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甘肃省辖地级市

阅读: 评论:0

历史沿革

天水在夏、商时期属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纪)赢非子在秦池(今张家川县城南一带)为王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号赢秦。秦即后世的秦亭,是天水市辖区见于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灭邽戎、冀戎,置邽(今城区)、冀(今甘谷县东)二县,这是中国历史上设置最早的两个县级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设陇西郡。郡县制在今辖区确立。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从此有“天水”的名称。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一度设秦州。因秦邑而得名,从此有“秦州”的名称。

西晋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设立,今辖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辖。南北朝因亡。

隋唐时,实行州县二级制,秦州地域缩小,地域和今辖区大体相当。元代,秦州辖成纪、秦安、清水3县。

明代,秦州辖秦安、清水、礼县3县。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为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清水、两当、徽县、礼县5县。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县二级制,暂存道制。巩秦阶道改称陇南道。撤秦州设天水县。民国三年1月,宁远县改称武山县。6月,陇南道改称渭川道,辖14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称渭川行政区。不久,撤销行政芪,实行纯粹的省县二级制。民国18年(1929年),伏羌县改名甘谷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

1949年8月3日,天水县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成立,辖天水、甘谷、武山、徽县、两当、通渭、秦安、清水8县。同年12月,天水分区改称天水专区。

1950年2月,析天水县置天水市,以城区为其行政区域。5月25日,平凉专区析出庄浪县划归天水专区;撤销岷县专区,所属陇西、漳县划归天水专区。天水专区辖天水市及天水、秦安、徽县、两当、武山、漳县、甘谷、清水、庄浪、陇西、通渭11县,81个区公所,614个乡。

1952年,天水专区辖91个区公所,635个乡。1953年7月6日,张家川自治区成立(1955年10月改称县)。同年底,天水专区辖1市12县887个乡。

1956年1月,天水专区的陇西县、通渭县划归定西专区,武都专区的礼县、西和、成县划归天水专区,天水专区的庄浪县划归平凉专区。同年底,天水专区辖天水市及天水、秦安、礼县、西和、成县、徽县、两当、武山、漳县、甘谷、清水、张家川12县,67个区,531个乡,9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4月4日,撤销两当并入徽县。4月8日,撤销武都专区,所辖宕昌、文县、武都、康县、岷县5县划归天水专区。9月5日,撤销西和县、礼县,合并成立西礼县。撤销徽县、成县,合并成立徽成县。12月16日,天水专区的岷县划归定西专区。12月20日,撤销天水县划归天水市。撤销甘谷县,甘谷、漳县、武山合并成立武山县。撤销张家川县和清水县,合并成立清水回族自治县。同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天水专区辖天水市及秦安、清水、武山、西礼、徽成、武都、文县8县。129个人民公社,4个街道办事处。

1961年11月15日,恢复武都专区。原划归天水专区的武都、宕昌、康县、成县、文县仍划归武都专区。12月15日,恢复天水、甘谷、漳县、两当、西和、礼县、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漳县划归临洮专区。至年底,天水专区辖天水市及天水、西和、礼县、徽县、两当、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等10个县,60个区,440个人民公社,4个街道办事处。

1963年10月23日,撤销临洮专区,将其所属漳县划归天水专区。天水专区辖1市11县,482个人民公社,3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

1969年10月1日,天水专区改为天水地区,辖1市11县,223个人民公社,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

1980年,天水地区辖1市11县,232公社,5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1983年,政社分设,改社为乡。

1985年7月8日,撤销天水地区,天水市升为地级市。原属天水地区的西和、礼县、徽县、两当4县划归新成立的陇南地区,漳县划归定西地区。新设秦城、北道2区。天水市辖秦城、北道2区,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县,138个乡,11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

1992年5月30日,武山县鸳鸯乡改为鸳鸯镇。

1998年11月16日,北道区甘泉乡改为甘泉镇。

至2002年底,天水市辖秦城、北道2区,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县,40个镇,109个乡,11个街道办事处。

2005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秦城区、北道区更名为秦州区、麦积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区域范围为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以西秦岭为分水岭,北部地区面积1167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81.49%;南部地区面积265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8.51%。总面积1.43万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天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最高峰天爷梁,3120米;最低点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层褶皱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质沉陷和红、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区因受纬向构造带的断裂,形成渭河地堑,经第四纪河流分育和侵蚀堆积,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渭河及其支流横贯其中,形成宽谷与峡谷相间的盆地与河谷阶地。土壤在河流和沟谷区为冲击、洪积物形成的淤淀土、草甸土,经过开垦耕种熟化而形成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的耕作土壤。土层深厚,山塬开阔,是粮、油、菜、果主要生产区。中东部为秦岭、关山山区。以西部尽皇山、云雾山、景东梁为主体的西秦岭山地和东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岭大堡、关山为主体的小陇山、陇山山地。

气候情况

天水天水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城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5℃。最热天气是7月份,最高温度为33.4℃;最冷天气是1月份。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游季节。

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中东部山区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时,渭北略高于关山山区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升温快,秋多连阴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

水文

天水市境内渭河流长约280千米,沿河接纳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耤(藉)河、颖川河、东柯河、牛头河。还有嘉陵江支流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等。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天水属华北、华中、蒙新和喜玛拉雅植物交汇处,树种成份复杂,森林资源丰富。天水市现有森林总面积589.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的陇山、西秦岭和关山林区,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属804种,其中乔木312种,灌木437种,藤本55种,常绿植物122种。天水

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二级保护的有连香树、星叶草、杜仲、银杏、大白红杉、大果青杆、金钱松、小白树、水青树;三级保护的有秦岭冷杉、庙台槭、穗花杉、华榛、领椿木、胡桃楸、獐子松、青檀等。天水

野生药用植物660多种,其中常用药220多种。广阔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许多珍禽异兽,栖息着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的羚牛、梅花鹿、金猫、云豹等;二类保护的有羚麝、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獭、猞猁、猕猴、红腹角雉、兰马鸡、红腹锦鸡、大鲵、暗腹雪鸡、淡腹雪鸡、勺鸟、血雉、黑熊、秦岭红鳞鲑等。

矿产资源

天水市已发现的矿种有金、铁、锰、铜、铅、锌、银、钼、钨、镍、镁、白云岩、蛇纹岩、透辉石、地热等40多个,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6处、小型矿床多处。另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矿化点、物化探异常区。区域内已探明的成矿带有:武山温泉—秦州李子园钼金铜铅成矿带、武山新庄里—竹子沟—寨沟金铜铅锌成矿带、麦积区党川—利桥一带金铜成矿带、秦安八盘山—清水后山里金铁铜镍钼铅锌矿带、秦安锁子峡—清神庙钼铁锡锂镁成矿带、张家川陈家庙一带铁铜铅锌等成矿带。

截至2012年,全市共设置探矿权139个,其中,部办证23家,省办证117家,涉及矿种13种,探矿权人68家(地勘单位8家)。其中金矿90个、铜矿24个、铁矿5个、铅锌矿5个、钼矿5个、银矿3个、锰矿1个、长石1个、大理岩2个、地热2个、萤石矿1个。全市共设置采矿权240处,其中,省级颁证18家,市级颁证26家,县级颁证196家,涉及矿种16种。

行政区划

辖区:秦州区、麦积区2个区,甘谷县、武山县、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个县。

街道社区:下辖78个镇,35个乡,10个街道。

市人民政府驻地:秦州区民主西路34号。

天水市  面积14392平方千米,人口350万人(2004年)。

秦州区  面积2442平方千米,人口65万。741000。

麦积区  面积3452平方千米,人口58万。741020。(2006年以前叫北道区)

清水县  面积2003平方千米,人口31万。741400。县人民政府驻永清镇。

秦安县  面积1601平方千米,人口61万。741600。县人民政府驻兴国镇。

甘谷县  面积1572平方千米,人口60万。741200。县人民政府驻大像山镇

武山县  面积2011平方千米,人口44万。741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面积1311平方千米人口32万。7415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张家川镇。

辖区:秦州区、麦积区2个区,甘谷县、武山县、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个县。

街道社区:下辖78个镇,35个乡,10个街道。

市人民政府驻地:秦州区民主西路34号。天水

人口民族

人口

2019年末,天水市常住人口336.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2.4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29%,比上年末提高0.64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41‰。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天水市常住人口为2984659人。

2019年天水市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336.89100
城镇142.4642.29
乡村194.4357.71
男性171.1450.8
女性165.7549.2
0-14岁64.4119.12
15-64岁235.4269.88
65岁及以上37.0611

民族

全市有32个民族,主体民族为汉族。少数民族总人口24.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9%。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有24.3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数民族还有满族、蒙古族、藏族。

经济

综述

2021年,天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14亿元,增长10.3%;第二产业增加值195.68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413.51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8:26.1:55.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279元,比上年增长8.3%。

2020年天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666.90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6.01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61.82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为379.06亿元,增长5.1%。

2019年,天水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32.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59.59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358.17亿元,增长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2:25.2:56.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8819元。

第一产业

天水农业特鲜明,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农林土特产质优品繁,果品、蔬菜、畜牧产业化程度较高,花牛苹果、秦安蜜桃、秦州樱桃、清水核桃、下曲葡萄、甘谷辣椒、武山韭菜等农产品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被中国农学会评为“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生态型、综合性的现代农业高新园区,发展特农业、循环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前景广阔。

2019年,天水市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3.03万亩。油料播种面积89.56万亩,比上年减少8.84万亩。蔬菜播种面积84.69万亩,增加6.22万亩。中药材播种面积23.11万亩,增加5.61万亩。油料产量11.64万吨,下降3.83%。蔬菜产量200.8万吨,增产8.8%。中药材产量4.79万吨,增产14.96%。水果产量137.87万吨,增产9.18%。

全年粮食产量123.17万吨,比上年增产6.4%。其中小麦产量40.16万吨,增产4.12%;玉米产量53.46万吨,增产5.59%;洋芋产量25.76万吨,增产7.83%。

全年肉类产量5.98万吨,比上年下降1.41%。禽蛋产量1.51万吨,增产2.39%。年末生猪出栏62.66万头,下降4.22%;牛出栏8.57万头,增长6.65%;羊出栏16.62万只,增长6.63%。

2021年,天水市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80.33万亩,比上年增加0.2万亩。油料种植面积82.98万亩,减少2.9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5.41万亩,增加5.88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5.73万亩,增加1.69万亩。

2021年,全年粮食产量133.02万吨,比上年增产4.04%。其中,夏粮产量44.93   万吨,增产4.72%;秋粮产量88.08万吨,增产3.7%。油料产量11.55万吨,增产0.83%。蔬菜产量234.27万吨,增产9.47%。中药材产量5.57万吨,增产10.71%。水果产量173.72万吨,增产13.28%。

2021年,全年肉类产量8.54万吨,比上年增长35.89%。禽蛋产量1.87万吨,增长12.03%。年末牛存栏25.42万头,增长17.2%;牛出栏10.26万头,增长12.5%。羊存栏33.43万只,增长13.2%;羊出栏21.57万只,增长20%。生猪存栏87.86万头,增长10.5%;生猪出栏84.23万头,增长29.5%。

第二产业

天水工业基础较好,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集逐步形成,数控机床、电子封装测试、中高压开关柜、风动工具、石油钻机电控系统等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装配式建筑、军民融合、航空维修制造、大健康、文化旅游产品制造等新兴产业正在培育发展,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竞争优势。天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0多个县区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项目承载能力较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2019年,天水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2%,其中市属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0.1%,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2.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9.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4亿元,比上年下降17.3%。主营业务收入232.2亿元,增长13.5%。销售产值339.7亿元,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97.5%。

2019年天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高压开关板0.99万面-1.7
卷烟37.31万箱-3.4
塑料制品2.86万吨18.4
中成药0.06万吨2
金属切削机床1859台56.3
锻压设备79台-53.3
轴承4928万套1
389.86亿块22.7
277.5公里-66.9
毛线391吨14
水泥408.79万吨14.2 

2019年,天水市全年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01个,比上年末增加1个。

2021年,天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9.56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1.8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304.42亿元,增长26.3%;销售产值428.66亿元,增长2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9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0.03元。

2021年,全年建筑业总产值156.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56个,比上年末增加24个。

第三产业

2019年,天水市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7.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9.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增长9.5%,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5%。

宝天高速公路天水段

全社会公路客运量3597.82万人,比上年增长0.82%;客运周转量24.03亿人公里,增长0.52%。货运量4816.07万吨,增长9.98%;货运周转量84.04亿吨公里,增长10.31%。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91亿元,比上年增长32.01%。快递业务总量1005.55万件,增长18.12%。电信业务总量185.34亿元,增长50%。年末电话用户302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302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250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45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49万户,移动宽带用户96万户。

2021年,天水市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9.16亿元,比上年增长7.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5.67亿元,增长12.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56亿元,增长13.4%;金融业增加值63.69亿元,增长3%;房地产业增加值47.94亿元,增长7.8%。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41.56亿元,比上年增长6%。

贸易

2019年,天水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11亿元,比上年增长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1.04亿元,增长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07亿元,增长8.3%。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增长7.8%,餐饮收入额增长8.7%。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3.8%,烟酒类增长5.2%,金银珠宝类增长6.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25.4%,化妆品类下降6.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2.4%,中西药品类增长13.1%,石油及其制品类下降5.3%,汽车类下降3.7%。

全年进出口总额38.25亿元,比上年下降10.7%。其中出口23.64亿元,下降4.2%;进口14.61亿元,下降19.5%。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天水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48%。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2.4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6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6.8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9%。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71%。

全年项目投资比上年下降2.7%。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11.8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3.0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4.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3.6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52.5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0.41%。房屋施工面积970.52万平方米,增长25.61%。其中住宅施工面积713.8万平方米,增长27.06%。在房屋施工面积中,房屋新开工面积265.54万平方米,增长22.0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201.74万平方米,增长34.35%。房屋竣工面积56.93万平方米,增长18.3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8.79万平方米,下降9.39%。商品房销售面积129.72万平方米,增长14.2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3.66万平方米,增长14.66%。

财政金融

2019年,天水市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36亿元,比上年增长7.99%。其中税收收入28.44亿元,增长3.4%;非税收入21.92亿元,增长14.5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1.41亿元,增长6.89%。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80.8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8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80.92亿元,增长12.87%。

2019年天水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80860010.87
1.1053605511.84
2.非金融企业存款29518044.62
3.广义政府存款113389313.73
4.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18462359.8
5.非银行业1595-99.84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80918912.87
住户贷款410199010.63
1.短期贷款12697292.94
2.283226214.46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670719914.28
1.短期贷款19722130.7
2.中长期贷款4733.7121.13
3.1914-39.19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0.94亿元,比上年增长23.28%。其中财险收入8.56亿元,增长11.63%;寿险收入22.38亿元,增长28.4%。

天水市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长,为全国十大苹果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达26.2%,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35种,其中金属矿15种,非金属矿20种。天水不仅有昔日辉煌,改革开放的春风更使勤劳勇敢的天水人民焕发出无限的改革热潮和发展活力。今日的农业以实施种、养、加“六个百万工程”为突破口,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林果、畜牧、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天水是全国著名的五大电器工业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了机械、轻纺、电子三大行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一座西北电器城正在崛起,名牌战略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结构高速发展和产品的进一步升级换代正在实施;五横三纵省道国道及市区环形交通的贯通,天兰、陇海铁路复线的筹建,通讯网、电力网的扩建,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对外交流融合日益增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使天水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今天的天水,先后被列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重点城市、科教兴市重点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全省双拥模范城。

文化

名称由来

天水古为“邽县”,邽县(读作:guī)原是邽戎地,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公元前221,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时,上邽是陇西郡中一县。汉武帝时,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县,区划是今市区西南。

天水郡称呼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秦末汉初,长年征战加之干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大地连续震动,在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他便给上邽北城湖旁新设的郡,起名“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之名。

礼俗

天水天水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全市有32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4.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9%。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有24.3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数民族还有满族、蒙古族、藏族。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甘肃东部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回族自治县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31.8万人,其中回族22万人,占总人口的69%。

该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共有信教众32.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1%,分布在两区五县的10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1028个村委会(居委会)。经县级以上(包括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处)所739处,其中固定宗教活动处所38处。有正式登记成立的市、县区宗教团体32个,其中市级5个,县级27个,有宗教职业人员2402人。

天水伏羲文化节

由每年农历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礼的活动扩大而成,是为纪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举办的。相传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国第一位人王,他出生于天水,并在这里创推八卦,并教会人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

自1995年第一届伏羲文化节起,每到农历5月13日,都会有近千名来自中外的侨胞、游客云集羲皇故里,参观大地湾古人类遗址,寻宗祭祖。

特饮食

1.天水呱呱

天水呱呱,是天水的一种特殊食品。无论是寒风骤起的严冬,还是烈日当头的盛夏,总有那紫红的呱呱在摊点出售,食客往来不断,生意格外红火。

天水呱呱品种繁多,以原料区分有荞麦呱呱、冰豆呱呱、豌豆呱呱和粉面呱呱等。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是荞麦呱呱。制作方法是先把陇南盛产的荞麦粉成荞珍子,入水浸泡、加工,取其淀粉,然后将淀粉加水入锅,用小火烧煮,直到锅内形成厚厚一层呱呱时,方可取出装入盆内加盖,经过回性,即可食用或上市。

天水呱呱的吃法也比较独特,先将呱呱撕成小片,再配上辣子油、芝麻酱、芥末、酱油、食盐、食醋、蒜泥等调料即可。如果说西北人喜食酸辣,那么天水呱呱可是典型的辣味小吃。若初食者,面对满碗流红的呱呱,定会咋舌、冒汗。而当地人尤喜以呱呱为早点,一些男士几乎“不可一日无此君”。天水呱呱历史悠久,相传在西汉末年隗嚣割据天水时,呱呱是皇宫里的御食。隗嚣的母亲塑宁王太后,对呱呱特别嗜好,每隔三日必有一食。到了东汉,隗嚣兵败刘秀,投奔西蜀的公孙述时,御厨逃离皇宫,隐居天水,后在天水城内租起一间铺面,专门经营呱呱。天水呱呱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2.天水甜醅

这是一种美味香甜、酒味甘醇的甜食品。将优质冰糖白小麦在石碾上舂皮后,再簸净、淘净、煮熟、晾干,放在大笸箩里散热,按季节掌握一定的温度。用湖北、陕西名酒曲配合发酵一天两夜(约36小时)后即可食用。发酵工艺以曲子为主,关键在于掌握温度,发酵醅料四季放在木床上用麦草偎着,上盖棉被,发酵时所反应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不仅味道特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

3.天水馓饭和搅团

用玉米等杂粮做成。先将水烧开,再把玉米或其它杂粮细细撒入开水中,边撒边搅,用温火熬煮,待结成团状即成馓饭,吃时配以天水风味小菜,清香可口。

如果在碗中盛入清汤臊子,调入油泼辣子、盐等佐料,再把馓饭放在碗中,用筷子夹成小块,浸泡入味,这种吃法又叫天水搅团。清汤臊子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浆水、素菜、荤菜等,为天水城乡调剂饮食的家常便饭。

文化艺术

1.石窟艺术

天水提起麦积山,许多外地人都知道,但是没有去过,闻其名,未见其神,没有关系,你可以通过我们这里的介绍“窥豹一斑”。如果敦煌是一个壁画宫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宏大的泥塑艺术陈列馆。本来,麦积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一样,都因山石疏松,不宜在岩石上精雕细镂,全以泥塑和壁画等艺术形式来宣扬佛教思想和佛经内定,但因麦积山一带阴湿多雨,地震比较频繁,原来的壁画大多已经剥蚀殆尽,所以麦积山石窟主要以精湛优美的泥塑著称于世。这些未经窑烧的泥塑像虽经千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既不溃散,也未龟裂,坚如陶、油光发亮,仍不朽坏,实属难能可贵。用泥塑作造像,只有中国盛行,这也是中国在世界雕塑史上的独创。

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情趣,是麦积山石窟艺术中的又一个显著特征,第44窟造像样,曾轰动日本,被赞为“东方的维纳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23窟内那对童男童女,他们颈项上各牵一个“长命圈”,这是陕甘一带农村常见习俗的生动写照。

2.秦文化

天水秦始皇一统天下,您当然知道。但你或许不知道,天水是秦始皇祖先生存繁衍、发展壮大之地,也是秦人的福地,天水市四大组织所在地叫秦城。秦城即“秦人之城”。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游牧文化和中原华夏文化之长,从而形成的一种带有鲜明地域特的地方文化。据《史记·秦本记》记载,商末周初,秦人先祖中谲“在西戎”,保西垂”从而开始了秦人,秦族和秦文化的举起,中商后经14世,历时约300年,早期秦人在其历代先主的率领下,与西戎各族杂居,以保卫西周门户而示得承认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秦人惨淡经营,几度荣衰,不惜失地亡君,终于由附庸而大夫,由大夫而诸侯,逐渐强大起来,被人华夏文化所认同,秦人在回归华夏文化的艰苦奋斗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从先进的中原华夏文化中吸收养料,促进了自身社会制度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又能在同戎人的频繁接触中,融西戎游牧文化中膘悍勇敢,长于骑射征伐的风格。天水“羌戎文化”注入了富有活力与创造性的新鲜血液。

3.伏羲文化

天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传为伏羲生日。这一天,天水市民众自发集会到伏羲庙祭奠“人宗爷”(按:天水人习惯将伏羲称为“人宗爷”),祈求幸福安详,新年好运气。除了民间祭祀,天水还在每年举行盛大的公祭活动。

据《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于庖厨”。伏羲通过仰观俯察,了解自然万物,所画八卦是用8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利用八卦占卜吉凶,正是这种对世界初步认识和把握方式,并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此外,伏羲还立九部、设九佐,以龙纪官,号龙师。禅于伯牛,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制历法,定节气,消息祝福,以测吉凶,尝百药,制九针,以拯天疾,开创了中华最早的文明。

4.三国文化

天水“失街亭,斩马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如果你到天水来,如果你是个三国迷,街亭称不可不去。

街亭位于天水市秦城区东北100公里处的秦安县陇城镇,是历史上一重要的军事关隘。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魏派大将军张郃率军西援抗蜀,双方争夺的焦点即街亭。这里至今还有“乱骨堆”、“大营”、“常营”、“万人坟”等战争遗存,并有弩机、马刺等遗物出土。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割据称雄,因天水战略地位的重要,一些帝王将相,军事首领在这里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街亭、天水关、收姜维等世人有口皆碑,如数家珍的故事,都发生在天水。

此外在天水的三国遗存还有大门道、诸葛军垒,名将姜维墓冢等遗迹,无一不是三国文化的昭示。三国文化是天水历史厚重的一页,也是天水历史极富盛名之所在。

5.大地湾文化

天水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国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国就去大地湾。

主持考古发掘报告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树德副研究考古之最,他对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是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大地湾出土的炭化稷标本,将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上推了1000年。

其二是中国最早的彩陶。大地湾出土的三足钵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

其三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这些符号比过去国内最早发现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划符号时间早了1000多年。

其四是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距今5000年的大地湾四期文化发掘出一座编号为“F901”的建筑,是目前所见我国最高的房屋建筑。

其五是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其六是中国最早的绘画。

交通

综述

天水区位优势明显,随着高速公路、环城新干线、机场等的构建完善,天水市与西安、兰州等核心城市联系更加紧密,关中平原城市重要战略支点地位不断凸显,截至“十三五”末,市区与县区之间实现了二级以上公路相连接,4个县区通高速,73.5%的乡镇通国省道,113个乡镇和2491个行政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公路

2019年,天水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4万公里。

天水市主要公路(截至2020年10月):连霍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310国道、316国道、天平高速公路(在建)。

铁路

天水市主要铁路(截至2020年10月):陇海铁路、天平铁路、宝兰客运专线。

航空

截至2020年10月,天水机场开通了直飞天津、杭州、南京、重庆、西安5条航线,开通了经西安往返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的航班。

天水新机场迁建工程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建设跑道长3200米、宽45米,新建航站楼7000平方米,站坪停机位4个。

公共交通

天水市轨道交通共规划三条线路,全长96.87公里,规划实施期截至2035年。2020年5月1日上午,天水市有轨电车示范线工程(一期)开通试运营,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投入使用的首条有轨电车。

天水市有轨电车示范线工程(一期)线路全长12.9公里,沿渭河、藉河间穿城而过,共设12座车站,双线往返运行。首班车6:30,末班车21:30,票价2元。车站立面融入“龙图腾”、“伏羲文化”、“麦积山”等元素,车站主体外观颜以“中国红”为主。节能型有轨电车外观模拟了“神龙”出没时的金光流动和整体形态。

2020年11月23日,天水市有轨电车示范线(二期)项目开工,线路全长21.597公里;共设置车站19座,建设期3年。

社会

教育

2019年,天水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包括电大),在校学生4.6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2.14万人;普通中小学校847所(不包括1265个小学教学点,其中高中44所),在校学生46.49万人(其中高中8.0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

2020年全年天水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04万人,在校生2.33万人,毕业生0.48 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64万人,在校生8.05万人,毕业生2.58万人。初中招生3.69万人,在校生12.34万人,毕业生4.3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4.34万人,在校生26.16万人,毕业生3.7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05 万人,在校生0.29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0.54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6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

科技

2019年,天水市共组织实施市级及以上科技项目411项,其中省列科技计划项目80项,取得科技创新成果109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重点实验室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

2020年,天水市全年登记市级科技成果191项。其中基础理论2项,应用技术类成果 149项,软科学40项。专利申请量1563件。专利授权量95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8件。共签订技术合同223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9.27亿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重点实验室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64家。

文化事业

截至2020年10月,天水市有文物保护单位47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天水市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26个,文化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3个,公共图书馆8个,各类藏书82万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48%和99.46%,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0.2万户。

2019年,天水市全年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24个,文化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3个,公共图书馆8个,各类藏书92万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8%和99.6%,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5万户。

2019年,天水纪信祠、武山圣寿寺、甘谷毛家坪、张家川河峪摩崖石刻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巷街区等6个街区获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工业博物馆主体完工

体育

2019年,天水市市共有全民健身点265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约150万人,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8枚、银牌61枚、铜牌41枚。市体育中心、麦积区体育馆、武山县体育馆、秦安县体育馆投入使用。

2020年,天水市全市共有全民健身点 265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约 150万人,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得金牌59枚、银牌45枚、铜牌43枚。

医疗卫生

2019年末,天水市共有卫生机构3413个(包含诊所424个)。其中医院119个,卫生院13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5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5万人(含村卫生室卫生员)。其中执业医师(助理)5991人,注册护士8458人。床位2.01万张。年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稳定在90%以上。

2019年,天水市新建改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1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达到95.23%,贫困人口慢性病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市中心血站、清水县医院、张家川县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全市264家定点医院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报。

截止2021年末,天水市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36个,其中医院110个,医院中有综合医院57个,中医医院21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专科医院3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096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3个,卫生院136个,村卫生室250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7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卫生监督所(中心)6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3个。卫生技术人员2055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814人,注册护士9544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9408张,其中医院15057张,卫生院2935张。

基础建设

2019年,天水城区引洮供水工程建成通水。秦州大道、麦积山大道、东柯大道、310国道升级改造、天定高速藉口出口、洛门至水帘洞景区旅游公路等项目建成通车,有轨电车示范线一期工程开始联调联试,宝兰高铁天水东岔站投入使用。静天高速天水段、曲溪城乡供水等项目开工建设。

新改建农村公路1167.4公里,其中张家川县投资5亿多元,建设各类道路121条617公里。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91个,完成水土流失治理250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0万亩、堤防61.2公里,疏浚治理河道165公里。新改建农村卫生公厕1856个、户用卫生厕所6.81万座,累计建成乡镇生活垃圾焚烧站15座,新建生活垃圾收集站130座、生活垃圾填埋场4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4个,创建“清洁村庄”604个、市级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23个,秦州区平南镇苏湾村被命名为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改造成纪大道西路、藉河北路、合作路、安居路、泉湖路等城区主次干道13.56万平方米,新改建城区公厕21座、旅游厕所68座,新建城区天桥5座、藉河跨河大桥连接藉河风情线便桥3处,新增公共绿地18万平方米。加装老旧小区电梯50部,建成社区市场4个。新建停车位3120个,天水湖立体停车库建成使用。

完成营造林42.9万亩,通道绿化1225公里,义务植树834万株。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7天,同比增加22天;8个国考省考断面、5个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和9处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均达到考核目标要求。淘汰治理燃煤锅炉51台128蒸吨。

2020年4月27日,国务院同意在天水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社会保障

截至2019年末,天水市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人数分别为37.8万人、13.51万人、27.86万人、17.38万人和18.28万人。离退休人员14.18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9.61亿元。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4.6%。共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06万户、5.08万人,累计发放低保补助资金2.58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13万户、24.22万人,累计发放低保补助资金4.9亿元。农村临时救助19.38万人次。

2019年,天水市减贫12.95万人,退出贫困村523个,贫困人口减少到2.0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8%,全年投入各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5.08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1.6万套(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0448户2275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8.18%,待遇发放率100%。发放各类民政救助金12.1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7327.94万元。发展扶贫车间198家,建成贫困村果蔬保鲜库119座。落实农村“八大员”公益性岗位18522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点、行政村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实现全覆盖。完成64处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解决了108.12万人的饮水不稳定问题。“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10749户建档立卡户全部搬迁入住,3337户四类重点对象和259户新排查农村危房户全部改造完成。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落实各类帮扶资金3.13亿元,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投入资金1772.5万元。“消费扶贫”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3.47亿元,居全省第一。开办保险品种29个,参保农户达到27.67万户。完成“三改一补”40351户,办结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信访投诉问题250件。

2019年,省列10项、市列1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21%。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3%。

截至2020年年末,天水市全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社会保险分别为9.89万人、25.42万人、203.84万人、18.89万人、12.08万人和18.6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29.01万人。离退休人员10.97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4.66亿元。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4.3%,集体劳动合同签订率87.3%。共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94万户、4.78万人,累计发放低保补助资金2.56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97万户、26.39万人,累计发放低保补助资金6.15亿元。农村临时救助38.82万人次。

旅游

天水旅游资源富集,是天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截至2020年10月,全市有旅游景区景点228处,其中5A级1处、4A级7处。明代建筑伏羲庙和伏羲创画八卦遗址卦台山,是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麦积山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5A级旅游景区,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大像山、水帘洞、拉梢寺等共同组成了古丝绸之路东段“石窟艺术走廊”,天水的山、水、林、泉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与城、寺、观、阁等丰富的人文资源交相辉映,是旅游休闲的理想胜地。 

2019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48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实现旅游收入302.8亿元,增长21%。其中接待外国游客5919人次,接待港澳台同胞7000人次。

2015年天水市旅游景区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
伏羲庙 、南郭寺 、
清水温泉度假村、武山木梯寺景区、武山卧牛山景区

1.麦积山

天水石窟位于天水东南部,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

麦积山石窟塑像的大小与真人相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低眉含嫣,有的俊俏活泼,形态栩栩如生,被誉为“东方塑像馆”。在天水附近的武山尚有拉梢寺石窟,位于绝壁上的浮雕大佛高约六十公尺,远观尤觉雄伟。

麦积山洞窟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建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各洞窟。

2.大象山

天水大像山在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有一座山峦拔地而起,名大像山。大佛石窟开凿确切年代无从稽考。据有关资料和出土文物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甘肃省博物馆石窟艺术专家曾对大佛详细观测认定,系大象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一直到唐更趋完美。

其中甘谷大佛释迎牟尼佛造于盛唐,身高23.3米,腰宽10.4米,和颜善目,仪容庄重,体魄雄伟,斜坡袈裟,结砌跌坐于莲座之上,安详而宁静地迎接来往游客。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走廊,廊上窟龛相连,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宪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张家川关山草原

天水关山草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60公里处,是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唯一以山地草原为主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荟萃了森林、草原、河流、山峦、峡谷等自然景观,纯朴自然又不失壮观。这里有金钱豹、林麝、锦鸡等珍稀动物,还有野兔、山鸡等可以捕猎的动物,是尽情体味山野生活之趣的好地方。

特别关照:草原海拨较高,应备足御寒衣物;山里能使用移动电话且有磁卡电话

交通:先从天水火站乘汽车到张家川(行程约1.5小时,伊维柯15元,沃尔沃15元,每15分钟一班),然后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乘坐到陕西省陇县方向的车(行程约2小时,车费8元

住宿:景区内设有招待所和旅游帐篷,一般只需几十元即可;也可以在老乡家中借宿。

获得荣誉

2013年10月,第四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暨2013中国优秀民族节庆,天水市以成功举办甘肃省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获“最具魅力节庆城市”奖。

2017年12月,入围2017中国特魅力城市200强。

2018年4月,入选“2018畅游中国100城”。

2019年11月,“中国城市绿竞争力排名TOP100”发布,天水排名第56。

2020年5月18日,全国2020年一季度291个城市GDP排行榜,天水排名第253。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9排名第212位。

2020年12月16日,288城的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排名公布,天水排名第142位。

2021年1月28日,入选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

2021年11月22日,国家民委公示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拟命名对象。

2022年4月,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本文发布于:2022-11-20 11:21: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427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天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