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式情景教学的地理微专题课的设计与思考

阅读: 评论:0

基于主题式情景教学的地理微专题课的设计与思考漳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作者:***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2021年第02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课改的核心。地理学科需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微专题教学有着切口小、主题明确、针对性强的优点。在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中实施微专题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高考试题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庞大的知识体系,出题又受题量小、时间短的限制,所以是覆盖的知识点有限,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的梳理后发现:高考对于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形式,多是“小切口,大纵深”,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将知识点精细化。微专题课比较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多角度拓展延伸,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把教学“利器”。
        本文以“喀斯特地貌”为主题,以“喀斯特地貌——天坑”作为主题情境,创设始终贯穿课堂、具体可感知的教学情境,由浅入深,用“问题串、思维链”的形式将教学重难点有机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学案上的阅读材料、观察景观图和地图等方式完成探究活动并解决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真实问题。
        一、基于主题式情景教学的“喀斯特地貌”微专题案例设计
        教学环节一:视频导入
        首先,播放视频“喀斯特地貌”。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出卡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分类,并识别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学生回答出典型喀斯特地貌,并解释说明相关地貌的成因。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喀斯特漏斗”地貌,方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在于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顾温习高一基础知识,为后面微课里的探究活动铺垫背景知识。
        过渡承接:在中国境内最出名的“喀斯特漏斗”就是它——中国天眼(贵州平塘县大窝凼)。
        教学环节二:过程分析(一)
        教师:同学们,中国天眼所选择的喀斯特地貌区,有什么适合建设此项工程的条件?
        学生:围绕地质、地下水、气候、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热烈讨论。
        学生:①地形独特、建设工程量小;②喀斯特地貌利于雨水下渗;③远离城市、电磁波干扰小;④ 搬迁难度小。
        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国天眼的选址成因分析,让学生明白大型工程的修建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综合、要素综合和地方综合的思维能力。
        过渡承接:中国喀斯特地貌广布,被誉为“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2005年,继峰林和峰丛之后,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天坑”出现了。
        教学环节三:过程分析(二)
        教师:播放“天坑”的影像视频并给出世界最深、容积最大的小寨天坑的图片,请学生归纳总结天坑的形态特征。
波兰足球世界排名
        学生:汇报得出结论:天坑规模要大,宽度和深度都要超过100米,否则就叫竖井或漏斗。形态上,坑壁陡峭,呈深陷的桶状或井状。
        教师:补充“有一条地下河或曾有河流作用是天坑发育的关键”,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思考。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图文转化能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地貌形态,并用科学准确的地理术语描述。
        教学环节四:过程分析(三)
西安旅游攻略自驾游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两组景观图的分析讨论,对天坑地貌的形成过程充分思考后,在学案上分步骤写出过程性分析的结论。
        教师:对小组呈现的答案进行总结评价并进行示范性建构。
        教学环节五:过程分析(四)
        教师:随着对天坑地貌的发掘,很多天坑地貌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也有很多天坑蕴含着地理原理。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画出热力环流,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教师:探讨此处“地下河”的作用?地下河既可以为此地大雾提供水汽供应,还能带走松散碎屑物。
       
       
       
       
恩施旅行社哪家信誉好
        结婚度蜜月去哪里旅行最好国内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把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原理应用迁移过来,让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通过对地下河作用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全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地理问题,事物普遍联系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得到很好的体现。
        过渡承接:如果说天坑是大地之眼,那么我们将目光转向海洋,那里还有奇幻无比的海洋瞳孔!
        教学环节六:过程分析(五)
       
        设计意图:契合高考旅游地理出题的思路,将“蓝洞”这种地貌景观引入进来,作为过程性分析的有益补充,结合全球变暖、海陆变迁等基础知识,将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灵活三清山旅游
运用的目的。
        过渡承接:当天坑这一新定义的科学概念,被逐渐认可后,科学工作者陆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天坑。2019年底,我国境内的天坑数量已经被刷新至数百个。探寻天坑的价值在哪里,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体会。
        教学环节七:过程分析(六)
        教师:落溪天坑所在的湖北恩施地区在经济上曾为全省倒数第一,有人认为是喀斯特地貌导致了这里的贫困,也有人认为喀斯特地貌是这里宝贵的财富,请说出的你的观点和依据?
       
        教师:身处喀斯特地貌区,贫困与富裕的转换往往就在一线之间。比如重庆武隆,在天坑资源被开发之前,它是非常落后贫困的,现在这个县的人均GDP超我们哈尔滨了,靠的是什么?

本文发布于:2023-07-31 09:32: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584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天坑   分析   能力   教学   地理   过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