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以镇江段为例

阅读: 评论:0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2021年第07期No.07袁2021
经济研究导刊
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重要意义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创造的伟大工程,是先人留下
的宝贵遗产,其工事技术之精湛、沿线文化之繁荣、对当时乃至后世经济社会影响之巨大举世瞩目。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华文明的伟大标志性工程。从先秦到新中国,运河的贯通、繁荣、衰败、重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大使命,是新时代对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的创新与探索,也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大运河在人类历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至今仍在延续使用的活态遗产,它凝聚着中国智慧,彰显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2014年6月
22日,
中国大运河经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
“申遗”成功后,中国大运河正式拥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符号和人类共同守护的文化财富,是中国文化遗产“走出去”的标志性品牌,也是参与世界对话交流的“国际
语言”[2]
。今天的中国参与世界竞争和交流,不仅需要资本和产品,而且需要经济、文化、政治的整体影响力。沟通、融合、开放、包容是大运河的文化基因。积极发掘蕴含千年中华文明智慧之光的大运河文化,加强世界运河文化间的交流对话,可以促进人类建立更为紧密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
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他还指出,大运河是流动
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3]。
从省级层面看,大运河江苏段位于大运河的中部,通航里程最长,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文化纽带,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只有加强文化的交流,才能促进经济的合作共赢。大运河贯穿全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于打造绿城市、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物质财富、生态财富、文化财富同步积累、互促并进,都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6月7日,在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省委娄勤俭书记要求:“
站在民族复兴的角度,创造性地、高质量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使其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成为江苏文化建
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闪亮名片。”
[4]
从市级层面看,镇江作为江南运河的起点,自古就是运河南北之商埠重地。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经过镇江大运河的漕粮占全国50%以上,在南宋甚至达到
68%,
见证了古运河和漕运的发展脉络,在古代水利工事和航运史上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目前,大运河镇江段全长42.6公里(通航段)+16.7(城区段)公里[5],虽不长,但区位独特,除了是南北运河的交界处,还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十字交汇处,是淮扬与吴越两大地域文化的交融点。这里浓缩了大运河文化的精髓,分布着大量的国家级文保单位,有众多文化类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千方百计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
———以镇江段为例
张玉枚
(镇江行政学院经济与管理教研室,江苏镇江212000)
要: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对后世经济社会的影响举世瞩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大使命,是新时代对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的创新与探索,也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镇江作为江南运河的起点,自古就是运河南北之商埠重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镇江优势再造的重要机遇,必须把镇江这座城市和大运河当成一个生命共同体来开发,把镇江城区当成一个宏大的大运河文化遗址公园来规划,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打造高品位的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21)07-0052-03
收稿日期:2020-06-09
作者简介:张玉枚(1971-),女,江苏建湖人,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产业、区域经济研究。52--
保护好,让这一独特文化符号熠熠生辉。因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镇江优势再造的重要机遇,必须把镇江城市和大运河当成一个生命共同体来开发,把镇江城区当成一个宏大的大运河文化遗址公园来规划,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打造高品位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的成效
为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大运河的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近年来,镇江重点紧抓了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根据省里要求,搭建起“一组、一办、一智库、一基金、一规划”的工作框架(一组: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为组长;一办:大运河办,设在市委宣传部;一研究中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研究院);一基金:大运河文旅发展基金;一规划:《大运河镇江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成立总规模5亿元的大运河文旅发展基金,其中政府性资本
2.6亿元、社会资本2.4亿元,促进沿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基金与省里完成框架协议签约,正在进行基金工商注册,2020年上半年完成筹备工作。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镇江分院,下设4个研究中心,制定大运河文化研究三年规划,邀请专家举办大运河文化论坛,将大运河研究向纵深推进。
2.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从20世纪古运河整治和金山湖生态治理工程等项目算起,累计投入近40亿元用于运河保护整治,其中古运河风光带建设累计投入约18亿元,共疏浚河道1
3.14公里,修复生态92.56万m2。总投20亿元的苏南运河镇江段“四改三”工程(四级航道提升为三级航道)竣工后,使镇江段成为真正的“水上高速”。2019年投资1.35亿元开展沿线排口整治、完善污水管网、实施丹徒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坚持系统治理,全面实施河长制,对岸上水下分类施策、综合治理,每月对苏南运河干流水质及21条支流入河水质进行监测,近两年,5个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芋类水考核目标。丹阳市丹金溧漕河黄埝桥断面自动站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首批“最美水站”。苏南运河第一标(含谏壁船闸、谏壁节制闸)、西津渡、丹阳万善塔等3处地标成为江苏“最美运河地标”。
3.文化传承影响更加广泛。坚持“保护优先”的工作原则,投入30余亿元实施了西津渡、京口闸和丹阳西门老街等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项目,修缮了梦溪园、虎踞桥、宝塔山公园、丁卯景区等文物遗迹。启动伯先路、新河街整治修复,恢复商贸古街历史风貌。先后承办全国“千年运河焕新生”主题采访活动
和“寻大运河江苏记忆活动成果发布会”等全国全省性活动,扩大了镇江大运河的全国影响力。推进以运河为主题的扬剧《若水情》、微电影《运河·润州》等文艺精品创作,扬剧《“河”约》获江苏省第四届文华奖小戏类优秀节目奖(榜首)。举行“江河交汇·运河人家”中国·镇江大运河文化月活动,包含民俗文化周、文创设计展、运河流域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等8项重点活动,文化论坛论文征集、短纪录片大赛、摄影展等活动征集作品突破千份,运河文化不断浸润当代社会、进入百姓生活。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1.遗存发掘及展陈体系建设滞后。目前,遗存发掘工作不够,新突破的较少;在彰显遗存特,提升遗存品位方面仍有空间;在展陈方面,缺少运河主题展示场馆、景区,当前仅一处陈列馆,是位于现在新京口闸的规模较小的古运河历史文化陈列馆,与周边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在整合全市职能部门资源方面缺少抓手,未能充分弘扬、展现镇江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2.缺少重大项目支撑。伯先路、新河街整治修复以及古运河下段整治等项目,因为手续、资金等问题,进展较为迟缓,影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际成效。缺少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文旅融合项目。在运河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及华夏历史文明体验游方面仍需进一步推进,沿线各文化旅游景点“最后一公里”的通达存在问题。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够,具有市场前景的遗产资源与产业相结合度不强。
3.运河水质有待提升。古运河是主城区泄洪排涝通道,加上沿线雨污分流工程没有完全到位,水质时好时坏。这一问题也直接造成了镇江大运河文化旅游难以开展,多年来实际的投资不少,但是水质没有根本性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进行系统治理,缺乏长效管理,与打造具有镇江特的“生态长廊”仍有较大距离。
4.保障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首先是部门协同合力不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面较广,在统筹大运河文化带与城乡建设、区域发展的关系方面,存在职责不清的情况;其次体制机制还需完善。完善项目督查、季度推进、综合考核等制度,继续加强机制建设,形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整体合力。此外,在人才保障和政策扶持方面仍显不足。
三、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战略定位
(一)基本原则
1.文化引领,突出保护。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
53
--
[责任编辑辰敏]
严格落实国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按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要求,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河道水系整治管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充分激发大运河活态遗产的生命力。
2.合理利用,
强化传承。严格落实国家、省生态空间管控要求,优化文化遗产、河道水系、生态环境等保护传承利用的空间布局[6]。突出大运河文化属性和综合功能,多渠道、系统性传承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绿发展,
共建共享。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
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7]。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生态环境修复、美丽宜居城乡建设,形成美丽幸福运河家园。
(二)战略定位
1.钟灵毓秀的文化带。
坚持历史的客观性、风貌的完整性,加强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依托镇江运河沿线丰富的遗产资源,挖掘弘扬创新大运河精神的时代价值,加强运河文化教育传播,构建运河文化多元展示体系。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鼓励运河沿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充分展示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钟
灵毓秀。
2.水清岸美的生态带。突出生态系统保护,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环境监测评估。优化滨河生态空间,分类提升景观建设,构建绿生态廊道。着力建设滨水宜游休闲风光带,打造一批彰显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和地域特征的美丽城镇、特田园乡村,建成有影响力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
3.浪漫魅力的旅游带。着力优化旅游服务品牌,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扩大大运河影响力,营造良好市场氛围,强化旅游功能布局,完善旅游要素配置。依托国家、省“千年运河”旅游品牌,结合梁祝、白蛇传等浪漫传说故事,培育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江苏省“浪漫运河”旅游示范城市。
依托“三条带”整体布局,着力打造江河交汇津渡文化示范区,突出镇江黄金十字水道交汇点的特殊地位;着力打造古今水利科技文化体验区,弘扬与运河有关的古代先进水利科学技术的历史价值;着力打造与运河共生城镇聚落集中展示区,阐述城市与运河相伴相生的文脉记忆,整体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张茜.南水北调工程影响下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徐琨鹏,祁峥.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江苏段建设路径研究[J].大观,2019,(10).
[3]时光流转中,那些关于镇江古运河的变迁[EB/OL].荔枝新闻,2019-11-12.
[4]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苏段要做先导、示范和样板[EB/OL].吴江新闻网,2018-06-08.
[5]黄蔓菁,朱珠.重展“文化长廊”风采,打造富有镇江特的运河文化线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3).
[6]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山东段规划出炉,德州这3个县市区为文化保护核心区[EB/OL].搜狐网,2010-04-01.[7]贾宁.形势与政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Utiliz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e
———Taking Zhenjiang Section as an Example
ZHANG Yu-mei
(Zhenjiang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njiang 212000,China )
Abstract :Grand Canal is a great project created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of later ages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to show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precious heritage left by our ancestors in the new era ,and also a solid support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anal ,Zhenjiang has been a commercial port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canal since ancient time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belt of the Gra
nd Canal i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Zhenjiang ’s advantages.The city of Zhenjiang and the Grand Canal must be developed as a community of life and the city of Zhenjiang as a
grand Grand Canal Cultural Heritage Park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as the guide to build a high-grad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Key words :Grand canal cultur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utilize
54--

本文发布于:2023-05-08 19:32: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3889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运河   建设   镇江   保护   打造   旅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