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阅读: 评论:0

中考历史模拟检测试题
一、本卷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江西婺源天气预报15天查询
1.“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今日无非一死,但虽死而海军的声威永在!”与上述民族英雄的事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黄海大战
2.如图是李明的笔记,其中部分字迹因种种原因不清晰了,这部分字迹应是(  )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攻略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3.五四运动的参加者许德珩回忆说:“同样是爱国的革命运动,然而五四运动却高于辛亥革命。”得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五四运动(  )
A.敢于彻底反帝反封建   
B.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C.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成功   
D.明确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4.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等人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他们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为此,中共中央做出的决定是(  )
A.进行秋收起义    B.召开遵义会议   
C.发动南昌起义    D.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下列史实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是(  )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C.张謇兴办大生纱厂   
D.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
6.下列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其中属于敌后战场抗战的是(  )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战役 保卫大武汉 百团大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A.①③④    B.②⑤    C.②③⑤    D.①④
7.如图是一幅历史照片,可以用来佐证(  )
A.战略决战的开始   
B.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C.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   
D.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垮台
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全世界大学100强排名
B.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9.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的志愿军将士们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邱少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记者对其事迹进行报道,下面最合适的题目是(  )
A.《红星照耀中国》    B.《烈火中的永生》   
C.《铁人精神永放光芒》    D.《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10.标语口号体现了时代特。在有些旧墙上我们还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标语口号。其中“以钢为纲”反映的是(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1.2018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下列能够反映周总理外交风采的史实是(  )
A.参加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   
B.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C.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正式建交
12.1979年6月,北京前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在政策支持下辞职,创办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这一史实最有助于研究我国的(  )
A.社会生活变迁    B.家庭联产承包   
C.现代企业制度    D.经济体制改革
1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14.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传统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业领域,“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阶层出现并不断壮大;在手工业领域,集中的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这表明当时的欧洲(  )
A.土地关系发生了变化    B.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   
C.热衷新航路和三角贸易    D.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15.“这一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它摧毁了平民心目中压迫的象征,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材料中的“平民心目中压迫的象征”是指(  )
A.路易十六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巴士底监狱    D.欧洲反法联军
16.“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河源桂山风景区
史实
结论
A
《权利法案》
确立了英国国王的最高地位。
B
《人权宣言》
揭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原则
C
彼得一世改革
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史进程。
D
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A.A杭州旅游网红打卡地    B.B    C.C    D.D
17.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
A.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勇敢地向教会发起了挑战   
B.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C.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了生物“神创说”   
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突破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18.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宣战。罗斯福总统大声疾呼:“必须记住这个奇耻大辱的日子!”接着,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也对日宣战。中国国民政府于 12 月 9 日也跟着对日宣战。12 月 21 日,德、意对美宣战。这表明(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开辟了对法西斯德国作战的第二战场   
C.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转折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19.归纳总结是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之一。“印度独立后大力发展科技,成就显著”“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959年古巴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宣告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共同反映了(  )
A.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B.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兴起   
C.二战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D.二战后,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20.如图反映的主题是(  )
A.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B.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C.“冷战”局面的形成   
D.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二、选择题(共60分)
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一、图二。
材料二: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场景为什么使人悲愤,请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分析列强之间关系变化的原因。并用史实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2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驶主权,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零点,中葡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大陆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据报道,“1993 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 144 亿美元,2 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 150~300 亿美元之间……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促使海峡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为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基本方针?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家统一的因素是什么?
2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人物辞职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列举图二人物使美国获得“自由的新生”的史实。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图一人物和图三人物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并概括他们的优秀品质。
24.(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湖南海外旅游旅行社材料一: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节奏,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政策风靡整个统治阶层和普通大众之中,以至于这个没有限制的“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空白。中等阶层更是只顾眼前利益,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的……(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伦敦大雾”事件造成 4700 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盲目放肆地开发,致使资源的消耗过度和大量浪费。
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同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奖章。
材料三: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19 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从 19 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尽管如此,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发生在 1930年代。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 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深陷困境。
﹣﹣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美国大平原农业开发为例》
材料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 年联合国将每年的 6 月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为治理环境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三,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生态灾难和 1930 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世界历史上的环境治理对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怎样的借鉴?
25.(14分)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独立宣言》的发表、明治维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无不如此。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这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南方谈话……每一次思想解放都给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3-06-16 05:13: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4769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材料   中国   历史   问题   环境   指出   农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