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山城韵味:重庆市山城步道专项规划实践

阅读: 评论:0

国⼟空间规划⼭城韵味:重庆市⼭城步道专项规划实践
引⾔
近期,复旦⼤学空间规划研究中⼼、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杂志社联合举办题为《从“蓝图”到实践——新时期国⼟空间规划与治理创新升级》(点击标题,了解概况)的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国⼟空间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态发展的优秀案例,探讨国⼟空间规划与治理的思路和⽅法。
本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来⾃全国7⼤区域、16家省市规划院的积极参与。相关⽂章将在接下来的1个⽉内陆续发布,本⽂为该系列第10篇内容。
研讨活动参与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院研究院
⼀、规划背景
重庆是著名的⼭⽔之城,⼭城步道作为城市慢⾏系统中最具特⾊的组成部分,⾃古以来就是市民⽣活、出⾏的重要空间载体,得到了古今⽂⼈墨客⾼度的⽂化认同,深受百姓喜爱。
近年来,第三步道、虎头岩步道等项⽬相继实施,得到了市民的⼴泛认同和游客的青睐,但仍存在⼀些问题。
从系统上来看:
⼀是步道⽹络不健全,部分地区绕⾏严重,步⾏与轨道、公交站点的“最后500⽶”联系差;
⼆是部分步道沿线体验感差,功能单⼀,缺少有活⼒的交往空间;
三是与⾃然⼭⽔资源衔接不紧密;
四是对步道内涵及历史⽂化资源挖掘不充分。
从步⾏环境来看,存在步⾏空间被侵占,步道不连续、缺少避暑设施、过街不⽅便、与轨道站衔接不畅等问题百姓反馈较多。从管理机制来看,空间统筹不够、建设标准不⼀、管理运营多头低效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保障、改善民⽣⼯作,提升城市品质的⼯作部署,《重庆市城市提升⾏动计划》提出打造⼭城步道特⾊品牌(包括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和⼭林步道三种类型),完善重庆特⾊慢⾏系统,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重庆市主城区⼭城步道专项规划》,⾸次从系统化、标准化、特⾊化的视⾓开展了相关⼯作,探索⼭地城市步⾏系统的构建⽅法。
⼆、规划构思和主要内容
规划⽴⾜于解决众⾝边的步⾏出⾏⽣活不便等问题,对现有绿道、健⾝登⼭步道、部分有条件的⼈⾏道等进⾏整合,串联⾃然⼈⽂资源及⼭城江城系列特⾊要素,将⼭城步道打造成为绿⾊出⾏便民道、⼭⽔游憩休闲道、乡愁记忆⼈⽂道、城市体验风景道,成为演绎城市年轮、传承城市⼈⽂、⽅便市民出⾏、丰富市民⽣活、彰显⼭⽔特⾊的重要空间载体,最终形成覆盖全域、蓝绿交织、全民共享的步⾏⽹络。
在体系上,分为⾻架型与⽑细⾎管型两个层级,规划对“⼀轴、四⼭、五城、七廊”3960公⾥⾻架型步道进⾏了具体空间布局及设施完善,对⽑细⾎管型⼭城步道提出了具体规划要求,指导各区下步⼯作开展。
在类型上,分为街巷步道、滨江步道、⼭林步道三种类型,根据三种类型步道的不同主导服务功能、资源禀赋和现状问题,提出了19项规划指引。
为了突出重点,强化特⾊,有效的指导实施,规划对60条市级重点特⾊步编制了分线导则,细化了设计要求,并制定了17条近期建设步道的实施⽅案。最后,从五个维度建⽴了“步道体检”指标体系,定期评估,持续反馈规划⽅案。
附图2:⼭城步道空间结构图
附图3:⼭城步道(⾻架型)空间布局
附图4:近期建设⼭城步道规划⽹络布局
三、规划特⾊与亮点
1、运⽤多种平台及⼯具,科学收集、分析各类数据。
结合卫星解译、数据⽐对、⼈⼯校正的⽅式,对可步⾏空间进⾏全域识别和空间分析。
借助⾼德地图、百度慧眼、KEEP、flickr等国内外信息平台,抓取⼈⼝密度、⽹红打卡、跑步健⾝、公共设施等空间分布⼤数据,对步道的选线、功能、吸引⼒等进⾏科学分析。检索了穷游、知⽹、马蜂窝等⽹络信息,分析了市民与游客对⼭城步道的⽹络认知、挖掘了步道的⽂化内涵。
同时,开发了“⾛进⼭城步道”⼩程序,运⽤了路见APP,征集了⽹络意见,收集了现场信息。
附图5:城区⽹红打卡、拍照、跑步健⾝线路热点图
2、分类型提指引,建⽴标准并突出特⾊。
根据三种类型步道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现状问题,分类提出19个⽅⾯、69个⼦项的规划指引,明确规划要点与设计⽅法,充分体现⼭地特⾊,包括:
利⽤⼭地城市的坡坎崖壁、建筑内外空间以及轨道站点等,形成独具特⾊的⽴体步道;
针对⼭城步⾏空间较平原城市更易迷路的特点,重点强调了清晰、统⼀的标识系统布局要求;
应对重庆夏季炎热的⽓候特征,通过改造防空洞、串联地下空间、增加遮蔽设施等,建设⼭城“凉道”;
结合步道建设,带动沿线功能活化,通过边⾓地整治增加沿线社区⽂化体育公园,通过建筑改造增加步道驿站、公服设施、便民商业设施、民宿休闲设施等,建设巴渝传统、⽂化创意等主题的特⾊街巷;
优化部分跨江⼤桥步⾏功能,提升桥梁景观艺术效果,展⽰重庆“桥都”风采;
引导部分⾼架滨江路下的消极空间向积极空间转化,建成重庆特有的“低线公园”等。
3、分线路定导则,强化近期实施及长期管控。
对60条⼭城步道分线路制定规划导则,提出管控要求,便于长远管理:在步道交通⽅⾯,提出打通断点、新建步道、提升现状步道、接驳公共交通和特⾊交通、建设步道⼊⼝等要求;
在配套设施⽅⾯,对步道驿站、标识设施、环卫设施、安全设施、照明设施、其他环境设施提出具体要求;
在沿线功能⽅⾯,明确新增、提升⽂化功能、⽂创功能、公共服务功能、旅游服务功能、凉道功能等的区域和要求;
在景观体系⽅⾯,提出眺望系统、区域地标、公园绿地、特⾊景点的建设提升要求;
在历史⽂化⽅⾯,保护利⽤沿线的三层五类历史⽂化资源;在沿线风貌⽅⾯,明确风貌主题,提出风貌协调要求。
附图7:环城墙步道规划导则
对17条近期建设步道,明确设计条件,分⽀线或分段形成建设项⽬库,明确各项⽬的主要建设内容、完成时序、实施类型等,便于近期建设实施。
4、系统性开展⼯作,全⽅位塑造⼭城步道特⾊品牌。
按照规划、谋划、策划、计划的⼯作思路,开展“五个⼀”的系列⼯作,保障规、建、管、运营⼀体化开展。⼀个规划,以专项规划为引领,结合其他⼯作的开展,保障⼭城步道空间规划的落地实施;
⼀套标准,包括⼭城步道规划设计导则及⼭城步道建设⼯程技术标准,规范规划、建设⼯作;
⼀个产品策划,形成《重庆市主城区⼭城步道品牌打造总体策划》,对步道的视觉识别系统、产品体验、品牌孵化等内容形成策划⽅案;⼀套实施机制,印发《重庆市主城区“⼭城步道”建设实施⽅案》,对17条近期建设步道明确实施时间、责任出体和主要内容,并建⽴市、区两级的实施管理机制;
⼀批⽰范项⽬,对半⼭崖线步道、江北城步道等⽰范项⽬,形成详细设计⽅法和经济技术⽅案。
附图9:“五个⼀系列⼯作” ⽰意
5、建⽴指标体系,进⾏定期评估,持续反馈规划⽅案。
从步道空间、公共⽣活、便捷出⾏、经济业态、⽂化环境五个维度29个⼦项建⽴指标评估体系,对已实施的⼭城步道进⾏定期体检定量评估,并将数据纳⼊重庆市规划实施评估与城市运⾏监测平台。
6、重视步道科普,加强公众参与,增强民众获得感。
举办
举办了10次“步⾏看重庆.⾛进⼭城步道”系列公益徒步活动,其中街巷步道7次,滨江步道1次,⼭林步道2次,共有约955名市民报名,约620名市民参与活动;
开展
开展了2019年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城步道科普主题活动,由规划师带队,引领市民体验步道;
组织
组织了“⼭城步道.我⾏我摄”摄影⽐赛,收到市民投稿205幅/组,评选优秀照⽚65幅,进⾏了线下颁奖活动暨摄影讲座分享;
制作
制作了《重庆⼭城步道公众体验指南》宣传⼩册,成为公众游玩步道的“⼝袋书”;
拍摄
拍摄了3条⼭城步道VLOG,通过⽹络平台推⼴传播;制作了H5⼿绘地图,在《重庆⽇报》上进⾏发布;
录制
录制
录制了“规划师带你逛步道”的系列纪录⽚,在《重庆卫视第⼀眼》节⽬上播出。同时,创作⼭城步道漫画地图、景点徽章、路书等系列⽂创产品。
附图11:⼭城步道系列活动照⽚
附图12:⼭城步道公众体验指南
附图13:⼭城步道H5⼿绘地图
四、规划成效与实施情况
重庆实施⼭城步道建设,形成“步⾏+⼭⽔⽂化资源”、⾏+轨道”或者“步⾏+公共交通”的特⾊⽴体交通⽹络,既可以缓解机动车交通压⼒,解决民⽣问题,倡导“绿⾊、约”的社会风尚,⼜可以彰显重庆独特的⾃然景观和⽂化底蕴。
1、实施⾼效推进:截⽌今年7⽉,17条近期步道已开⼯建设12条,基本建成约136公⾥,其中环城墙
步道、沙磁步道等已建设完成,南滨步道、两江三桥步道等正在抓紧建设,重钢步道、盘溪河步道、鸿恩步道今年将陆续开建。
附图14:近期实施效果
2、学术影响渐增:规划作为重庆市重⼤项⽬,在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全国规划院长会、城市更新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上作了⼀系列的主题汇报及展览。
附图15:学术会议交流
3、社会反响强烈: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受到了⼴泛关注,得到了新华社、⼈民⽇报等中央和重庆⽇报、华龙⽹等地⽅媒体的⼴泛报道。
2019年4⽉,新华社刊登《重庆⼭城步道:徜徉在绿⽔青⼭间的乡愁记忆》、经济⽇报刊登《重庆⼭城步道有风景看有故事讲》,2019年10⽉⼈民⽇报刊登⽂章《⼭城步道,传承时空记忆》,介绍了步道规划内容;
2020年端午,央视新闻频道《美丽中国我的家》专题节⽬对半⼭崖线步道“虎头岩”段进⾏了直播。中央媒体和地⽅各类媒体相关宣传报道共计30余篇,宣传效果显著。
附图16:中央、地⽅媒体的系列报道
关注【上海空间规划】,了解更多有关城市建设、国⼟空间规划⽅⾯的最新观点。

本文发布于:2023-05-05 16:50: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3811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步   规划   步道   建设   空间   设施   实施   城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