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手谬误和赌徒谬误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阅读: 评论:0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524--.531
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
热手谬误和赌徒谬误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杜秀敏张庆林向虹张海微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在知觉随机序列时,人们倾向于把序列中实际上各自独立的相邻结果看作是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的,而出现热手谬误或赌徒谬误,又称为随机序列中的正负近因效应。有关这两谬误最早的心理机制的探索中,KahnelTlan和Tversky采用局部代表性启发法对此进行了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近期的一些模型(因果模型、Um模型、记忆模型、适应模型和两阶段格式塔模型)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两种谬误提出了新的解释.最后文章指出研究方法。神经机制.个体差异以及生活中的应用是该领域研究的几个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随机序列,近因效应,热手谬误,赌徒谬误.
分类号B842.5
在认知决策领域中,人们在知觉随机序列时往南京夜景最漂亮的地方
往会出现一些偏差。例如在一个抛掷硬币的游戏中,
如果连续抛掷四次都是正面,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次
抛掷结果会出现正面还是反面?答案有三种:(A)岳麓书院门票预约
正面;(B)反面;(C)正面和反面的概率相同。
由于硬币抛掷中出现的正反面两种结果之间是各自
乌镇在哪个省份独立的,相关系数为0,因此正确答案是C。人们
选择A出现的是“热手谬误”(hothandfallacy),
又称为正近因效应(postiverecency)[11;选择B出
现的是“赌徒谬误”(gambler’sfallacy),又称为
负近因效应(negativerecency)12]。这两种谬误统称
为随机序列知觉中的近因效应。虽然在19世纪中期
附近温泉泡澡就出现了对随机现象中近因效应的研列2,3】,但到目
前为止,从心理机制方面进行探索的研究成果并不
丰富【引。另外,这种随机序列的认识偏差不仅存在
于猜测硬币正反面的实验情境中,还涉及日常生活
中的许多方面,如运动场上的成功和失败【5】、股价
每天的涨跌[6,71等。个体在出现的一系列结果中寻求
规律无可厚非,但有关随机序列近因效应的研究表明,决策者倾向于过分解释随机事件出现的原因【l’8】。因此,对随机序列知觉的这两种谬误的心理机
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收稿日期:2007.11-06
·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NSKD06002).
通讯作者:张庆林.E-mail:daangql@swll.en
5241近因效应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1.1正近因效应(热手谬误)
当随机序列的局部出现“热手序列”(即其中某一结果连续多次出现)时,如果个体误认为结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会出现期望下次仍出现这一结果这样一种“热手信念”,这样的现象叫做正近因效应。Gilovich等最早指出正近因效应是一种错觉,实际并不存在【】J。最早的研究是从投篮现象开始的,当一位篮球运动员在投中一个或几个球后,人们倾向于认为他再次投篮时命中的概率大于其投失一个球后再次尝试投篮命中的概率。然而研究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虽然费城76人队的大部分球员都存在这种“热手信念”,但经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投篮是否命中的实际结果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热手信念”其实是一种谬误。Gilovich等对这一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们通常把与实际的随机序列相比存在更多转换的序列看作随机序列,而把实际的随机序列看作与随机序列相比存在较少转换的热手序列。
目前有关随机序列中正近因效应的研究不仅已经扩展到了篮球以外的其他运动领域,还引起了经济、认知科学、法律以及宗教等领域中学者们的研究兴趣14l。但是也有研究并没有发现“热手谬误”的存在f9Jo]。因此,一些研究者对Gilovich等有关“热手谬误”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
Gilovich等1985年的研究中使用的统计方法不足以证明“热手谬
第16卷第4期热手谬误和赌徒谬误心理机制研究述评
误”确实存在[111,因为整个序列中局部的热手阶段出现的频率、每一热手阶段投中篮球的个数以及在热手阶段的篮球投中率提高的程度等都会影响到Gilovich使用的统计方法的敏感性。总之,虽然最近20年研究者已对“热手谬误”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对这一谬误究竟是否存在仍然有争议【4】。
1.2负近因效应(赌徒谬误)
当随机序列的局部出现“热手序列”时,如果个体误认为结果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会期望下次有相反结果出现,这种现象称为负近因效应。负近因效应晟早是I扫Laplace提出的【12J。早期随机序列中负近因效应的研究大都是有关概率匹配的实验室研列u】。在这些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两种颜的灯中猜测下一个亮的是哪一种颜的灯。当一连串的结果交替出现之后,在预期下一次要出现的结果时,被试更倾向于做出与前一出现结果相反的猜测。被试使用大脑中已有的有关随机事件的概念来保持两事件出现频次的平衡(balanceout)。在要求被试产生和辨别随机序列时,也观察到负近因效应的存在【131。还有研究者发现,在1000次甚至更长的随机序列中,近因效应逐渐消失[31。除了在抛硬币、游戏等非人为情境中,在股梨6~、‘101等一些人为
情境中也存在这种赌徒谬误现象。此外,还有些研究中发现正负近因效应这两种现象有时在一种实验任务中同时存在【l“。
2近因效应心理机制的解释
早期随机序列中近因效应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针对这两种现象存在与否的一系列探讨。当前,有关随机序列中近因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机制的探索上,尤其是对正、负近因效应产生的条件以及两种效应相互转换的机制的研究。
2.1早期探索
Kah/lemall和Tversky最早用局部代表性启发法(10calrepresentativenessheuristic)对近因效应做出了认知层面的解释【14】。在解释中引入了“小数法则”(认为局部具有总体所具有的全部性质的一种错误信念)的概念【l卯。认为近因效应是人们使用“小数法则”对局部序列和随机序列原型相比较的结果。由概率相同并且没有明显规律和形式的两种结果组成的随机序列的先验概念,调节着对随机序列中将要出现的结果的预期。与随机序列的原型相比,如果认为随机序列的局部连续出现某一种结果的次数太多,序列缺少变化性,这些局部序列中的结果之间看起来好像具有一种正相关关系,个体就会使用“小数法则”把整个序列看作是非随机的,从而在对结果做出预期时出现正近因效应。相反,如果认为随机序列的局部连续出现某一种
结果的次数太多,序列缺少变化性,与随机序列的原型不符,个体则会使用“小数法则”进行调节,保证两种结果的出现次数基本持平,使局部序列像随机序列原型一样,从而产生负近因效应。虽然局部代表性启发法的解释具有合理性,但是它用一个原则来解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是有局限的【16】,没有解释清楚这种简单启发是如何对个体的认知进行具体调节从而使个体出现正负近因效应的【12】。针对局部代表性启发法解释的不足,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型对随机序列知觉中的近因效应进行了探讨。
2.2近期发展
2.2.1因果模型
鉴于局部代表性启发法解释的上述不足,Moldoveanu和Leager在2002年提出了一种人类进行推理的解释机制即“因果模型”,并用该模型解释随机知觉中的近因效应【17】。Moldoveanu等认为人们对这些概率现象的解释取决于他们头脑中所存在的有关这些现象的先验假设。当出现的结果偏离先验假设时,人们会采用不同的信念来解释这种偏离。正负近因效应的产生都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随机序列中各事件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对随机序列中出现的局部“热手序列”进行了不同的归因,而导致了人们对序列中出现结果的不同预期。
Ayton等t12】和Baynton等【181发展了因果模型。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是做出“下一
次将要出现的结果仍与前面结果相同”(保持“热手序列”)的预期,还是做出“下一结果与前面结果不同”(结束“热手序列”)的预期,只要预期连续几次正确,人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加,反之预期连续几次错误,自信心就会下降。并且当个体头脑中有关序列随机与否的假设得到证实时,自信心增加。研究进一步指出:当个体把序列看作是由随机程序产生的,并且各个结果没有因果联系、相对独立时,出现负近因效应:而当个体把序列看作是人为产生的,认为各个结果是有因果联系、有规律时,出现正近因效应。
中国看海最美的地方Corpus和Burns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因果模型,认为对不同情境中序列随机性的归因会影响近因效应【191。实验中向每一被试提供三种情境:(1)
..526.心理科学进展2008正
游戏的两种结果所组成的序列;(2)“你的妹妹”在自投篮球时中与不中两种结果组成的序列:(3)某销售人员每周的销售业绩与另一竞争对手相比(高或低)两种结果组成的序列。告知被试在每一情境中,两种结果交替呈现并且出现的概率相等,均为50%。在序列中两种结果交替出现100次后,要求被试预期结果之一连续出现四次的情况下,下一将要出现的结果,并判断下一结果仍与前面出现结果一致的概率以及三种情境的随机程度。结果发现竞争中的销售情境更多地被看作是非随机的,并且在对被看作是非随机的情境中做出预期时更易出现正近因效应。同时Bums考察了时态
对近因效应的影响。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结果组成的序列和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结果组成的序列的研究,发现将来时态的非随机情境比过去时态的情境中更易出现正近因效应。该研究与Ayton等【12]的研究结果都证明了情境会对近因效应产生影响。
虽然因果模型从归因这一新的角度对随机序列中的近因效应进行了分析,但是人们对随机序列做出不同归因的原因除了情境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而且关于情境因素,以往研究也只考察了序列的整体情境的归因对人们下一次预期的影响,那么对局部情境的归因是否也影响人们的预期?对整体与对局部情境的归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人们预期的?这些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2.2.2Urn模型和记忆模型
鉴于局部代表性启发法解释的不足,Rabin提出的Um模型采用“小数法则”从心理罐(urn)的角度来解释正负近因效应的两个方面1201。该模型认为虽然在两事件相互独立且采用放同取样方式的赌博情境中,应用“小数法则”会产生谬误,但是采用非放回取样方式时,“小数法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2021]。例如,如果第一次从装有红球和黑球的罐中取出一个红球且取出后不再放回罐中,那么人们会认为第二次取出黑球的概率比第一次取出黑球的概率高,而且罐中球的数量越多,这种效应越弱。但是人们应用“小数法则”时在心理上会把罐设置的非常小,以至于连续几次取到同颜球之后,人们会认为下次出现相反颜球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主观上认为取到红球的次数越多,
那么下次出现红球的概率越小,于是就出现负近因效应。可以说负近因效应是人们对非放回取样中两事件概率的错误认知造成的。但是随着连续取出同颜球的数量的不断增多,人们不仅认为下一次出现红球或黑球的概率发生了改变,而且认为罐中剩下的黑球和红球的相对比例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相信罐中该颜球的数量比他先前预期的多,于是出现正近因效应。也就是说正近因效应的产生是随着主观概率的不断变化对产生序列的基本概率进行了过度推论的结果。
Urn模型不是一个加工模型,因此我们并不清楚上述不同形式的主观概率的改变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而且人们看起来也不可能真正用心理罐来思维1201。因此,Altmann等提出的记忆模型在Um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了精确的公式来探索正负近因效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并试图用认知加工术语——记忆来解释正负近因效应【221。这一模型认为短时记忆在近因效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观察序列中某一结果在由最近几次结果组成的局部序列中出现的频率,将这一信息存储在短时记忆中并与有关随机序列的以往经验进行比较。在随机序列的知觉中,头脑中储存的关于随机序列的经验使人们认为随机序列中的两种结果出现频率大体相同。如果人们观察到的局部样本中过多地出现其中一种结果,序列缺少变化性时,则会期望另一结果出现以改变这种状况,从而使短期表征和长期表征之间的匹配错误得到纠正。但是,由于个体短时记忆有限,人们不能把随机序列局部出现过长的“热手”序列的现象储存在大脑内,因此在出现过长的单一结果时,人们倾向于把序列看作是非随机的,从而在预期时出现正近因效应。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Altmarm等进行了实验研列221。实验中告知被试本实验产生抛硬币正反面结果的程序是随机的,但是偶尔会出现一些“小毛病”,这会导致后面出现的结果受到前面已经出现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当计算机呈现的序列中局部出现中等程度的“热手”现象时,被试希望另一结果出现从而结束“热手”现象;而当局部出现较强的“热手”现象(一种结果连续出现五次以上)时,被试会把整个序列看作非随机的并会希望下次该结果仍然出现,从而使“热手”现象维持下去。而且短时记忆能力越差,个体越倾向于把相邻的结果看作是有联系的、非独立的。该研究结果说明在知觉随机序列时,人们脑中形成的局部序列的长度介于个体形成的心理罐大小和个体记忆能力之间。
虽然记忆模型从认知加工这一新的角度对近因
第16卷第4期热手谬误和赌徒谬误心理机制研究述评.527一
效应进行了分析,但是在其他的决策任务中出现的近因效应,记忆加工和决策规则是否也共同起作用?两种偏向之间的转化是否存在一个更长的周期?能否用记忆负荷及其相关操纵来检验记忆模型的具体预测能力?记忆模型并没有回答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同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3适应性模型
前面提到的因果模型、Um模型和记忆模型的研究考察的都是被试对随机序列中下一次将要出现的结
果进行预期,并没有涉及预期与由预期指导的行为之间的一致性问题。而适应模型认为预期信念和由此指导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同的适应结果【23】。它认为即使人们在判断一个序列是否具有一定模式时所表现出的正近因偏向是一种谬误,但只要这种谬误所指导的行为能使人们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是适应行为。随机序列中的近因效应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有效适应,因为大脑中所形成的表征能有效反映其所处环境中序列的统计模式【20’23’24】。
Burns使用Markov模型模拟篮球比赛中的传球情境,证实了“正近因效应”是一种适应行为123】。模型中使用了四个参数,取值都是oNl2_间的任意数值。X表示球队中的一名球员,Y表示该球队除x外的任一其他球员。b表示把下一球传给球员x的基线概率(base.1ineprobability)。1-b表示传给x以外的其他球员的基线概率。x和y分别表示X和Y投中的概率。参数h表示某一球员上次投中后下次其他球员仍传球给他的概率,即把“热手”信息作为传球线索的权重。球员x在投中一球后下次仍得到传球并投中的概率为b+h(1-b)。图1为球员在比赛的前两次投篮(传给x或Y和前两次中与不中组合成)的16种可能情况下,认为该球员第三次会投中的期望值。对第三次投中的总的期望值为:2(b(x-y)—卜y)+h(b-b2)(x-y)2(下图16种情况的预期值之和)。在该方程式中存在重要的两点:(1)h(b-b2)(x-y)2不会为负值,这就是说把“热手”信息作为一个正值绝对不会降低对投中率的预期。(2)h的所有正值(除Tx=y和b=l或b=0两种情况)都会提高对投中率的预期。通过模拟
分析,结果发现篮球比赛中表现优秀的球员更易出现连续投中的现象,而这一事实强化了球员的“热手信念”,促使球员使用热手策略,把球传给“热手”队员,从而提高了球队的成绩,因此热手策略的使用是对篮球比赛情境的适应。Burns认为这一模拟分析的结果也适用于其他二选一迫选序列中的一系列决策判断,并进一步指出了使用热手策略而获益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其后又把这一模型扩展到了股票等领域,进一步证明了近因效应是一种适应行为【241。
Rabin指出人们在判断序列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时表现出的负近因效应并不会导致整体的损失,因此他认为负近因效应不是一种谬误,而是一种适应的表现【2们。例如在游戏中,的红黑两交替出现的概率相等。如果一种颜出现的次数过多,人们则认为下一次可能会出现另一种颜,从而产生的负近因效应,并不是适应不良。个体具有使用策略来解释情境,并探索情境中的结构和意义的倾向,人们认为随机情境中存在某些规律或模式,负近因效应只是他们在陌生情境中使用解释策略(如假设检验等)的结果,是一种适应。
虽然适应模型提出了预期信念和由此指导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同的适应结果的假设,这一点具有创新性。但是这一假设是建立在理想化的分析基础上的,该研究的分析方式只适用于事件发生基率未知的情境(如篮球情境)。在这种未知情境中采用热手策略能为人们提供有关基率的大致信息,表现出的是一种有效适应。而现实的篮球比赛情境中,球员对于比赛情境及球员的投中率等情况并非一无所知,因此该模型是否适用于真实的比赛情境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另外,对基率已知的一些情境(如男
女婴儿出生顺序中的事件)做出预期时个体也会出现近因效应【141。适应模型不能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去峨眉山住哪个酒店比较好
2.2.4格式塔模型
上述几种模型大都关注的是人们在随机序列知觉中所采用的策略,而忽视了人们首先是否需要把最近几次出现的结果作为一个整体(格式塔)来看待这一前提。为此Trick提出了格式塔理论,认为产生随机序列中的近因效应需要两个阶段【25】。在第一个阶段中决定当前结果是否属于之前结果的一部分,即把当前结果与前面几个结果作为一个整体。在将其作为整体看待的前提下才会出现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中,对当前结果与之前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出决策判断。在这一阶段中如果使用了有关概率推理的错误信念(如“小数法则”、“热手信念”等),就会导致随机序列中的近因偏向。
.528-心理科学进展2008焦
ShotlShot2Expectedhits
图1球员在比赛的前两次投篮(传给X或Y和前两次中与不中组合成)的16种可能情况下,认为该球员第三次会投中的期望值注:图中H表示投中,M表示未中,见:BurnsBD.Heuristics觞beliefsandasbehaviors:theadaptivenessofthe“hothand'’.CognitivePsychology,2004,48:295—331)

本文发布于:2023-06-26 13:31: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4968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序列   结果   出现   近因   效应   研究   人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