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延安精神党性分析报告

阅读: 评论:0

学习延安精神党性分析报告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721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延安考察学习。虽然是第一次到延安,但延安精神的博大精深、革命圣地的感召力和延安地区的发展变化早就让我魂牵梦绕。此次培训,延安干部培训学院采用课堂讲授和现场体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三天的学习考察中,课堂讲授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学唱革命歌曲及陕北民歌”。现场教学独具特,实地参观了枣园、王家坪、杨家岭和张思德纪念碑等革命旧址,参观了中国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参观了扩建后宏伟壮观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诵读了《为人民服务》,专题讲授了“弘扬张思德精神,践行党的宗旨”;重温了入党誓词,增强了党员意识,坚定了理想信念。通过这次考察学习,使我对延安精神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对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有了更深刻认识,同时也使我的党性修养有了进一步提高。
延安精神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他们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行为准则、
工作作风的精华与结晶。延安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系涵盖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人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坚定信仰,人们就会有一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气概,有一种以苦为乐的无产阶级的乐观情怀。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我党开展的延安整风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经过整风,全党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党内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正是由于充分相信众,依靠众,才使党的凝聚力、感召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了延安时期党的空前团结与统一的局面,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深厚基础,直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四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战胜困难、求得胜利的一件重要法宝。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延安精神的最主要的深层内涵。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和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我们党执政六十多年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认清当前我们党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复杂性和严峻性。在这样一个时期,我认为我们要把延
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用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来应对当前的考验。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要认真从以下方面做起。
昌平疫情最新消息
1怎么游三峡比较好、坚定中国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认识事物,继续解放思想、适应新的形势,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坚持不懈、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个人良好的党性形象,自觉地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网3、强化党的宗旨意识,把人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职工众有益的工作坚决做,落实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吃透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职工作,切实出思路,出点子,出成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华菱钢铁>蒲县天气预报4、增强工作热情,自我加压,克服困难,要创造性工作。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
5、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核地质队伍光荣传统。要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
浪费,不追求享受;在思想上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工作上吃苦耐劳,始终保持一股勇气和锐气。
6、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刻严格约束自己。认真遵守党的廉政建设规定,做到廉洁自律。同时,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亮丑,查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历史造就了延安精神,时代需要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代代相传,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中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国内7日游去哪里旅游

本文发布于:2023-08-13 04:06: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789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工作   延安   人民   中国   革命   发展   增强   干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