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病毒变异株,我们该怎么办

阅读: 评论:0

热点专题
2021年1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每周流行病学报告指出,70个国家和地区已出现在英国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B.1.1.7,31个国家和地区已出现在南非发现的新冠病毒
变异株501Y.V2 (也称B.1.351),8个国家和地区已出现在巴西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P.1。
相比2020年年中席卷全球的D614G突变毒株,这批新的毒株产生了更多突变,有些还位
于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这意味着突变可能不仅改变病毒的传播能力,还可能影响
抗原特性,逃避人体已产生的免疫反应。新冠突变毒株会不会导致先前感染提供的保护
力下降、中和抗体失效或疫苗预防失效?这些问题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4 《生命与灾害》 2021-2
异 株,我们该怎么办
李忠东
变异株风险增大
毒变异是生物的特征
之一,每个毒株的病毒
序列或多或少会有所不同,这属于正常现象。新冠病毒在传代过程中,基因组中某个核苷酸发生变异是病毒本身的特点,因此,新冠病毒的变异是病毒进化的自然现象。研究认为,新冠病毒每月平均发生1~2次突变。目前,新冠病毒的大部分变异都是“点突变”,属于小幅度变异。
变异株D614G
2020年2月,欧洲出现新冠病毒变异株D614G。D614G突变指的是新冠病毒的第614氨基酸位点D (天冬氨酸)到G(甘氨酸)的突变,位于刺突蛋白(S蛋白)。2020年7月,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
实验室的研究表明,拥有D614G突变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最早出现在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后迅速在全球扩散开来,并成为最主要的新冠病毒毒株。研究人员在分析不同阶段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数据库中的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之后发现,变异株D614G在2020年3月1日之前只占到库内全部病毒的10%,在3月初到3月底提交的约1.5万个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中,变异株D614G已占到67%,而在2020年4月1日到5月18日全球提交的1.2万多
个病毒数据中,变异株D614G的占
比更是高达78%。
变异株B.1.1.7
2020年10月,英国病毒专家在
对之前保存的一份新冠病毒样本
进行检测后惊讶地发现,这个样
本的多处基因片段都发生了突变。
研究表明,这种毒株就是2020年
12月在英国蔓延传染开的新冠病
毒变异株B.1.1.7(也被称作“VUI-
202012/01”),其传染性比已知的
病毒高出五至七成。目前已在50个
国家发现该变异株,虽然它在一些
国家尚未成为主导毒株,但这些国
家面临着同样的风险。据美国《科
学》杂志报道,B.1.1.7只是随着新
冠病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而出现的
众多变种之一。该变异株特别之处
在于出现了17个位点的大量突变,
其中8个发生在重要的刺突蛋白(S
蛋白)中。剑桥大学病毒学家古普
塔认为,免疫系统脆弱的人可能
会给这种病毒累积变异的机会。最
新研究证实,变异株B.1.1.7的致死
率比原始毒株高出30%,它的扩散
速度也比原始毒株0%~70%。
在早期60岁以上新冠肺炎老年患
者中,1 000人可能有10人死亡;相比
之下,变异株B.1.1.7致使老年患者
1 000人中的死亡人数上升到13人。
变异株501Y.V2
2020年10月,南非发现的新冠
病毒变异株501Y.V2更令人担忧,
从2020年11月初起,它成了当地流
行的主要毒株。这种变异株很有可
能会“二次感染”人,即一个感染
过原始新冠病毒并已经康复的人,
如果接触变异株501Y.V2,有可能
再次被感染。科学家用来自44名新
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调查了变异
株501Y.V2的影响。他们使用HIV
病毒改造的“伪病毒”,模拟突变
毒株在刺突蛋白上出现的多个突
变,发现超过半数的康复者血清样
本无法中和这些“伪病毒”,这表
明变异株501Y.V2对此前感染产生
的免疫具有抗性。也就是说,一个
感染过原始新冠病毒并已经康复
的人,如果接触了变异株501Y.V2,
有可能再次被感染。研究人员猜
测,这可能是该毒株快速传播的一
个原因。
变异株Cluster 5
2020年11月,丹麦的日德兰
半岛上发现了新冠病毒变异株
Cluster 5。早在2020年6月,丹麦
和荷兰等国家的水貂农场中就出
现了新冠病毒在水貂中传播的现
象。传播的源头并不是水貂身上有
独特的新冠病毒,而是这些水貂
2021-2 《生命与灾害》 5
2021-2 《生命与灾害》5
民宿一般价格表被患有新冠肺炎的人身上的新冠病毒传染。现在从水貂身上发现的变异株Cluster 5,是人类新冠病毒在水貂身上产生突变后的结果。丹麦科学家的初步研究显示,新冠变异株Cluster 5携带着一些与常见新冠病毒株不一样的基因突变。虽然这些基因突变并没有让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更严重,也未使病毒的传播能力产生改变,但是可能让变异株Cluster 5对中和抗体的敏感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人们担忧,随着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不断产生突变,冠病毒阳性样本中,有13份检测出新
云南昆明旅行社电话冠病毒变异株P.1。这种变异株携带了
一整个位于病毒表面的突变,包括
E484K、K417T、N501Y等多种突变,
抗体特别是强效抗体喜欢在那里结
合。这些突变正在帮助病毒逃避抗体
或逃避被抗体识别,是在为病毒提供
一件隐形的“披风”。为了验证这一假
设,研究人员从44名感染过原始新冠
病毒的人身上抽取血清,检查了该血
河源万绿湖景点详细介绍清中的抗体是否仍能对抗P.1。结果表
明,在一半的血清中,抗体对新变异
穷游app株的效果明显下降。
份报告称,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持续两
年,直到全世界约2/3的人获得免疫,
这种流行病才会得到控制。
天目湖
人类的历史就是与传染病不断
斗争的历史,病毒不断变异,人类也
会逐渐强大,但前提是做好科学的
防护准备,这就要求我们相应调整
防疫物资、公共卫生政策和个人卫生
习惯,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强化
医院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互联,督促公
共卫生政策在社区的落实,尤其应当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
2020年12月中旬以来,由于变异病毒
2021-2
《生命与灾害》 7 2021-2《生命与灾害》 7方  研
疫情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不可否认,在与疫情共处一段时间后,很多人的防疫措施会有松懈。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到来,意味着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避免潜在的感染病毒的风险,必须加倍谨慎。新冠病毒本身虽有变异,但它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基本不变,我们只要一以贯之,落实好我国应对并阻断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各种防控措施,依然能有效防止变异新冠病毒的传播。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特别是有输入病例的医院或定点隔离酒店的医护和从业人员要增强防护措施。定期筛查高风险人,对感染者早诊断、早,尽早隔离感染者和密接者。“新冠病毒变异株仍然遵循常规毒株的传播途径,只是传染风险更高了。”美国布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阿希什•杰哈强调说,“之前采取
的保护措施现在同样有用,但需要升级措施。”
注射新冠疫苗是降低风险的终极方式,但在接种之前要设法减少与其他人接触的时长和次数。例如,平常每周去超市两三次,现在减少到一周一次或者缩短停留时间。如果之前经常与不是家庭成员的人在室内聚会,可以考虑取消这些活动,直到大家都打了疫苗。如果活动不能取消,一定要戴好口罩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即使接种了疫苗,也应严格采取戴口罩、勤洗手和不聚餐等防疫措施。根据大通摩根数据分析师戴维德•麦基的推测显示,新冠病毒变异株B.1.1.7把病毒的再生产数(1个感染者在没
有免疫或医疗介入的状态下,会传染多少人)从之前的3.3提高到了4.9,如果采取了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严格消毒等防疫措施,病毒的再生产数能够降低至1以下。
专家分析称,“受影响”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疫苗除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中和抗体外,还能诱导人体特异性效应T细胞克隆和其他非特异免疫功能。病毒稍有变异,中和抗体一定受影响,但人体细胞免疫和其他非特异免疫形成免疫记忆后受影响较小。2020年12月18日,世界经济论坛发表了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联合健康学院院长马特•韦伯斯特撰写的文章,文中称:新冠病毒有效传染数再次破1,病毒突变,感染数翻番,一些地区再度封锁,这足以吓倒多数人。但是,人们不该用好莱坞的电影情节推演疫情。在17个突变中,虽有8个发生在刺突蛋白上,但引起较大蛋白质构象改变的可能性很小;而且目前尚无实锤表明,变异株会使当前的疫苗失效。
疫苗接种是防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跟其他疫苗一样,新冠病毒疫苗在上市前都
经受了重重“考验”,安全性得到了充分验证。世界卫生组织早前也就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发表通报,认为目前的病毒变异并未影响疫苗的保护效率,也没有一种变异体能导致病人加重病症或逃脱筛查诊断。英国广播公司称,只有病毒不断累积致抗原漂移(即病毒基因组发生突变导致抗原的小幅度变异,且积累速率不断增强),人们才需要像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那样,每隔一段时间重新接种新的新
华山西峰索道价格冠疫苗。根据现有研究,我国国内批准上市的新冠灭活疫苗,其特异性抗体消灭病毒的能力没有受到影响,它们对变异病毒和其他国家来源的新冠病毒都是有效的,人们可放心接种。
采取升级措施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我国新冠肺炎

本文发布于:2023-06-18 05:3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4802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病毒   新冠   变异   突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