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井城:曾经“每条街有两口井”,全城3400口今仅存10口

阅读: 评论:0

描述长沙古城,有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南门到北门,七里又三长白山在哪里 分”“东西方向更窄,呈长条形,大概四里的样子。”清初的长沙,人口数量剧增,已经出现向城外扩展的趋势,到1924年,城外已住了不少居民。

而其中尤为时间换算 特殊的一个现象是,在这大概南北七里多,东西四里的区域内,曾分布着3400多口井,那是新中国成立的1950年,出于消防就近取水的需要,长沙市对各街巷水井进行摸底统计得出的结论,平均每条街两口井,那时的长沙1500来条街,按近代史的这个规模,长沙当属中国第一泉城。

有“长沙第一泉”之称的白沙井,从来不负盛名。明清时,前来取水者络绎不绝,连西城区、北城区一带的居民也挑桶而来,“竟日幕而不一息”。直到今天亦如是。

长沙是个不折不扣的“井城",”。关于长沙城中的地名有副对联:“东西红木四牌楼,楼中走马;彭左陈洪伍家井,井内泉嘶”。下联所说全是长沙的古井。此外,长沙的许多街名也由井名而来,这些古井均用麻石砌成,与长沙传统的麻石街巷相互辉映,古井和麻石路面是长沙一大特。

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东沙古井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为当代人所饮用,当地老人讲,百年来每天来这里取水的人有数百人之多,可井水硬是不见减少和干涸。被广泛报道和修缮后的东沙井在周边的名气越来越大,现在来古井取水的人日均千人以上。

老长沙素有“九井十三桥”的说法,九井包括水风井、螃蟹井、丰泉古井等。在南枕丘陵,西屏岳麓,三面环水的长沙,自古有“碧湘玉泉,满之不溢,舀之不竭”一说;图为长沙通泰街古井,井口平时用盆盖住,早已没有使用,现作为文物保存

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中,长沙很多老街建筑大都毁于一旦。唯有水井,不畏烈火,在这场灾难中保全下来,随着后来市民喝上自来水,加上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大批的古井埋在了高楼和马路之下,现在长沙古井仅存10余口。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2:44: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2918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