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酿酒业历史久远

阅读: 评论:0

第一节 白  酒
  一、沿 革
安徽省酿酒业历史久远,但白酒生产始于何时,史书记载不详。今亳州减店镇所产白酒名品古井贡酒系采用当地减酒的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相传减酒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已成贡品。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涡阳高炉酒在“南洋白酒品评会”上获奖。民国19年(1930年),明光白酒在“南洋劝业会酒类大赛”中获奖。民国20年、民国23年,濉溪白酒先后在青岛、北京举办的“铁路沿线土特产展览会”上被评为“甲级名酒”。
建国后,安徽省酿酒业得到了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在继承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白酒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1950年初,全省已建立国营酒厂37家,有大、小锅甑209个。1952年,全省白酒产量超过1万吨。次年,芜湖弋江酒厂创造了大曲酒“三八制”生产法,并向省内推广。1955年6月,安徽省白酒生产推行“低温入池,定温蒸烧,黄曲加酵母”的“烟台酿酒操作法”和河北省涿县酒厂的“稳、准、细、净”酿造经验,普遍提高了白酒的出酒率和质量。是年,全省产酒1.49万吨。同年,濉溪人民酒厂(濉溪县口子酒厂和淮北市口子酒厂的前身)口子酒在全国酿酒评比会上被评为国家甲级酒。1958年,亳县减店酒厂(古井酒厂的前身)成立,合肥酒厂率先改“小曲”为“大曲”生产曲酒,并总结出瓜干酒“配醅清蒸操作法”由省轻工业厅向全省酒厂推广。次年,亳县古井贡酒问世,濉溪县酒厂成功地研制出“大香曲”。是年,全省白酒产量增至4.3万吨。
从1959年起,国家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减产,酿酒行业一度用择子、蕨根、芋母、稗子、山芋藤等代用品为原料生产白酒,产品销售一度实行“以粮换酒”。全行业生产下降,企业普遍亏损。在此期间,合肥酒厂于1960年进行白酒固态机械化生产的试验,并总结出瓜干酒“清蒸配糟(醅)操作法”(后由轻工业部向全国推广)。1963年,亳县古井贡酒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评为国家名酒,获金质奖章;“合肥薯干白酒”同时被评为国家优质酒,获银质奖章。1965年,古井酒厂经多年实践总结的“人工老窖培养”经验,在全国第三
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介绍,这一经验被轻工业部领导认为“使全国浓香型大曲酒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打破了只有“百年老窖才能产好酒”的传统。1968年,省内白酒生产开始推广马鞍山酒厂的液体生产新工艺和界首县酒厂固体生产机械化作业经验。此后,明光、宿县、合肥、淮南、淮北、蚌埠、马鞍山、芜湖市酒厂陆续建成了年产700至1000吨的大曲酒生产机械化车间。1970年,濉溪人民酒厂一分为二,新、老厂区分别成立淮北市口子酒厂、濉溪县口子酒厂,并各自开始扩建。1976年,蚌埠酒厂扩建800吨机械化大曲酒车间。1978年,全省产白酒8.69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省白酒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79年,是安徽白酒生产取得较为突出成就的一年。是年,濉溪县口子酒厂投资727万元进行机械化酿酒等车间扩建,并改“下四蒸五”为“下五蒸六”工艺,为夏季稳产闯出新路。同年,古井贡酒和口子酒在全国第三届酒评会上分别获国家名酒和国家优质酒称号;古井贡酒开始出口;蚌埠酒厂以瓜干白酒改制勾兑而成的“蚌埠白酒”畅销天津,被
称为“大众茅台”。宿县酒厂以食用酒精为酒基与大曲酒进行勾兑,生产出优质白酒——“迎宾酒”投放市场。是年,全省产白酒11.12万吨,比上年8.69万吨增长27.96%。80年代初,蚌埠酒厂研制开发酱香型曲酒——“皖酒”取得成功,填补了省内白酒香型的一项空白;明光酒厂生产出以绿豆为主要原料的优质大曲酒——明绿液;滁州酿酒总厂研制成“醉翁特曲”并投入生产;古井酒厂扩建年产1000吨机械化酿酒车间。1981年至1985年间,全省酿酒行业加快了白酒企业的扩建改造。5年间,轻工系统白酒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2万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4389万元。通过扩建改造,省内白酒生产能力迅速扩大,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普遍提高。1981年,淮南酒厂建成500吨机械化大曲酒车间。蚌埠酒厂于1982年扩建年产2000吨大曲酒的一分厂。1983年,淮北市口子酒厂1万吨白酒工程竣工投产。1983年,全省生产优质大曲酒达3万吨,产量跃居全国各省同类白酒第一位。1984年,明光酒厂开始新的“万吨曲酒工程”建设,并开始研制生产低度明光特曲和明绿液酒。同年,合肥酒厂完成了较大扩建工程;“口子酒生化法人工老熟”研究取得成功,为白酒尤其是优质大曲酒人工老熟开创了一条新途径;古井贡酒、濉溪牌口子酒、口子牌口子酒、采石矶牌太白酒、逍遥津白酒,蚌埠白酒等一批产品在轻工部酒类质量大赛中获奖;口子酒开始出口日本、美国及东南亚。至1985年末,全省共有白酒生产厂95个,总占地面积3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职工23484人。1985年,产白酒22.16万吨,居全国各省白酒产量第四位;创工业产值3.49亿元,占全省酿酒行业总产值的75%;实现利税1.12亿元。
  二、企 业
1985年,安徽省各省辖市及每个县(市)都有白酒生产企业。其中,一些主要生产厂分布于阜阳、淮北两地市以及蚌埠市和嘉山县。至1985年末,全省年产白酒能力在3000吨以上的酒厂共有23家,其中超1万吨的有2家,5000吨以上的有4家。
〔安徽亳州古井酒厂〕
位于亳州城西北21公里处的减店镇。全国轻工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之一。国家名酒“古井贡酒”的生产厂。
前身为亳县张集乡第十一人民公社于1958年在减店原“公兴槽坊”旧址建起的“减店·
·
2
1
酒厂”。是年,省轻工业厅副厅长余平等发现其酒质甚优,即向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等领导人推荐。1959年,省委决定把减店酒厂改为省营企业,由省轻工业厅直接安排计划、组织生产,厂名定为安徽亳县古井酒厂,产品定名为“古井贡酒”;由省轻工业厅拨款10万元开始扩建(初建厂时,职工3
2人,发酵池7条,日产大曲酒100公斤,扩建后年产量为150吨)。同年10月,聂广荣任古井酒厂副厂长。
1960年春,聂广荣和阜阳专署工业局下放干部张树森一起进行人工培养老窖的试验,改老砖池为泥池,精心培养,延长发酵期,使一般大曲酒达到优质大曲酒质量水平。5月,古井贡酒在全省名酒评比会上被评为甲级酒。同月,由阜阳专署工业局拨款5万元进行扩建;1962年,拨款10万元进行扩建。1963年,其古井贡酒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获金质奖章,企业知名度随之大为提高。次年,由国家投资20万元,征地8395平方米进行扩建。1965年10月在泸州召开的全国第三届名酒技术协作会上,该厂总结的“人工培养老窖”经验被国家轻工业部肯定为酿酒史上的一大突破。1966年,该厂形成年产500吨大曲酒生产能力,“古井”商标注册(1987年,“古井贡”商标注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厂“古井贡酒”之“贡”字被视为“四旧”取消;企业管理混乱,开始亏损。1972年,由国家投资110万元进行扩建。1974年,产量超过1000吨,但企业仍然亏损。从1967年至1978年连续亏损12年,累计亏损额为162.21万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厂重新调整领导班子,恢复了聂广荣的党委书记兼厂长职务,建立以经济(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八项规章制度,严格质量管理。1979年,企业扭亏为盈;古井贡酒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再次被评为国家名酒,并开始出口国外市场。1980年,由国家投资230万元扩建
年产1000吨机械化酿酒车间;采用两步勾兑法研制成功配制酒“玉泉春”投入市场,增加税利43.3万元。同年,该厂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国第六届白酒技术协作会在该厂召开。1982年,1000吨大曲酒机械化酿酒车间建成投产,出池、入池、拌料、上甑、凉渣、加曲各项工序均实现了机械化,头排产出符合标准的古井贡酒。次年,实现利润78.75万元,上缴税金585.47万元。1984年,古井贡酒第三次获国家名酒称号,古井玉液开始出口;企业产值957.04万元,利润281.67万元,税金589.64万元,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创最佳经济效益夺魁企业”称号,受到省人民政府的通令嘉奖。
1985年,由国家投资2300万元,扩建年产3000吨大曲酒车间;亳县县政府调派杨光远、王效金任正、副厂长,聂广荣为厂党委书记;38度曹操贡酒研制成功,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末,有职工896人,大型设备56台(套),厂区面积301542平方米,建筑面积5218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29.6万元,净值735.3万元。1985年,实际生产白酒6636吨,产品品种有古井贡酒、古井玉液、玉泉春、38度古井特液、38度古井玉液、曹操牌曹操酒等;完成工业总产值1192.12万元,销售收入2319万元,实现税利825.60万元,利润370.98万元。
〔蚌埠酒厂〕
位于蚌埠市西区涂山路96号。1985年,为国内年产销量最大的白酒厂之一。
前身为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于民国38年(1949年)6月接收赎买私人槽坊组建成的蚌埠市公营酒厂。当时,厂房由侵华日军所建监狱改用,职工59人,由皖北行署拨军粮100
·
·
3
1
万斤、军马10匹,利用原私人酒坊设备,以马拉石磨粉碎原料,人工烧酒;当年生产粮食白酒59.3吨,产值4.5万元。
1952年,奉命移交省工业厅,更名为安徽省蚌埠酒厂。1956年,下放给蚌埠市轻工业局管理。1957年,国家投资37万元,选址张公山脚下征地60.72亩兴建新厂(即现厂址)按年产1000吨酒规模设计。1960年完成搬迁。次年,蚌埠市酒精厂、啤酒厂并入,分设3个车间。1959年至1961年间,年产量800吨左右,后逐年上升。1965年,产量增至1370吨。
1966年,该厂产酒增至1600吨;次年产量下跌为875吨。1969年,酒精上马,次年厂名改为蚌埠酒精
厂。1972年8月,酒精、啤酒生产设施划出单独建立酒精厂,酒厂当年产量为1800吨,次年增至3500吨。1976年,由国家投资、企业贷款与自筹结合,扩建800吨机械化大曲酒车间;产品除大曲酒、白酒两类外,还生产少量薄荷、桂花、桔子果露酒。1978年,产量3808吨,产值616万元,利税272万元。
1978年以后,该厂革新工艺,研究改进原瓜干酒生产工艺,除去其“苦尾冲头”的缺点,使其变成柔和、纯香、略甜的新产品——蚌埠白酒。蚌埠白酒尤其适合北方人的口味,投放市场后,饮誉津门,被称为“大众茅台”。1980年改造了制曲车间,形成年产曲块5400斤能力。次年筹资151万元,对新设一分厂进行改造。1982年,产量达17510吨,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700多个销售网点。1984年,蚌埠白酒在天津市销量达8000吨,《天津日报》为此发表题为“蚌埠白酒为何占领津门”的文章加以评论。同年,一分厂扩建竣工,形成2000吨大曲酒生产能力,全厂年产量突破2万吨,利税超过1000万元,企业获全省最佳经济效益“银杯”奖。1985年,酱香型白酒“皖酒”研制成功并上市,填补了省内白酒香型的一项空白。至1985年底,该厂职工1010人;厂区面积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10.5万元,净值441万元。1985年,产品品种20多个,产白酒(含大曲酒)2.13万吨,完成产值3500万元,实现利润423.8万元,税金653.6万元。
〔濉溪县口子酒厂〕
位于濉溪县(全国酿酒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老城十北街,国家优质大曲酒口子牌口子酒生产厂。其前身濉溪人民酒厂为省内最先建立的国营酒厂。
民国38年(1949年)5月18日,在国家接收私营“小同聚”等酒坊的基础上,成立“国营濉溪人民酒厂”。当时有房屋28间,发酵池12条,工人9名,石磨2盘,年产大曲酒84吨。次年,赎买了“广益”等10余家私人酿酒作坊。1953年,经县政府批准,在东关(古濉河东岸)征地150亩扩建;同年,职工增至135人;通过更新设备,改原“大蒸大回”操作为“续渣混蒸小五甑”,提高了出酒率,年产量增至1021吨,产值97.49万元。1953年至1956年,由省投资160万元,建成酿酒车间3幢、曲房等配套房86间,安装柴油机、电机,增设破碎、酿酒、包装等设备;1956年,用15马力柴油机发电,在省内酿酒行业率先结束了“人泼水,木锨扬,驴磨粮”的笨重操作。濉溪人民酒厂新厂区建成后,形成了新、旧两个厂区。1957年前后,相继派出37名酿酒师分赴上海、江苏、河南及省内合肥等地市兄弟酒厂,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培训40余名制曲技术人员。1959年,研制成功“大香曲”加配“中温曲”后,使口子酒产生别具一格的香味。
·
·
4
1
1959年至1961年间,因连续3年自然灾害,酿酒用粮紧缺,该厂一度中断大曲酒生产,只产少量瓜干酒及代用品酒。1962年,利用原私营“大盛”槽坊旧址建瓜干酒车间。同年,恢复大曲酒生产。1970年,濉溪人民酒厂一分为二:新厂区归淮北市管辖,定名淮北市酒厂(后称淮北市口子酒厂);县城内旧厂区定名为濉溪县酒厂,属濉溪县管辖。1974年6月,濉溪县酒厂研制出适应该厂的窖泥培养新方法,为人工培养发酵池,加快优质酒生产,积累了经验。
1979年开始,濉溪县酒厂先后贷款307万元,在濉溪北关外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先后建成机械化和手工生产车间5幢及3000吨贮酒库一座。1980年,濉溪县酒厂改称濉溪县口子酒厂。1982年,成立口子酒人工老熟科研所,由范亚彰为主承担国家科委下达的“优质酒人工老熟”项目研究。1984年,被评为“安徽省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次年,“人工老熟”科研项目完成,并开始低度口子酒的研制开发。1985年底,有职工761人,固定资产原值510万元,形成3个独立的酿酒系统,年产能力6000吨。1985年,实际产大曲酒5026吨,完成产值1048万元,实现利税450万元。
〔淮北市口子酒厂〕
位于淮北市三堤口,国家优质大曲酒濉溪牌口子酒生产厂。前身为1949年赎买私人槽坊的基础上建立的濉溪人民酒厂(省内最早建成的国营酒厂)。当时,有职工9人,主要设备有锅甑2付、石磨2盘,
产品单一,年产量不足百吨。1953年至1956年,在古濉河东岸扩建。1970年,濉溪人民酒厂一分为二:濉河东岸新建厂区(厂部设在此处)归淮北市管辖,改称淮北市酒厂;濉溪县城内的旧厂区属濉溪县管辖,定名为濉溪县酒厂(后改称濉溪县口子酒厂)。是年,淮北市酒厂产量仅1200多吨。通过内涵改造、提高出酒率等措施,1977年产量提高到3000吨。1979年,所产口子酒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首次被评为国家优质酒,获银质奖章。
1980年,由国家投资60万元,分别建成机械化酿酒车间、地下酒库等配套设施;投资2680万元,开始在四里庄附近征地240亩。同年,承担市政府在四里庄投资扩建年产万吨白酒工程的建设任务。1982年,新产品“濉溪佳酿”被评为安徽省优质酒。1983年,万吨白酒工程正式建成投产。次年5月,淮北市政府决定,万吨白酒工程划出,定名为“淮北市酒厂”;原淮北市酒厂改称淮北市口子酒厂。
1984年起,企业开始实行干部聘用制,改革用工制度(工人由车间主任按定员推荐,厂长批准后签订用工合同),生产上实行指标分解、层层承包,分配上使每个人收入与劳动成果和企业效益挂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同年,产品开始出口日、美及东南亚各国;企业被评为安徽省最佳经济效益夺魁单位。1985年底,有职工559人,固定资产原值294.1万元。1985年产口子酒、佳酿酒、大曲酒共3743吨,其中,口子酒300吨;完成工业产值约697万元,实现利税410万元。
〔明光酒厂〕
位于京沪铁路和104国道交会处的嘉山县明光镇。省内最大的优质白酒生产厂之一。
民国38年(1949年)7月由该县人民政府赎买“精益”等4家私人槽坊组建成立嘉山县明光酒厂。当时有职工27人,草房20多间,采用双边发酵工艺,年产瓜干酒、曲香酒近10吨。建国初期,该厂生产的“瓜干酒”、“曲香酒”因价廉味美,畅销省内,在上海也享有盛
·
·
5
1

本文发布于:2023-05-10 13:11: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3935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酒厂   白酒   生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