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创新区规划策略研究--以广东松山湖创新区城市设计为例

阅读: 评论:0

■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2049/j.urp.202005006■ 文章编号:2096-3025(2020)  05-0044-12
作者信息
王曙光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设计中心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生态型创新区逐
步孕育而生。生态型创新区规划应重点关注如何处理好发展动力、旧城阻力和生态底线三者间的矛盾,“锚固”生态底线思维、和谐共生思维和以人为本思维。文章通过对广东松山湖生态型创新区规划的研究,提出生态型创新区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导向,以藤蔓生长的模式促进生态与城市的和谐共赢,以科创产业激发全产业链发展,以人的需求构建复合、高效、舒适的国际社区,最终建设成为产业、城市、生态多元融合,具有可持续生命力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蔓创城”。
生态体系,创新区规划,松山湖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wareness, the ecological innovation area is gradually emerging. For the planning of ecological innovation area, we shall focus on the question of how
to resolve the conflicts among economic driving force, urban renewal resistanc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o as to reinforce the way of ecological bottom-line think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thinking and man-oriented thinking. Taking Guangdong Songshan Lake Innovation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innovation area shall be oriented in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orm an ecological cirrus network to improve the win-win between the ecology and city, stimulate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with science and innovation industry, and build a composite,
efficient and comfortabl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n the basis of people’s needs, thus to establish the “cirrus innovation city”, which is an sustainable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with the fusion of industry, city and ecology.
ecological system, innovation area planning, Songshan Lake
关键词
Abstract 摘要Keywords 王曙光
WANG Shuguang
Research on Planning Strategy of Ecological Innovation Area: A Case Study of the Urban Design of Songshan Lake Innovation Area in Guangdong Province
生态型创新区规划策略研究
—以广东松山湖创新区城市设计为例
城市创新区是研发机构、创新企业、创新驱动机构集聚,交通可达性良好,居住、办公、商业、文化等功能复合的开放型城市区域。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类专业特鲜明的城市创新区也在各地快速崛起,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功能提升、空间优化的增长极和标志区,如以工业历史风貌为空间特,科技金融、文化创意、时尚设计为功能特的上海杨浦滨江地区;以艺术、工业与生态融合为空间特,以科技文化、传媒艺术、人工智能为主导功能的上海徐汇滨江地区;以科技研发、科研孵化、科创总部、体验制造为主导的上海张江科学城;将科技研发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的上海松江“九科绿洲”地区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现代化”,规划要做到以绿为基、以人为本,强调生态人文、可持续创新发展,要通过高质量的绿发展、低碳发展,做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相结合。这大大丰富了创新区的发展内涵,给创新空间的不断变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生态型创新区。生态型创新区是以藤蔓生长模式来促进生态与城市的和谐共赢,以科创产业激发全产业链发展,以人的需求构建复合、高效、舒适的国际社区,最终建设成为产业、生活、生态多元融合,具有可持续生命力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珠三角经济圈内,广东东莞松山湖南部滨湖创新区是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生态型创新区。松山湖南部滨湖创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深莞创新走廊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东莞创新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南依巍峨山,北临松山湖,紧邻大朗象山片区,距东莞市区
Fig.1  Location map of this research project Fig.2  The map of land use status quo of this research project
Fig.3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irrus innovation city” in ecological innovation area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松
全集免费观看电视剧
山湖南部滨湖地区城市设计》以及国际竞赛技术文件等相关资料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城市设计》以及国际竞赛技术文件等相关资料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城市设计》以及国际竞赛技术文件等相关资料
图1  本文研究项目区位图
图2  本文研究项目现状用地图
图3  生态型创新区“蔓创城”发展模式示意图
艾森豪威尔约20 km ,距深圳光明新区约10 km ,距离深圳宝安机场约40分钟车程,距离广州白云机场约90分钟车程,区位优越(图1)。基地总面积约为20.7 km 2,其中,滨湖核心地区面积8.9 km 2。
近年来,基地发展势头强劲,华为终端总部等国际化高端企业不断聚集,有望成为广州、深圳创新发展“引擎”的重要节点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创新基地(图2)。为了建设好这块区域,地方政府组织了城市设计国际方案的征集,力求超前规划、精细管理、精准实施。本文将以松山湖南部滨湖创新区规划为例,探讨针对此类创新区的规划策略。
1    生态型创新区的破题思考和发展理念
2000年以来,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不断加速聚集各类企业。2001年,
一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四类居住用地中小学及幼儿园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工业用地新型产业用地商业金融服务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发展备用地生态用地水域
广州
深圳
惠州
香港
珠海
中山
佛山
东莞
C irrus
藤蔓网络生态经济创
I nnovation
系统活力科创引领
C ity 综合
服务
国际社区
生 活 慢
以水为脉,网络布局以绿为韵,生态格局
科创为魂,城市创新产业孵育,持续发展
步行城市,宜人尺度,产城融合,国际社区
为实现东莞未来制造业转型,规划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2010年成为国家级高新区,2016年华为总部落户,规划远期目标是打造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注入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但也因缺乏超前、科学的规划蓝图而导致地区无序发展。
1.1  问题与挑战
生态弱势与开发强势。良好的松山湖生态环境造就了卓越的开发空间和土地价值,而城市开发正逐渐导致地区“水、绿、山”资源不断丧失,整体生态品质降低,同时也会影响地区的投资环境,不利于创新企业的落户及人才的吸纳。
园区繁荣与社区萧条。创新区的发展最初一般源于大型企业的入驻,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实现要素逐步集聚,规模初显。但这种以经济为主导的“工厂模式”由于功能单一、配套缺失,如公共活动场所缺失、生活配套设施不足、教育设施不匹配等,易导致产城割裂、就业环境差、整体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出现园区繁荣而社区萧条的现象,不符合创新区的发展愿景,也必将阻碍创新区向着更高端的目标迈进。
交通封闭与尽端瓶颈。生态型创新区选址往往离中心城不远,生态环境较好且有一定的基础配套设施,既有利于资源供给,又可以用环境优势吸引人才就业。但这些区域最初普遍
存在因自然要素阻隔而导致的交通封闭与道路尽端出现瓶颈的现象。松山湖南部地区就是北有湖、南有山的交通瓶颈区,不利于创新产业的高效运营。
旧区差乱与空间低质。为了激活地区经济和环境,创新区的选址往往也是政府急于进行城市修补和改造的地区,希望通过创新区概念的引入,重估价值,提升功能,实现创新带动城市旧改,同时通过旧改为创新培育基础。松山湖滨湖地区已经有华为总部等新兴企业入驻,环境相对较好,
但南部是衰败的工业区、服务落后的生活区和无序杂乱的街道,环境差乱,空间品质低劣。1.2  破题与思考
处理好三大关系和解决四大矛盾:针对问题与挑战,生态型创新区规划的重点是处理好发展动力、旧城阻力和生态约束力三者间的关系,并解决四大矛盾:解决生态与开发的矛盾,解决企业运营与城市生活的矛盾,解决地形条件约束与创新区交通需求的矛盾,解决旧城旧厂无序和创新区空间品质要求的矛盾。
“锚固”两大思维:一是生态底线思维,把生态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维护作为地区发展的基本前提,规
划的首要工作是构建适应地区生态培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二是和谐共生思维,在生态体系基础上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链,打造产业链,集聚创新链,提供服务链,并以人的需
Fig.4    Ecological system diagram of Songshan Lake Innovation Area in Guangdong Province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城市设计》以及国际竞赛技术文件等相关资料
图4  广东松山湖创新区生态体系示意图
东莞市生态景观结构优化
马来西亚人长相狮子洋生态轴
大岭山森林公园东坑生态园
东江生态轴
黄牛埔森林公园
南部山林生态轴
罗田水库
大朗生态园
松山湖景区
求为导向,推动产城融合、景城融合,
完善公共服务,使就业、家庭、娱乐
三者有机融合。
“蔓创城”(Cirrus Innovation
City,CIC)发展模式:即结合问题及
挑战,从生态资源、产业活力、交通
出行、社区配套、空间尺度、更新改
造六个方面入手,实现土地价值的最
大化。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概念规划
提出构建“蔓创城”的发展模式。蔓
(Cirrus)—“藤蔓网络+生态经济”:
规划以水为脉,以绿为韵,构建廊道
网络、智慧农田、景观前沿、工业公
园等“生态蔓”空间,并衍生生态旅
游、绿科技、新能源研发等生态经
济要素;创(Innovation)—“系
统活力+科创引领”:规划科创为魂、
城市创新、产业孵育、持续发展的“科
创漫”空间,具体发展研发创新、总
部服务、双创功能、科技服务、集成
制造、高端服务、科技体验、共享平
台等多元融合的业态;城(City)—
“综合服务+国际社区”:规划步行
优先、尺度宜人,产城融合、社区幸
福的“生活慢”空间,配置与创新区
生活需求相匹配的社区服务、绿交
通、步行街区、各级公共中心等宜居
要素。“蔓创城”模式营造的“生态
蔓+科创漫+生活慢”的功能空间融
合特,有效地解决了基地“割裂”
的问题,实现了生态、生活和生产的
融合发展,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
很好的管控方式(图3)。
2  “藤蔓”体系的修复和激活
松山湖环湖地区集聚了东莞市
域内最丰富的创新要素,包括大学创
新城、科技园等资源,形成了环湖科
创新城。松山湖南部滨湖创新区是环
湖科创新城的核心区域。基地除了有
华为终端总部等新建的大型建筑项目
科左后旗天气预报外,多为环境品质低劣的旧城、旧厂,
是东莞旧城改造、城市修补的重点区杭州旅游攻略
域;排洪渠道逐渐被开发项目占据,
生态廊道逐渐消失,滨湖生态防线压
力大。如何突破城市开发对生态环境
的包围和吞噬,构建完整、连贯的水
绿网络体系,营造卓越的绿地生态环
境并提供有力的生态安全保障,是规
划师首要研究的内容。
2.1  构建环湖生态体系
在完善松山湖景区与东莞市生态
景观廊道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圈、Fig.5    Analysis diagram of landscape in constant water level period Fig.6  Analysis diagram of landscape in flood level period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城市设
计》以及国际竞赛技术文件等相关资料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城市设
计》以及国际竞赛技术文件等相关资料
图5  常水位景观分析图 图6  洪水位景观分析图
廊、点、网”环湖生态体系。“圈”—松山湖生态圈,以松山湖水库为核心,划定一级水源地保护圈,保障生态基底的完整性、安全性;“廊”—核心绿地廊道,以松山湖生态圈为核心,规划多条蓝绿生态廊道、景观廊道,与基地南部山体、水体相连,划定环湖二级水源保护廊道;“点”—节点公园,在松山湖沿岸规划各类生态公园,在城市生活区规划多个社区公园,确保生态渗透半径的合理性;“网”—蓝绿藤蔓的生态网络,在圈、廊、点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城市空间的“毛细血管”,由大小水系、生态路径以及组团绿地、现状山体组成藤蔓式生态网络(图4)。
2.2  泄洪水转化为弹性城市水
松山湖的水位常年高于基地标高,因此也被称为“悬湖”。当水位超过警戒线时,就会通过泄洪通道放水,以达到安全水位。这些多余的水量大多被排到基地外的河道,进入东莞水系。但松山湖南侧基地是缺水之地,不少水渠也因盲目开发而消失。因此,如何将多余的泄洪水与城市水系充分融合,成为关键的突破点。规划通过改造、修复基地现状废弃水渠,并与松山湖泄洪水体串联,以及增加河道、优化线性,实现北水南引、水城相融。最终对水体进行分类管理和使用,即“北部滨湖生态水,护之;南部城市生活水,留之;超水位多余
水量,泄之”的实用型水蔓系统,部分水量还可以进行中水处理等再利用措施,营造南部滨湖地区连续的水体景观。总之,泄洪水转化为城市水的措施,实现了对水体既保护又利用的目标,提高了基地的蓄水能力。
在季节适应方面,规划塑造了弹性水系,提升了蓄水功能:平常时期,水量较小,部分河道形成岛屿、沙洲、滩涂或滨水浅滩等,结合城市生态绿廊,作为生态涵养、引清泄洪、活力休闲的廊道;洪汛时期,允许大部分滩涂、沙洲等被淹没,形成宽阔的水面,其中防汛主通道水面迅速扩大,其他功能廊道短时间内转化为雨水滞洪的支脉,起到调蓄保障作用
Fig.7  Analysis diagram of blue and green ecological corridor
Fig.8    Analysis diagram of habitat conservation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城市设计》以及国际竞赛技术文件等相关资料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城市设计》以及国际竞赛技术文件等相关资料
图7  蓝绿走廊分析图北部湾投资69800元
图8  生境保育分析图

本文发布于:2023-08-04 01:11: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643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态   创新   城市   松山湖   发展   地区   规划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