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阅读: 评论:0

天津好玩地方推荐一日游一、上古【三皇五帝】,存在争议。三皇五帝年表燧人氏约公元前10000年前在位110年华胥氏伏羲氏约公元前7724年前在位118年女希氏约公元前7000年前在位130年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浑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迁巢湖)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少典炎帝神农氏前3216年~前3077年在位120年临魁(炎帝子)前3076年~前2997年在位80年帝承前2996年~前2937年在位60年帝明前2936年~前2888年在位49年帝直前2887年~前2843年在位45年帝来(厘) 前2842年~前2795年在位48年帝裹(哀) 前2794年~前2753年在位42年榆罔炎帝前2752年~前2698年在位55年黄帝少典子前2697年~前2597年在位101年少昊黄帝长子前2598年~前2525年在位74年颛顼昌意子前2514年~前2437年在位78年帝喾蟜极子前2436年~前2367年在位70年帝挚帝喾长子前2366年~前2358年在位9 年唐尧帝喾次子前2357年~前2286年在位72年虞舜瞽叟长子前2285年~前2225年在位61年
二、有文字可考的朝代列表:夏朝约前2070-1600年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夏禹夏桀商朝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到殷)河南安阳(商朝也称殷朝)后迁朝歌河南淇县商汤商纣西周约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周幽王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前475-221年秦朝前221-206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秦三世嬴子婴汉西汉前202-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孺子婴刘婴新朝公元8-23年常安陕西西安新始祖高皇帝王莽玄汉公元23-25年常安陕西西安
上海十大夜市小吃街汉延宗更始帝刘玄赵汉公元23年-24年邯郸河北邯郸汉帝王郎赤眉汉公元25-27年长安陕西西安汉昌宗建世帝刘盆子成家公元25-36年成家四川成都公孙述东汉公元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汉献帝刘协三国分为魏蜀吴:魏220-266年洛阳河南洛阳魏高祖文皇帝曹丕曹奂蜀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刘禅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孙皓西晋266-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东晋318-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晋安帝司马德宗十六国304-439 :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另有西燕、冉魏等不记入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刘准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萧宝融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萧方智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陈叔宝北朝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94年迁都洛阳)洛阳河南洛阳魏道武帝拓跋珪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581-618 长安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朝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唐哀宗五代十国907-960 后梁907-923 开封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后晋936-946 开封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后汉947-950 开封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后周951-960 开封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辽国907-1125 (907年建国,国号契丹,后改为辽)皇都辽宁辽国耶律阿保机大理937-1254 太和城云南大理北宋960-1127 东京(今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宋钦宗赵恒南宋1127-1276 临安浙江杭州宋高宗赵构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元昊金1127-1234 会宁黑龙江阿城金太祖完颜
阿骨打金末帝(金昭宗)完颜承麟元朝1271-1368 大都北京注: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8年改国号“元”;)元太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明朝1368-1644北京北京市(定都南京,后迁北京)明太祖朱元璋明思宗朱由检清朝1636-1912北京北京市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溥仪(注: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清太宗于崇德元年改国号“清”;1644年定鼎
中原;清帝溥仪退位确切时间为1912年2月12日,故清王朝终止实际为1912年)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注: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五旗为国旗,蒋介石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夏朝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建立夏朝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如尧老时,把“王”位
禅让给了贤能的舜。舜把帝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有一次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禹死后,益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以后,伯益没有得到权位,反而在民众的拥护下,启得到了权位。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称,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先秦文献记载此事的共同点就是“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字的名义来源学界主要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认为“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唐·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又说,“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
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经历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商朝是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
西周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另:东周赧王时其地亦分为东西二周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
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东周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是指周朝的后半段。周王室东迁洛邑以后到灭亡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国都在镐京时期的西周。东周首位君王为周平王(宜臼),共传25王,历时515年,最后为秦所灭。东周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剩下的诸侯大国继续互相
征战,称为“战国时代”。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今陕西西安),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东周开始。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为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西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其中比较出名是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和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春秋》原本秦代以后已经失传,现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中拼凑的。《春秋》又是鲁国史书的专名。
各国史书有专名的,如晋国史书叫《乘》,楚国史书叫《梼杌》(见《孟子·离娄下》)。鲁国史书专名《春秋》,所以《左传·昭公二年》叙述晋平公派遣韩宣子(起)出使鲁国,看到《易》《象》和《鲁春秋》。不过韩起所看到的《鲁春秋》,一定是从周公姬旦叙起,才能说:“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而现存的《春秋》,才从鲁隐公叙起。隐公父亲惠公以上的鲁国历史原始记载已经完全亡佚。《楚语上》也说:“教之《春秋》”,就是说,对太子,用史书教授他。《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齐诸国都有史书,墨子曾读过中华民族园门票优惠
秦朝
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四年。
秦人是华夏(汉)族西迁的一支。秦之先祖为先贤伯益,伯益乃颛顼后代(注:黄帝[1]正妃嫘祖生二
子:长曰玄嚣、次曰昌意;玄嚣生蟜极;蟜极生三子:帝喾、挥公、大业之父;昌意生一子名颛顼,颛顼有一女名女修;大业之父娶颛顼之女女修,生伯益)。本为古部落首领,舜帝赐姓“嬴”。至夏末,费昌(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商汤御,败桀于鸣条,其后嬴姓世代辅佐殷商,故史载嬴姓多
秦朝皇帝全图(3张)
显。至商末,蜚廉(伯益五世孙中潏之子)、恶来(蜚廉长子,恶来之弟是季胜)父子皆以材力侍纣,后周武王伐纣,败商军,武王亲射恶来之口以泄愤,蜚廉奔霍太山,嬴姓中衰。至周穆王,造父(注:蜚廉次子季胜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其宗族乃为赵氏(注:先秦时代“姓”只是表示来源,多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称谓,“氏”则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称谓),造父侄孙非子(注: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季胜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为周孝王牧马有功,周孝王赐给了他一小块土地秦,让其继续嬴姓的祭祀。后来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
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首都在长安。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的刘邦于公元前202年登基作皇帝,建立了西汉王朝,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汉高祖刘邦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注重恢复发展生产。在国家机构上基本沿袭秦制,但也有所改变。主要是实行君国并行制,使诸侯王的势力难以过多膨胀。在文帝、景帝、武帝治理时期,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封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设刺史来监督和控制地方政权。采用察举、征辟的方法选官,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注重兴修水利、推行新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改革币制,颁布“缗钱令”,增加了国库收入。出现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的“文景之治”和武帝的鼎盛时期。著名的“丝绸之路”,是汉代开辟的由中国通往西亚各国的通商走廊。自西汉中叶以后,西域就归了汉朝的版图,这与西汉时期多次派员通使西域的活动有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儒家公羊学派大师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经他的改造和阐发,成为封建皇权统治的思想基础,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太史公”司马迁写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造纸术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贡献。西汉
时期的医学、数学、天文、历法也都有一定的发展,而且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有了进一步加强。官僚贵族、地主豪强兼并土地、扩展势力的趋势日甚一日,而宫廷之中外戚对政权的把握也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所有这些,加重了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危机。公元8年,王莽取得政权,取代汉朝而称帝,将国号改为“新”,西汉王朝至此结束。
帝系
山西旅游报价(1)汉高祖刘邦(前206-前195) (2) 汉惠帝刘盈(前194-前188) (3) 汉高后吕雉(吕雉未称帝,只是执政,但已经相当于皇帝,这时当皇帝的是汉少帝刘恭和后汉少帝刘弘) (前187-前180) (4) 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窦皇后)(5) 汉景帝刘启(前156-前141) (6) 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 (7) 汉昭帝刘弗陵(前86-前74) (8) 汉废帝刘贺(前74)(9) 汉宣帝刘询(前73-前49) (10) 汉元帝刘奭(音:shì)(前48-前33) (11) 汉成帝刘骜(前32-前7) (12) 汉哀帝刘欣(前6-前1) (13) 汉平帝刘衎(1-5) (14) 汉孺子刘婴(6-8) (15) 汉更始帝刘玄(23-25)(虽然是打败王莽后,但依然定都关西长安,所以也是西汉的皇帝)bulgaria
东汉途牛旅游
东汉王朝(公元
东汉-全图.jpg
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郑众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
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有着很高的成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的外科医生,他创造的“五禽戏”是我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04:29: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836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部落   洛阳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