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视阈中的《牡丹亭》

阅读: 评论:0

越剧视阈中的《牡丹亭
作者:郭梅
来源:《文化交流》2017年第04
        当《牡丹亭》遇见越剧
        2016年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汤显祖自评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其梦被后人用多种声腔演绎,还有英、日、德、法等外文译本传播于海外,形成这一杰作丰富的外延。
        越剧作为一个以浪漫抒情见长的年轻剧种,在对《牡丹亭》的改编中,显然颇值得关注。越剧改编《牡丹亭》,难度非常之大,完成从曲牌体到板腔体的跨越殊为不易,从55出的传奇到两个多小时演完的大戏,原著虽然非常经典但几乎没有可倚恃之处,必须重起炉灶。几代越剧艺术家知难而上,陆续推出几个不同的版本,不断创新越剧改编《牡丹亭》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剧艺术家们一直致力于改编《牡丹亭》,编导有红枫、李卓云,
有吕建华、陶铁斧,也有颜全毅和周龙、刘平等,主演则是各时期各剧团的台柱子,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流派纷呈。
        从对昆剧和原著亦步亦趋的模仿到有意识的解构和颠覆,从追求原汁原味到在保持越剧传统审美的前提下将现当代人的思考结合进去,服装、舞美等亦与时俱进,越剧的《牡丹亭》改编演出史,折射的就是这些年来越剧剧种嬗变和发展的历史。
        静安版浙越版
        30余年前,上海静安越剧团首先把《牡丹亭》改为《还魂记》演出。该剧在越剧唱腔特中,融入昆曲、沪剧的某些元素,使唱腔更趋饱满,可以说实现了越剧改编《牡丹亭》的突破,开创之功,功不可没。但演出该剧的戚派,毕竟以悲旦著称,似与《牡丹亭》的浪漫气氛不甚契合。
        随后,浙江越剧团也上演了《牡丹亭》。在故事形态和主题呈现上,浙越版静安版一脉相承。编剧吕建华认为,《牡丹亭》的情节基本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正面矛盾冲突,这看起来是一个缺憾,实质上却是一个特点和优点。汤显祖摆脱了以往剧作家那种依靠外
部冲突来结构故事的窠臼,而是将戏引向了人的内心深处,通过主人公内在的心理冲突来结构故事的手法,揭示了个性化的心灵历程和人物的感情世界。长达55出的原著被浙越版压缩到两个多小时,演完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回生”“硬拷七出,塑造了又一对越剧舞台上的杜丽娘和柳梦梅,成为浙江越剧团的保留剧目。

本文发布于:2023-05-10 09:4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3930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牡丹亭   改编   故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