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古桥,太湖

阅读: 评论:0

古桥包括

同里古桥镇中古桥:思本桥(1253年)、富观桥(1353年)、普安桥(1369年)、长庆桥(1470年始建,1704年重建)、泰来桥(1746年)中元桥(1755年)、乌金桥(1811年)、永寿桥(1879年重建)、大兴桥(1913年)独步桥、太平桥(1913年)、吉利桥(1987年重建) 、升平桥(1997年重建)

记载

同里古桥《同里志》记载,五湖环境于外,一镇包涵于中。镇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同里镇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水、桥多。

1、名人多。自宋代至清末年间,先后出状元1名,进士42名,文武举人93人。同里镇的著名人物有南宋诗人叶茵、明代画家王宠、清朝军机大臣桂芬、书画家陆廉夫,辛亥革命著名人物陈去病、著名教育家金松芩、文字家范烟桥、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王绍鏊、著名经济学家金国宝家。

2、明清建筑多。镇志记载,自1271-1911年,镇上先后建成宅院38处,寺、观、宇47座。 3、水、桥多。镇上有各朝代的古桥四十多座,有南宋诗人叶茵建造的思本桥,元代的高观桥等。镇中最有名的园林是退思园,面积十亩八分,小巧玲珑。以居住与园林相结合的江南居住建筑为特点。如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等。南园茶楼是同里的一大建筑特,还用当地特有老虎灶燹之灾,古建筑保存较多,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因水成园,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构成层次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自古以来,诗人墨客对此赞美不绝。同里因水多,故桥也多,镇内共有大小桥梁40多座,大多建于宋以后各时代,著名的有建于南宋宝年间的思本桥,建于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观桥。成品字形架设在河道上的太平、吉利、长庆3座古桥,是昔时同里婚嫁花轿必经之轿,以示吉庆。被人们叫做读书桥的小东溪桥,桥上那副“一泓月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桥联,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同里人勤学苦读之风,证实了同里自古以来文化发达,“科名”很盛。名字来源: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代,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同里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古镇镶嵌于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建筑依水而立,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也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列为太湖十三大景区之一。

3、水、桥多。同里隶属于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四面临水,八湖环抱(同里、九里、澄湖、沐庄、白砚、叶泽、南星、庞山湖),东距上海虹桥机场80公里,南接318国道、西连苏嘉高速公路、北离苏州18公里。2001年10月,同里与屯村两镇合并后的同里镇行政区总面积102.91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辖12个行政村,1个水产总场,6个社区居委会。古镇于1986年对外开放,1995年被省政府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清丽古朴的同里小镇,水田肥沃,物丰富庶,人杰地灵,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同里的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古镇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续四景”等二十多处自然景观,今尚存“东溪望月”、“南市晓烟”、“北山春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诸景。目前,同里镇退思园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古镇同里也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强,古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熟悉,全国各大报纸以及美国、香港等地的报纸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同里,影视摄制组也频频取景同里,所得这一天然的摄影棚蜚声海内外,中国电影家协会也在此设立了“中国同里影视摄制基地”。发展中的同里,以传统的水稻种植、水产品养殖,使其成为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同里镇国民经济和小城镇建设以及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同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同里三桥同里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太平桥为梁式,小巧玲珑;吉利桥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长庆桥俗名谢家桥,旧称福建桥。同里的桥与当地民风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走桥”。“走桥”是为避灾求福,每逢婚嫁喜庆,同里人便会“走三桥”。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长长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讨个好口彩。这时沿街居民纷纷出户观望,并上街道喜祝贺;凡逢老人66岁生日,午餐后必定也去“走三桥”,以图吉利。“走三桥”的习俗形成何年难以查考,但“三桥”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太平桥,跨于东柳、漆字两圩。桥为梁式,小巧玲珑,桥上有联一副,曰:“永济南北太平路,落成嘉庆廿三年。吉利桥跨漆字、两圩,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桥型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南侧一联曰: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一联曰:“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桥峙映双虹。站在吉利桥北,环顾三桥,河水明净如镜,小桥如飞虹卧波,波光桥影,美不胜收。长庆桥,俗名谢家桥,跨东柳、两圩,旧名福建桥,又称广利桥。桥上有桥联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桥联表明建桥者义结同心,为民造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三桥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环行街道。沿河青石驳岸,岸边和欢、女贞临波倒映,两岸筑有花石栏,河中船来船去,双双对对;桥上人来人往,笑语荡漾。水木清华,秀可餐,人在其中至虑尽消,这里已成为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同里人喜欢“走三桥”。每逢婚嫁喜庆,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长长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沿街居名纷纷出户观望,上街道喜祝贺;凡逢老人六十六岁生日,午餐后必定也去“走三桥”,以图吉利。“走三桥”的习俗,形成何年难以查考,但三桥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随着时代的进步,“走三桥”同样赋予了新的内涵: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亦有曰:官运亨通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民间还流传着不同年龄人“走三桥”的谚语:小巴戏,走三桥,读书聪明,成绩年年好; (“小巴戏”即指孩童)小姑娘,走三桥,天生丽质,越长越苗条;小伙子,走三桥,平步青云,前程无限好;老年人,走三桥,鹤发童颜,寿比南山高;新郎新娘走三桥,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

本文发布于:2022-11-23 15:39: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40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同里古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