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这片地区的合浦人,你们发达了!

阅读: 评论:0

合浦有塔名文昌,义取丁火之文明也。

文昌塔的文化背景

塔本为宗教建筑,两汉之交,佛教传入,东汉初,作为佛教建筑的窣堵坡(音译自梵文)传入中原,并逐渐与中原楼阁式建筑融合,演变成中国式的塔。早期的塔大多作为安放佛骨、佛像、佛经等的高耸型建筑,称“佛塔”。唐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述:“拘尸那揭罗国,……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其大砖精舍中,作如来涅盘之像,北首而卧。傍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基虽倾陷,尚高二百余尺,前建石柱,以记如来寂灭之事。”宋代以后,塔逐渐世俗化,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蕴。

文昌本为南斗六星的总称,又称“文星”,传说是主持文运的星宿,所以后代又称其为“文曲星”。历史上不少名人都曾被神化为文曲星转世的典范。道教也有称为“梓潼帝君”的神名,据说是奉玉帝之命掌管人间功名与禄位的神祗。元代以后,文昌星和梓潼帝君的传说逐渐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依然掌管人间功名与禄位。文昌塔建造时间多在明清时期,当时,各地府(州)、县为改善本地风水、祈求文风昌盛而在特定位置建文昌塔(也称文风塔、文峰塔、文笔塔、文塔等),广西现存与合浦文昌塔同类型的古塔还有:兴业县石南镇石嶷文塔(明万历三十一年建)、蒙山县永安寺后的文笔塔(明代)、荔浦县城的荔浦文塔(清代)等。

△明代《廉州府志》中《图经志》标注的合浦文昌塔位置△

合浦文昌塔的修建历史和形制

合浦文昌塔位于县城南约3公里处,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据明崇祯《廉州府志》卷一《图经志•历年纪》载:“廉之西南隅无岗,江流斜去,行家所忌,民无贮蓄,科目寂寥,乃请于抚按造塔以镇之。议将窑料备用,再计杂税之羡,而数用是敷,乃成塔名文昌,义取丁火之文明也。……如文笔状,故一郡之望也。”由此可见,由官方主持并斥巨资修建细直高挺、似文笔直插云霄的文昌塔主要是为了改变廉州府城西南隅“形家所忌”的地理风水环境。风水学认为水口之间宜有高峰耸峙,可以贮财源而兴文运,修建文昌塔祈求“丁火文明”符合古人风水观念。合浦文昌塔与各地文昌塔一样承载着俗世之人的寄托和慰藉:其一和科举制度有关,建文昌塔是象征或希望本地人才辈出、多中科举;其二是和风水有关,希望建造文昌塔来弥补风水上的不足;其三是起到人文景观美化、装饰作用,文昌塔凭借高耸入云的姿态,修成后便成为廉州府地标建筑,时人以为“一郡之望”。

合浦文昌塔高35米,塔身座北向南,塔基直径10米,塔座直径8.41米,塔内空心直径2.6米,塔壁厚2.75米,为平面八角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塔尖原为密檐式的塔刹,后遭雷电击毁,修缮为葫芦宝顶。塔基以长条青砖石板构筑而成,塔身用青砖里外三层结砌,每层塔内墙壁上均砌有6 阁佛龛,佛龛里曾安放有佛像(今佛像已无存)。塔外墙粉饰朱,七层均叠涩出檐,每层开有东西向风门,塔内各风门均与阶梯相连。自底层可沿着阶梯逐层环绕登至塔顶。文昌塔南襟禁山,西倚望州岭,东北临府城,西南扼廉江入海口,可谓地处要冲。立于塔顶,向南,可望见茫茫大海乃至整个北海市区;向北,可将合浦这座“廉州古城”尽收眼底。

文昌塔建于明万历(癸丑)四十一年,清代重修,为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年经受着风雨的侵蚀、人为的破坏、雷电的触击,致使塔座危厄、塔顶已圮、塔身爆裂。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于1981年拨一万七千多元维修,于七月动工,十月完成。将塌去的檐修好,复原了塔尖宝顶,并局部翻新还原面貌,为乡土名胜增添新,此乃邑人之本也。特以记誌。

一九八一年十月三十日 合浦县博物馆立

关于文昌塔的传说

流传至今有关合浦文昌塔的故事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古时合浦廉江常生水患,江水泛滥祸害一方。有一年,不知从何处跑来一头巨大的犀牛入驻廉江河湾里,从此,江水不再泛滥,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官府赋税徭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每当贪婪的官吏来到廉江河湾附近横征暴敛时,都被犀牛显灵吓跑。官府于是在廉江河湾高阜处修建文昌塔,塔落成后,每逢太阳升起,塔影倒映在河湾水中,像一条长长的鞭子抽打在犀牛身上,致使犀牛无法在廉江河湾安身,只好逃逸他处。此后,贪官们又可为所欲为了。二说:明代某一年,廉州来了个“番鬼佬”(旧时廉州人对外国传教士的蔑称),他眼光犀利,能看穿石头(廉州有“番鬼佬看穿石”的俗语)。番鬼佬看到廉江里有头大犀牛,知道它是个灵物,并预知廉江有此灵物日后此地必出了不得的大人物。番鬼佬自然不想让廉州出人杰,便编造谣言说:“犀牛是个妖孽,不除会祸害地方。”便百般怂恿官府在廉江河湾旁的山坡上建一座酷似牛鞭的塔。塔落成后,每当日出塔身倒影映落河湾水中,像鞭子般不断地抽打犀牛,使犀牛再也无法在河湾安身,只能逃往别处居住。此后,廉州便少出俊才了。三说:清乾隆年间,进士出身的康基田受命到廉州任知府,府治就设在如今的合浦县城。精通风水的康基田一到合浦,就四处考察地形。他发现合浦是个“犀牛出海形”,而城南一带正是“犀牛吉地”。这一带坟地较多,若谁家偶尔葬中穴位,子孙必然大贵。子孙一贵,势必威胁“康府”地位。于是,康基田命人在城南建起文昌塔。当斜阳照射时,塔身长长的投影恰像一根七节钢鞭,鞭打犀牛,将之往回驱赶,以破风水。

以上民间传说具有某些合理性,据康熙《廉州府志》卷四《户役志·物产·兽属》载有“山犀”,自注“时有”,从崇祯《廉州府志》卷一《图经志•历年纪》看,万历四十一年之前,廉州接连有虫灾、旱灾、风灾,其中万历三十七年(1609)大稔,注曰:“举一岁之稔,他岁之饥可知。”钦州、廉州累遭海贼、山贼袭扰,形势严峻,万历三十五年(1607),“冬十二月二十七日,交贼突陷钦州城,廉州指挥当弘谟将兵御之。”明年,“正月,夷贼复侵钦州,围其城,同知曾遇、指挥当弘谟力保孤城”。值得注意的是,修文昌塔前,并无水灾,反而是塔成后的天启元年(1621)、崇祯七年(1634)、崇祯八年(1635)发生比较大的水(雨)灾,导致农田被淹、庐舍被毁、遽成泽国,廉州饥民无算,更为严重的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廉州编征辽饷,崇祯八年(1635),在廉州水灾严重的情况下,“诏府州县积谷十抽三觧(解)助辽饷”。总之,明末廉州内外交困,尤其是文昌塔修成后,廉州居民接连遭受水灾,朝廷赋役不减反增,居民生活十分困苦。传说一、二应该是塔成后廉州居民未“丁火兴旺”有感而发,但错以明末水灾置于修塔以前,而犀牛显灵、保佑百姓便是无稽之谈。传说三所谓“康基田立文昌塔破合浦风水”之说,更不可能是事实。文昌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而康基田(1728—1813)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才由钦州知州擢升为廉州知府。实际上,康基田是个政绩颇丰的官员,他“为官清正,在钦、廉多惠政”。任廉州知府时,康基田引进种桑养蚕技术,解决了不少农民的生计问题;他主持修复“海门书院”,大兴文教之风;他疏浚城壕,改善城中排水系统和乡间农田灌溉设施;他还兴建城内街、桥和“东坡亭”、“清乐轩”等园林设施。乾隆四十年(1775),康基田署任惠湖嘉道,乾隆五十二年(1787)擢江苏按察使,五十四年(1789)署江南河道总督,在任期间整治河道,颇有建树,乾隆皇帝嘉其奋勉,特加恩赐。康基田是山西兴县人,清代地方官员有任期,巡抚、知府等不得于任所购房置地、娶妇,作为外地人的康知府任期一到,或调或升,自然不必担心廉州某人葬吉壤,其子孙威胁自己地位。可见民间传说多以讹传讹,并不可信。

(2019年)

合浦文昌塔作为北部湾地区宗教信仰和“堪舆”理论在古建筑实践中的典型范例之一,客观地反映出明清时期人们对“风水”的崇尚和信仰,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广西历史文化及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1962年,合浦文昌塔被公布为“合浦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成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0 年国务院公布北海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合浦作为北海市的辖县,除合浦汉墓外,还保留大浪古城遗址、草鞋村遗址,以及大士阁、海角亭、惠爱桥、东坡亭、文昌塔、武圣宫、东山寺、文庙等一批文物建筑,在北海历史文化名城的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内容来源:合浦申遗中心

版权归原创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7:47: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2908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合浦   犀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