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圣经》

阅读: 评论:0

《论语》与《圣经》
1.《圣经》与《论语》都是经典,但二者的性质不一样。《圣经》是宗教经典,《论语》是世俗经典。《圣经》离开宗教则不能发挥那样巨大的威力,也不能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论语》离开世俗,同样不能发挥那么巨大的作用,也不会产生那么独特的历史作用。值得人们体味的是,《圣经》虽然是宗教经典,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它不但篇幅很长,而且内容极为丰富,完全可以称之为西方古代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经典文献。以《旧约﹒历史书》为例,其中《约书亚记》记述了摩西死后以列人占领迦南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以列12支派的历史;《士师记》记述了以列人士师时期的种种故事;《撒母耳记》记述了以列最后一位七师以及扫罗﹒大卫建立以列王国的历史;《列王记》则记述了公元前970年至公元前586年期间以列人的主要历史。如此等等,《圣经》不但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包括宗教法律,民间传说,诗歌、故事,以及小亚细亚地区古代社会中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与走势。《论语》虽是世俗经典,但它却有某种宗教性功能,《论语》不是宗教著作,不言自明,但它的精神,它的风格,它的气质和它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的威望与地位,却可以和任何宗教经典相媲美。《论语》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性,和它博大精深又具有崇高的道德追求有直接关系。《论语》中反映出的道德精神,不是一般世俗著
作可以望其项背的,它更近似宗教性经典中的追求和意境。
然而,西方文化选择了宗教经典指导世俗生活,而古代中国却选择了世俗经典取代某些宗教功能,这其中的含义是值得人们认真思索的。而这两部伟大经典的特殊品性,尤其值得人们认真研究。
2.《圣经》的出发点是上帝万能,上帝创造一切,《论语》的出发点则是阐发古代微言大义。孔夫子主张“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上帝创造世界,是《圣经》立论的基础。上帝创造万物,称为“六日工程”。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天地,但天地是空虚混沌的,而且到处是水,只有上帝的灵在水面上运行。于是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看到光很好,又把光与暗分开,于是就有了晨与夜。第二天,上帝说要有空气,于是它就创造了空气。并且将水分开作两部分,天上的部分便成为云和雨。第三天,上帝把水汇集在一起,于是便有了大海和陆地,上帝又叫地上生长青草、蔬菜和水果。第四天,上帝创造了太阳和月亮,并且确定了节令、日、月和年。又创造了许多星星。第五天,上帝说,水里要有生命,地上要有生物飞翔,于是有了鱼和鸟。上帝见到这些鱼和鸟,又要它们多多繁殖。第六天,上帝又创造了各种牲畜、野兽和
昆虫,并且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了人。让人治理大地,管理陆上生命的一切。第七天,上帝见万物已经造齐,便赐福给第七天,把它定为万世的节日,之后,上帝便隐去了。
上帝万能,上帝无所不在,决定了基督教文化的一元性质。因为它是一神的,所以它的品性是排异的,任何其他宗教或与基督教教义不符的社会文化现象,都属于排斥之列。所以它的文化特征又是外向的。这与中国儒学显然有质的差异。基督教自身的一元一神特征,与世俗政权必然形成两元管理状态,即它自身的一元性决定了政、教关系的两元性。这点也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具有质的差异。比较儒学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特别是比较儒学时代与基督教时代,这才是最基本的问题,正是由于它们的这种差异性,才派生和衍化出其他种种差异。
上帝万能,上帝无所不在。孔子则是一位圣人。他一生的成果,不是创造世俗,而是将中国的经典文献《六经》传授给他的弟子,并且周游列国,推行他自己对社会的见解和主张。孔子不是神灵,而是人,但他不是一般的人,是被人尊重、被人信赖,有特殊号召力和感召力的圣人。他留下的语言著述不多,但他的影响却比任何一种学派都大。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更是超过任何一位帝王和神明。孔子与上帝的差异,代表了中、西文化的各自特征,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品性。
3.《圣经》教导人类无条件地爱神,《论语》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圣经》力主爱意,但首要的是爱神。爱神并非基督教的发明,犹太教有同样的主张,敬神畏神爱神正是犹太教信仰的最核心问题。《圣经﹒旧约》缘自犹太教,对此,只有继承,没有异义。《新约》属于基督教自己的创造,对此同样没有异义,还有深化。《马太福音书》以基督的口气写道:“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这在儒学是不可思议的。儒学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框架,以忠、孝为人生之本,中国人最重视家庭礼义与亲情,很多老人临终之际,为着等自己的儿女归来,可以以超常的毅力延缓自己的生命,创造出生命留存方面的奇迹。中国人的敬祖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因为敬祖,才特别欣赏“狐死首丘”;因为事亲,才主张“父母在,不远游”。皇帝权威固重,不允许不孝之民,也不允许不孝之臣,如果有谁说爱皇帝超过父母,皇帝听了也一样气愤。《精忠传》有一个少年将军曹宁,他父亲是个叛臣贼子,他归顺宋朝,不能原谅他父亲,劝归不成,发生冲突,结果他将他父亲失手杀死。岳飞对此大为不满,申斥曹宁,义愤大于国法,结果导致曹宁自杀,这件事才告结束。这样的情况,在基督教时代,大约同样是不可思议的。
事实上,《圣经》上确实有一段上帝考验他信徒亚伯拉罕是否忠诚的故事。他吩咐亚伯拉罕,让他把自己的爱子以撒杀死作为祭物,以撒是亚伯拉罕的寄托,父子情深,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过的,但上帝不是常人,而是至高无上的神,于是亚伯拉罕下定决心杀死儿子作燔祭。他在山顶上用石块堆成一个祭坛,把自己的儿子亲手绑起,在松明的熊熊火光之下,抓起利刃准备行祭。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上帝结束了考验,让天使迅即拉住他的手,并且对他许诺说,从此以后,他的后代将多如天上的繁星,地下的沙粒。亚伯拉罕感动之余,父子二人双双回家。
上帝是万能的,他本来用不着用这样的方式去考查亚伯拉罕,但上帝又是至高无上的,上帝选择什么方式,信徒们只能信仰,不能怀疑。
《论语》中没有这样或类似的内容,但它坚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教是《论语》的生命,等级制是它的理想。唯有君如君,臣如臣,父如父,子如子,或者换句话说,君必行之以君道,臣必行之以臣道,父必行之以父道,子必行之以子道,那么社会才能,国家才能合乎礼制,管理者才能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与礼制的国家是不可能失败的。
《论语》讲礼制,不但冠冕堂皇,而且不容变更。颜渊是孔子最得意最心爱的学生,他死了,孔子悲痛异常,但颜渊的父亲要厚葬颜渊,因为这要求超出了儒学文化主张的礼仪,孔子马上表示了反对意见。
《圣经》坚持爱神,《论语》主张敬王,基督教与儒学的不同立论导致了他们的不同社会后果。
4.《圣经》主张爱人,爱一切人,《论语》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基督教不但认为应该无条件地爱神,对神的爱超过对一切人与事的爱,同时,它也主张爱人,爱人低于爱神,但它与爱神的观念又是一致的。在基督教看来,爱人也是爱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基督的爱是全然普遍的,无所不在的。同时,唯有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同样的情感模式才可以体现人类对基督的爱。《约翰福音书》上说:“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又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别人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不但如此,基督教的爱不是亲情,选择性的,而是无条件的,普世的,是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它主张宽恕,主张热爱自己的仇敌,坚决反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马太福音
书》上写道:“要爱你们的仇敌”,要饶恕别人的过犯,“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然饶恕你们的过犯。”
《圣经》中宣扬的这种无所不至的宽恕者的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的,至少是极其罕见的。墨子虽然主张“兼爱”,不到这样的程度。基督教的爱人说,它的爱人如己,爱人如爱神的观念,体现了崇高的宗教精神。这种精神能在道德的深层面上,对人的心灵产生特殊的冲击与震撼,从而使人世间的道德行为具有了超过世俗的价值表现。它的影响力与此有关,它的号召力也与此有关。
儒学虽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与神不发生瓜葛。儒学中最核心的思想是“三纲五常”,而最著名的观念则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基督教的爱人如爱己,爱人如爱神,颇有些相似之处。但细细思考,二者有并不一样。儒学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是一种行为方式。依照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孔子并不认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最高境界,它只是“仁”的一种表现,而比“仁”更高的还有“圣”。“圣”的目标,则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可见,圣比仁有更高的追求,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修养而已,不过不是一般的修养,而是当权者——最高当权者的修养。由此看来,孔子
所说的“已”和“人”,是有特定的对象的。首先,他不认为一个国王和一个臣子可以平等地往来,也不认为一个先生可以和他的弟子平等往来,自然一个男人和他的妻子也不能够平等往来。儒学不言爱,“男女七岁不能同席”,“男女授受不亲”,谈爱就是对圣学的大不敬。基督教的爱是爱一切人,包括仇人和坏人。儒学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限定在同类人之间,所以儒学固然是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学说,但它不以爱为出发点,而以忠、孝、节、义作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忠、孝、节、义、三纲五常,对当事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不是平等的,而是不平等的,而且这种不平等是不容更改也是不能颠倒的。臣对君,要忠,“忠”只有这样一个用法。子对父,要孝,“孝”同样只有这样一个用法。妻对夫,要节,“节”还是只有这样一个用法。颠倒过来,就是大逆不道,难道有谁敢说君对臣要忠,父对子要孝,夫对妻要节吗?没人敢说,就是想一想,都是大罪孽。夫子虽然不谈鬼神,但鬼神不失其礼。你违背了礼,保不定,神鬼有知,让你头疼。

本文发布于:2023-05-09 14:36: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3909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上帝   文化   创造   宗教   主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