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提案

阅读: 评论:0

                    关于加强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提案
一.引言  嘎娃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疾速发展,人民已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的需求,进而对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得到重视。早在1980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中,精神文明建设就被列为重要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同志在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团结》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而书籍在建设精神文明的进程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知识。好的书籍可以使广大人民获得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在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以及公民素质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图书馆作为面对全体国民的服务设施,在这一领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角,发挥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导向以及提高社会文化水准等三大功能。
二.现状、危机以及现有措施
尽管建国六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党和政府的重视程度加深,我国公共图书馆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但近些年来,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截止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公
共图书馆2709家,藏书4亿册,人均0.3册,人均购书费用不及3角,到2008年虽有些许增加但依然人均只有0.41册,远低于国际图联1.5至2.5册的标准。其中大量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县级图书馆)经费拮据,图书更新无力,已形同虚设,部分中西部县级图书馆尤甚。据文化部统计,2003年全国共有534家图书馆没有任何购书经费,2004年这一数字则增长到了720家,到了2009年,无经费购买图书的公共图书馆则占到了总数的1/4。因此图书严重老化,急需大批量更新。即使是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图书馆,也经常出现图书管理混乱、读者门槛设置较高的现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限制在了学生和学者之间,“公共”二字有摆设之嫌。尤其当电子媒体随着科技发展而迅猛发展时,图书乃至整个纸质媒体行业都遭受着冲击。
值得欣喜的是,近些年来由于党和各级政府加大重视,各地公共图书馆开始了改革之旅。然而,收效虽有却并不明显。2000 年相比, 全国公共图书馆经费增长了47.3%, 总藏量增加了6.9%, 可年外借册次只增加了11%2003 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每馆发放借书证3479, 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次数仅为0.4次。主要原因是除了馆藏较少、经费不足之外,本质问题,诸如专业人才匮乏、图书馆管理体制模式等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尽管我国已有
部分高等院校开设图书馆学专业,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专业人才,但是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依然主要有中等专业教育学历组成,约占60%,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同时由于待遇、发展前景等因素影响,高学历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的差距。再说管理体制问题。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固有模式是独立发展,相互间沟通、交流甚少。虽然近年来大趋势促使图书、人才、经验交流极为必要,但部分管理者依然固守旧观念,思想保守,不愿创新。
不容忽视的是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图书馆作为基础服务设施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加速升级改造。国内很多图书馆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也拥有一定量的数字资源,以省级图书馆为主。在一项关于34重庆磁器口家图书馆网络服务的调查中发现受访的34家图书馆(31个省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以及深圳图书馆)有5家在网络上无法寻得网址,已开通网络服务的27家图书馆中有23丰都鬼城门票多少钱家已经开通网上咨询参考服务,其中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还由香港图书馆和澳门图书馆的链接。可见在省级及以上以及部分发达城市公共图书馆已基本有较为健全的网络服务体系。当然也存在值得改进之处,比如服务页面需要统一化直观化、信息化需要进一步深入等。
另一方面,我国在公共图书馆相关立法方面进程较为缓慢。目前只有相关地方性法规,并无系统的国家性的图书馆法规。法规的缺失使行业缺乏规范,管理存在多处漏洞;行业发展缺乏有效保障,发展水平严重受到地方经济发展影响,落后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极为滞后。因此关于图书馆立法呼声很高。可喜的是2004年,中宣部印发的《关于制定我国文化立法十年规划(2004—2013)的建议》中,已将“图书馆法”列入立法规划。据了解,送审稿已初步拟成,进入立法阶段,但仍需要调研、审批、修订、研讨等必需过程。201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再次呼吁,为响应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建设”的要求,我国应加强包括“图书馆法”在内的文化领域的立法工作。由此,尽快推动“图书馆法”出台迫在眉睫。
三.相关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确保公共图书馆发展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福利设施,政府是最直接的发展资金来源。面对众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应更加重视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投入。因此相应监管机制必不可少。同时,社会捐赠也是公共图书馆获得资金、实物(图书、设施等)的主要来源之一,使用情
况亦需监督。
1.1 全面审核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状况,推动现有的条件较差的公共图书馆摆脱困境;
1.2 确保基层(县级乃至乡镇级)图书馆建设,划出时间点,在该时限中实现每县一馆(人口稀少地区条件可相应放宽);
1.3 确保充足的年度资金投入,地方政府无力支付的发展基金由中央政府统一承担;
1.4 建立公共图书馆发展基金,容纳社会捐赠、剩余资金,1.1中提到的资金部分可由此支出;
1.5 建立相应监督反馈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资金使用透明化,确保资金投入有序有效;
2.图书馆硬件设施改造
    硬件设施即上文中所提到的馆藏、馆舍、内建设施等部分。目前,该方面依然是我国多数公共图书馆的硬伤,馆藏不足、图书老化等现象亟待解决。
2.1 逐步增加馆藏量,力争图书覆盖常用领域;
2.2 投入资金加快图书的更新换代,及时淘汰过时图书,补充新版图书;
2.3 修缮落后图书馆舍,对同时是文物保护单位的图书馆要增强维护力度;
2.4 明确读者证件办理要求,降低门槛,尽量满足广大众文化需求;
2.5 降低服务费用,回归其公共福利设施的本质;
2.6 自治区、自治县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公共图书馆应提供民族语言相关的图书服务;
合肥地铁3号线3.从业人员专业化
    一方面,需要大力培养、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当正视我国该行业水平现状,抓紧进修等工作,提高现有工作人员水平。
3.1 加大高等院校图书馆学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有专业水准、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
3.2 继续中等职业教育图书馆相关专业方面的培养;
3.3 补贴从业人员的进修资金,促进其业务水平的提高;
3.4 鼓励高学历图书馆管理人才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给予一定补助,促进该地区行业水平的提高,缩小东西部差距;
4.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改革
    面对时代潮流和改革的绝好契机,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发展模式以及国内优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经验都值得借鉴、推广;同时,公共图书馆行业的发展也需要自主创新提供的新动力。
4.1 加强公共图书馆区域性合作,推动图书、人才、管理经验交流;
4.2 加强区域性,尤其是省内公共图书馆馆藏的流动性,使资源共享最大化;
4.3 建立公共图书馆管理网络,尽力加大个馆间联系,达到共赢;
4.4 建立管理经验平台,鼓励管理体系、服务体系的合作创新;
4.5 推动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的联系与合作,方便专业资料查询;
5.加速深化公共图书馆信息化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信息化进程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依然具有一定局限性。在现有基础上,依然可以朝着信息交流分享最大化、资源有效利用最大化、图书馆信息化基层化方向发展,也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以东西部差距为例:依托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当地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更高。相对而言,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则相对迟滞。另一方面,人口较稀、交通欠发达的地区有更加需要信息化的普及。信息化进程中需要更多注意人性化地、妥善地解决问题。
5.1 强调省内各地公共图书馆的网络平台的强大作用;
黑龙江大学校园信息门户
5.2 推动图书馆网络服务名类的统一化;
5.3 鼓励各地公共图书馆出台特服务,统一下不失个性化;
5.4 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增强东西部公共图书馆交流合作,协助加速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
5.5 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地级、县级的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升级,并逐步推广至经济欠发达地区;
5.6 支持专业人才培养,形成有效管理机制;
6.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法立法进程
    加速图书馆法立法进程是解决我国公共图书馆问题的最根本手段。图书馆法的出台可以提供行业规范,保障行业利益,促进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①:本段落数据来自以下两部文献:
田园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法”引起两会关注》2010-3-21
颜艳萍 (云南省图书馆)  《新形势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现状与发展的调查分析》(《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1期》)
危险的演出②:颜艳萍 (云南省图书馆)  《新形势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现状与发展的调查分析》(《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1期》)
③:白洁(中国社会科学院 图书馆)  《我国公共图书馆网上咨询现状分析》(《晋图学刊》2007年第2期)
④:其他文献参考:
黄天助(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探究我国图书馆立法进程缓慢之原因及其对策》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12:0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4328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图书馆   发展   图书   行业   需要   地区   服务   信息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