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阅读: 评论:0

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海拔5000米一般人能承受吗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火车动态实时查询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文化年,共开
展大型文化活动62项,既有古蜀文化、诗歌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等地方传统特文化活动,又有红文化、网络文化、国际文化交流等现代文化活动。
   
    6.文化体制改革破冰文化活力初放。以资源重组为重点,抓好文艺单位的体制改革。调整和改革文艺院团体制,将成都歌舞剧院、话剧团、木偶皮影剧院、京剧院等组建为成都艺术剧院,将杂技团、艺校合并,通过院带团团校合一等形式,逐步实现土地、房产、设备、技术和艺术资源的整合。以成都艺术中心为基础组建了成都演艺(集团)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将川剧艺术中心并入川剧院,重点保护和扶持川剧艺术。所有文艺院团积极稳妥地推进以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成立了在文化部门领导下,独立于各艺术院团的艺术委员会,抓好重点演出项目的策划和创作工作,积极探索艺术创作与生产的市场化运作新方法。
   
    7.文化资源整合和文化产业行业间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呈现良好态势。打破部门所有和行业界限,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正在形成一种趋势,新的文化产业样态不断产生,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科技与文化结合,科技文化产业成为亮点。科技教育介入
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科技支撑。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设有音乐美术电影专业,西华大学创办动漫学院,成都正在形成一批电影电视动漫文化创作人才队伍,一批文化产业校园区正在酝酿形成中。现代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与现代文化产业的日益结合,在增量领域出现了文化产业由传统部门向新兴部门的开拓和发展,由离线产业向在线产业的发展,由思维创造力向实践创新力的发展,呈现出以新型创意产业为龙头的发展新格局。
   
    (二)文化产业现状阶段评价与发展不足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初创阶段。无论在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产品种类、品牌塑造、产业链接,还是在对外交流传播、国内外影响等方面,成都文化产业均处在萌动初期。成都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成都经济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的路才刚刚开始。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名气还不相称,与成都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尚不匹配。
   
    一是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成都文化产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除成都报业集团外,成都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成都文化企业中,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文化产业门类众多,是以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但也需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更需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内容上具有文化创意、创新的企业,以参与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的竞争,展示成都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和竞争实力。
   
    二是文化精品不多,文化资源价值深度发掘不够。成都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近年是有成效的,但在文化产业产品资源价值的挖掘和价值链的延伸上还有相当的潜力。文化精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体现。成都现有的文化产品还处于粗放型经营,大多数产品是文化原形的复制,缺乏创意和创新。就公益性文化事业而言,在公益性和保护性第一的前提下,对其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市场化的部分(如文物产品的复制、仿制和创新)缺乏开拓,对其可以同市场结合的部分(如同旅游业结合)缺乏开放性的利用。文化资源市场化程度处于低级阶段,发挥价值不够,缺少与相关产业的联动,未能形成有效产业链。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以唐诗为主的诗歌文化、川西民俗文化等,挖掘其深刻内涵,打造培育成
有全国、国际性影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文化精品者更少。
   
    三是文化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成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没有形成文化资源的规模效应,最明显的就是成都市留不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成都是中国旅游城市,但成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校内文化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需要整合,但仍存有各自为阵、力量分散的问题;省市文化资源分割,没有形成合力。
   
    四是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尚没有分开,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和体制外的文化产业两张皮。管理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缺位”“越位”“错位并存。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偏重于传统文化事业型的管理模式,不分,对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市场性文化企业基本都采取直接管的办法,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仍然存在。新闻部门、文化部门、广电部门、旅游部门间,中央部门和省市间,管理相互重叠交叉,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 ,矛盾突出,资源难以整合。省市间、地区间、行业间、不同所有制经济间文化资源利用与共享,不同
程度地受到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和影响。成都不是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在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文化产业发展优惠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社保政策等方面,与试点城市和地区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地位。市场发育不足,缺乏规范。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五是文化生态环境还不够理想,文化产业规划政策还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缺失。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尚不统一。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支柱产业的定位尚不明确, 成都还没有一个统筹全市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文化产业在全国的目标定位、产业定向、路径选择、制度安排、支撑体系等重大问题,需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科学的判断和符合实际的决策。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短缺 。成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经营人才,但成都文化经营人才缺乏,亟需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和企业家人才的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支撑体系还未形成。放开文化领域投资、实行文化准入,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采取类似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在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放活文化生产力等方面,目前都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变,推进文化
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需要在政策、制度和机制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六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仍是瓶颈。文化产业发展受到资金不足的严重制约。现行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政府为主,投资渠道单一,融资办法不多 。从1991年至2003年的13年中,市财政对文化共投入6亿元资金,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仅2.8亿元,平均每年仅2千万元。政府投入不多,社会融资很少,健全的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缺乏的机制缺失。
   
    七是文化产业意识需要在广度深度上的觉悟。在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监管的同时,文化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全民参与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走出文化只是意识形态,改变重视和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而轻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树立文化的产业经济意识,强化文化是生产力、是文化软权力和软竞争力意识,这些都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文化的经营理念转变是当前的难点。文化产业观念不仅有意识封闭的问题,还有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研究问题。
   
    二、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与对策措施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植根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基础上的成都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机遇和挑战并存。
   
    我们正迎来本世纪头20年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经济的发展,全国总体上实现了基本小康,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前置条件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国外的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带来服务业层次的提升和社会文化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随着人民众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消费的潜力将更多地积蓄和更大地释放出来。
   
    科技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以来,电子传播媒介应运而生。电影、电视带来了新的艺术样式,录音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开始在文化领域中广泛应用。转播、录音、录像、录音带、录像带、CDVCDDVD等一系列附加产品开拓了巨大的文化消费空间。事实证明电子传播媒介的复制能力和传输能力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具有极大的作用。如今,计算机互联网显示了非常大的潜力,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互动带动了产业格局的重组,使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来势迅猛。网上电影、网上出版、网上论坛等一系列崭新的文化形态正在孕育另一种崭新的经济形式。电子传播媒介将使文化产品的传播、覆盖面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将开辟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使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因素。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新的要求。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
的快速发展,大力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之,文化产业在我国已具备了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和环境条件,文化产业已经迎来发展的春天。
   
云南旅游图片真实    发展文化产业要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比我国早了六七十年,我们与他们的发展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由于文化产业具有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作用,可以成为无形的征服工具,更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价值、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和环境保护性,被称为高经济成长性、高就业产业,成为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并不遗余力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中国巨大的文化需求市场,又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新的热点和焦点地区。世界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避免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被抛在后面。
   
    国内尤其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势头强劲。适应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新形势,迎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变化,我国东部地区城市早就开始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和
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步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北京市早就确定了建设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定位;上海将自己放在新一轮全球城市竞争中,把自己定位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广州市全面启动和实施广东文化强省战略,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深圳市提出文化立市战略,要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深圳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江苏省1995香溪洞年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最近又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使文化产业成为本省支柱产业;天津、浙江、辽宁、陕西、河南等省市也纷纷打出文化牌。在西部,重庆的红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有声有,西安的十六朝古都旅游文化产业早已蜚声中外,宁夏的电影拍摄基地也已打出品牌。成都文化产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的城市竞争,既要应对来自国外文化产业大擘的挑战,也将受到国内东部地区城市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强大竞争压力。
   
    (二)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与重点突破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成都别无选择。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是成都 开创三新 什么条件可以移民澳大利亚实现三最目标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施文化强市战
略,需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步伐,寻求突破。
   
    第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在体制创新上取得突破。通过体制创新,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首先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前提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要从以办文化为主向以管文化为主转变。其次是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核心内容是要通过改革重塑文化发展微观主体及其运行机制。再次是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对满足市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公益性文化领域,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由政府主导;对经营性文化领域,应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从而尽快形成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体系:一是加快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管理体系,二是加快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三是加快形成文化消费和文化资源配置市场体系。
   
    第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与策略。一是时序性推进与跨越式发展相结合。文化产业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循序推进,不搞一哄而起;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比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比国内沿海城市起步要晚,完全可以
利用后发优势,全面规划,精心选择,合理路径,实现跨越发展。二是保护性策略与开拓性战略并重。文化资源可以依托产业化的途径而得到保护,并做出新的开拓,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寻求增加收入的对策;经营性文化产业实施开拓战略,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也需要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扶持。三是集团型扩张与基地型集聚并进。做大做强文化巨人旗舰,注重文化集团建设,形成几个产值达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支持文化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文化创意实力和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一个或数个具有文化核心创造力企业集中发展的文化产业基地。
   
    第三,加强加快文化产业特研究,尽快确定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打造有成都特文化产业,重点应立足现有基础,抓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如发展休闲文化,挖掘古蜀文化,以及利用现代科技发展起来的电子数字娱乐文化等。明确需要培育形成的优势产业,如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文化旅游业等,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体系的形成:突出文化内容产业,这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a.新闻服务业;c.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d.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e.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内容产业是创意产业,是文化产
业的高端行业,最能体现文化产业的知识性和创新性。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是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加快文化外围产业、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业。发展文化相关产业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多为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四,加快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建立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机制。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需要明确以下目标:必须更接近文化;可以提高市民和文化消费者交流的质量并有利于发展成独立的公共媒介;有利于文化生产力解放和文化个体创造力的发挥;有利于文化产业领域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型;有利于加强成都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经济优势的转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生产;有利于成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对外交流。文化产业促进机制主要体现为政府主导的组织、客观科学的战略研究及产业规划、要素流动和要素市场等等方面。
   
    (三)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四川省已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将建设文化强市作为十一五目标,抓紧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立文化强市战略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尽快明确产业定位、行业布局、优势产业、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等相关安排,使成都文化产业尽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促进其加快发展,尽快成为成都发展的新亮点,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
   
    2、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以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为突破口,理顺政府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系,以公益性、公共性文化事业项目由政府主办为基本取向,重新调整和转换文化事业的功能范围,逐步摆脱政府直接办文化的传统模式。搞活微观主体,分类进行改革试点,党报、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和重要出版社,实行事业体制,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强化主报、主台、主社、主业的龙头作用, 剥离经营部分转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馆以及体现地方文化特的重点艺术院团等,实行事业体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社会生活类报刊、电视剧、
娱乐节目制作单位和电影放映发行、演出公司及一般性艺术表演团体,实行企业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3、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第一,要以改革国家办的文化单位为重点,重塑文化市场主体。通过企业转制,培养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按加入世贸组织对外的承诺引进外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对经营性文化产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推进集团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使文化产业更多的进入国际市场。第二,培育和规范市场体系。要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促进文化商品和要素在国内统一市场中流动。第三,改善宏观管理体系。从有利于市场主体两个面向出发,改革主管机关的调控手段;改进评估办法,把众和市场的评价作为根本标准;改进国家投入方式,国家投入要与党委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实行采购制;等等。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借鉴科研
院所改革的政策,推出文化经营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妥善安置职工,建立离退休社会保障制度。
   
    4、加快地方特文化产业品牌发展。充分利用优秀的人文、自然、文化资源,重点发展休闲文化。成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恬静闲适、注重消费和生活情趣的休闲生活方式,这代表了成都文化的价值取向。成都应该凭借悠久的历史和休闲的文化氛围,突出休闲之都的特,发展档次各异的情趣茶楼、川菜、火锅酒楼、餐馆、名小吃、休闲娱乐场所、农家乐和渡假村等;弘扬民间文学艺术、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利用独特的历史资源和地理条件,逐步开发建成成都文化旅游的产业体系。
   
    5、尽快建立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成都市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庞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受众体,报纸期刊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发行、文化旅游、网络游戏、数字娱乐等行业发展势头较好,在西部地区有较大市场占有量。可通过政策性的引导和扶持,在这些行业组成若干个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文化支柱产业团,形成龙头企业和骨干品牌,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并且上述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将有力地带动起一些
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如印刷业。成都作为区域性的行政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为印刷业的专业化、集中化提供了背景支持,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成都完全能够成为西部地区的印刷产业中心;再如网络游戏、数字娱乐业在成都的发展势头极好,国内外商家都认可成都在数字娱乐业方面的消费基础和市场基础,成都市完全可以打造成我国中西部数字娱乐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6、加快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政府主导机制。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政府主导。首先,强化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强力机构的作用。借鉴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作法,在全市文化产业资源整合、要素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和协调等事关全局问题上,文化产业领导小组要有强势地位和强势职能;其次,完善文化产业工作机制。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联系与协调,落实文化产业方面各项政策措施,加强与文化相关部门的联系,建立与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文化中介组织以及其它文化产业体的相互联系与工作机制。第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文化产业行业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导向、行业自律的文化产业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发展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组织、行业自律和促进行业发展诸方面的重要作用。
   
    7、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作为新兴产业,财政的支持、税收的扶持、投融资环境的构建以及体制内外资源优化组合配置的政策配套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建立文化产业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加大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政府对文化产业支持资金,奖励文化产业产品及文化创新成果。二是建立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文化产业是以知识内容为主的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核心竞争力,制定相应税收优惠鼓励政策势在必行。国务院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的经济政策应尽快成为普惠政策。三是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优惠政策。放开文化领域投资,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投资、参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考虑以部分财政资金并吸引部分社会资金组建成都市文化产业创业投资担保公司,以及类似的再担保基金,以实际行动解决创办文化企业政府给予贷款担保优惠的融资瓶颈问题。四是建立文化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市场规则及其相关的优惠政策,允许体制内文化资源与体制外文化要素的结合,鼓励社会民间资金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8、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机制建设。文化市场的主体,除大型集团外,更多的是个人创作
的自由职业者和中小企业。因此,文化产业发展从全市角度,需要整合力量,建立具有宏观把握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开发文化项目,筛选文化项目,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有效的指导。为此,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需要建立政府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用于文化项目的开发,用于对优秀文化产品的奖励,形成文化教育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同时成立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提供对文化产业项目的项目评估、技术支持、融资帮助、关系协调。此外,有必要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对策措施,对政府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决策服务;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对文化企业和文化经营者提供发展咨询服务。通过用好用活发展资金,奖励文化创意创新,研究开发文化新产品、新项目、新创意、新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9、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文化产业需要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公平的法治环境,有利的政策环境。加快完善文化产业行业管理政策法规。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放开文化投资领域,鼓励公平竞争,完善市场规则。发展文化市场,完善文化产业创意、生产、交易市场体系。努力营造文化生产力活力释放的良好环境。
    万佛湖风景区怎么样
    10、加快建设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改革用人制度,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建立与文化生产规律和市场规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实施文化名人发展战略,建立文化名人库,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完善文化人才的激励政策,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允许以文化品牌、创作和科研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本文发布于:2023-07-22 03:23: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421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文化产业   发展   成都   资源   形成   产业   企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