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及其营建的控制要素

阅读: 评论:0

城市湿地公园及其营建的控制要素
摘要:近年我国的城市湿地公园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但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模式有深刻认识,对营建的功能要素、生态要素、景观要素、人文要素、交通要素、安全要素准确把握。利用城市中的湿地资源结合城市公园功能,完成湿地与城市公园的协调,对完善城市湿地公园的营建,提高规划设计的规范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公园;营建
把湿地开发成湿地公园,即能达到合理保护的目的,又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游憩活动场所。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理想的土地利用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最近几年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建设部已经批准了三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但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领域,理论体系尚不完善,规划设计的规范性、可行性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 湿地的定义
湿地除了为人类提供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水资源外,还具有重要的环境生态功能。对于湿地的环境生态功能,最为形象的说法是称湿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是多样生物的储存库并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旱、净化环境等作用。湿地系统是水体系统和陆地系统的过渡,也是大气系统、陆地系统与水体系统的界面,它兼有水陆两类生态系统的特征,但又与水陆两类生态系统有着本质差异。
1.1 狭义的湿地定义
狭义的湿地定义强调湿地生物、土壤和水文的彼此作用,强调三大因子的同时存在,即湿地或水生植被、水成土壤以及季节或常年淹水。那些枯水期水深超过2m,水下或水面已无植物生长的水面和大型江河的主河道则不算做湿地。这种定义符合湿地处于水陆过渡带的特殊地位,反映了湿地生境多种多样的典型特征。
    1.2 广义的湿地定义
湿地“系指天然或人草、永久或暂时的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
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有人认为从管理角度上说广义的定义有许多优点。湿地保护界强调湿地的广义定义,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湿地管理者划定管理边界,开展管理工作。土地规划的基本单元是集水区或整个河流盆地。上游的任何干扰都会对下游产生影响,流域都是水流从上到下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广义的定义有利于建立流域联系,以阻止或控制流域的不同地段人为的破坏湿地。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陆地可以看做是湿地镶嵌的背景基质,沼泽、湖泊、稻田等是这一背景中的一个个富水的斑块,溪流、江河、渠系等则是联系这些斑块之间水力联系的廊道。水的循环是湿地与背景基质、大气、海洋之间物质交换的基本方式,它把湿地这一遍布全球的特殊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任何一处的湿地发生退化和丧失,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地区的湿地状况。
2. 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朝阳凤凰山景区
2005年2月城建部城建司颁布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管理办法对城市湿地公园下了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集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申请设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需要四个必备条件:(1)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
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2)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3)占地500亩以上能够作为公园的;(4)具有天然湿地类型的,或具有一定得影响及代表性的。
2005年6月建设部城建司又颁布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导则中有关于湿地公园的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
3. 城市湿地公园的模式
每个城市湿地公园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背景、资源品质、交通状况等差异很大。经过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可以将城市湿地公园简化为保护区模式、水体维护模式、休闲公园模式和污水回用模式四种。
上海附近旅游景点
3.1 保护区模式
指以各类城市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建立的城市湿地公园。以城市湿地资源保护为主旨,
以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为特点,辅以少量的科研、旅游及休闲功能,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次要位置。我们亦可以称之为生态模式。
该模式一般分类为:远郊型、湖沼型、天然型和自然野生湿地。在其功能分区中应划分出保护区和缓冲区及活动区段,保护区内基本杜绝人的活动,是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游人只可通过隐秘的观鸟棚等进行观察、欣赏活动;活动区可设置观察、科研、参与、教育、采集标本等活动内容;缓冲区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地段。
代表:香港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上海崇明东滩国际湿地公园。
3.2 水体维护模式
利用城市所辖区域内原有的湖区、水塘、水库、河流等建立的城市湿地公园,主要目的是对水体、水源进行保护管理,并以水体中心或水体界面作为景观兴奋点,岸边建立休闲娱乐设施,开展湿地公园度假、休闲、游览及娱乐活动。我们亦可称之为水体借用模式。
代表:张家港暨阳湖生态园区;厦门马銮湾湿地公园;兰州银滩湿地公园;东营广利河湿地生态公园。
3.3 休闲公园模式
    在已有湿地的基础上所建立的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并不是原始形态,湿地保护处于次要位置;主要目的是对原来的湿地区域进行改造、利用,并充分绿化,建立休闲型城市湿地公园。我们称之为休闲公园模式。
主要功能分区则以休闲、观赏活动为主。一般可不设保护区和缓冲区,可将这两项活动内容结合在活动及观赏区之中,创造独特的湿地观赏景观。
代表:南京玄武湖景区;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泰安天平湖公园。
3.4 污水回用模式
利用工矿废弃塌陷地积水而建立的城市湿地公园。主要为修复废弃塌陷地的生态、促进生物多样性、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利用城市下游原有湿地或在城市污水处理厂附近建立的人工湿地二次净化污水,主要以湿地植物配置设计以及整体功能考虑城市湿地公园的设施建设。又可以称之为减污模式。
代表:成都活水公园;徐州九里湖湿地公园。
4. 城市湿地公园营建控制要素
城市湿地公园的营建主要是利用城市中的湿地区域及资源结合城市公园功能,完成湿地与城市公园功能的协调。在这个整体里,控制好一些关键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对完善城市湿地公园的营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潜在作用。
4.1  功能要素
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必然会带来周边地区城市功能与品质的变更。从整个城市的角度看,湿地区域的开发定位首先要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布局的要求,结合城市远景规划,使城市的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其次,能够对湿地区域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积极的互动作用,协调好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和景观风貌。最后,才是城市湿地公园内部功能的布局与设计。
城市湿地的边缘地带是人流最为集中、功能最为丰富的地区。根据世界上湿地公园建设成功的经验,边缘地区作为公共开放的区域,开辟广场,允许人流自由出入,结合空间特点,
布置休闲活动内容的功能设施,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悉尼达林港的城市设计以港池、白龙公园为城市中心空间,围绕中心空间组织步行系统,联系展览中心、商店、工艺博物馆、水族馆、航海博物馆、会议中心、旅馆、信息中心、铁路客站、CBD的独轨环线以及等各项公共建筑;高架铁路和架空轻轨线横越中部和北部上空,人们能从高架车辆上俯视达林港,视觉印象丰富。
4.2  生态要素
水体的质与量对城市湿地资源品质意义重大。不同的水质决定可供开发的湿地公园建设内容,不同的水量决定对人的吸引力。因此,建立安全、稳定、健康的水环境是城市湿地公园开发建设的前提,也是能否运作成功的关键。
4.2.1 水质
水质受水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好的水质必然借助于区域性的水体污染控制。城市湿地本身对水质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仅仅是一定程度的改善。改善水质可以考虑以下方式:⑴采用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建立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水生植物
的净化功能来改善水质;⑵通过建立泵、闸形成水位差,控制水流方向和水流速度,保证水量有一定置换周期;⑶培养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保证水体的内部循环;⑷实行雨、污水分流,杜绝各类污水。
4.2.2 水量
水量的保证主要控制以下几点:⑴保证水源地充足,尽可能考虑多个水源;⑵对于缺水城市,可考虑采取管道输水,以减少水量的蒸发和渗透;⑶利用雨水收集,调蓄水体水量,减少浪费;⑷通过区域水系管理,协调配置。
4.2.3 植物
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构成是公园景观的主体之一,更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支持基础。因此植物构城与设计应在控制绿地比例的基础上,以湿生植物为主,参考自然界中植物落的构成特点进行选择与配置。
在植物栽种配置时要将湿地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植物的植物学特性充分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来确定,要进行有机的搭配。如深根系植物与浅根系植物搭配,丛生型
植物与散生型植物搭配,吸收N多的植物与吸收P多的植物搭配,以及常绿植物与季节性植物的季相搭配等。无锡鼋头渚门票团购                   
福建省地图全图大图4.2.4 驳岸
驳岸属于量大面广的设施,提倡采用自然式驳岸代替混凝土和石砌挡土墙的硬质河岸,推广生态驳岸。一方面可以充分保证水岸与湿地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驳岸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对于改善湿地景观、恢复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上海2022进口博览会开幕式4.3  景观要素
4.3.1视线通廊
利用城市湿地本身的地形条件设置景观节点,或从高处提供多角度的观景视野,或于平坦地形设置标志性建筑,构筑人工视线焦点,或控制地形朝向湿地区域的起伏错落,使园区拥有多条直视水景的视线通廊。应由外向内,在景观、生态和地势上做好梯度的渐变序列,在靠近城市建筑的一侧营造人工生态绿地,通过高大的乔木林、顺地势造型的山体
来分隔空间,成为人工向自然的过渡,同时营造较好的小气候环境。
4.3.2空间结构
现在青城山的后山千万不要去水体、地形是构成自然景观的基础。地形、地势、地貌的综合应用是创造良好景观的重要步骤,源于中国传统园林的缀山理水就是应用了这样的原理。在湿地区域里,也应做到山丘脉络清晰、地形起伏有致,不仅能创造优美的景观空间,也是引导雨水合理流向、控制径流速度、使其适当滞留的关键。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筑应严格控制其高度,保证景观轮廓线的完整和视线的通达。大型建筑应退出湿地公园主体区域,保留一定的开敞空间。小型临水建筑可安排在湿地边缘地带,但应多采用不阻挡视线的通透材料。建筑高度从临水向后具有梯度感,保证后排建筑仍然拥有水面的景观。考虑到对岸景观的效果,建筑与环境形成的天际线需要作认真研究。高大乔木、低矮灌木与地被植物的合理搭配也是完善空间结构的手段之一。
4.3.3滨水界面
水是整个湿地公园景观视线的焦点。适当开挖,延伸、扩展水体,对塑造城市湿地公园整
体水环境效果十分明显,尤其适宜休闲型湿地公园景观的建设。
以往的规划设计处于排洪及管理简单化的需要,驳岸处理成笔直的线型,造成景观立面的呆板,且缩短了沁水界面的长度,这种现象必须坚决杜绝。非排泄通道的驳岸应多做曲折,增加观赏性和游览性。

本文发布于:2023-07-27 12:3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515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公园   城市   功能   景观   水体   生态   具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