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区的区域影响力分析与对策建议

阅读: 评论:0

第38卷第4期2020年11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38,No.4
Nov,2020
文章编号:2095-4298(2020)04-0001-05
徐州市区的区域影响力分析与对策建议
欧向军1,2,朱虎啸2,曹航2,秦乃馨2
(1.江苏师范大学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16;  2.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下,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中心性、中心度和综合实力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运用普莱斯顿模型和熵值法等方法,对徐州市区的
区域影响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对周边城市有很好的引领作用,但其作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提高徐州城市区域影响力可从5个方面入手:壮大中心城市经济能级,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中心城市科教投入,推进区域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提高中心城市宜居质量,以生态优先促进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位中心城市,提高区域共治共享水平;加快淮海城市提档升级,推动区域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关键词:中心城市;城市中心性;综合实力;徐州;淮海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2095-4298.2020.04.001
Regional influenc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Xuzhou city
Ou Xiangjun1,2,Zhu Huxiao2,Cao Hang2,Qin Naixin2
(1.Center for Urbanization Studies,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221116,Jiangsu,China;
2.School of Geography,Geoma t ics&Planning,Jiangsu Normal Univers t y, Xuzhou221116,Jiangsu,China)
Abstract:Under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new era,it is of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
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zone to give fu ll play to the radiating driving role of the central city.By selecting evalua­tion index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urban centrality,industry centrality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using Pres­ton model and entropy value method,regional influence of Xuzhou city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Xuzhou hasaverygoodleadingrolerelativetoitssurroundingcities,butitsinfluencesti l haslargespaceasacentralcity Therefore,under demand of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center city,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regionalinfluenceofXuzhouareputforward,therearestrengtheningtheeconomyofcentralcitiestopromote 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regionalindustry,increasinginvestmentinscienceandeducationincentralcitiesto promoteregionalcoordinateddevelopmentofopeninnovation,improvingthequalityofcentercityhabitabletoestab-lishecologicalpriority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highquality,creatinghighgradecentrecitytoraisethe level of regional work sharing,speeding up the gear upgrades of the Huaihai urban agglomeration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new urbanization成都未来15天天气预报最准确
Key words:central city;urban centrality;comprehensive strength;Xuzhou;Huaihai Economic Zone
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紧密程度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城市等级规模不同,其吸引辐射的范围
也不一样.中心城市利用其规模集聚效应对周边区域的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因此,中心城市的区域影响力一直是国内外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热点,其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城市的中心性、中心度及综合实力等方面.其中,城市中心性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E提出,将其定义为城市为它外部地区提供服务的能力,多用来衡量城市在区域或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故研究城市的中心性是确定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方法周一星等“一5进一步明确“中心性”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并由此划分了我国的城市经济区;俞勇军等6运用多指标分析法测度了我国省会城市的中心性;董莹等7在测度城市中心性综合评分的基础上,探索了湖北省城市网络的形成机制;刘承良等8引入多中心性模型,刻画了中国主要城市的中心性空间格局;孟延春等⑷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了苏鲁豫皖交界区域的城市中心性结构特征.综合实力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反映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学者们通常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度比较分析,如:杨卫东等
收稿日期:2020-10-2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8SJZDI091),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作者简介:欧向军,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oxjwmy@163.
2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
从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和可持
续发展能力等7个方面构建城市综合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钟劲松⑴〕从基层设施竞争力、经济环境竞争力和社会环境竞争力3个方面展开对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综合实力的评价;等等.总体而言,城市中心性和综合实力的研究逐步从单一性指标趋向于综合性指标,研究方法更加侧重于定量分析.
近年来,徐州市坚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视察徐州的重要指示为主线,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加速推进城市改造更新,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大力构建立体交通体系,有效增强了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徐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北翼城市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分析其区域影响力,对有效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从城市中心性、中心度和综合实力3个方面,对徐州市区在全国、长三角和淮海经济区3个区域尺度的影响力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旨在为徐州提升区域辐射力、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采用普莱斯顿模型测算二、三产业
的中心性指数,其和即为该城市的中心性
指数•
城市中心度能够反映该城市在其辐射
吸引区域中发挥中心职能的作用大小,是
一个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重要表现,通常
以一个城市的某项指标占其所在比较区域
该指标总和的百分比来表示[13].
采用熵值法⑴一词对中心城市的综合
实力进行测算.
1.2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文中淮海经济区是指2018年11月国
务院批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
的徐州、连云港、宿迁、济宁、菏泽、临沂、枣
庄、商丘、宿州和淮北10个地级市;长三角
地区指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
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
域.城市中心性和综合实力测算数据来源
于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市统计
年鉴2019》,城市中心度测算数据来源于
淮海经济区10个地市相应年份的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徐州城市的区域影响力分析
2.1城市中心性分析
参照文献[12],将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9》中有统计数据的296个地级以上城市)按照行业分成18组,通过普莱斯顿模型得到各城市各行业的中心性指数,进而得到各城市第二、三产业及该城市的中心性指数(表1).
在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中,徐州市区的中心性指数及第二、三产业中心性指数均位于首位.其中:第二产业中除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中心性指数位于第2外,其余行业中心性指数均位于第3位,表明徐州市区的第二产业处于区域整体领先地位;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中心性指数均位于首位.
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徐州市区的中心性指数排在第13位.其中,第三产业总体上排名优于第二产业.
从全国来看,城市中心性指数综合值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与广州,徐州市区排名第53位,其第二产业中排名较好的是采矿业、
表1徐州市区的城市中心性指数及排名(2018年)
Tab.1Centrality indices of Xuzhou city and ranking in2018产业/行业
徐州中心性
指数
徐州排名*
全国淮海长三角
第二产业21.62255114采矿业  2.7342533制造业11.4115731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0.56088213建筑业691757319第三产业23.16847111批发和零售业20375831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6954318住宿和餐饮业03907721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61554212金融业1586102422房地产业06998131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6704421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07265311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571593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009086213教育4420401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87338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418441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3783516第二、三产业综合44.79053113 *徐州排名是指在不同区域中的排名:“全国”是指《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9》中有统计数据的296个地级以上城市;淮海”和“长三
角”均指12中所述范围•下同.
第4期欧向军,等:徐州市区的区域影响力分析与对策建议3
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中排名较好的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及教
育.在全国296个城市中,徐州市区中心性指数处于中上水平,第二、三产业中心性指数基本相当,第三产业稍显优势.从具体行业来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中心性指数均排在全国50名之后,表明徐州这些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也是徐州城市吸纳人口就业潜在的行业领域.
2.2城市中心度分析
以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建成区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为评价指标,对淮海经济区10个地级城市2010年,2015年和2018年的城市中心度进行定量比较,结果见表2.
Tab.2Centrality changes of main cities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表2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市区)中心度变化
城市
人口中心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心度地区生产总值中心度地方财政收入中心度建成区面积中心度2010年2015年2018年2010年2015年2018年2010年2015年2018年2010年2015年2018年2010年2015年2018年
厦门鼓浪屿美景图片大全
徐州  4.56044834520107221264612672118731135911881134671180610918024902640275连云港  1.3342968298230494162992629184626101447046752110231012502130231宿迁  2.33723362354201723109270249930159633376243009902006800880093济宁163320182487565367778982417044899348684474729589009302010230荷泽204321183089240223799057172220839395256124749632008001040153临沂  2.96035143624898381499672604360479843701664829736017302090227枣庄323831723250409637881031148584004104264668343510346012401540159商丘256324462474171628741107115581500105532003170710246006300650139宿州270625302554096617109534164520269530072623219755005500780085淮北160114161404161417669505232720579247229919219645006600880091
1)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度居首.2010—2018年徐州市区5个评价指标的城市中心度始终处于首位,领先优势明显(表2).其中,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中心度整体呈现“V”型发展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建成区面积中心度整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中心度更加突出,表明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
2)淮海经济区城市之间竞争愈加激烈.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虽无可争议,但从5个评价指标的中心度来看,徐州与排名第2位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表明淮海经济区各个城市之间竞争
较为激烈,徐州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受到巨大挑战.
2.3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分析
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越强,其组织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就越大,辐射与吸引的范围就越广.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10^11]的基础上,尽量遵循指标选取的系统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可量可比性等原则,从城市规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开放创新和设施保障5个方面,选取20个指标,力求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各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水平.运用熵值法,对2018年全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进行测度评价(表3).
在全国296个城市中,城市规模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重庆与广州,徐州居第35位.排名在徐州前的城市中,除东莞、苏州、佛山、无锡、常州和惠州等6个地级市区外,其余均为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徐州市区综合实力在全国排第41位,其中城市规模与设施保障排名较为靠前,社会发展和开放创新排名较为靠后,表明徐州市区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甚协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其综合实力主要以城市规模扩张为主.
在淮海经济区中,徐州综合实力居首,且系统层5个方面均排第一,指标层中仅4个指标排名不是首位.事实上,徐州城市规模、经济增长与设施保障实力远高于淮海经济区中的第二位城市,而社会发展与开放创新实力与第二位城市相差不大
在长三角城市中,徐州综合实力排第9位,主要是其城市规模、设施保障和经济增长排名较靠前.
综上所述,市区人口、市区生产总值、建成区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利润总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实际使用外资总额、全年公共汽(电)车客运总量和医院卫生院床位是影响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城市吸引人口主要的考虑因素.徐州市区综合实力较强,在全国排名优于城市中心性的排名约12个位次;在长三角城市41个城市中,徐州排名比城市中心性的排名提高了4个位次;在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中,徐州排名与
张家港二手房4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
表3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徐州得分及排名
Tab.3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ity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score and ranking of Xuzhou city
系统层指标层权重徐州得分
徐州排名
全国淮海长三角
城市规模0.20610.8003519市区人口0051102172615
市区生产总值0051401973319
建成区面积0054102143718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00495017252114经济增长0.18610.68241111财政预算收入00447015840110
二、三产业增加值00383012672218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0052802202919
利润总额00503017853416社会发展0.20970.7735611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00683026478222
教育支出00474017639110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00442015143112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00498018238110开放创新0.20320.74743120专利申请数00532020539121
专利授权数00528019147120
进出口总额00465015457120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00507019733110设施保障0.19490.715371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0421013654212名胜古迹图片大全
金融业从业人员004530148102422
全年公共汽(电)车客运总量0053502043818
医院卫生院床位0054002273116
综合得分  3.7174119
城市中心性的排名一致.这一方面反映徐州市区的综合实力虽强,但其中心城市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表明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乃至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强的中心优势,这些优势为其区域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提高徐州市区区域影响力的主要对策
3.1壮大中心城市经济能级,推进区域产业协同高质量
徐州市区第二、三产业中心性指数呈现为不平衡,应壮大中心城市经济能级,提升其经济首位度,充
分发挥首位城市引领效能.立足特产业,强化产业集聚发展并不断完善中高端产业链条,打造能够起到区域示范作用的特产业集,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中国制造2025》做好补链、拓链、强链工作,提升产业链中高端水平.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和优势传统产业,强化区域间、城市间和行业间的分工合作和产业配套,共同提升产业、产品竞争力和产业协作程度.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深化全方位全领域对接合作,联合区域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产业集.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和产业链招商,促进产业集的有效形成.同时,区域各市应积极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以提高淮海经济区整体地位和水平,加快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
3.2加强中心城市科教投入,推进区域开放创新高质量
对于徐州市区综合实力呈现出的社会发展和开放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对徐州市科教领域的投入,重视培育高层次人才市场和人才开发基地,促进技术集聚,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创建一批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升其创新发展能力,从而推进区域开放创新高质量.为此,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区域国际影响力;完善经济与创新领域的多元化国际交流机制,扩大人文交流合作,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建立国际形象推广机制,加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塑造淮海特品牌,打造国际重要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能源、工程机械、商贸物流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拓展新兴海外市场,构筑全球开放网络支点;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得知识产权,提高企业对国
际资源的高效配置能力;推进全产业链、专业化、精细化招商,引进集
第4期欧向军,等:徐州市区的区域影响力分析与对策建议5
聚一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带动性强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不断提高淮海经济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3.3提高中心城市宜居度,推进区域生态环境高质量
城市的综合实力不仅表现在显性方面的城市规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开放创新和设施保障上,也体现在隐性方面的城市宜居度上.一方面,应改善徐州人居环境,增强宜居度和吸引力,提升中心城市人口首位度.加速山水相融的园林城市和“无废城市”建设,充分彰显“一城青山半城湖”绿宜居品质;逐步彰显“山为底、云龙为核、绿廊穿城、文化衬城、河湖映城”的自然山水风貌、历史人文风貌、现代城市风貌相融合的魅力,使之成为徐州人幸福自豪、外地人羡慕向往的区域首善之城.另一方面,应多元共治生态环境污染,构建区域生态走廊,推动区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发展理念,把淮海经济区建设成为文明程度较高的美丽淮海、生态淮海、宜居淮海;把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探索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4打造高品位中心城市,推进区域共治共享高质量
徐州市区中心度与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其吸引力受到巨大挑战.对此,应积极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和户籍准入制度,这既是城市竞争力的储备,也是中心城市的担当.此外,要突出内涵建设,彰显城市特魅力,提升中心城市品位.加强基础性、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高品质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建设,促进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管控,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通风透气的空间形态;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构建“城市中心一组团中心一新片区一社区中心”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提升区域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特鲜明的区域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
3.5加快淮海城市提档升级,推进区域城镇化高质量
区域之间的竞争现已不再是单个城市间的竞争,而主要表现为以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分工、竞争和合作的重要经济实体.推进淮海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应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空间格局,提升淮海城市竞争力.顺应以城市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的新趋势,坚持以徐州为中心、其他地级市为次中心、下辖县(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协调,共同打造淮海城市.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以中心城市徐州为核心,以徐-连、宿-淮和济-枣城市组团为增长节点,以东陇海、鲁南两个城镇带为联
结线,以徐州都市圈为发展域,“点一线一面”协调推进,形成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区域城镇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Christaller W.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 [M].London:Prentice Hall,1966.
[2]赵毅.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中心性:概念、测量与应用城市发展研究,2009,16(4)76.
[3]孙斌栋,胥建华,冯卓琛.辽宁省城市中心性研究与城市发展[J]人文地理,2008,23(2)77.
[4]周一星,张莉,武悦.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4)1.
[5]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
地理学报,2003,58(2):271.
[]俞勇军,陆玉麟.省会城市中心性研究经济地理, 2005,25(5):352
贵州旅游景点有哪些地方
[]董莹,罗静,郑文升,等.湖北省城市网络结构及其复杂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9,39(7)76.
哈尔滨天气预报15天气
[8]刘承良,许佳琪,郭庆宾.基于铁路网的中国主要城市中心性的空间格局经济地理,2019,39(3)57.[9]孟延春,乔小勇,关欣,等.鲁苏豫皖交界区域城市中心性的社会网络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3,20(2):
87
[10]杨卫东,郭虹.中心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以武汉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2—18.[11]钟劲松.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带动作用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1(5)57.
[12]孟延春,谷浩.基于城市中心性的中国五大城市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0):10.
[13]彭震伟,唐伟成,张立,等.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演变及其总体发展思路上海城市规划,2014(1)7.[14]欧向军,甄峰,秦永东,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地理研究, 2008,27(5):993
[责任编辑:刘春林]

本文发布于:2023-06-22 01:05: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4878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市   中心   区域   发展   徐州   综合   淮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