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研究概述

阅读: 评论:0

环境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研究概述
作者:李裕红 吴 婷 陈 琳
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7
        【摘要】 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本文从底栖动物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环境污染物的分布特点、个体生活行为、形态解剖结构、致畸性、酶系统代谢等方面概述环境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 底栖动物 重金属污染 有机物污染 研究概述
        底栖动物是指其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一类生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底栖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有些大型底栖动物是鸟类和鱼类、虾类等其他动物的直接食物来源,人类也常食用可食性大型底栖动物。由于底栖动物生活相对稳定、地区性强、容易计数,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可以较好地反映其生活环境的水质和底质的污染状况,被广泛运用于海洋、湿地、湖泊、河流等环境污染的研究。对底栖动物造成严重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等。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面简要概述环境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1 环境污染物对底栖动物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底栖动物对栖息环境变化反应非常敏感,当水体或底泥受到污染时,底栖动物落结构、多样性及生存范围会发生改变。
        10月份去云南旅游必备物品波等(西昌是哪个省1998[1]中国旅游地图 景点选取芝罘湾底栖动物中10个代表种与12项环境因子进行典型生物种类与环境因子间的多元回归分析,对重金属和石油在生物体的累积以及一些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该海域重金属和石油污染的变化导致底栖动物落组成的变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物种多样性明显降低,对污染敏感的动物绝迹,耐污染物种大增,从而影响底栖动物的落构成。龚志军等(2001[2]在武汉东湖营养水平不同的四个湖区,对大型底栖动物的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周年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与营养水平呈相反趋势,富营养化导致多样性明显降低。颤蚓类对水质污染很不敏感,软体动物对水质污染较敏感,最敏感的底栖动物有蜉蝣若虫。研究还表明,霍甫水丝蚓的密度与水体营养水平呈正相关系,在超富营养水体中密度最高,这主要归因于该种类能耐受由于有机物大量分解而造成的低氧甚至缺氧环境,而其他底栖动物在这种环境下往往受到抑制甚至死亡。熊金林等(2003[3]对湖北梁子湖水系污染程度不同的4个湖泊底栖动
物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周年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种类数、物种多样性与湖泊受污染程度呈负相关系,密度与污染程度大体上呈正相关;讨论了底栖动物环境指示种生态特性,研究表明中国长足摇蚊的密度与水体营养水平呈正相关,软体动物种类数与湖泊污染程度呈负相关。通过对软体动物、寡毛类及摇蚊类密度和生物量在不同湖泊之间的差异的分析,表明湖泊水体污染导致了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降低。
        2 环境污染物在底栖动物体内的分布特征
        污染物在底栖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因污染物的类别、生物种类、器官、组织以及季节的不同而异。
        2.1第一次去五台山攻略重金属在底栖动物体内的分布特征
        孙平跃等(2003[4]研究认为长江河口湿地河蚬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存在其为显著的差异,河蚬对5种重金属元素的积累量从大到小依次为ZnCuCdPbCr。李丽娜等(2005[5]研究显示长江口沿岸软体动物富集的重金属含量差别较大,天津之眼门票价格CuZn含量高,在各采样点的平均值达到354.6mg/kg186.3mg/kg华山怎么玩比较好,其它重金属含量较低;软体动物富集
重金属的能力差别也较大,富集总量的排列顺序是泥螺>河蚬>缢蛏;对河蚬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重金属都集中在肉质部中,其含量常是钙质外壳的十倍至上千倍。毕春娟等(2006[6]对长江口潮滩大型底栖动物对重金属的累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蚬软体组织对CuMnZn有明显富集作用,秋季时BSAFs值分别达2.011.412.85;河蚬对Cu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吸收作用;软体动物麂眼螺和泥螺幼体以及所有甲壳动物对Cu有明显的富集作用,BSAFs值达2.977.97,单位面积的泥螺幼体对CuPbFeCr的吸收量明显高于其它底栖动物。对长江口滨岸带无齿相手蟹体内的重金属元素分析表明[7]:无齿相手蟹体内的ZnCrNi三种元素季节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夏季>春季>秋季;无齿相手蟹对Zn的累积量较高,对重金属Cu有一定的富集能力。
        Zn在软体动物体内含量往往高于其他重金属,研究认为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底栖动物对不同的金属元素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Zn可以借助浓度梯度直接扩散进入细胞,CuPbCd需载体方能进入细胞[8]。还认为是因为增多的重金属没有排出体外,却与动物的某些生物分子相结合而留在动物体内。如底栖甲壳动物从外界吸收Zn之后,通过解毒机制以焦磷酸锌颗粒储存在动物组织内,这些颗粒物不能被排出体外,因此该种动物体内对Zn的累积量达到很高程度[9] 。通过摄食和组织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进入大型底栖动物
体内,并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形成富集。有研究发现,由于藤壶体内Zn含量较高,以捕食藤壶为主的腹足类软体动物疣荔枝螺体内Zn含量也较高[10]CdZn在从贝类到腹足动物的传输中发生了生物放大效应[11]

本文发布于:2023-08-01 03:47: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596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动物   环境   重金属   污染   研究   污染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