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门关关在山边,水出其间!这里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阅读: 评论:0

夹门关关在⼭边,⽔出其间!这⾥是⼈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邛崃夹关关在⼭边⽔出其间
姚蕾⽂/图
千年驿站陆游的诗句诸葛亮的段⼦
夹关古镇是邛崃三⼤古镇之⼀,有民谣⽈:“⼀平⼆固三夹关”。史书记载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灭蜀以后,夹门关成为军事要地,⾄迟在南宋初具规模。南宋⼤诗⼈陆游任职临邛通判兼天台⼭崇道观主管时,曾多次过往夹关。
火车票订单详情《临邛县志》有这样⼀段记载:“城西南⼋⼗⾥处夹门镇关,在⼭边,⽔出其间,此即陆游《⽼学庵笔记》所称临邛夹门镇是也。”陆游还写道:“临邛夹门镇⼭险处,得⽡棺长7尺,厚约2⼨,与今⽊棺相同,但盖底相反,⾻犹不坏。棺外置⽡器,皆极淳古,时靖康丙午岁也(距今近900年),李知⼏及见之。”这段短短⽂字是古陶瓷史上珍贵的⽂字材料,也是邛窑在历史上最早的记载。
迪拜十大景点图片
从夹门镇关于⽡棺的记载中,可窥见盛唐时期邛窑⽣产规模的宏⼤和陶瓷经济的繁华,也从⼀个侧⾯看出夹关历史的久远和当年的繁华。陆游对古镇作出了巨⼤贡献,论“形象代⾔⼈”除了司马相如,⾮他莫属,更留下了“烟⾬千峰拥髻鬟”的美句。
▲夹关⼤桥
⽽民间段⼦⽐史书好看。话说三国时期,夹关故地为夷⼈所据。在邛崃⽔草掩映的南河⾥,⼀条铁⽜为界将蜀国与外界划断。夷⼈经常过河越界,官民不堪其扰。诸葛亮⽓得肺都差点炸了,⽤计3次捉住夷⼈,并都以礼释放。
夷⼈头⽬倒还识相,提出⼀箭之路了断江湖恩怨。好个诸葛亮站在铁⽜背上,弯⼸搭箭,“飕”的⼀声射出⼀箭,这⼀箭沿着邛崃⼭脉,向西飞了上百公⾥直抵打箭炉(康定)。从此,夷⼈退到打箭炉,夹关也就归蜀国了。当然这与《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版本有点出⼊,故事中诸葛亮不但会法术还武功⾼强,神了!
▲⼀江中流房列两岸
夹关,集川南古蜀道康藏门户、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驿站等美誉于⼀⾝。古镇结构简单,不像其他古镇街道错综复杂,纵横交错。“两街并⽴,⼀⽔中流”,以河为界,南岸街为新街、北岸街为旧街,中间为始于天台⼭的⽩沫江,江上相互平⾏三座古⽯桥相连,⼭环⽔复的⾃然风光,残留下来的明清建筑,⼆⽔环抱的先天条件,使古镇处处可见形如江南的⼩桥流⽔,形成沫江如带、三桥横韵奇特景致。
▲茶马古道蔡骏摄
茶马古道司马相如主持修建
诸葛亮箭之所及的打箭炉(康定)曾经是“茶马市易”的重要驿站。唐代,川、滇、藏等地兴盛的茶马互市在这条⼆千多公⾥道路上传奇不断。夹关古镇龚店村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道是不可或缺的主⾓之⼀,它是汉唐时代⾃成都经临邛、雅安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之⼀,当地⼈俗称为剑南道或马道⼦。那些牵着马匹、骡⼦的⼭民、商⼈载着茶叶、⽑⽪、药材、盐、器⽫……在蜿蜒的古道上摇响铃铛,摇曳着背影,是远⽅也是故乡。
邛崃⼈⾃豪的茶马古道是西南出四川盆地的第⼀站,古称“天府南来第⼀州”、“临邛道”。境内茶马古道主要途经地,南线临邛、孔明、平乐、临济、夹关、太和;西线临邛、马湖、⽔⼝、油榨、⾼河等。前⼏年,邛崃⼈沿着这条路重⾛古道,游的是路,寻的是历史,物是⼈⾮,路犹在。古道西风瘦马,断肠⼈在天涯……游⼦也好,商⼈也罢,何处是归宿?哪⾥是家乡?满满的乡愁铺在茶马古道上。
沈阳紫烟薰衣草庄园⽽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驿道在古镇龚店村2组。从长⽣桥开始往上,⼀直延伸到⼩⿎⼉⼭顶,掩映在茂盛的茶树林盘之间,时断时续,其中有两段约1公⾥长基本完好。驿道宽3⽶不等,呈鱼脊背形,中央⽤⽯板铺成⼀条中⼼线,两旁鳞次栉⽐地⽤鹅卵⽯铺成路⾯,基本轮廓与秦汉时代的甬道相同,追溯其历史,最早的雏形是秦始皇时期,即公元前246年。
⽽今路⾯、路基基本完整,历经沧桑岁⽉洗礼,依然坚固如初。当地政府在挖掘独具的地域⽂化特⾊
上煞费苦⼼,周边有步⾏绿道相连,同时整修了古驿道,曾经光滑、染有青苔、泛着历史光芒的鹅卵⽯粉饰了⽔泥,部分路段添补了条⽯,⾏⾛其间给游客安全的同时似乎也丢了古道的魂。在古遗址保护与修葺上,⼆者真的难以两全,算是⼩遗憾。马蹄声渐远,唯有远⽅的遐想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眼前漫⼭遍野的茶林还会沿着这条古道、这条丝绸之路,借助新时代的关键词通江达海吗?
在古镇上,茶马古道的⾛向并⾮⼩古⼉⼭景区这段,途经四个村,起点拴马村3组⽯路岗、龙洞沟——龚店村3组、1组——临江社区南岸街、半边街——⼆龙村⿇柳树条、观⾳崖,全长近万⽶。⽩沫江边南岸街的茶马古道更是见证了当年交易的繁华:曾经的码头每天都有⼆三⼗只⽊船和⽵筏靠岸停泊,⼀两百头骡马从这⾥出发、歇脚,通往康藏、云南、印度或邛崃、成都。粮油、盐茶、瓷器、⽇⽤百货……从⽔路源源运来,再由码头经茶马古道通向远⽅。站在夹关⼤桥上俯瞰沿河两岸以及河中船只往来,⽽今烟⾬蒙蒙⽩沫江⾯是否还记得昔⽇的你我。
茶马古道最初叫五尺道,最窄处不少于五尺宽,按照现在的算法宽约1.6⽶⾄2⽶,两马并辔⽽⾏是不可能的,错车的机会也应该不多。古道始建于秦朝,从蜀南(今四川宜宾)到滇池,是连接内地与云南的最古⽼的官道,为连接川滇汉⼈与古僰⼈⽽修建。秦汉之际,五尺道商旅络绎不绝,不分⽩天⿊夜,⼈马声,声声不绝,巴蜀因此⽽富⾜。从成都出发东可通越南、西可达缅甸,远⾄印度、阿富汗,这便是著名的陆上南丝绸之路,今天在邛崃、夹关⼜称为“南丝路驿站”。
夹门关段的五尺道由何⼈主持修建?根据《司马相如列传》等记载,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带着从“蜀郡多地”和⼴汉征集来的青壮年⼠兵数万⼈开启了影响深远的“五尺道”修建⼯程。后来考古发现有碑⽂记“出将,⼊相”。⼗多年前,夹门关的王⽂才、邓⼤忠、杨开忠等⼏位⽼⼈,为考察收集夹门关的⽂化,专门包车去芦⼭县看保存完好的“⾼⽒家族”碑。通碑记载:“汉司马修公筑青龙关,夹门关⾼沟⼈应征修五尺道,征西南蛮夷。筑青龙关时不慎受伤,留下鱼戏河,同当地夷羌⼥结婚⽣⼦,成就千年⾼⽒⼤族……”卓⽂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故事家喻户晓,不知道这条⾃⼰修建的古驿道在传奇⼤戏中是否派上了⽤场。
⼀江中流三桥并⽴房列两岸
12308汽车票网上订票软件下载
“⽩沫江⽔弯弯流,⼤桥⼩桥⽴上头”是夹关最有风韵的图景。这些桥上,⾛过达官贵⼈,⾛过淑⼥农夫,⾛过⽜⽺,⾛过顽童,⾛过你我……曾经是电影《红颜》的外景地。
很多⽂字喜欢描写⾬中的夹关古镇,其实古镇最⼤的亮点当数“⼀江中流,三桥并⽴,房列两岸”的风景。逢场赶集时,桥上⼈影来往,桥下⼈影晃动,三座桥上演三座桥的故事,还有两岸穿梭的⼈流,好⼀派兴旺的集镇,久久为功,久⽽不衰。《邛崃县志》曾提到夹关当时“市肆列两岸,中流⽩沫江货船不少,⽔⾯宽⼆⼗余丈,两岸市⼝约⼆⾥长,中间有踏⽔⼆桥交通两岸,近⼜新建桥楼⼀座于下场,分别⼈物,疏通往来,诚雄镇也。”
驾车进⼊古镇可通过夹关⼤桥,夹关⼤桥原名万福桥,取万福攸同之意。⼤桥处于古镇下游,奔腾的⽩沫江⽔与古驿道并驾⽽⾏,沿着临邛⽅向⽽⾏,各⾃寻归宿和远⽅。⽽今的夹关⼤桥效仿我国著名的⽯拱桥——赵州桥设计⽽成,中有两⼤拱,⼤拱套⼩拱,靠中有6个⼩拱,⼤拱靠坡岸两端各有4个⼩拱,⽯材采⾃当地的红砂⽯,远看红粉装饰般耀眼,坚毅中平添了⼀份妩媚。
历史上桥系⽯⽊结构,桥⾯由⽅⽊墩铺成,桥⾯房屋⽊架,青⽡盖顶,雕梁画栋,极为壮美。桥⾯分隔为三部分,中间⾏⼈,两边⽩天有商贩摆摊,权作交易场所。后因⽔患重修,⽽保存完好的桥两头的坡岸成为上百年历史的古迹。1909年开建,耗时11年,实为罕见。“岸阔⼆⼗⼆丈,为洞有七,⾼⼆丈,宽⼀丈,上建桥楼⼆⼗三间,综费⼀万余⾦,其中困难莫可⾔状。”为何建造此桥?县志中称:旧置⽯桥⼆,皆矮⼩,夏秋溪流暴涨,溺者恒众。当然建造此桥得⼒于当地仁⼈志⼠化缘⽽建。
最让后⼈⾃豪的是盖桥桥上修建双檐桥楼15间,主楼脊⾼5⽶,桥楼正中⾼出⼀阁楼成⼀楼亭,亭中塑杨应选⽯刻像。
最让后⼈⾃豪的是盖桥桥上修建双檐桥楼15间,主楼脊⾼5⽶,桥楼正中⾼出⼀阁楼成⼀楼亭,亭中塑杨应选⽯刻像。杨应选是清代画家还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清楚,为何塑⼀名画家的像在此正襟危坐,端视前⽅?阁楼横⽈“江楼千古”与成都望江楼名联“江流千古,江楼千古”为何有着异曲同⼯之处?⽆解。
15间桥楼每对长柱均挂⽊刻楹联,额挂横匾。古镇退休⽼师郑继洲⽼⼈说,1948年5⽉,夹关⼤桥上的桥楼⼦被⼤⽔冲⾛时,⾃⼰刚好8岁。⽼⼈清晰记得,当年桥楼⼦上的对联长哟,脱⼝⽽出,背了近⼀分钟。我⽆法记下,⽼⼈后来给了⼀份资料,让我慢慢看。
⼀查资料,这⾸赞颂夹关的对联是清代著名诗⼈李阳⽣在万福桥北岸所写,好长好长。
上联:
安步⾃江上⾏来,
喜春⽇踏春,夏风祛暑,秋宵对⽉,冬岭探梅,
意大利世界杯
肘后背⾏囊,拦旁排酒具,
游⽬骋怀,漫道此间⽆乐地?
下联:
厦门自驾游攻略及费用
举⽬向楼头望去,
看峰拱⿐,双虹卧波,两街并⽴,⼀⽔中流,
门前植垂柳,桥下数归⾈,
⼭光狼影,庸知是处即秦淮。
⽂字不涩,易懂,带⼊的场景也很美。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2:19: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4606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夹关   古道   古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