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沛西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阅读: 评论:0

青海省西宁市沛西中学2019-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留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上海迪士尼乐园官方
2.选择题运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试卷Ⅰ(共18分)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创作推向极致。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之更替,代表着迥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
牡丹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牡丹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概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唐代文人热情的吟咏将牡丹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
由唐入宋,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行,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人格寄予意义不断丰富。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然、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欣赏的至位。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接着向纵深发展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覆盖下,其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担当了太多的历史负载。“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发觉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供应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对象。
李氏王朝凭借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王公权贵的喜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然而,这个场境因喧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化
之“俗”。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俗”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梅花不断被抬升。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必定的事了。
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梅花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猛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节选自《新华文摘》)
1.下列说法不属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缘由的一项是
新疆国际大巴扎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B.在盛唐之后牡丹担当了败坏社会风气、导致国家衰败等众多历史负载。
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觉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
D.牡丹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接着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
2.以下有关牡丹和梅花的比较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牡丹为唐人所崇尚,梅花为宋人所崇尚,两种花代表着迥然不同的精神气质。
B.牡丹呈现出大唐雄视百代的气概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而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宋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需求。
C.牡丹的晋身之路曲折,梅花的晋身之路则顺直;牡丹的气度豪放,梅花的气度则富意韵。
D.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而梅花则在宋代之后发展出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
3.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迥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是中华国力由强盛转向衰微的一个标记。
B.李氏王朝尚武,凭军事实力夺取天下。所以唐以牡丹为国花,是由武将的审美情趣确定的;宋朝国君重文抑武,故宋以梅为国花,是由文士的审美情趣确定的。
C.牡丹与梅花成为“国花”,都是当时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这两种花本身的生物特质无关。
D.微小的梅花取代雍容华贵、绚丽绚丽的牡丹,走上了人们审美欣赏的至位.成为“芳之首”,从这一变更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精神朝着健康且内涵丰富的方向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与寻相举地降,引为右一府统军,从击王世充。
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乱,囚之。尚书殷开山曰:“敬德慓敢,今之,猜贰已结,不即杀,懊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邪?”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
欢乐谷夜场哪些项目不能玩呼横刺,雄信坠,乃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邪?”赐金银一箧。
窦建德营板渚,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敬德起幽贱,会天下丧乱,久陷逆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
其后隐、巢计日急,敬德入白曰:“大王不先决,社稷危矣!”王曰:“我惟同气,所未忍。伺其发,而后以义讨之,如何?”敬德曰:“人情畏死,众以死王,此天授也。天与不取,反得其咎。大王即不听,请从今亡,不能交手蒙戮。”王曰:“寡人之谋,未可全弃,公更图之。”敬德曰:“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王今自计如何?勇士八百人悉入宫控弦被甲矣,尚何辞?”计乃定。
…隐太子死,王为皇太子,授左卫率。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注] 寻相:人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猜贰已结                    执:逮捕。
B.乃王出                            翼:遮挡,爱护。
C.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王        趋:追逐。
D.天与不取,反得其咎                  咎:错误。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尉迟敬德“勇”的一组是
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
敬德请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
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
人情畏死,众以死奉王,此天授也
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
A.① ④ ⑤        B.① ② ④
C.② ③ ⑥        D.③ ⑤ 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怀疑敬德会步寻相的后尘,但秦王信任敬德、善待敬德、义激敬德,体现了秦王的用人谋略和君王胸怀。
B.隐太子送给敬德大量的财宝,但敬德在利诱面前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了隐太子的招延,隐太子为此特别生气。
C.面对越来越紧急的形势,秦王不忍心同室操戈,不想先发制人,想等到隐太子发动叛乱时,再以义师征讨他。
丰宁坝上草原几月份去最好D.平定隐太子的叛乱以后,敬德反对进一步追究太子余党,认为这样不会使国家获得安静。最终,从者都被宽恕。
试卷(共132分)
三、(28分)
7.把上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邪?
译文:                                                         
(2)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
      译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8-9题。(11分)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丹霞山简介。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深圳青青世界门票多少钱一张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京兆人。应进士不中,僖宗中和二年赐进士及第。曾从僖宗入蜀,依附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
俭梳妆:此处“俭”作“险”解;俭梳妆意为奇异时髦的装扮。
压金线:按捺针线,指刺绣。
8.这首诗写出了“贫女”的哪些特点?(6分)
答:                                                           
9.作者借“贫女”的形象,事实上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                                                           

本文发布于:2023-07-01 07:48: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059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牡丹   文化   精神   审美   意象   太子   国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