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蒙古族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以乌拉特中旗为例

阅读: 评论:0

91
王春艳1  付  军2
(1.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摘 要:乌拉特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北部地区,继承了蒙古族古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传统,由于清
政府实行盟旗制度,把蒙古族按照地区划分为部落组织,乌拉特蒙古族作为部落的一支,很好的继承本部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金银器制作工艺是乌拉特部落文化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乌拉特蒙古族;金银器;制作工艺;文化传承
分类号:J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17)02-091-06
收稿日期:2017-03-20
项目基金: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社科基地-内蒙古文化传播力建设研究基地一般课题《内蒙古传统手工制品的现状调查及传承机
制的研究——以蒙古族饰品为例》(项目编号:2016ZJD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春艳(1980-),女,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人,内蒙古艺术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泸沽湖三大景点
付  军(1981-),男,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教师,艺术硕士。
金银宝石是最珍贵且豪华的装饰品,泽鲜亮,质地纯净,闪闪发光。金银属高纯度金属,它的物理性质决定以单质的状态存在,经过长时间放置也不容易被腐蚀变,金银的稳定性即使经过千年以后,仍然可以闪亮璀璨。金银从古至今都是物质财富的象征,同时金银也是交换的媒介和尊贵身份的象征。随着人类审美需求的提高,利用金银的延展性和宝石的装饰性打造各种器皿和装饰品也愈发兴盛。
“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第四积石冢顶部附葬小墓中,随葬一件铜环饰,经鉴定为红铜质,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铜标本之一,证明北方草原地区的冶铜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1](56)出土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掘铜器的部分器表就有错金、鎏金且镶嵌绿松石等装饰。在北方游牧民族栖
息的草原地区,经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金属冶炼技术在新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随着青铜器在草原上出现,青铜的铸造与加工技
术加快了金银器的发展,商代已经具有了浇铸黄金技术,利用黄金更好的延展性,制作各样的黄金饰品。“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我国黄金的发现和使用,略晚于铜和青铜。商代以前只有零星的出土物,商代和西周,金质出土物数量渐多,种类也较多,但皆为小型的装饰制品,或是人身上的配饰,或为其他器物上的饰件,至东周小件金饰品等有进一步的增长,同时还出现较大金质器皿。”[2](65)在青铜器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金银器的加工技术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至春秋时期,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
一、蒙古族传统金银器制作        的历史沿革
“北方民族金属工艺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代白狄中山国的遗存中已出现,肃慎、东胡、匈奴、白狄、鲜卑、乌桓等,其中东胡、匈奴、鲜卑最
乌拉特蒙古族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
——以乌拉特中旗为例
92
有代表性,”[3](77)并对中原文化产生一定影响。金子稀有珍贵历来被人们看重,令权贵们趋之若鹜,金子做成的工艺品和装饰品更是作为至高尊贵的象征。白银的使用要略晚于黄金,银的物理性质同金一样具有高延展性,白银比黄金硬,比铜软,塑造性强,因此金、银和铜成为金银器加工的主要材料,人们在的开采挖掘中发现,白银比黄金分布数量多,银器的制作要多于黄金制品,银器逐渐也能为百姓所有。银器一直是蒙古族最珍爱的宝贵器物,当蒙古族建立元朝以后,在扩张领土的同时,也掠夺了大量的金银和手工艺人,银器数量急剧增多,制作工艺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于是在蒙元时期创造了银器文明。银器的普遍使用也与蒙古人崇尚白有关,银是最白的金属,白银本身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牧民们利用白银制作各种餐具供日常使用。
“北方草原金银器的发展过程中,因着草原丝绸之路的影响,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文化的审美特征,西方国家的造型元素丰富了草原游牧民族金银文化。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4]根据考古资料显示草原丝绸之路约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初步形成,一直延续到现代,这与亚欧草原形成的早期的游牧文化有关。
游牧民族历代在蒙古高原地带繁衍生息,是亚欧草原游牧文明的传承者和缔造者,也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传播者和继承人。草原丝绸之路是对外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建立驿站,利用战车运输金、银、
宝石、绢帛、贡品等贵重资源,促进了金银器的流通与发展。“蒙古族金银器工艺是北方的传统工艺,在历史上东胡、匈奴、鲜卑、契丹都有过发达的金银器工艺,蒙元时期不但继承了这一传统,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5](92)蒙古族崇尚自然,多以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动植物为素材,来进行艺术创作。金银器图案主要以花卉图案、动物纹样、几何纹样为主。动物纹样继承了传统的动物和植物纹样。福、禄、寿、喜是蒙古族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图案,其中卷草纹、犄纹、云纹、万文、八宝图案也普遍应用在金银器上。还有回纹、盘肠、八结、方胜等纹样。这些图案经过几千年的变化、组合与创新,形成了今天具有象征寓意的装饰纹样,是蒙古族象征吉祥,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蒙古族由部落分支组成的,每个部落都有其独特的部落风格文化,对其挖掘、门票多少钱?
整理,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很重要的
二、考察乌拉特蒙古族传统金银
器制作工艺传承的一般情况梳理
现今对金银器的研究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术界也发表了很多相关的著作,但是对金银器区域性的特点研究还没有普及,而乌拉特蒙古族的金银器因其历史文化悠久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独具特且传承深远,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具有典型的代表特征。为此,《蒙古族传统手工制品的现状调查及传承机制的研究》课题组选择乌拉特中旗进行田野考察,对乌拉特蒙古族金银
清远有哪些好玩的旅游景点
器的历史传承、制作工艺、民俗等进行考察研究。
笔者拜访了斯庆巴特尔老师和布仁毕力格老师,他们是兄弟俩,是乌拉特中旗民间工艺大师乌奇日乐的第三代传人。这次考察较详细的了解乌拉特蒙古族传统金银器的历史、特点、习俗以及制作工艺,并参观了金银器制作工作室和传统的金银器制品。斯庆巴特尔被称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也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其传承和发扬了蒙古族特有的金银器制作风格,并把它融入到现代金银器艺术品制作中。“斯庆巴特尔师傅于1974年开始跟随父亲(著名民族手工艺传人)学习蒙古族民间传统金银器制作一直到1981年老父亲辞世为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了蒙古族民间传统金、银、铜、宝石镶嵌等工艺。一直以来都从事蒙古族金属工艺品的手工制作,设计制作蒙古族各部落传统头饰、金银首饰、日常金、银、铜用具,以及蒙古族手工工艺精品首饰。自1994年来呼和浩特市创艺以来先后培养出29名徒弟,2004年创办了斯庆巴特尔手工艺店。”[6](20)
他的部分代表作品有“2000年斯庆巴特尔师傅在国内首次恢复创作了蒙古国头饰和巴尔虎部落头饰各2套;2001年将失传的传统乌拉特中旗部落头饰还原创作5套;2007年将失传的传统苏尼特头饰、传统的察哈尔头饰、传统阿巴嘎头饰还原创作9套,对抢救、挖掘、继承民族传统工艺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当年被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2009年给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创作传统鄂尔多斯(2套)、乌拉特(2套)、科尔沁(4套)、巴尔虎、喀尔喀、察哈尔、苏尼特、乌珠穆沁、
93
克什克腾、阿巴嘎、和硕特、伊斯兰、茂明安、达尔罕、土默特(2套)、四子王旗等蒙古族各部落传统头饰共22套。2010年纯手工打造手写体、阳文(凸字)银版《蒙古秘史》共185块,紫铜花纹边、黑檀木框,是世界上唯一的银板檀木座作品。”[6](20-21) 他制作的《鎏金蒙古刀》获首届内蒙古民间工艺博览会上获金奖和蒙古民间文化“阿尔丁”奖。2017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组织承办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蒙古族服饰艺术(头饰及配饰),来自内蒙古各个盟市的40多名学生,他们都是金银器的传承人,并邀请了工艺大师潘德月老师指导授课,聘请金银器工艺大师斯庆巴特尔为指导教师。并且蒙古国立大学博士塔拉和几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年轻教师正式拜斯庆巴特尔大师为师,继续传承乌拉特蒙古族金银器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
三、现今乌拉特蒙古族金银器的典型器物与制作工艺
乌拉特在史籍又有乌喇特、乌拉忒、吴喇忒、吴拉忒等不同译称。目前没有明确的解释,学者们普遍认为乌拉特为‘能工巧匠'的意思。”[7](8)乌拉特部落原属科尔沁蒙古部。属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嫡系后裔,明清以前,乌拉特蒙古人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北部,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清兵进入关后,为防止喀尔喀部的侵扰,奉命向西迁徙,逐渐游牧到河套地区。“现今,乌拉特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东北部,北与蒙古国交界,有184.4公里的边界线。东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固阳县为邻,南与乌拉特前旗、五原县、临河区、杭锦后旗相连,西连乌拉特后旗。”[7](9)
在乌拉特中旗的这片土地上,是较为典型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并存的地区,历史上就有许多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如东胡、匈奴、
突厥、
图  1    斯庆巴特尔老师(右)
图2    银饰件
契丹、蒙古等,乌拉特部落是蒙古族诸部之一。古代蒙古族活动过的区域十分辽阔,文化艺术在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中同样呈现出多样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即有同一性又有各自部落的特别性。
金银器在这些蒙古族民俗文化中就表现出这样的特。例如在蒙古族婚礼上新娘的头饰,每个部落的头饰都不尽相同,配饰也有很大的差异,但却都是本部落的经典之作,绝不含糊。马鞍一直都是草原上的必需品,也是民间工匠们津津乐道的手艺表现,马鞍、马镫也因部落分支地域和传统的不同,样式也有较大的差异。这次的考察之中,斯庆巴特尔老师为我们主要讲解了乌拉特蒙古族马具、头饰、蒙古刀、鼻烟壶、银碗等十几种金银器的材料、样式、加工与制作,亲眼看到精美的手工艺品,不得不惊叹斯庆巴特尔老师高超的工艺技术和深厚的民族艺术素养。
据斯庆巴特尔老师介绍其实现代蒙古民族采用的金银器原料都是十分相近的,制作工艺也是大同小异,只有在设计表现上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别,原料主要以白银为主,还有金、紫铜、合金,黑紫檀木、钢材、珊瑚、松石、象牙等。利用锤打、浇铸、錾花、编制、雕刻、镶嵌、掐丝等技术,制作出不同用途的金银器用具。在金器的制作中,镶嵌和掐工的技艺属于极为高端的技术,也称为金细工艺。从经济民俗来看,银器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打制银器也成了三百六十行中一个不可或缺行当。蒙古民族建立政权的统治时期,领土极度扩张,俘虏了大批的中原与欧亚金银器手工艺人,他们在为统治阶层服务的同时,也把金银制造的工艺传授给当地的牧民,使得北方草原上也出现了不少能工巧匠。
现代乌拉特蒙古金银器制作工艺中焊接技术中也普遍使用银焊和铜焊,很少使用锡焊,因为锡焊不耐高温。云石胶作为粘稠剂使镶嵌更加牢
固,替代了传统的白芨。电镀法的运用使鎏金工
94
艺变得更加安全,避免了汞的毒害。抛光也是金银器制作中很重要的程序,以抛光制作表面效果,表面闪闪发光,工艺精湛,体显高超技艺。制作工具:压片机、拉丝板、脚踏风箱等。
乌拉特蒙古族的头饰是具有明显的部落特征(图3),蒙古族目前可以收集整理出的部落头饰与服饰共36个部落,每一种头饰与服饰都不尽相同,主要是根据区域划分出来的,例如巴尔虎已婚妇女服饰、布里亚特已婚妇女服饰、通辽科尔沁已婚妇女服饰、阿鲁科尔沁已婚妇女服饰等等,都具有明显的不同。而乌拉特蒙古部落的头饰的侧面挂件与头的背面挂件极具特点,如侧面采取蝴蝶样式的挂件,是其他部落所没有的,帽顶上的工艺也非常独特。因蒙古族头饰款式不同,制作的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据斯庆巴特尔老师介绍一幅乌拉特蒙古部落的头饰制作由非常熟练的手工艺人制作也需要耗时一个多月才能完成,在草原上,并不是每个家庭的女子都可以拥有这样一幅精美昂贵的头饰,而是
需要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积攒。每一年用牛羊换取一些金银,只做一小件挂件,最后才可以组装在一起,这样一件完整漂亮的头饰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
乌拉特蒙古部落的头饰是主要由珊瑚和松石编织串联,利用银子作装饰配件和吊坠,雕花工艺精致,珠子的大小排列都十分讲究,疏密长短,充分的体现了表达了节奏与韵律的美感。在彩上以红绿黑白对比为主,但有统一协调在端庄喜庆的朱红中,和蒙古袍配合真是相得益彰!目前市场上真正传统的蒙古族女性头饰成品价格在五十万左右,这样价格的头饰,不是平常百姓家可以拥有的。
现在传统的蒙古族头饰已经成为了各地的博物馆的收藏品,供人们观赏,蒙古族人们也只有在婚娶、节庆等场合中佩戴。斯庆巴特尔老师今年正在完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36个部落头饰的制作,为此他专门招募各部落的银匠传承人,培训并共同完成此宏大的项目,但经过一段时间工作以后,老师发现如今能够独立完成部落头饰的手工艺人已经非常稀少,为了按时完成此项工程,只有从蒙古国邀请手工艺师傅参与制作,老师也把自己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斯庆巴特尔老师不仅熟知本部落的金银饰品的制作,对36个蒙古部落的金银器款式与加工都十分熟悉,真不愧为民间工艺大师的称号。
鎏金蒙古刀是乌拉特蒙古部落的典型代表(图4)。蒙古刀已经成为广大人们向往拥有的刀具,特别是蒙古人心中永远割舍不了的随身品,但今天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出现在展柜和橱窗里,让我们瞻仰它的辉煌与美丽。蒙古刀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战争而用的长刀,
为防身用的腰刀,
图3  乌拉特头饰
图4    鎏金蒙古刀
为餐饮而用的短刀。而在现代蒙古刀的用处也很多,它不仅可以成为割肉的餐具,也是草原上防身的武器和馈赠朋友的珍贵礼物。
乌拉特蒙古刀的材料主要由制作刀柄、刀鞘的钢体、皮子、黑紫檀木、火镰子、银子、金子、宝石、珊瑚、松石等。制作工艺明显与其他部落不同之处是集掐丝、凿刻、簪花、镂雕于一体,与其他部落蒙古刀的制作相比,综合技艺的能力更强,蒙古刀的工艺上也更加精湛。还有一点很重要但却鲜为人知的地方,就是蒙古刀的配饰中,有可以用来点火的火镰子,由天然火石、火绒、钢条三部分构成,火绒是由夏初生长的一种植物——艾蒿制作而成,可以用来点燃,火石和钢
95
条相互碰撞产生火花,这样的设计充分显示出牧民的智慧。配件中也有象牙筷子这样的餐具便于携带使用。
蒙古刀的装饰部分主要用银子镶嵌,雕琢出各种装饰纹样,镶嵌宝石、珊瑚、松石。利用鎏金技术可以全部或部分鎏金,工艺精湛。银碗是草原牧民最喜欢的用具(图5),现代人普遍认为银碗是用来盛酒的器具,但事实上,过去的牧民使用银碗的用处非常多,它可以用来吃饭、喝茶、饮酒等,牧民们会随身携带自己的银碗,行走在草原上,如果到一处牧民的家里会拿出自己的碗吃饭喝茶,因为牧民的家中也不会备有更多的碗供大家使用,而且使用自己的碗即讲了卫生,也不会给主人添太多的麻烦,这也是草原上的一种风俗。
一般银碗并非通体都是用银子制作而成,碗的主体是用桦树或者杏树根模制成型,再用银子包裹及镶嵌而成,乌拉特蒙古部落银碗装饰是碗底和侧面雕花,多为八宝图案,非常精致美观,银碗明显区别于其他部落的是碗的外型边缘上线,碗内轻簪花,增加了装饰美感,同时还不会漏,这需要熟练精确的技术才可以做到(图6)。木头的作用是用来隔热防烫,也可以大量节省银子的运用。
5    银碗
图6    银碗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在节庆中互相馈赠礼物的佳品,是老少皆宜,独有的配饰。没有见过鼻烟壶的人是很难想象它的用途和形状的,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普通人以为它是用来吸烟的一种器具,但经过老师详细讲解,才知道它的用处很大。鼻烟壶整体为扁圆形,大小恰好握在手中,壶内装有草药、香料,用鼻嗅闻,有清神醒脑的作用。制作材质多为晶莹剔透的玛瑙、光洁亮丽的玉石、赋彩的瓷器和玻璃等。而乌拉特蒙古族鼻烟壶多为玛瑙制品,底部包金,外刻图案,用银子镶嵌,盖子多为珊瑚、松石制成,非常精美,乌拉特蒙古族金银器日用品加工是多种材料混合而成,如金、银、铜等金属制品可以同时并用,比其他部落单一材料的艺术品装饰更加丰富,款式多样新颖。
乌拉特蒙古部落的马具也独具特,马鞍相对其他部落较小,重量比较轻,这样就会减少马鞍对马的负重,可以加快站马快跑的速度,区别其他部落传统贵族王爷们的装饰繁冗的重马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除此之外斯庆巴特尔老师还为我们详细讲解了银针、火撑子、乳桶、精美的首饰的制作工艺。他制作的十二生肖与五畜图,无论从造型和技艺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工艺特征。面对老师的手工制品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感觉自己置身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博物馆之中,是那样的神秘,令人神往探究。当我问及老师是否接受过美术科班的训练时,他笑着说从小就跟着父辈的银匠师傅学,从未走进过专门
的美术学校学过,他也招收过学校毕业的美术学生当学徒,但结果都不太理想,他说学生不懂得灵活造形,不能适当的把设计图案放置在体积并不大的金银器中,老师拿出他制作的盛奶的大型银碗给我看(图7),碗底和侧面都雕刻了精彩的图案,当我仔细观察图案内容时,真的是被画面深深吸引,在直径不到20
保定好玩的地方一日游
沐川县人民政府图7      碗具
米的碗底侧面刻画出一整幅画,画面有很多的马、牛、羊、骆驼、植物、牧人和蒙古包等内容,造型精确,构图巧妙,在有限的空间内排列的落有致,
承德避暑山庄必玩景点浑然一体。老师说这幅画是描绘蒙古人一天的生

本文发布于:2023-07-15 10:42: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304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制作   部落   工艺   传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