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诺亚方舟罗城古镇概况

阅读: 评论:0

中国诺亚方舟——罗城古镇
一、罗城古镇概况
素有“山顶一只船”、“中国诺亚方舟”之称的四川乐山犍为县罗城古镇,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部56公里,距犍为县玉津镇东北部23.9公里,与井研、荣县接壤,正处在天下第一山——峨眉、乐山大佛、小西湖之称的五通桥这条中外驰名的风景线上。
罗城古镇幅员面积95平方公里,集镇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辖26个村,268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27个居民小组,总人口51648人。其中:住镇区人口12360人。地理坐标为东经104°01′,北纬29°23′。地处铁山北麓,无大江河流,历史上是远近闻名的“旱码头。现乐山市第二大水库——新店水库呈树枝状贯穿其中。
罗城镇地处浅丘地带,属亚热带气候,其特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绝对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2.6℃,绝对最高气温出现在八月38.2℃。年无霜期达334天,年日照近1200小时,年降雨量1200至1500毫米之间。镇域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是犍为县工业和农业重镇,农业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适宜各类作物栽培,且生长良好,素有“犍为粮仓”之称。土壤由紫页岩发育成的中壤、轻壤。镇域内工业资源有盐矿、煤矿、石灰石、铁矿、铝钒土和石英砂石矿。现有国有私营和其他企业等219个,其中:私营企业23个,丰富的矿产形成了罗城现有以采掘、制盐、建材机
械为主的工业体系。
罗城镇是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职能辐射罗城片区半径达30公里,作为邻近主要工矿点的依托,对带动周围毗邻乡村区域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公路交通方便,东邻荣县经自贡上成渝高速公路,西面经县城与213国道汇合,北至乐山可直达成都。村村通公路,组组有机耕道。邮电通讯、自来水厂、集贸市场齐备,逢双日赶场人员来往车水马龙,教育有高中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16所,幼儿园6所。医疗方便,中心卫生院1所,农村卫生室26个,文化繁荣,文化站、广播室28个,电影院1个,狮灯、麒麟灯是当地的民间文化的名优节目。
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20477吨;镇域社会总产值6亿元,第一产业1.8亿元,第二产业2.3亿元,第三产业1.9亿元;镇级财政收入96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
镇区域中心以别具风格的“船形街”(凉厅街)构成,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建筑风格采取川南民居的穿逗木构架式,竹编夹泥,白灰粉墙,小青瓦屋面。座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全长209米,座东向西,南北宽9.5米,象一把织布的梭子,从空中鸟瞰,人们称它“云中一把梭”,从远处看,象搁在山顶上的一只船,人们又称为“山顶一只船”,别具匠心的建筑令世界注目。国内外影视界、建筑界、旅游界等以及中央电视台《搜寻天下》、《再说长江》栏目前来拍摄
和考察。1986年5月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凉厅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95年被批准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2年9月被省人民政府推介为“四川省十大旅游古镇”之一。
二.历史沿革
据《县志》、《罗城历史乡土记》载,“土人”(当地农民)为了调换耕牛,欧姓人在镇东杨家湾的大榕树下修建了几间避雨的草房,作为以物调换耕牛的“调市”。后来张姓人在镇东另设一调市,形成了上下罗城。清朝同治年间,上下罗城终于相接,形成了后来的罗城基本格局。这个小“调市”是罗集四面八方的“土人”建造而城,故称“罗城”。繁体字的“罗”是上下结构的“四维”,“四维”是东南西北的名称,故得“罗”字;“城”为“土成”,意在“土人”会聚而成,两者意为罗城镇名。随着回族迁来,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变,市场的逐步扩大,地形交通的
重要,作驿站,便成为用兵的“军事铺”,故又叫“罗城铺”。民国时期更名为“罗城乡”。解放后于1952年建政时设立罗城区、罗城乡并设臵“罗城镇”。1989年12月撤销罗城乡大同乡并入罗城镇。1992年9月撤销竹山乡、白鹤乡、青狮乡并入了罗城镇至今,同时撤销罗城区公所。
三.历史文化遗存
(一)街坊特
从清真西寺入街漫行,约百多米的上节街起,两边房屋渐渐呈椭圆状分开,至有古戏楼开阔处为最宽街面达20米,然后房屋又逐步收缩靠拢,最后头结尾于高大白的灵官庙。从房顶或高处俯视好像两百米长的一只大船正扬帆前进。中间古戏楼好似船舱,川主庙船头的石桅杆,又如大船桅杆,“灵官庙”旁边“过街楼”恰似船舵。
街面为青石板铺地,整个古镇的线条给人以奇特古香古的感觉。各行各业紧紧集于如此狭小的黄金口岸,近400多回族同胞开设的清真教门馆都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井井有条,汉回两族人民相处十分和睦融洽,这为古镇增添了新奇繁荣。
古镇有七大闸门,九条街与四小巷口。六闸门是长瘐门、中和门、启明门、霭吉门、水星门、太和门、明远门。街是正西街、正南街、中菜市、半边街、兴隆街、兴顺街、石桥街、横街、兴街、街巷都为石板铺成很有古镇特。
老店铺如“三元号”、“万泰祥”、“民乐园”,“铁山春”、“祥泰天”、“亨又亨”、“天然居”、“舟和圆”菜坊、名吃,“船中楼”客栈,“杏花村”酒家,“雅仕居”、“丰泰号”、茶馆,“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等招牌。赶集和庙会,逢年过节“黄金周”等喜庆日子里,车水马龙,摩肩接踵。
(二)历史遗存
1、镇区三宫五庙
罗城古的三宫五庙
南华宫: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培修过,结构为二重正殿,戏楼抱厅,现仅有一对2米多高的石狮子在原址。
文昌宫: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70年)所建,主要以木雕而出名,清道光、咸丰、同治及民国时期均培修过。两重两廊抱厅,以木雕为主,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增祀关帝,1982年用作粮库。
寿福宫: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建。现居民住房。
禹王庙: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建,结构为三重两廊,戏台抱厅,庙宇宏丽,主要以石雕而著名现成为罗城粮站职工宿舍。
川主庙: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建。结构为二重砖垣,前有抱厅,中为正殿门,有戏台,现两户人居住,大部分尚存。
灵官庙: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954年)建。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民国八年1919年均培修过。结构上为两重式,前为正殿,后观音,现基本完好。
肖公庙:清乾隆(公元1736年至1795年)建。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至1874年)培修过。结构为两重两楼戏台。(现派出所用)。
星金庙: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70年)修建,结构为两重两廊,民国时期为女子中学,现居民住宅。
2、镇附近三庙九寺一观
(1)罗城庙:镇东南二里,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及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均培修过,结构为三重殿,门外有两坊,原名为白衣庵,现有遗址。
(2)川主庙:在二龙岩为明朝全石建筑有遗迹,后改为竹山乡政府住地和大同中学校地。1996年迁大同中学撤毁,现有遗迹。
(3)王家庙:离镇十华里,明朝所建,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至1735年)培修过,原名“云封寺”后因王姓人氏捐资培修改名至今,现有遗址。
(4)白云寺:在白云山,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59年)所建,祀川主,现改为白云小学使用。
(5)云峰寺:铁山山脚庙宇,俗称“大湾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建议,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均培修过。结构为一重两廊,原附设初小学校。现改作村民住宅,现有遗址。
(6)崇福寺:镇东六里,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至1566年)培修过,祀大佛。
(7)宝园寺:镇东北五里,明建,因寺内“槐清和尚”(姓但又称但和尚)在寺内进行革命活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乐山城,并将此庙放火烧毁。
(8)竹山寺:镇北二十里,明建,清乾隆年间培修过,原设有小学校,后改为竹山乡政府驻地。
(9)长龙寺:在易家湾,明建,祀大佛,已收为长龙小学校使用,现有遗迹。
(10)兴福寺:镇外白鹤林,清雍正七年(公元了729年)建,结构为三重殿。
(11)银杏等:青狮六村、彭家山,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98年)建,结构为三重两廊,现有遗址。
(12)天成寺:白鹤乡沙地坳,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至1820年)建,传为明时“天公堂”,现无存。
(13)铁山观:铁山顶上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至1189年)建,结构为五重十余殿,工程浩大,观内有五殿,完全的石质无木。李永和大本营驻此阁内。1958年撤毁。1993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1997年经县统战部批准修建砖混结构二重大雄宝殿。
(三)铁山遗迹
罗城铁山是:“李〃蓝起义”部队驻此的根据地。现已搜集“求贤诏”书和数万字史实资料。
李〃蓝起义。公元1859年至1865年云南省昭通地区大关县下十六牛皮寨的李永和、蓝朝鼎所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部队转滇、川、鄂、豫、陕、甘六省,其规模经营权仅次于洪秀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起义军叫“顺天军”,李永和称“顺天王”,年号为“顺天”。反清政治口号是:“旧主本仁慈,恨尔贪官以救民,愿为黎民造福分豪富济众,但愿大众

本文发布于:2023-05-03 16:50: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3752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罗城   古镇   培修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