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主要教派的历史与今天

阅读: 评论:0

黎巴嫩主要教派的历史与今天
侯华民
黎巴嫩是个十分独特的国家,它不像一般人想象中的阿拉伯国家。近代,尤其是近13年以来,它一直是个阿拉伯基督徒占主导地位、各宗教派别保持权力平衡的阿拉伯国家,是阿拉伯世界中一个名副其实的西方式国家,首都贝鲁特号称东方巴黎。
    由于地理环境的独特性,黎巴嫩自古以来便是各宗教少数派和中东被压迫少数民族的避难所。从阿拉伯穆斯林的大开拓时期起,这里陆续聚集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十数个支派,可以说,现在上述两大宗教中的所有派别在这里几乎都能到它的信徒。但是在传统的黎巴嫩山区,主要还是基督教马龙派和伊斯兰教德鲁兹派占主导地位,他们不但来得早,而且人数多,所以到奥斯曼帝国后期,黎巴嫩山区的地方行政权一度在两教派之间轮流执掌。
    1920年大黎巴嫩成立后,不仅地域大大扩大,人口也增加了近一倍。在这新增加的人口中,十叶派和逊尼派居多,均超过了德鲁兹派人数,从而造就了今天马龙派、十叶派和逊尼派3大教派为主的局面。
    今天,黎巴嫩的居民除阿拉伯人外还有亚美尼亚人、库尔德人、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等,他
们分属的宗教派别增加了黎巴嫩民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1992年按新宪法选举产生的议会中共有10个教派取得了单独的席位,另有一个席位给予了其他少数派的代表,目前库尔德人的黎巴嫩国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不能参加选举。除上述3大教派和德鲁兹派外,还有伊斯兰教阿拉维派,基督教的希腊天主教派和亚美尼亚东正教派。下面就逊尼派以外的其他大教派的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一、基督教马龙派
    马龙派是基督教中一个产生比较早的教派。早在叙利亚还是罗马帝国的行省时,在其首府安塔基亚有一位叫马鲁(?~约410)的基督教早期圣徒创立了一个教派,该派的许多信条与当时在君士坦丁堡和安塔基亚居主导地位的基督教信条不同。马鲁在世时受排挤、迫害,后迁入黎巴嫩。
    "马鲁"原为古叙利亚语,意为主人,马龙是它的指小名词。圣徒马鲁的真实姓名难以查考,但他代表的这一支派却被信徒们用指小名词作爱称而为人们知晓。
    马鲁本人原是西叙利亚教堂里的一位修士,在当时叙利亚各派的教堂里,古叙利亚语比古希腊语更为流行,马龙派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信徒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使用古叙利亚语,这与当时在罗马、君士坦丁堡居主导地位而使用古希腊语的教派有很大区别。在阿拉伯穆
斯林开拓之后,在"伊斯兰海洋中的基督之岛"上生存下来的马龙派,虽在宗教生活中保留了古叙利亚语,但在信徒的世俗生活中则逐渐接受了阿拉伯语。
    马龙派南迁黎巴嫩后,与罗马军队有过一次战事,并取得了胜利,这使它既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又造成了一定的封闭性。7世纪下半叶,在倭马亚朝第一任哈里发穆阿维叶的挑唆下,马龙派与黎巴嫩另一个使用古叙利亚语的基督教派--雅各派发生冲突,致使大批马龙派信徒最终分散到今叙利亚境内的霍姆斯、哈马、马拉那曼及阿绥河两岸的山区,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生活在那里。
    十字军东征时期,曾有数千马龙派信徒迁居到塞浦路斯,他们至今还使用一种古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的混杂语言。
    早在十字军东征前,马龙派就与法国有较多的联系,曾被法王承认为与法国一体的民族。在教义上,马龙派更接近罗马天主教,但直到18世纪才正式承认罗马教皇,成为天主教的一个派别。所以,从那时起到现在,罗马教皇对马龙派的宗教事务和黎巴嫩的政治事务一直都有影响,但从总体上说,法国对黎巴嫩事务似乎更有影响,故今天在法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国都有马龙派信徒。
    在伊斯兰时代,马龙派和沙姆地区其他派别的基督徒备受欺凌。从倭马亚朝哈里发阿穆
··阿卜杜·阿齐兹起(717双龙洞景区720),到后来的阿拔斯朝哈里发都对基督徒作出过许多苛刻的歧视性规定,比如家门口要挂魔鬼塑像,出门不准骑马,只准骑驴和骡子,而且身上要披特殊颜的布条,以表明是基督徒……
    基督教的发迹早于伊斯兰教数百年,在阿拉伯穆斯林来到沙姆地区之前,这里已有不少闪族的支脉信奉了基督教,如阿拉马人、迦南人等,他们大都在后来漫长的伊斯兰时代里改奉了伊斯兰教,可也有部分人保持了原有信仰。历代的哈里发们虽然不要求他们改教,但在政策上加以歧视,于是那些保留信仰的基督徒便迁往边远山区,对于当时来说,黎巴嫩是一上佳选择。马龙派到了黎巴嫩后,与当地的基督徒融合,并逐渐强大起来,以至于能够打败哈里发的军队。
    在穆阿维叶和阿卜杜江苏有啥好玩的景点推荐·马立克时期,都曾有讲阿拉伯语、信基督教的拜占庭吉拉吉麦人以黎巴嫩为落脚点,从利卡山进攻沙姆地区,在马龙派的协助下迫使哈里发向拜占庭皇帝进贡,后来有相当部分留在了黎巴嫩山区,并逐渐与马龙派融为一体。他们在拜占庭时期和十字军东征时期都曾反对过伊斯兰教的统治。
    通过考古发现,在世俗生活中古叙利亚语至少到13世纪末还相当流行,至今仍有少数教堂中规定使用这种语言,但在习俗上却与穆斯林有明显区别。
    黎巴嫩山区历代都享有一定的独立性,而马龙派和德鲁兹派则历来就是山区的地方实力派。到奥斯曼帝国中后期,马龙派的沙海希家族突起,成为诸望族之一,曾长期掌握地方政权,
    埃米尔由该族世袭。
    1840年开始的摄政时期和1864年以后的教派平衡政体中,马龙派在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者的支持下,掌握了地方自治权,成为殖民主义在山区的代理人。
    1920年,为了完全摆脱在伊斯兰统治下长期充当"顺民"的二等公民地位,以马龙派为首的各基督教派一致怂恿法国委任统治者成立"独立"的大黎巴嫩,以确保基督徒的利益。广州必去十大古迹1943年正式独立后,各派形成一种权力平衡的新模式,即1943年的国家公约(未成文),各方承认马龙派在国家事务中领导地位,由该派出任总统、武装部队总司令等要职。作为平衡,外长由希腊东正教或希腊天主教人士出任,议会主度由十叶派出任,总理由逊尼派担任,德鲁兹派人则出任国防部或其他政府部长。
    这种权力分配方式随着各派人口的增长,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显得不合理,要求改革的呼声逐年增高。19751976年黎巴嫩内战总爆发,19821985年黎巴嫩再度内战,期间出现长期危机,至此改革权力分配方式已成必然之势。1989年的全国和解宪章和
1991年的新宪章都明确提出废除教派政治,对总统、总理、总司令等军政权力职务的权限重新做了规定,但教派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权力的分配仍以教派为基础,3大教派仍是主导,其中马龙派虽在人数上失去了第一的地位,但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仍保持第一大派的地位,总统、武装部队总司令等职仍由该派担任,只是权限相对缩小了。
    二、十叶派
    十叶派与逊尼派的斗争众所周知,穆罕默德归真后,一部分人认为应由阿里继位,但事与愿违。661年,穆阿维叶夺得哈里发职位,建立了倭马亚朝。680年,他的继承者击败了阿里次子侯赛因。
    从支持阿里开始,后又支持其后裔的这部分人就是十叶派的先祖,他们在倭马亚时代和阿拔斯时代倍受迫害,虽然曾在埃及建立法蒂玛朝,但其后仍遭逊尼派的打击、迫害,不得不到处流散、逃难,其中有不少人便看中了黎巴嫩一带,把它当做栖身之地。黎巴嫩山区、南部和叙利亚均有相当比例的十叶派人。
    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十叶派人历来被称为"穆塔卧来",意即阿里的追随者。随着时代变迁,十叶派又分出许多支派,其中较有名的12玉溪烟价格表2020价格表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阿拉维派等在黎巴嫩均有信徒。他们当初主要生活在赛伊达、贝卡、巴勒贝克一带,现在的生活地域则相对
广阔一些,但仍以黎巴嫩南部和贝卡谷地为主。
    十叶派在人数上已成为黎巴嫩的第一大派,据19901991年统计,穆斯林占黎巴嫩人口的54%,其中94%属十叶派。
    历史上的黎巴嫩主要是指山区,居民以马龙派和德鲁兹派为主,其独立性也体现在山区。1920年大黎巴嫩建立后,黎巴嫩的十叶派开始发挥作用,广大穆斯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殖运动,反对基督教压迫,积极争取民族的复兴统一。他们的斗争与当时发生在叙利亚的斗争遥相呼应。
    黎巴嫩的十叶派随着自身力量的壮大,在黎巴嫩内部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19751976年内战时期,产生了以十叶派为主的阿迈勒运动,在后来反对以列占领和美、法等国武装干涉黎巴嫩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一度在巴勒斯坦武装离开黎南部后成为那里反抗以列占领的主要力量。但是,最近十几年来,十叶派在南部的作用与影响逐渐被新起的真主党取代。黎巴嫩真主党同样以十叶派为主体,得到伊朗和叙利亚的支持,是目前黎巴嫩南部,乃至整个阿以战线中最为活跃的力量。现在十叶派仍占有议会主席和国防部长等要职。
    三、德鲁兹派
    在当初马龙派把黎巴嫩北部作为主要立足点之后,与逊尼派矛盾并受排挤迫害的其他派别如十叶派、伊斯玛仪派的信徒,和部分波斯血统的穆斯林从波斯一带来到黎巴嫩,将南部山区当作他们的主要立足地。像北方马龙派融合当地的迦南人、阿拉马人一样,南方的十叶派信徒也进行着类似的同化过程,但主要在穆斯林之间进行。因为本地的迦南人、阿拉玛人均为基督徒,除少数留下外,大部分都北迁,与北方的基督教各派融合。南方的融合除阿拉伯人外还有波斯人,有资料表明,阿拉伯塔米姆部落的一支加入了这一融合,到11世纪中叶,南方的十叶派信徒形成了一个新的派别--德鲁兹派,到本世纪初,他们与马龙派一起成为黎巴嫩政治舞台上的两个主角。
    "德鲁兹"一名来自一位波斯传道者,名叫穆罕默德·云南大理旅游景点·伊斯玛仪·德鲁兹,他曾是法蒂玛朝第6任哈里发(9961021)的助手。德鲁兹在穆斯林中首先提出尊崇统治者,缩小"有限的人""无限的神"之间的差距,在神与人之间建立联系。他们认为真主有910个化身,而最好的一个是统治者本人,这与信奉7位伊玛目的伊斯玛仪派相似。
    德鲁兹派在黎巴嫩的传播过程中,还先后融合了一些显赫的阿拉伯部落,如马尼人、伊尔斯兰人、琼希拉特人等。近200年来,琼希拉特人一直是德鲁兹派的首领。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德鲁兹派的势力扩展到舒夫山区和贝鲁特东南部。马立克时期,统治者杀害了大
量非逊尼派穆斯林,其中包括德鲁兹派人,北方的马龙派乘机向南扩张,把势力一直扩张到德鲁兹的传统地区。
    17世纪,德鲁兹派的派别斗争使马龙派势力进一步扩张。埃米尔法赫鲁丁时期(15901635)是德鲁兹派历史上的顶峰时期,统治的地域北起安塔基亚,南到巴勒斯坦的索夫德地区,德鲁兹派人的家园也因此扩展到卡尔麦勒山和加利利地区。1947年,那里有1.1万德鲁兹派人。
    18世纪初,由于内部的盖斯派和也门派发生战争,使相当数量的德鲁兹派人从舒夫山区迁到了豪兰地区,在今叙利亚南部的德鲁兹山定居。这种迁徙活动在19世纪的教派斗争中发生得更多,如1860年德鲁兹派与马龙派进行战争期间,使德鲁兹山的人数多到足以成为德鲁兹派的第二聚居点。
    在黎巴嫩正式独立前,德鲁兹山中的德鲁兹派人数超过在黎巴嫩其他地区的人数。后来由于连绵不断的内外战争和长期的动荡不安,逃到叙利亚的德鲁兹派人数与日俱增,但在舒夫、木坦等地区仍居往着大批德鲁兹派人,今天该派占黎巴嫩人口的6.7%,占叙处亚人口的3.1%。德鲁兹派历来是黎巴嫩的一个主要派别,它与马龙派的关系史曾是黎巴嫩山区史的主线,后由于大量人口迁往叙利亚,它的影响与作用便逐渐减弱,尤其是大黎巴嫩成
立后,德鲁兹派在人数上被逊尼派和十叶派超出,从而被挤出3大教派,成为与东正教相仿的二等教派。
    但由于传统的惯性,该派在近代的历次斗争中仍不甘落后,争唱主角。4050年代以来,琼希拉特父子--卡迈勒·琼希拉特、瓦立德·琼希拉特作为黎巴嫩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凭靠舒夫、木坦地区对黎巴嫩事务施加影响,他俩领导的社会党是马龙派长抢党、自由国民党的老对手,他俩领导下的民兵在1958年内战中异军突起,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在19751976年内战中,他俩领导的社会党牵头组成亲苏的左派黎巴嫩民主阵线,与叙利亚的关系很微妙。1982年后他俩领导的社会党又牵头组成除十叶派阿迈勒运动外的另一支重要反抗以列占领的力量--黎巴嫩拯救阵线,他俩领导的民兵与阿迈勒运动民兵的军事行动在迫使以列撤军,马龙派总统阿明鼓浪屿上的酒店哪家好·杰马耶勒废除5.17黎以撤军协议,转向叙利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德鲁兹派人自古热爱自由、独立,琼氏父子,尤其是父亲卡迈勒为使左派社会党完全掌权,取得在黎的统治地位,奋斗了一生。他本人想当总统,在这一点上与叙利亚存有严重分歧。1977年,卡迈勒被暗杀。这里顺便指出,德鲁兹派也是叙利亚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角,1920年法国委任统治者曾把叙利亚划分为5个小国,其中便有以苏韦达为首都的德
鲁兹国,后来在叙利亚民族主义者的反对下,1922年复又合并为除黎巴嫩和伊斯肯德伦省以外的现代叙利亚,此后德鲁兹派人一直是反对法国委任统治的先锋,他们的起义活动遍及整个叙利亚。
阿拉伯世界(1998.01)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08:5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4611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叙利亚   山区   教派   信徒   地区   成为   时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