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场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叙事研究

阅读: 评论:0

《科技传播》
53
作者简介:刘冬语,硕士研究生在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为城市传播。
记忆之场: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空间叙事研究
刘冬语
摘  要  在“空间转向”和“可沟通城市”的理论设想下,实体空间自身可以作为媒介进行传播,以发挥保留城市记忆、促进身份认同的功能。以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作为个案,可以通过对规划馆地理选址、周边环境等外部空间意象和内部展陈设计、集互动等空间叙事的分析,探析规划馆的记忆书写路径,以启示可沟通城市中“记忆之场”的节点排布和交流意义。另外,通过分析不同集体背景的参观者在馆内的记忆实践,及其产生的多元话语含义,规划馆作为实体空间生产的意义和因此产生的沟通功能逐渐明晰。关键词  城市传播;空间叙事;城市记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9-0053-03
1  城市规划馆与城市记忆
我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从高歌猛进到提倡保留城市特的发展阶段。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建筑风格等‘基因’。”地方主义内在多样性和城市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受到重视,从“千城一面”到“千城千面”,在这样的城市工作背景下,怎样在城市中开辟留存独特性的空间来标识城市记忆,就成为城市建设者迫在眉睫的问题。作为可沟通城市环节中勾连历史与现在的一环,上海城市规划馆通过地理选址、馆内设计组合、陈设个体的集嵌套,完成对上海城市面貌的展示、城市历史的追溯和城市记忆的选择与复现,体现了上海现代性与历史性交融的主体认知。参与者在馆内与集的互动不仅是城市记忆的实践与展演,更体现了规划馆是城市交流网络中不可或缺的沟通桥梁。
本文将在可沟通城市的背景下通过研究上海城市规划馆(以下简称规划馆)外部的空间意象和内部记忆书写,来佐证其在促进交流沟通、保存城市记忆方面的重要作用。
笔者在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其外部环境、内部陈设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内外展开访谈以获取参观者第一手资料,共面访5人,其中就规划馆的外部空间意象面访2人,就规划馆内部记忆书写面访3人,被访者情况如表1、表2和表3。
表1  访谈访谈人数
外部空间意象2(A组) 内部记忆书写4(B组)总计
6
表2  A组被访者详情被访者编号
性别年龄籍贯A-1男51岁上海A-2
23岁
福建
表3  B组被访者详情
被访者编号
性别年龄籍贯B-1女25岁上海B-2男31岁广东B-3男35岁湖南B-4
50岁
上海
2  上海城市规划馆对城市记忆的空间叙事
美国学者德兰达(Manuel DeLanda)提出了集
(assemblage)理论,他认为集由一些特定要素组合而成,它并非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是
从这些元素的互动中所“涌现”出来[1]
庐山自驾一日游攻略。该理论为我们分析规划馆的空间叙事提供了切入角度:将展馆视为可分层的嵌套集,从宏观(规划馆的选址和外部空间意象)、中观(围绕固定主题的展厅及其中展区)和微观层面(单个展品和展陈内容)探究以下问题:1)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外部空间意象和内部记忆书写内容及形式;2)两者共同映现和构建了怎样的上海城市记忆;3)主体如何参与到规划馆的空间叙事和记忆书写,进行怎样的记忆实践和展演。
2.1  上海城市规划馆外部的空间意象
上海城市规划馆总建筑面积约20 670平方米,位于人民广场东侧,毗邻市政府,靠近外滩,眺望地标东方明珠,地处上海核心区域;它紧邻上海当
2021·3(下)《科技传播》
54
代艺术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艺术性、包容性和展示互动性较强;与世贸广场、大世界、来福士、迪美购物中心等距离较近,商业化和现代化的都市意象强烈;同时又与豫园、古城公园、外滩历史建筑等共同构成历史记忆演示的路径。在笔者的访谈中,不少人都提及了该馆在地理位置方面的重要性与意义。
“规划馆周围都是很繁华的那种商业区,算是上海最热闹最核心的地段吧。没来上海的时候,人民广场啊静安区黄浦区这一块听的都是最多的。”(A-2 女,23岁,福建人)
“其实很多外地游客忽略了人广这周围那种老上海的元素,从历史上来说,我们对人民广场是有感情的。”(A-1 男,51岁,上海人)
由于规划馆坐落于人民广场北侧,占据了绝佳核心位置,而人民广场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尽管经历了改造,人民广场区域仍保留着20世纪30年代的大光明电影院、1850年的跑马总会大楼等历史建筑,大量仿古式、仿制式建筑共同装饰着街头,它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和历史空间的拼贴,与新建筑形成历史纵深感,形成了一种通过地理空间而表
征的、历史的对话[2]
空间意象是个体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3],也就是说,参与主体对空间的理解、互动和空间场景共同构成含有隐喻的特质。摩登与怀旧穿插,空间意象发生嬗变和融合,通过空间的叙事,历史和记忆被延续和表征,异质性元素也得到沟通、共存和流动。规划馆的建设目的和功能与时空平衡的空间意象不谋而合,或者说,规划馆就是人民广场空间意象的浓缩。从内涵层面,规划馆是其周边空间意象的点睛之笔。
2.2  上海城市规划馆内部的记忆书写2.2.1  展陈中的“百变上海”与记忆选择
进入规划馆一层序厅,拉开参观序幕的是通体金的艺术模型“上海之晨”,雕塑模型选取东方明珠、万国建筑博览等陆家嘴和外滩两岸标志性建筑进行集合,典型建筑的选择既包含了陆家嘴金融中
心现代化的一面,又包含了外滩万国博览复古怀旧的气质。这与展厅东北侧黄浦江两岸建筑模型相互呼应,共同以上海外滩两岸的经典建筑意象对规划馆进行空间区隔,确立出规划馆围绕上海城市特质展开的空间边界,使参观者初入规划馆就进入了密集的上海元素集,从而进行铺展上海记忆叙事的准备。
规划馆将外滩两岸典型建筑作为空间区隔的标识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万国建筑作为“远东华尔街”是近代化金融核心的代表,陆家嘴则是现代金融中心的代表,两者隔江相望是上海先进性和发达
性在时空上延续的标志,很容易勾起参观者自豪的
记忆情感,继而指向个体的认同感。
规划馆夹层“历史文化名城厅”的近代上海记忆展区通过“建制沿革”“租界演变”“外滩沧桑”三个部分依照时间轴推进上海百年间的沧桑巨变。参观者只需移动脚步即可畅游时空转化,将上海从渔村发展为“远东第一城”的记忆依次梳理。参观者可以看到万国建筑、南京路永安公司、汇丰银行、江南造船坊、30年代“远东最高楼”国际饭店等老建筑当年的辉煌,老上海的繁荣风情跃然而出。
“先进,但又有怀旧的味道,和我想象的‘上海滩’一样”。( B -3 男,35岁,湖南人)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记忆,与当前现代化带来的成就连贯,将上海始终兼容并包、先进繁荣的城市记忆在不同国家和代际的参观者之间延续下去。规划馆选取的标识和截取的记忆片段将上海的城市记忆完整描摹出来。
2.2.2  设计中的“世界之窗”与身份认同
谈到上海的国际城市定位和黄浦江两岸的形象标识,居住在上海的被访者给出这些形容: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学费
“陆家嘴是‘东方曼哈顿’啊,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曼哈顿人。”(B-1 女,25岁,上海人)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祖辈在黄浦江和苏州河边长大,现在我们的后代也会在江边上班办公。”(B-4 女,50岁,上海人)
“住在上海的感觉就是,家门口就是国门口。”(B-3 男,31岁,广东人)
“世界之窗”展区就是向着“全球城市”目标迈进的展示窗口。国际展览局考察团雕塑屹立在世界之窗墙面旁,诉说着举办上海2010世博会的故事。布满电视窗口的墙面上密密麻麻展示着世界各地风貌,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地标与核心城区模型对比成趣,与世界级滨水展区遥相呼应。世界各地在这里展示风采、交流友谊,上海世界都市的形象愈发丰满。
长时间以来,现代性深植于上海人的市民文化精神基石、现代都市即上海人的日常生活空间,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共同影响着城市记忆,影响着身份认同。抛弃“现代”和“传统”、“西方”和“中国”的二元对立,上海具有包容开放的世界性城市特质,继而促发多元价值和多样体的成长,不同体都能在上海寻到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地域文化是体共同拥有的记忆。
3  上海城市规划馆里的记忆实践及其多元话语
扬•阿斯曼[4]指出,记忆是巩固体身份认同的必要途径,为了稳固持久记忆,关于记忆的知识需要具备“诗的形式”(Speicherung)、
“仪式的展演”
《科技传播》
55
(rituelle Inszenierung)和“集体成员的共同参与”(kollektive Partizipation),集体成员正是通过仪式和节日来达到集会、聚合的目的。3.1  记忆实践的展开
规划馆在临展厅和总体规划厅分别设置了两处和一处便利贴留言区,供参观者自由抒发感想,漫画、符号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中文、英文等不同的语言是这块区域的宽容度表征。一张便利贴上用英文写着:I love how you value the past and dream on a better future(我喜欢你对过去的重视和对美好未来的梦想)。“很多博物馆都只是在教育,甚至是说教我们,但是设置这个留言区域,让我们感到馆方也
在听我们的声音,我们的关系是相互的。”(B-2  男,31岁,广东人)显然,官方的阐释在这里被削弱了,参观者既可以对规划馆的权威解读产生质疑,也可以接受规划馆的意义阐释,并从中吸收情感价值、形成情感认同。记忆社在这个自由的场里发生碰撞,让记忆实践的话语产生更多可能性。
规划馆顶层是观光层。“记忆永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职工摄影展被设在落地窗旁,一幅幅摄影作品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定格上海40年来的景象。职工摄影展的视野与在此观光的参观者不谋而合,他们都用平凡人的眼睛凝视这座城市,将城市视作栖身的家、熟悉的对象,来记录个性化的城市记忆。这样的观察突破了城市叙事惯有的居高临下、俯视众生,它将个体作为城市记忆的主体,产生“平视”视角的凝视,每个参观者都在看上海的同时拥有他们自己的上海记忆档案。3.2  记忆实践的话语
不同的记忆实践主体和方式生产了不同的空间叙事意义,考虑到规划馆大多数参观者的体类型、实践目的和知识背景,笔者选择从话语主体、话语指向、话语类型和时空语境(表4)4个方面来考察这些记忆实践话语。
表4  记忆实践话语
话语主体
内蒙古最值得去的地方有哪些
话语指向
话语类型时空语境
学生团体
爱国主义教育仪式
连续国外及港澳台游客/旅行团城市印象祛魅断裂本地居住者
集体记忆
记忆
连续
对于学生团体,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是全国
(及上海)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城市规划馆除了实地学习的目的,还有神圣意味的教育价值。师生往往在序厅展开事先准备好的院旗和团旗合影留念。与院旗和团旗合影有明显的脚本效应,是有意识地展演。这样的参观是为了宣扬爱国爱党精神,在一定的次序下按规范进展,
青阳天气预报
具有仪式话语的内涵。而不论是否是上海本地的学生体,都或多或少具备上海这座中国第一大城市的知识背景,从历史时间连续性和地理空间的接受度上都有可理解的语境。
笔者还遇到了香港天水园天主教小学的学生旅行团和来拍摄纪录片的澳大利亚纽卡索大学学生,由于缺乏地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了解,国外游客对上海的城市记忆是模糊的,集体记忆也很难成型于体之间,因此,参观的目的是为了揭开知识盲区的面纱,在祛魅的语境下开启从上海印象到上海记忆的自觉起点。
本地居住者最常以家庭出游的方式出现在规划馆。“虽然她还小,但是就是想带她来看看,给她一个上海的初印象。”(B-3男,35岁,湖南人)推着幼儿推车带着妻女来参观的李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地域文化的浸染下,本地居民对上海有天然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他们代际之间传递着历史感和继承感,通过规划馆自成一体的叙事体系完成情感传递。换言之,本地居民的记忆社是在连续地、稳固地、自发地构建城市记忆。
4  结语:一馆两面——历史万花筒与未来望远镜
机票票号查询作为功能、意义和物质共存,让不同集体可以沟通共同体记忆和情感的“第三空间”,上海城市规划馆承载着它的使命。这对建设城市规划馆乃至博物馆、陈列馆、名人馆的启示是深刻的。
第一,博物馆类展馆自身可以作为媒介进行传播,更多博物馆类展馆可以作为可沟通城市重要的节点被安置在城市交流网络中,成为城市神经网络中重要的意义枢纽。
第二,规划馆有其“隐喻”特征,它的空间叙事复杂而需要精心设计,为了更准确地建构历史,决策者需要重视空间叙事的实现。第三,规划馆是一面正反映射历史和未来的镜子,而城市记忆贯穿过去和将来,是城市的灵魂,也是集体的情感归宿。更多共同体相面的价值值得被关注,拥有“软价值”的城市才会更有“硬实力”。
国家博物馆目前展览参考文献
[1]The SAGE Handbook of Human Geography,2v[M]. Sage,
2014:11.
[2]钟怡.多元传播视角下的城市沟通:上海人民广场“可沟通
性”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9):56-62.
[3]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
出版社,2001:4.
[4]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
身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0-51.

本文发布于:2023-08-11 09:11: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757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上海   城市   记忆   空间   规划   历史   城市规划   叙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