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2北京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阅读: 评论:0

2020-2022北京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2·北京怀柔·高二期末)唐朝时,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唐朝对外实行朝贡贸易    B.广州是当时第一大港
C.唐朝的手工业发达    D.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2.(2022·北京房山·高二期末)如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时期的金币,从1897年中国境内出土第一枚拜占庭帝国的金币算起,迄今为止,各地累计出土有50多枚。据此可以推测
A.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有商贸往来
B.拜占庭金币在中国市场上可以自由的流通
C.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中金币的交换最为兴盛
D.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改变了中国的货币形态
3.(2022·北京朝阳·高二期末)章怀太子墓的《礼宾图》表现的是公元7世纪的一个情景。图中左侧的三位官员应隶属干
A.鸿胪寺    B.大理寺    C.都护府    D.宣政院
4.(2022·北京西城·高二期末)一位法国学者提出:“中国在亚洲的威望也正是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顶峰。京师长安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西域、印度和伊斯兰的影响都在那里汇合起来了。”“这个时代”指的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5.(2022·北京昌平·高二期末)下列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其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举孝廉,父别居”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6.(2022·北京西城·高二期末)唐朝的租庸调法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而两税法则改为“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材料所示变化带来的影响有
以庸代役保证生产时间  增强劳动力的社会流动性
人头税从此被彻底废除  减少百姓隐瞒户口的现象
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7.(2021·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二期末)下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模,可立办也。
《唐语林》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
《酒肆行》
(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
《两京新记》
A.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比较强
B.对市的管理违背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瑞安房产网C.餐饮行业已经成为西市的主导行业
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8.(2021·北京西城·高二期末)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其出现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全国铁路列车时刻表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④②①③    D.③④①②
9.(2021·北京西城·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轨迹: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B.中国历史有两次分裂与统一
C.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D.隋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顶峰
10.(2021·北京东城·高二期末)唐朝后期,联合起来的大家庭明显多于前期;农村中也大量出现了“茶户”“园户”“渔户”等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户。与上述现象相关的因素有
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律疏议》的颁布  大规模编排民户
A.①②    B.①③珠海斗门区疫情最新消息    C.②③    D.③④
11.(2021·北京顺义·高二期末)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可以研究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监察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2.(2021·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二期末)贞观三年,太宗谓众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得议论。近来但睹顺从,不闻违异。但行文书,谁不可为!”房玄龄等顿首谢,随后宰相就常于门下省议事,称为“政事堂”。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A.缓解了君臣矛盾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加强了权力间的制衡
13.(2021·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二期末)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
以用来说明
浙江普陀山天气预报15天
唐(830名进士)
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
士族子弟
小姓
寒素家庭子弟
三代不仕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
其他
70.96%
13.14%
15.9%
53.86%
22.63%
24.51%
A.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有失公允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北京最美的公园排名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大为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14.(2020·北京房山·高二期末)战国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有
都遇到旧贵族势力的阻挠  都是为了促进民族交融 
都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都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20·北京房山·高二期末)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可以表现书法家的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中,出自颜真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并表现了他激昂悲愤之情的是
A.    B.
C.    D.
16.(2020·北京·香山中学高二期末)“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庆历新政
二、材料分析题
17.(2021·北京东城·高二期末)选官制度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将相应的选官制度填入方框中。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
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三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编者注:不好),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科举制度进行解读。
18.(2021·北京顺义·高二期末)中外文官制度
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
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
——摘编自《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和意义。
(2)依据材料二分析西方是如何借鉴中国考试制度的。
参考答案
1.D
【详解】据题意可知,唐朝时期来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船众多,而且带来了大量的商品,这说明唐朝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繁荣,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唐朝的海外贸易,而非朝贡贸易,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广州是当时第一大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海外贸易,而非手工业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材料体现了在北魏时期出土了拜占庭帝国时期的金币,这说明当时中国与拜占庭帝国有一定的商贸往来,A项正确;累计出土才50多枚,无法得出拜占庭金币在中国市场上可以自由的流通,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出当时中国与拜占庭帝国有商贸往来,无法说明贸易中金币的交换最为兴盛,排除C项;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改变了中国的货币形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三名官员是在借贷其他国家的使者,说明这三位官员负责的是对外交往和礼仪,应该属于鸿胪寺,A项正确;大理寺负责的是司法事务,排除B项;
都护府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C项;宣政院是元代管理少数民族和宗教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本文发布于:2023-06-10 01:00: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4659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制度   社会   时期   材料   北京   选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