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十年之规划历程回眸与思考

阅读: 评论:0

■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2049/j.urp.202006013■ 文章编号:2096-3025(2020)  06-0116-09
作者信息
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世博会规划贯穿选址申博阶段、办博阶段和后续利用的全过程。规划
在满足办博需求的同时,紧紧围绕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开展相关研究,始终关注世博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上海世博会召开十年之际,回顾世博会的规划历程,从历史的视角,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重新审视世博会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
世博会,规划历程,上海城市发展
The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Plan ra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site selection, hosting, and sub
sequent utilization. While meeting the needs of hosting the Expo, the plan keeps focusing on the role it plays in promoting urban development. On the ten years occasion after Shanghai World Expo,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lanning proces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revie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ld Expo and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in the context of time development.
World Expo, planning process, urban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卢柯
LU Ke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A Retrospect of Shanghai World Expo Planning Process after Ten Years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世博会十年之规划历程回眸与思考
2010年5月1日至 10月31日,中国上海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在浦江两岸举办了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博览会。这是世博会举办150余年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次世界性盛会。7 308万参观人次,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参展,园区面积和场馆服务都达到了空前规模,开创了世博历史上多个“之最”[1]。
成功举办2010 年上海世博会,是国家战略,也是上海承担的光荣而艰巨的
历史使命。世博工作涉及各个方面,规划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引导性、基础性工作。世博会规划贯穿了选址申博阶段、办博阶段和后续利用的全过程。规划始终贯彻世博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的思考。在世博会召开十年之际,回顾整理世博会的规划历程,从历史的视角,按照时间发展脉络,重新审视世博会与上海城市发
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1    选址与申博阶段(2002年以前):最大程度发挥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举办世博会是综合国力强盛的象征。最早的现代博览会是英国于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水晶宫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2]。当时的中国还沉浸在第一次战争的阴影中,但这并不妨碍励志图强以救国的
中国人提出办博梦想。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理论家郑观应先生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谈到:“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郑观应先生不仅充分意识到世博会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大胆地提出了在上海这一“中西总汇、江海要冲”之要地举办世博会的主张[3]。
回顾世博会的发展历程,早期的世博会仅作为单一产品的交流场所,大都采用单一的建筑形式,后来逐渐考虑分散式的场馆布局模式。从1855年到1937年,巴黎共举办过7次世界博览会,虽然每次会场场址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位于塞纳河两岸和香榭丽舍大街沿线,这在世界城市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博览会场馆的规划建设对巴黎中心区城市空间的日趋完善及交通市政设施的健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博会规模的扩大、功能的多样化,场馆开始注重展区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注重与城市再开发的结合,并十分注重展区的再生利用问题。世博会的选址也呈现出几种典型类型:一是与旧城改建结合,利用长期荒废的土地、不景气地区,通过世博会的规模效应和知名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的住宅、交通和基础设施发展;二是与新城建设相结合,通过世博效应发展新建城市;三是与滨水区改造相结合,带动城市滨水地带的更新利用[4]。
1.1  申博选址:几度变迁
1.1.1 1986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曾把世博会选址在浦东花木地区
上海引入世博会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就开始考虑申办世博会的事宜。在1986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已考虑到了世博会的选址问题,在浦东新区花木地区预留了一处大型公共设施用地。当时位于杨高路以外的区域基本上未开发,花木地区紧邻中心城,世博会选址花木的目的部分是为了带动浦东地区的发展。
1.1.2 2001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重新选址于浦东新区黄楼地区
随着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新区发展迅速,并对整个新区进行了总体规划,原本作为世博会选址的花木地区调整为浦东新区的行政中心。世博会进行了重新选址和规划论证,先后考虑了浦东孙桥、黄楼等方案。1999年,中国决定申办2010年世博会。上海作为承办地,根据2001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并结合新区发展态势,规划浦东黄楼地区作为世博会新的选址。黄楼地区紧贴外环线,是一片净土,距市中心有一定距离,离浦东机场不远,场址选于此,将会对浦东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和辐射作用[5]。
1.1.3通过国际学生设计工作营提出在黄浦江两岸选址办博的概念
为上海申办世博会造势,2000年底,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同济大学与法国赛尔日一蓬图瓦兹欧洲大学合作,邀请了来自14个国家的规划、建筑专业的近40位学生,组成多个小组,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念设计”为主题,组织了一次国际学生设计工作营活动。
设计条件中规定的选址虽然是黄楼,但当时上海已经提出了黄浦江两岸开发的初步设想,并在方案过程中进行了充分讨论和酝酿。最终六个小组中有一个小组提出了设置世博会“城市实验室”的概念,另有一个小组提出了“江河网络”(Rivernet)方案,认为世博会场地选址在上海中心区的黄浦江畔,更为合适。方案将世博会的场馆分散布置于黄浦江两岸,通过陆上公交和水上巴士连接起各场馆,同时通过重整城市滨水空间,充分展示黄浦江的魅力。此外,世博会结束后场址会自然地融入城市网络,回归市民生活。
这个方案获得了国际评委们的高度赞赏,但由于它突破了竞赛设计要求的规定,为体现严肃性和公平性,最后专家组为这个小组颁发了“评委特别奖”。
设计工作营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在黄浦江两岸选择世博会场址也纳入了上海市政府考虑的范围。同年,黄浦江两岸滨水地区开展国际方案征集,在综合形成最终方案的过程中达成了共识,即要通过在黄浦江两岸举办世博会来推动这一宏伟规划的实施。
1.1.4 2001年最终确定选址于南浦大桥至卢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两岸地区
世博会的理念之一是通过办会带动城市复兴。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经过慎密的论证及充分听取国际、国家有关部门、专家和市民建议的基础上,2001年世博会举办场地最终确定选址于南浦大桥至卢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当时在世博园区的选址范围内,既有许多传统的工业建筑和工业设施,如
江南造船厂,也有成片急需改造的危房简屋。该选址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世博会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和带动作用。2002年初,上海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正式启动,世博会选址正好位于这一规划区域内。通过举办世博会,置换沿江工业用地,打开沿线岸线,不仅有利于黄浦江沿岸的功能调整,对上海城市未来的转型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
1.2  申博方案:令人激动的“花桥”方案
2001年,为申办世博会,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开展了国际方案征集,最后法国设计公司Architecture Studio的方案以在花桥、运河、绿带等方面的新颖构思而胜出。方案设计了一座连接黄浦江两岸的拱形步行“花桥”,将世博会打造成上海的一道靓丽风景,同时,方案还规划了一条椭圆形运河串联起浦东和浦西。在竞赛方案的基础上,又经过几轮深化,最终形成被称为“极具国际水准、令人激动的方案”,作为申博方案。2002年12月3日,中国上海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中国提交的申博方案让人耳目一新,位于城市中心旧城改造区,真正“缝合”了浦江两岸,将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初衷是借助世博会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并在实质上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从世博会场址选择到世博申办,曾经设计了多个方案。从办博的角度看,位于市中心且横跨浦江两岸的选址方案并非最理想,但是结合世博会“城市”的主题,让世博会的举办与城市自身的发展更加紧密联系,
却是个很好的选择。这就注定了城市规划部门在进行世博会规划过程中,不仅要思考满足世博会举办的需要,还要关注这一地区的后续发展利用[6]。
2    办博阶段(2003—2010年):满足办博需要,着眼城市长远发展要求
成功举办世博会,优秀的规划是关键之一。申博方案为规划编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把一个申办方案变成一个举办方案,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在此过程中,将面临一系列的难点与挑战。
一是如何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城市”主题是中国申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上,水晶宫、埃菲尔铁塔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展示了当时最新的科技成就。世博会规划设计如何演绎世博“城市”主题,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二是如何保障7000万参观人次的园区能够有序运营?如何确保世博会召开的同时,城市功能正常运作上海世博会预计总参观人次达7000万~8000万,平均每天参观人次为40万,为历届世博会之最。要解决这样大规模人流的交通、游览、餐饮、住宿等问题,且保障184天连续不断地运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三是展期正值高温、高湿季节,如何营造舒适的环境?此外,如何以旧城改造的方式办世博?因为独特的跨河地理位置,又该如何体现浦江两岸的特征并保障两岸的联系?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勤俭办博等[1]。
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综合类会展活动,又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综合程度极高、要求一次性建成交付使用,同时在此之前我国并无针对此类大型展会活动的规划与建设
经验,整个筹备和举办过程都需要探索。回顾办博规划的整体历程,包括红线范围核定、方案征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实施、会期举办等几个阶段,历时八年,涵盖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全过程。
2.1  红线范围优化调整:体现科学办博、勤俭办博理念(2004年初)
申博期间,世博会选址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规划控制范围5.4平方千米。2004年初,经过调查、梳理发现,红线内有一些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成片多层住宅,质量较好,如果全部拆除,影响较大。考虑到推进中心城改造和控制动迁成本等因素,同时结合后滩地区上钢三厂整体搬迁的需要,经过综合分析和反复论证,报经市政府同意后,按照科学办博、勤俭办博的指导思想,对园区红线范围进行了调整。在申博方案的基础上,选址向浦东卢浦大桥西侧延伸,将上钢三厂和后滩地区纳入规划控制范围,调整后的总面积为6.68平方千米。同时,秉持确保世博会主入口畅通,并尽量避让成片居住区和高层建筑的原则,确定红线范围面积为5.28平方千米。保留对世博会场址整体影响较小的高层建筑和成片居住街坊,设置1.4平方千米的建设协调区。
2.2  方案征集与优化:吸纳国际经验和全球智慧(2004年4—9月)
2.2.1组织召开规划设计国际研讨会
世博会规划之初,广泛征求和学习世界先进的规划理念,探索世博会作为大型城市事件的特点和模式,是方案研究的重点。2004年4月,上海市政府邀请15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召开世博会园区规划设计国际研讨会,重点针对场地规划、交通组织、后续利用、地下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等方面展开研讨。
2.2.2开展国际方案征集
2004年5—7月,上海市政府组织国内外10家著名的设计单位(联合体)开展世博会规划方案征集。同时,邀请国内外13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研究领域涉及世博会、规划、建筑、交通、展览等多个方面。经过六轮投票,选出三个获奖方案,依次为英国罗杰斯(ARUP & Rogers)设计联合体方案、美国帕金斯(Perkins)公司方案和同济大学方案。10个设计方案形态迥异、各具特,但普遍侧重于形式美感,与城市自然肌理和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不够,同时对城市后续发展利用考虑较少。
2.2.3 方案优化
在方案征集的基础上,同年8—9月又开展了方案比选和优化工作,对英国罗杰斯联合体方案和美国帕金斯方案分别进行深化。方案一是集中式布局,会议中心、演艺中心和主题馆集中设置,构成核心空间,识别性强,但主要功能较为集中,不利于大流量参观人流的组织。方案二采用分散式布局,七处主题馆散布于滨江区域,形成多个主题区域,有利于参观人员的均衡分布,但均质化布局容易导致整
体规划缺乏重点[7]。
2.3  总体规划:谋划理想蓝图(2004年10月—2005年4月)[8]
在方案比选过程中,征集方案各有亮点,但以其中任何一个方案为基础,都难以直接深化为满足办博需求的规划方案。2004年10月,方案的综合优化和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始启动。
为有效推进世博会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形成一种汇集各方智慧的协调机制,世博会组建了一个由多元主体构成、多专业协同合作的规划设计团队;成立了一个总规划师团队,承担指导、协调和辅助决策等重要任务;成立了一个总体规划工作组,以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三家设计单位为深化和优化工作的基本力量。总体规划主要明确目标理念、总体布局、交通、基础设施、景观环境、后续利用等结构性、系统性和原则性问题。2004年11月
29日,吴仪副总理主持召开世博会组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世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图1)。
(1)总体布局方面,结合上海世博会参观流量大且地处城市滨水区和旧城改造区的特点,吸取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布局方式的优点,统筹办博需求和后续使用,形成“一主多辅”的总体空间格局。核心展馆和主要公共活动设施相对集中在核心区域,其他展馆则适度分散,形成辅助组团。
(2)综合交通规划,是保障世博顺利举办的重要基础。既要保证园区内交通的便捷、舒适、流畅,又要与城市交通有机衔接、高效运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构筑多模式的现代复合交通体系。做好交通预测,按照世博会客流总规模7 000万人次,平均日客流量40万人次、高峰日60万人次、极端高峰日80万人次的要求,制定场内交通和城市相关交通的规划方案;提出“公交世博”理念,以公共交通为导向,规划游客以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出行方式为主,充分发挥地面公共交通和水上交通的作用,限制个体交通;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力度,规划轨交承担50%左右的
客流,地面公交承担35%~40%的客流;还提出“转换”的理念,将世博会入口外移,在郊区、中心城、世博园区周边地区布置停车换乘枢纽,设置场外入口,分层次地将个体交通转换为世博集约交通。
(3)环境景观方面。围绕黄浦江,做好“水”文章,形成以江为景、两岸呼应的效果;建设滨江绿地,利用沿江地形塑造高低起伏的滨江绿坡,做足“绿”文章,形成自然、生态的滨江景观。
(4)建筑的保护利用方面,上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文化底蕴深厚。世博园区又地处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江南造船厂和重要的工业基地上钢三厂。规划中应充分利用世博会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有的工业建筑,
落实勤俭办博,使得世博会规划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的历史文脉,弘扬城市精神。规划不仅对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及具有特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保留;还对风貌或结构质量较好的厂房与办公建筑以及船
坞、塔吊等构筑物进行改造利用。上海世博会成为历次世博会中保留老建筑物最多的一届世博会。
(5)基础设施方面。落实生态世博要求,积极运用新能源、综合管沟、气力垃圾输送系统和分布式供能等多项先进技术。
(6)坚持以后续利用为先导,在建筑、环境、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方面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明确世博会区域会后将建设国际文化商务交流中心,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引擎。将核心展馆和主要公共设施等永久性建筑集中规划在核心区域,以利于土地再开发;保留滨江绿洲,会后形成黄浦江沿线市民休闲、活动的大型生态绿地;园区内主要交通设施、重要市政管线争取实现零废弃,成为城市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底,以总体规划为基础,集合建设职能部门及其下属专业设计单位的力量,开展交通、市政、绿化、安全、医疗卫生等18项专项规划。经过与专项规划的多次磨合,为场馆布局、综合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深化完善打下扎实的基础
Fig.1    The master plan of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资料来源:《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
图1  上海世博会地区总体规划总平面图

本文发布于:2023-05-07 17:25: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3862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世博会   城市   规划   方案   上海   发展   选址   交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