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蓟县龙山,位于马伸桥镇的风景区

阅读: 评论:0

应用介绍

蓟县 西有盘山,东有龙山。这两座山大小不一,但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着较大的贡献,被誉为“抗战摇篮,红堡垒”。龙山地处蓟县东部,雄伟壮丽的纪念碑矗立在龙山顶峰,碑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镶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南面是革命前辈原冀东区司令员,交通部,司法部副部长李运昌同志手书的“龙山武装抗日精神永垂青史”的题词,背面是革命前辈冀东区行署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焦若愚同志手书的“英勇顽强光辉壮丽”的题词,碑顶有直径二米不锈钢五角星,在日光月华照耀下,放射着绚丽的光辉,碑下有一米高碑座,座下为等边八米、高两米的平台,平台下有六百平方米水泥地面小广场,周边筑以红砖花墙,植有松树,可供千人进行纪念活动。由纪念碑广场顺台阶东下,是一千多平米天然广场,南端,建有长十九米,高三米,蓝墙红琉璃瓦大碑,碑顶镶有黄琉璃瓦二龙戏珠雕塑。碑南面黑大理石碑面上,是焦若愚题“龙山抗日遗址,前世不忘再创辉煌”十六个大字,碑背面西侧,大碑石碑面是龙山领导骨干名禄碑,东侧是龙山传统教育基地捐助名单的功德碑。广场中心,有原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李子光同志新中国成立初期,率团慰问老区时所赠写的“革命发祥地,抗战基点村”光荣题词碑。由抗日纪念碑小广场北墙外,顺山路西下二百米,建有占地近二千平米坐北朝南的蓟县龙山烈士陵园。陵园中轴线北上高埠处,是李运昌老同志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主碑,碑前有象征着龙山地区,在战争年代,牺牲的九百五十多名烈士的宝顶式无名烈士墓,墓前有标志性墓碑。中轴线两侧,是太平庄在战争年代牺牲的三十六名烈士,及东北战役中牺牲的四名无名烈士墓地和烈士碑林,周围建有红砖墙,院内广植松柏,墓间种植花卉,庄严肃穆,可供人瞻仰观光。烈士陵园东侧,有四十多个穴位的,革命老同志百年后落叶归根的墓地——逸静园。整个建筑构成了一处,从早期的教育救国,唤醒广大民众自尊意识,开展秘密众性抗日救国活动,到公开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的全民武装抗日,到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比较系统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时,也是一处风景秀丽的,观光、旅游和休闲的场所。在这个地方以李子光同志为首的党组织为隐蔽和容纳革命骨干、培养革命队伍,为抗日救国运动开创了一个稳固的革命基地。附近村民自筹资金由小学扩建为龙山完小。根据革命的需要,1935年又由完小扩建为全县唯一的村办中学。学生的来源由200多个村选拔和推荐100多名进步青年。上级党组织又为这个中学派来十多名共产党员教师,其中有几名是129学生运动的骨干。老师的生活问题全部由太平庄较富裕的24户人家轮流负责管饭,不要任何报酬。这个革命的体在李子光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在附近村民的热情支持下,稳固的坚持开展革命工作,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1938年7月14日,以龙山为中心,龙山中学的全体师生发动了抗日救国的万人大。龙山培养的这支革命队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冀东22个县的县委书记或县长有21个县的县委书记或县长都是来自龙山,在八年抗战中有50%以上为国捐躯。全国解放后从龙山步入革命的幸存者大部分都成为了我党我军的较高级干部。龙山山顶,苍松翠柏簇拥着一座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在花岗岩碑体正面镌刻着由原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题写的:“龙山抗日精神永垂青史”的金大字。背面镌刻着由原冀东十五分区专员、北京市委书记、中顾委委员焦若愚题写的:“英勇坚强,光辉壮丽”的金大字。在占地90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内,有李运昌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龙山,“万人举义,千家泪”,前后牺牲千人,仅太平庄就牺牲30多人,其中许多人已不知姓名,所以,建起了一座宝鼎式“千人无名烈士墓”,对于知其姓名的烈士分别建墓立碑。在园内,还有一座高4.714米,长19.38米的功德名录碑。金琉璃瓦碑顶上有二龙戏珠。寓意为:1938年7月14日龙山。一侧碑文记载着21名龙山领导人及骨干的生平业绩;一侧记载着为筹建龙山抗日传统教育基地义务捐款人的姓名、单位名称、捐献款数。如今,“龙山革命遗址”已经成为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及“七一”建党纪念日,都有大批青少年来到这里吊唁抗日英魂,举行入团、入党仪式等。原来,龙山的传奇还在继续着,续写这传奇的就是一革命老人。“龙山革命遗址”的建设,没花政府一分钱,全靠这些或是英烈后代、或是英烈亲属、或是英烈乡亲的老人,四处游说,宣传龙山精神,以赤诚之心感动他人,十几年的艰辛努力,募集捐款20多万元,终于初步实现了他们的心愿……  龙山历史传奇 龙山地处蓟县,龙山顶上建有一百多间殿堂庙宇,每年三月十七庙会,来自京津唐及东北的商人、艺人云集,曾经是冀东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龙山脚下曾有“京东第一戏楼”,这是一座由两根石柱支撑的木质结构戏楼,极为罕见。庙宇被日寇焚毁。如今的戏楼遗址,两根正方形的石柱静卧在杂草丛中,一根石柱上面刻着:“按律吕点破炎凉世态”。另一根石柱上面刻着:“借衣冠描尽今古人情”。横批:“阳春白雪”是木质匾额,已遭焚毁。张彦春老人回忆说,我们小时候,每年的庙会热闹极了,要演几天的大戏,山坡上坐满了看戏的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了东三省,又疯狂地向华北进犯。龙山地处通往华北大平原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党组织将一批共产党员、革命骨干派往龙山,以教学为掩护,秘密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1年初,共产党员王济川(名为国民党县党部委员)来到龙山小学任校长,他与本村进步绅士、社会名流张翠斋密切合作,掩护地下党。1932年由北平职校毕业的共产党员安性存(女)被派往龙山太平庄,开办了“性珍工厂”,一边组织妇女生产,一边开展爱国教育。她与王济川、张翠斋一起秘密建立了反帝同盟会。1936年初,根据中共北方局“学生运动要与工农相结合”的指示,来自北大、北师大的“一二·九”学生运动骨干共产党员王少奇、卜荣久、刘卓、白砥中、王坤载等到达龙山。按照李子光的指示,为便于开展工作、隐蔽容纳抗战骨干力量,利用教学培养一批抗日骨干队伍。在将小学建成完小的基础上,又扩建为全县唯一的村办中学。由二百多个村镇抗日同盟会推荐出一百多名进步青年来龙山就读。十几名老师不要报酬,村民负担他们的食宿。经过三年时间,培养出一批抗日骨干,为抗日武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龙山太平庄成为冀东万人大的指挥中心。1938年7月14日,举行了全校师生和二百多村镇万人参加的龙山抗日武装大,组建了抗日联军十六、十七、十八总队和五总队。这支队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冀东22个县,有21个县的主要领导是龙山学校培养的革命骨干。红堡垒坚如磐石 龙山抗日武装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敌人对龙山附近村民恨之入骨,残酷地进行清乡、扫荡,有时一天穿梭扫荡四五次,最多时一个月达五六十次。围住村庄后,有逃跑的开射击,堵在家里的严刑拷打。他们凶狠地对村民轧杠子、灌凉水、灌辣椒面、用香火烫、刺刀挑等酷刑,不说出谁是八路,就当场杀死。最多时,一天就杀害村民8人,打伤几十人。敌人经常把村民圈到一起男女分开,让妇女认自己的男人,凡没人认领的就视为八路军抓走。1942年,敌人将龙山太平庄男性村民108人抓走,关押在马伸桥据点长达100天,要挟张翠斋等人投降。敌人采用了多种花招,百般折磨,但无一人屈服。在敌人的下,当年的龙山附近出现“六多”:老人孩子多、牺牲的烈士(村民)多、年轻寡妇多、军烈属多、党员多、参加革命的多。敌人的镇压越残酷,龙山附近村民抗日的斗志越坚强,继53人参加龙山之后,又有40多人参军抗日,特别是1940年初,张永起、张博、张池、张存、张礼等20多名未满18岁的好男儿奋勇参军,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5岁,最小的张池只有12岁。在日伪五次治安强化的恶劣条件下,在最危险的时刻,冀东党的领导人焦若愚、李子光等都是在龙山太平庄人的掩护下指挥抗日斗争的。在龙山烈士陵园,安息着一位特殊英烈——小和尚广明。龙山山顶上自古就有僧庙,道观,尼庵。明朝时,有“龙山书院”。到民国年间,龙山上的寺庙只剩百余间。新文化运动后,各地将大庙改学堂,龙山部分寺庙也改成了学堂。后来,将小学建成龙山完小,又扩建立为全县唯一的村办中学。小和尚法号广明,俗家姓王,原籍遵化县李各庄村。因家境贫寒,来龙山出家当了和尚。当年,很多抗日志士云集龙山,包括北大、北师大“一二·九”学生运动骨干,几十名老师带来了抗日救国思想。小和尚耳濡目染,受到革命的熏陶,立志抗日。他利用出家人的身份,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龙山太平庄抗日骨干张继、杨伯春利用山顶庙多、僻静的有利条件,经常在夜间为八路军印制粮票,每次都由广明事先准备,事后掩藏或转移。 1942年农历6月的一天夜里,他们三人在庙里印制粮票到拂晓,发现山后面有异常动静,急忙收拾现场,广明把印好的粮票装进铁桶藏在东山坡荆树丛中。300多名日伪军将全村团团围住。天亮后,敌人把全村人赶到戏楼东侧的山坡上,四面架起机,刺刀对准百姓,不断地恐吓逼问:“谁是八路军,谁是共产党,赶快站出来,不讲就统统毙。”敌人从人中拉出李树蕃、李竹青等十多人,使用了各种酷刑,折磨得他们血肉模糊,仍无人开口……搜山的伪军在荆树丛中发现了隐藏的粮票,见这些粮票油墨未干,认定小和尚广明肯定知道内幕,威胁他说出粮票是哪里来的,谁印的,交给谁?小和尚广明一口咬定出家人不问俗事,一概不知。敌人拳打脚踢棍棒相加,边打边问,小和尚遍体鳞伤,倒在了地上。敌人吼叫道:“今天不把八路交出来,就把房子全部烧掉!”广明意识到太平庄村民将大难临头,而且,直接威胁着隐蔽在村民中的李月林、宋安等八路军。为了保住大家的安全,他使出全身力气说:“好汉做事好汉当。粮票是我从盘山背来的,没有第二个人知道,要杀要砍你们随便吧。”老和尚元真跪下给日本兵磕头求饶。毫无人性的鬼子,用皮靴照着老和尚的脸猛踢,老和尚血流满面,晕倒在地。这时,小和尚广明已被打得抬不起头来,鬼子命令两个伪军把他架到人中,叫他逐个指出谁是八路军,谁是共产党,印粮票的是谁。在场的村民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怕小和尚广明受刑不住,真的认出躲在人中的八路军。人们眼盯着广明的嘴,转了几个圈后,他终于开口说:“乡亲们呀,咱们下世再见吧。”一个出家人,年仅26岁的广明,为保护八路军和全体村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地下交通小脚英雄 在多次残酷扫荡之后,为了彻底控制、摧垮龙山这个“红堡垒”,1943年,敌人在龙山顶上修炮楼、设据点,进驻日本鬼子一个小队、伪军一个中队。他们还在村子周围挖了3米深、4米宽封锁沟,安装吊桥,全村只留一个出口,进出的村民要严格盘查。经过60多年的风雨,当年封锁沟的遗迹还依稀可见。 “抬头是炮楼,出门见壕沟”,日军妄图借助炮楼和壕沟切断八路军与人民众血肉联系。可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就在他们强行拉来修炮楼建据点的民工中,就有地下党员。他们在给敌人修炮楼的同时,也把一个有地下室的秘密交通站建成了。而且,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距离炮楼不足200米。可谓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蓟县县委书记李子光亲自指派张明斋(化名顾九州)和他的妻子陈光林负责地下交通站工作。他家住在龙山太平庄东北角,弟兄七人经济条件都比较好,个个都是坚强的抗日堡垒户,有三个地洞可以通往村外,敌人一直没有发现这个秘密。斗争形势日趋紧张、严峻,党的地下组织不断遭到破坏,有的地下交通员被杀害。陈光林便亲自送情报。她是小脚,典型的农村妇女,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她衣着褴褛,半呆半傻,抱个孩子,骑着小毛驴,以走娘家为名,顺利通过封锁线和敌据点,多次出地完成任务。后来斗争形势更加恶化,骑毛驴带孩子目标大,行动不便,干脆步行。一次,要将紧急情报送往盘山,她连夜出发,巧妙地爬越敌人多处封锁线,将情报及时送到。当她返回龙山太平庄已是第二天深夜。一天没吃饭,过度劳累,她踉踉跄跄走进院子就昏倒了,家人把她抬到炕上,脱鞋时发现鞋袜都被鲜血渗透,袜子和皮肉粘在一起,她的脚已血肉模糊,整个脚掌脱落一层很厚的肉皮,让人心疼得流下眼泪……龙山太平庄是冀东西部最出的交通站,多次受到上级表扬。革命胜利后,陈光林这个革命的小脚交通员跟随丈夫张明斋到四川工作,1960年离休,1997年病逝。张明斋曾任四川内江市检察长、市委书记。按照规划设想,还应该建起一座“龙山抗日斗争纪念馆”。可是,募捐越来越难了,而且,施工的费用,从原材料到人工费,这些年涨幅很大……募集捐款的数量,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原先20多万元能干成一件事,现在,啥也干不了。而且,他们越来越老,已经去世了7个人。面对重重困难,一时间,老人们有些伤感,有些失望,又很不甘心把做了一半的事情停顿下来……  心诚则灵。也许是他们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吧,今年以来,他们好事连连。共青团天津市委已经决定将龙山作为全市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新世界中老年网无偿为龙山在网上建起了“纪念馆”,准备在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的时候向网友隆重推出。

本文发布于:2022-11-17 12:32: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319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