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寺,北宋苏轼所作的即事感怀诗

阅读: 评论:0

作品赏析

全诗由诗人自问总起:“为何要参拜六祖呢?”他自己很清楚原因————“因为我要认识真正的自己,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知。”六祖惠能坐在塔中,好像在询问诗人对人生有什么感悟和体会。但此时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话锋一转,说自己很羡慕得到六祖亲自指点和教导,从而悟出大道和真理的惠明和尚。但是惠明的这种体悟只能自己理解,无法用语言向他人表达和传递,再多的语言叙述对于这种佛法的领悟都是苍白无力的。而且悟道之人。一定要抛却俗世之中的妄念,不要被表象蒙蔽双眼,被欲望麻痹神经,失去清醒的头脑和认知力。说了惠明的一些体会后,话题再次回归到诗人身上。诗人反省说自己前生三世本是修行之人,且长期的修行让自己对佛法有了自己的独特体会,但是一念之差使他从清净之地落入喧嚣的尘世之中,遭受了种种考验,受尽忧患的折磨。如今,站在六祖面前诚心诚意地忏悔和反思,泪水在眼眶里肆意横流。最后,诗人说出自己的愿望,他想通过这清冽纯净的泉水,洗去自己在尘世中沾染的污浊和对俗世的眷恋。

回顾苏轼的一生,坎坷多舛,颠沛流离,也正是因为这些磨难,让他对人生有更为深刻和独到的见解。他荣耀过,也落魄过;他快乐过,也悲伤过。正是因为他体味了人生百态,看遍了人世的浮华,他才想回归本心,想做真正的自己。只有经历过才懂得,不忘初心是多么难能可贵,所以他要在六祖面前立下铮铮誓言,忘却荣华富贵,放弃尘世享受,只为目到最初的单纯与简单,所以,适当地松一下时刻紧绷着的弦吧,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与坦然。舍与得不仅在于外物的比较,更多的是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59岁的苏东坡再次遭贬,惠州安置。南迁路上,他拜谒了曹溪南华寺。南华寺是六祖惠能光大禅宗的地方。于是,有了这首《南华寺》。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时年65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在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本文发布于:2022-11-17 01:0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301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南华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