅士都以登塔为幸事。这里介绍一首陈沂(1469-1538,上元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的诗:

我昔真州寺里游,曾登雁塔临高头。

上瞻西北星辰满,下俯东南江汊流。

一从驾鹤瀛洲去,缥缈飞楼十年住。

回见红尘隔彩霞,至今犹记题诗处。

试想,古代没有雾霾,能见度必然很高。倘若登塔远眺,不仅江南诸山尽收眼底,扬州、镇江、金陵诸城,亦可目及,这是多么诱人的景致啊!巫晨1985年到仪征工作,三十年来从未有机会登过此塔,不免有些遗憾。

与天宁寺关系最为密切的名人是苏东坡。他老人家一生到真州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来就与天宁寺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八月,这一年苏轼离开了谪[zhé]居五年的黄州到了金陵,与两次罢相、寓居半山园的王安石相会,又应朋友之邀到真州小住,苏轼在给王安石的一封信中说,我开始想在金陵买田,以便时常陪您散散步,在钟山脚下养老,没能如愿。现在在真州一住已有二十多天,每天萦绕在脑海里的事,还是买田,这回不知道能不能成。在真州置业也蛮好的,如果买成了,我在真州安家,坐船来往金陵很方便,见到您就不是难事了。从这封信可见,苏轼曾打算定居真州。后来他另一个朋友滕元发任湖州太守,为苏轼在阳羡(宜兴)物了一块地,劝他去宜兴定居,所以苏轼改变了在真州定居的主意。

苏轼全家暂住在真州州学里,他本人还到真州楞迦庵的僧舍里抄写《光明经》,隔壁的墙院内有一口水井,苏轼闲暇时打这井里的水煮茶,“喜其清甘”,感觉很好,为此井题名:“慧日泉”。

这个慧日泉至今还在,只是天宁寺解放后变成了油米厂,改开后变成了某楼盘,慧日泉被圈至该楼盘内的一个角落里了,不认真寻您还就不着。临街的饭店原来起个名字就叫慧日楼饭店,曾经红火了好一阵子。

【慧日泉 大兵摄】

我们不妨也戏说一下宝塔的风水,不远处的县学是砚台,泮池就是砚台里的水,奎光楼是墨,天宁寺塔就是笔,秀才们就是纸,这样好的风水,仪征科举不牛也不行啊!所以文武状元、榜眼探花、父子传胪、一代文宗,都从这里走出来。现在学宫萎缩了,奎光楼搬走了,咱仪征中学的高考成绩,可不就差强人意了么?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巫晨《阮元仪征事》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00:01: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2845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