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接触与变异

阅读: 评论:0

深圳湾公园景点介绍
咸宁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接触与变异
去哪儿网app下载咸宁—武汉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接触与变异
——以“女称男化”的消变为例
万献初
【专题名称】语言文字学
【专 题 号】H1
【复印期号】2009年10期
延安旅游攻略自由行
【原文出处】《长江学术》(武汉)2009年3期第108,117页
【作者简介】万献初,武汉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咸宁离武汉很近,但咸宁话与武汉话差别颇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8+1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全面展开,两地方言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方言词的变异也就越来越快。
本文分析一组典型的咸宁本土称谓词受武汉话影响而变异的例子,梳理其历时演变轨迹和接触变异的理据,发掘其中的语言学内涵,为“8+1武汉城市圈”的文化建设做点基础性工作。 【关 键 词】咸宁/武汉城市圈/称谓词/方言/接触变异
咸宁市是“8+1武汉城市圈”中离武汉最近的一个城市,城区坐落在离武汉市区不到一百公里的京广铁路线上。尽管如此之近,然咸宁话属赣方言系统,武汉话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系统,咸宁人说本土咸宁话武汉人是听不懂的。
由于武汉是省府所在地,是湖北的经济文化中心,多年来咸宁人不只是读书、开会、看病、做生意等要经常跑武汉,平常人家有大一点的事情或过年过节也都要到武汉采买东西,语言的接触是极其频繁的,咸宁人一般都会三种用语:咸宁话、武汉话、普通话。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咸宁与武汉的联系日益紧密,方言间的接触变异大大加快,以致在温泉、咸安城区产生了一种新的融合型用语——咸宁武汉话,其特点是:大量改用武汉话的词汇,语音上向武汉话靠近,以不妨碍相互交流为度,同时保留咸宁话的主要语音特征,如保留咸宁话的六个声调尤其是人声调的运用、鼻化元音的使用等,形成很多有趣的方言接触的变异现象。
本文主要以咸宁话中“女称男化”的称谓词在与武汉话接触中发生全面改变为例,分析这些称谓词的历时演变源流和地域方言的交互影响,探讨其接触变异的样式和规律。由于这种接触变异随时都在持续地发生和发展着,需要划出一定的时段和方言点来定位,才能作比较以看出变异的轨迹,我们选择20世纪80年代作为时段界线,此前的咸宁话变异较小而保持其本土方言的各项基本要素,此后变异明显,向武汉话(有时是普通话)靠近的成分日见加多。为描写的细致与准确起见,选定笔者的母语咸宁市咸安区的高桥话(高桥镇,离咸宁城区不到三十公里)为列举例证的方言点,也就是说,本文所举未变异以前咸宁方言词是80年代以前高桥人的口语用词,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整个咸宁话通用的。
一、女称男化“哥”的消变(附“宝”)
咸宁话中,同父母(或同父、同母)的年长男性单称“哥”或“我哥”,可称“大哥、二哥、三哥„„”,可取其名字或其中的一个字称“某哥、某某哥”如“龙哥、炎哥、初哥、龙佑哥„„”。夫背称“夫哥、一哥”面称“哥”或“某(某)哥”;舅兄背称“舅佬”,面称也是“哥”或“某(某)哥”。堂兄背称“叔伯大哥”、表兄背称“表哥”,面称都是名字加哥的“某(某)哥”,表哥还可面称“老表(哥)、某(某)老表”。
咸宁话女称男化最典型的表现,是同辈年长女性称“哥”。亲背称“大”,面称是“哥、某(某)哥”,与兄同称,如“平哥、英哥、细菊哥„„”。堂背称“叔伯大”,表背称“表”,表嫂背称“表嫂”,面称都是“某(某)哥”。嫂子也可面称“阿嫂”或“大嫂、二嫂、三嫂„„”,更多是称“某(某)哥”。妻子的背称“姨”,面称也是“某(某)哥”。
新疆地图全图高清版
与“哥”对应的,亲弟弟、妹妹、弟媳背称“(我)老弟、老妹、弟媳
”,面称男女都称名字或“某(某)宝”,如“炎宝、龙佑宝、平宝、细菊宝„„”,跟父母、大人们叫法相同。堂弟、堂妹背称“叔伯老弟、老妹”,面称都叫名字或“某(某)宝”。背称“妹夫、弟媳、姨妹”的,面称也通通叫名字或“某(某)宝”。背称“表弟、表妹”,面称可以是“老表、某(某)老表”,更多叫名字或“某(某)宝”。
武汉话中,“哥哥、弟弟、、妹妹”面称分别清晰,不混称,只是都叠音成双音词,且后一音节都读轻声。“夫、妹夫、表哥、表弟”与“嫂子、弟媳(妇)、表妹”等都有明确的性别称谓区分,都是双音节词,女性不称“哥”?。
在长期的方言接触中,受居强势方言地位的武汉话影响,加上普通话与武汉话更相近的因素,原咸宁话的这类称谓大踏步向武汉话靠拢。1980年代以来,咸宁话除“哥、老弟、一哥、阿嫂”等少数词在部分人口中还保留旧样式外,大多数称谓都发生了接触性变异,越靠近城镇的变异得越快越彻底,女性男称的“哥”基本消失,同辈年长女子通称“”,区别称“某某”,而不再称“某(某)哥”了。该类原称“哥”的,只在中老年人口中及边远地区才有残留,新出生的青少年一般都改从武汉话之称。
此外,由于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亲兄、堂兄、表兄的区别正在逐渐消失,“哥哥”就成为同辈年长男子的通称,背称、面称不分,要区别个体称呼时,加上姓名,“80后”姓名中单名的比例占大多数,单名者带姓、双名不带姓称“某某哥哥”而不作“某哥哥”。各类弟弟、妹妹的界线也逐渐在消失,背称有“老弟(弟弟)、表弟”和“妹妹、表妹”的区分,面称或称“弟弟、妹妹”或直呼名字(双名)及姓名(单名),“某(某)宝”的称法也基本消失,只在偏远闭塞的山区老人口中以及父母亲昵称法中才能偶尔听到。
二、女称男化“爷”的消失及“爷娘、爹妈”的变异
武汉话女性不称“爷”,伯父称“伯伯”,伯母称“伯母”或“女伯伯”,叔父称“叔叔”(旧称“小爹”),叔母称“婶娘”而今多称“娘娘”;姑母称“姑妈”而多面称“姑姑”,姑父称“姑爹”;舅父大于母亲者称“舅伯”,其妻称“舅娘”,小于母亲者称“舅舅”,舅母称“舅妈”;姨母通称“姨妈”,小于母亲者称“小姨”,姨父称“姨爹”。
上海酒店多少钱一晚咸宁话受武汉话影响,今一律不再称长辈女性为“爷”,该类称谓都双音化而大幅度地靠近武汉话。由于独生子女增多,“伯伯、叔叔”不再只用于称伯父、叔父,而泛称一切大于、小于父亲的长辈男性;伯母、叔母多通称“娘娘”;“舅舅、舅妈、姑爹、姨爹”改随武汉话;过去称女性为“某爷”的,都改具体称谓“姑姑、某姑、姨妈、小姨”等。
三、咸宁话特称“哥、爷娘、爹妈”的理据及历时变异的轨迹
咸宁话父母称“爷娘”,祖父母称“爹妈”,姑姨称“爷”,称“哥”,与武汉话、普通话正相
反,显得很特殊。那么,这些特殊的亲属称谓形成的理据是什么,有没有历史依据呢,下面就此作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作为称谓的“哥、爷、爹”尚未见于汉代以前的文献,唐代以前“爷、爹”只用于称父亲,宋以后才逐渐在一些地区用于指称祖父?。
先说“哥”。哥古称兄。《说文?儿部》:“兄,长也。”《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诗?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礼记?祭义》:“敬长,为其近于兄也。”
途牛旅行网

本文发布于:2023-06-14 02:5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4729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武汉   咸宁   方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