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阅读: 评论:0

三台天气预报15天查询百度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马前卒
科学历史观的标准
唯物主义历史观自称是科学历史观,这里要讨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就要先对“科学”下定义。在作者看来,所谓科学理论,首先是一套描述事实的自恰假说,这是很显然的,因为不自恰的东西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如何说服别人?但自恰的理论有千千万万,我们必须用两个标准来筛选。
一是事实,你的理论必须能解释客观存在的现象,用你的理论预测出来的结果必须符合未来的观测结果。这样的理论才能算科学,同样是逻辑推导,从事实(不管是纯观测的还是实验室的)出发的叫科学,从无法验证的假设(比如上帝至高无上)出发的是神学,从被歪曲的事实出发的则是骗术。
即便如此,自恰且不与现实发生冲突的理论依然千千万万,比如说,你可以宣布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瞬间放大10倍再缩小10国内最值得去的科技馆,相应的物理参数也随之变化,因为放大和缩小比例相同,这个理论其实很难检验真伪。这就必须利用第二个标准:简洁——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视频当两个理论能以同样的精度解释现实,且暂时无法比较他们的精度时,我们取更简单的一方。这个标准一般被称为奥卡拇剃刀,刮掉一切多余的陈述。按照这个标准,“所有的物体和相应的物理参数都瞬间放大10倍再缩小10倍”这个理论是无意义的,因为它在让理论变的更复杂的同时没有增加描述精度。
两个标准筛选下来,一般我们可以获得1个实用的理论,或是在观测不足时获得一些并存的科学假说。事实上,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假说,我们挑出眼下最好的假说叫理论。一旦有了新的无法解释的事实,或是有了解释世界更精确的假说,这个理论就退到科学史里面去了。这样的理论和假说可以帮我们解释世界,预测未来或推测现实中未曾观测的部分。既然所有的理论都是假说,那么科学理论肯定不是绝对真理,随时可以被新理论取代。但科学精神——自恰、符合事实与简洁是永恒不变的。
定义了科学,我们再来看什么是科学历史观。这又要先给历史观下定义。其实,除了那些
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读历史书,死记硬背一些文字的学生,任何人读了历史都有历史观。因为人不是计算机,一旦了解了一些历史事实,自然会思考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方式,给自己一个总体的解释。建立历史观的过程,就是在无数个诸如“西历1966年在远东那片通常叫做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一次通常称为文化大革命的运动”的单调描述中到一些联系,在历史中到目的和规律。举两个例子,在原教旨基督教徒看来,所有历史事件的目的都是为了上帝的光荣,所有历史事件的原因都是上帝的意愿,上帝无所不能。这就是历史观,教徒读历史时可以根据历史观把所有的事件整理成脉络,分出主次。同样,在希特勒看来,所有历史事件的目的都是为了铺垫德国的崛起,所有历史事件的原因都是伟大民族和劣等民族之间才冲突,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也会理解历史并指导实践。而所谓唯物历史观,就是把人类社会,这个特殊的自然现象摆回到与其他万物一样的位置,丢掉面对人类自身或是“上帝造物”的敬畏,象研究蒸汽机或是狼那样研究人类自身。这种研究方式虽然不免对人类有点不敬,但有利于我们保持客观,这正是科学的要素之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要称的上科学,必然要通过前面说的检验标准。其实光是一个“简洁”的标准就足以简化一半探讨——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必然否认历史有目的。因为科学从来不回答“事件A的目的是什么?”,科学只回答“事件A是否会以概率C导致事件B?”。对目的的
探讨不影响对事实的描述,但增加了不必要的繁琐,所以科学把这个问题排除在外。加利略当年正是摆脱了传统的思路——“铁球落向地面的目的是什么?”,转而探讨“铁球如何落向地面?”才建立了现代科学的基础。所以,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历史没有目的,我们寻历史规律并描述,但绝不寻求它的目标。既然目的不在研究之列,那么唯物主义历史学的全部内容就是探索历史规律,我们必须说明某些历史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有联系,有因果关系。按照前面讨论的科学标准,这些规律只能来自对历史自身的观察和随后的归纳总结,而且要尽量的简单。阳山温泉度假山庄
比如说,如果我们泛读史书,连续几次发现以强大的政权在灭亡前夕有突破原有军事体系大规模使用雇佣军的记录(埃及的库施军团、罗马帝国的蛮族军团、阿拉伯帝国的突厥卫队),就可以初步归纳:古代强国的灭亡很可能与大规模使用雇佣军的现象有关联。然后我们再读到某个国家的衰亡时,我们可以期望在更多的相关材料中到反映雇佣军的重要性上升的内容,比如说我们可以从三国史中看到军阀建立私募军队的过程与中央政权的衰落同步进行。这样,我们就在“国家衰亡”和“大规模雇佣军”这两个事件之间确定了一定的联系。下一步是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我们需要在几个例子中寻类似的结构。通过详细调查和对比,几个例子都表明:原有军事体系的败坏或是作为军事体系基础的社会结构的解
体会导致对雇佣军的需求,而雇佣军的实力逐步上升又导致了对原有体系的进一步破坏。这样,我们就得出了比较有意义的结论——体制外雇佣军的扩大与稳定社会的衰退互为因果,很容易同时出现。当我们考察晚清社会时,这个结论依然适用,这就是唯物历史观的一条科学结论了。当我们发现今天义务兵兵源质量的下降、士兵社会地位的相对降低与国家大力提倡军队职业化同时出现时,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条结论来推测一下未来。当然,根据科学的原则,从农业社会总结的规律用于工业社会这个不同的环境必须非常谨慎。必须认真的考察在农业社会导致雇佣军扩大的因果关系链是否依然存在。事实上,由于工业社会军队战斗力与现代化装备的应用密切相关,专业士官和职业军官比例的提高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在对这个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时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
上面确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则(并不新奇,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都会教给你这些原则,只是某些人不愿意把这些规律用于历史学)并举例进行了说明。接下来,我们可以用这些原则来扫视我们的历史。建立一些基本规律,然后再从这些基本规律出发,对具体的事件进行解释,并尝试分析未来的趋势,这就是本书接下来的内容。
历史的自然条件
考察人类历史,我们必须先对地球这个人类历史的舞台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江西十大特美食
地球上的人类绝大多数居住在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北美大陆和大洋洲这些主要陆地,其中大洋洲在近代以前只有很原始的文明。至于其余的几块陆地,亚欧大陆无疑是占主导地位的一块,在全球化到来以前,这个大陆及附属岛屿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文明程度远远超出其他地区。大航海时代以后,来自亚欧大陆的移民用病菌、战争和商业消灭了其他大陆的文明和文明胚胎,因此对现代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有99%集中于这块“旧”大陆,唯物历史观的基础也正是来自对这块大陆上人类史的观测。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亚欧大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旧大陆(含北非地区,这一地区在地理上被撒哈拉沙漠与南方分隔,通过地中海和西奈半岛与亚欧相连)适合人居住的地区大致可以划分为7个部分:1亚洲大陆核心部分的大草原干旱地区(从东欧延伸到蒙古)、2欧洲农业地区(含英国)、3中东和北非农业地区、4印度农业地区(从印度河到恒河再到斯里兰卡)、5远东农业地区(主要是中国,包括日本)、6东南亚农业地区(包括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半岛和岛)、7中东和北非农业地区以南的干旱地区(一些早期南方农业地区灌溉系统被破坏后也应归入这一类)。
其中,17适合游牧,以游牧文明为主,在现代火器出现以前从未被有效征服,一向是游牧蛮族的固有家园。不过7的面积较小、气候干旱,能承载的人口数量远小于1,在历史中的作用也明显要小的多。其余几块都是农业文明地区,相互之间被高山大海或遥远的距离隔开。除了6的面积和人口稍小一些,经常会在文化或政治上从属于中国或印度外,2345几个地区在历史上始终旗鼓相当。在西欧发起最后的征服以前,从来没有哪个地区能够在政治、军事、文化或经济上彻底征服其他区域。另外,还有一些次要的特征,比如234之间存在内部水道(红海、地中海、黑海以及周围的海峡、河道),交通相对容易一些,文化交流比较多,远东相对而言比较孤立;印度和东南亚与游牧地区不直接接壤,军事传统稍弱;大草原的西侧要比东侧更肥沃、在埃及-黑海和阿富汗-新疆之间存在两个交通枢纽等等。这就是对人类历史主要舞台的一个极简描述。
从地图上看,地区1最大,在气候温暖湿润、冻土和沙漠暂时后退的年代可能会等于2345几个主要农业地区之和。但农业,尤其是发达灌溉农业所支持的人口密度是游牧业根本无法相比的,因此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农业地区。人口稀少的游牧地区之所以取得在真实历史中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的军事优势而不是文化或经济因素。牧民必须通过有组织的游牧才能保证在不同季节给牲畜供给足够的饲料、水和安全保障,这种生活方式迫
使牧民们组织起来,靠部落的力量生存,同时服从领袖的命令和纪律。经济模式造就的组织资源和纪律性让游牧民在与松散的自耕农社会交战时占尽上风。除此之外,牧民组织骑兵比较容易,这使他们在机动性和冲击力两方面拥有战术优势。依靠牲畜组织的后勤补给还给了牧民远远超出农业文明的战略机动能力。因为这些原因,游牧蛮族往往以很少的军队就征服十倍甚至百倍的农业人口。从地球仪器上可以看出,地区1占据了旧大陆的核心位置,2345几个主要农业地区就分布在它周围的一个大圆弧上,这也为游牧民发起进攻提供了方便。不过,限于草原的面积和游牧生活可以支持的人口密度,牧民的人数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游牧生活无法支持稳定的文化发展与传承,因此游牧民族的进攻总是迅猛而无法持久。一旦新胜的锐气不再,或是游牧民的军队再也无法从游牧生活中补充新的组织资源,他们不是被优势人力的反击打回草原,就是被高级文化所同化。
在这种游牧民与农民的冲突中,农业文明的长处是人力、经济和技术,还有根基稳固的文化。因为后勤和气候因素,农业文明无法在干旱地区建立长期的军事据点,从而彻底消灭蛮族的威胁,因此战略上总是被动,但也从来没有哪个农业区域在游牧民的进攻下彻底丧失文明遗产和发展机会。游牧民因为自己的生活特性,无法通过时间的推移积累自己的力量,总是被动挨打的农民却因为文明有稳定的基地,发展连续不断,最终在技术上取得突
破,压倒了牧民。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的主体是农业民族,游牧民在几千年中没有本质的改变,只能看作一种固化的历史力量,不时的进行侵扰,但不能主动的促进进步。
当然,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地理条件不是现实中的样子,历史完全会有另外一个走向。比如干旱地区超出宜农地区数倍,且在地理上包围了农业地区。那么,牧民们会不断的洗劫乡村和城市,甚至把整个农业地区改造成牧场。农业文明的发展总是在低水平上被打断,然后重复发展。整个世界完全可能会长期停滞在青铜时代,诸如工业革命、现代社会之类的概念只能在虚构中出现。因此,从唯物历史观看来,我们的历史主要是定居农业文明的历史这一事实,主要是由:游牧地区与农业地区之间的比例关系、被气候和土壤所决定的农牧业生活特征、游牧地区相对农业地区的位置这几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架空式的思考方式
这里可能会有读者置疑我这种随意设置历史条件的思考方式,在他们看来,地球只有一个,我所设想的另外一种地理模式下的历史没有意义。这其实是因为他们不熟悉自然科学的思考方式。科学固然要以实际观测为基础,但对于许多暂时无法验证或观测的事实,如果相关的规律已经被充分认识,在头脑中作一些架空的试验是允许的。起码比盲目承认真
实的历史就是必然结果要好。当然这种思考不可以用来推翻实验或观测的结果,只能用来检验现有理论的自恰性,或是把现有理论适当外推进行谨慎的预测。还是迦利略,当年在考虑惯性问题的时候苦于缺乏试验条件(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其实是很一般的条件)就屡次应用“理想实验”来进行推导,最终为牛顿定律建立了基础。即便在今天,我们也无法得到“绝对真空”“无摩擦运动”,但我们依然承认惯性定律,承认它是足够精确的描述,就是因为我们在现实不完美的试验中得到了足够的数据,足以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理论外推至理想状态。
读者应该记得,前面把科学理论定义为目前最好的假说,同时强调科学理论不是绝对真理,随时可以被更好的假说推翻。那么,我们在观测基础上通过架空思考而得到的结论其实也可以是科学理论。
巴塞罗那阵容历史学的观测对象是人类社会自身,这是个独特的事物,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其他星球上到类似的智慧生命集体来进行对照。在观测某个具体历史事件时,我们还可以在历史中到相同或类似的事件来做对照,总结规律;但因为这种独特性,当考虑足以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规模相提并论的历史事件或讨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时,我们只能是以对一般
性历史事件的总结为基础,用严密的逻辑进行谨慎的推导。这种推导可能有错误,但无论如何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把一切无法精确描述的事件丢给上帝或者命运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宁可相信精度差但是有依据的假说,也不相信虚无缥缈的上帝或命运。其实,不光历史学研究者会这样做,在其他往往只有一组可观测对象的学科,如天文学、社会学研究中,研究者也必须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理论体系。

本文发布于:2023-08-08 01:51: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713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历史   地区   农业   科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