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往哪里去?

阅读: 评论:0

苏州评弹,往哪⾥去?
数百年来苏州评弹植根于江南城乡⼴⼤听众,依托于市场⽽繁荣。⽽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评弹却在⼀定程度上脱离了⼴⼤听众,在创新的名义下,出现变异乃⾄⽇趋失传。因此,需探索苏州评弹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到研究的路径,如是,新时代江南传统⽂化必定能传承、发扬、光⼤。
原⽂:《苏州评弹往哪⾥去?》
作者 |上海师范⼤学教授唐⼒⾏
图⽚ |⽹络
江南⽂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是⼀个⼗分重要的命题。随着江南⽂化研究的深⼊,对江南⽂化总体特征的认识已⽇益清
江南⽂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
晰,⽐如说敢为天下先的开放开拓精神;理性和智慧;厚重、包容与精致等。历史传承与创新,从整体说,当然就是指保持、发展这些江南传统⽂化的特征。但是江南⽂化是有着丰富的具体内容的,从经济社会到风尚习俗,从⽣活⽅式到⾏为⽅式,具
四川十大景点
在这些我们接体到服饰穿着、器物使⽤、饮⾷起居、书画欣赏、古玩珍藏、戏曲表演、语⾔表达,等等,⽆所不包。那么,在这些我们接触的具体领域⾥,应该怎样处理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呢?哲学有三个终极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往哪⾥触的具体领域⾥,应该怎样处理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呢?
海拉尔疫情
去?这三个维度的思考,关系到如何更好地认识⼈类社会、并解决关于⼈类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在江南⽂化的⼀些具体领域
苏州评弹作为江南⽂化的符号,可以从三个维⾥,要处理好历史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同样适⽤于这三个维度的思考。苏州评弹
度思考:苏州评弹是谁?苏州评弹从哪⾥来?苏州评弹往哪⾥去?从中我们会发现苏州评弹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镇海天气
植根于江南城乡⼴⼤听众
苏州评弹从哪⾥来?评弹滥觞于唐、宋,形成于明末、清初,乾隆年间评弹已趋成熟,如乾隆37年的弹词抄本《雷峰古本新编⽩蛇传》、乾隆刊本《新编重辑曲调三笑姻缘》等,⼀直流传⾄今;有了⼀批知名的评弹艺⼈,如演说评话《隋唐》的季武功、弹词《落⾦扇》的王周⼠、弹词《⽩蛇传》《⽟蜻蜓》的陈遇乾、俞秀⼭等;还有了评弹艺术的经验总结,如王周⼠的《书品·书忌》。此后,评弹盛⾏⾄⼆⼗世纪中叶,是有着深厚历史积累的优秀民族⽂化瑰宝。
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评弹积累起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苏州评话、苏州弹词长篇书⽬,共有⼀百五⼗六部,其中评话七⼗部,弹词⼋⼗六部。已经淘汰的,现在书名都不知道的应该更多。在书场演出长篇书⽬,就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存在形式和⽣存⽅式。评弹的演出场地极简单,村落集市的茶馆设⼀桌⼀椅(或⼆椅)即可开讲。江南⽔乡⽔⽹密布,评弹艺⼈⾏装简单,评话艺⼈只须醒⽊和折扇,弹词艺书⼈则背⼀琵琶或弦⼦即可搭船成⾏。评弹艺⼈在⼀个地⽅演出,根据书⽬,其演出周期少则⼗余天,多则数⽉。传统社会是⼀个熟⼈社会,⼈⼝流动⼩,演毕就要变换场地,⽽且数年内不会再重复莅临。这就是评弹的⾛码头。
马如飞。马如飞重建经过历史的长期发展,苏州评弹是谁的问题也清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苏州评弹出了⼀位重要的艺⼈马如飞
广安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光裕公所,撰《道训》,以确定苏州评弹的艺术功能,要求同道们“牢牢谨记……克⼰复礼”,以“演说忠孝”为基本职志。同治四年(1865),马如飞指定药业中所崇奉之神农、黄帝、伏羲为苏州评弹的三皇祖师。在他看来,“⼤抵药⽯、针砭所不及者,⽆以治之;⼈之妄想⽽不得者,⾮此莫治矣。”也就是说,医家仅治⼈⾝体之病,⽽评弹可以治⼈⼼沦丧的社会之病。马如飞还撰写了《南词必览》,总结评弹的艺术特征是“说法现⾝”,与戏曲的“现⾝说法”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当时有个苏州⽂⼈袁榴为马如飞《南词必览》写了序:“试问普天下⼈毕竟现⾝说法易乎?盖优孟⾐寇,俨然⾯⽬,夫复何难?所难者酷肖其平时之⾏动⽿。⾄于南词中,则信⼿弦歌,随⼼变化,风⽣度上,语语⼊情,可谓神乎技矣。犹如丹青家⼀味⽩描,触⼿成趣,真拔戟⾃成⼀队者也”。到马如飞时,评弹是谁已有了质的规定性了:说法现⾝。说噱弹唱以说表为主。⼀⼈多⾓,跳进跳出,随⼼变化的艺术特征。艺术形象是听众通过“听”,唤起想象,由听众⾃⼰创造的,这正是评弹的魅⼒所在。演戏追求让观众⾝临其境,对说书的演员,只能使听众如临其境。如临其境,是更⾼的艺术境界。
“海派”评弹
苏州评弹艺术随时代变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太平天国战乱为评弹在上海的兴盛提供了契机。苏州评弹在上海的发展有了新的特点:如听众的成分起了变化,农民的⽐重减少,听众的⽂化⽔平提⾼,
⼥听客增多;弹词⾳乐发展较快,流派唱腔增加,借助电台⼤量发展开篇的演唱,男⼥双档的合法化。弹词艺术的发展较快,评话相对滞后;评弹书场改进设施、改善条件,演出增加,上座增加,演员收⼊提⾼,竞争剧烈,推动了艺术的创新提⾼。新编了⼀批书⽬,如评话《刺马》、弹词《杨乃武》《啼笑因缘》《秋海棠》等。表演艺术有提⾼,部分书⽬出现雅化倾向,刻画⼈物趋向细致,“起⾓⾊”技巧发展。
我们既要看到上海城市空间对近代评弹发展提⾼的作⽤,也要看到反⾯、消极的⽅⾯。其实当年评弹“海派”的说法,就包含了过于重噱,穿插多,书⽬缺少“⾻⼦”,卖弄“创新”⽽成为变异,包括重外在的动作⽽忽视内⼼的描摹刻画,因重“⾓⾊”⽽呈戏剧化倾向等等的评价,并不是正⾯的肯定,⽽是有贬意的。
在创新的名义下存在⼀定的变异
苏州评弹的三个终极问题是⼀个整体,它们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不能孤⽴地去看。苏州评弹的基本特征、艺术规律是在苏州评弹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艺术规律⼜规定并制约着苏州评弹往哪⾥去。在这⼀逻辑体系⾥,⽆论在谈第⼀、⼆两个终极问题,还是直接谈第三个终极问题,都指向了对评弹往哪⾥去的思考。⽽对第三个终极问题的思考,必须建筑在透彻了解第⼀、⼆个问题的基础上。前两个问题说到底是属于历史的范畴。论从史出,对评弹往哪⾥去的思考是以史为基础的,是基于对历史资料全⾯、深⼊的把握。这是正确的研究路径,也是艰苦的研究路径。
了解了苏州评弹从哪⾥来,苏州评弹是谁,我们可以进⼀步思考苏州评弹往哪⾥去。数百年来苏州评弹是植根于江南城乡⼴⼤
听众,依托于市场。上世纪五六⼗年代的市场是在计划经济调控下的市场,⽽现在评弹却基本上远离市场。远离市场,也就是远离⼴⼤听众。条件好了,政府给予的补贴多了,却把主要精⼒⽤于评奖得奖。脱离了⼴⼤听众的苏州评弹,优秀的长篇书⽬越来越短,乃⾄⽇益失传。苏州评弹在创新的名义下,严重变异。苏州评弹往哪⾥去?危机重重。
同志指出,“评弹要像评弹”,要“出⼈出书⾛正路”。为历史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向:在保持⾃我,坚守评弹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使艺术上的创新合乎规律,不致于劳⽽⽆功,弄巧成拙;在坚持长篇为主,书场演出为主的前提下,努⼒克服中篇的戏剧化倾向,防⽌苏州评弹的变异;在抢救保护优秀传统书⽬的前提下,努⼒创作⼈民众喜闻乐见的新书⽬;评弹要就青年,但更重要的是要让青年
就评弹,努⼒培育苏州评弹的市场,让苏州评弹焕发强劲的⽣命⼒。
从三个维度探索苏州评弹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具有⽅法论上的意义,推⽽⼴之,⼀切戏剧、曲艺和其他⾮物质⽂化遗产样态,都存在着三个终极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到研究的路径。如是,新时代江南传统⽂化必定能传承、发扬、光⼤。
菏泽市(本⽂为作者在⾸届长三⾓江南⽂化论坛“江南⽂化与长三⾓⼀体化发展”的发⾔)
蓬莱到长岛船票⽂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83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转载,⽂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场。

本文发布于:2023-08-18 15:31: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866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评弹   苏州   创新   发展   艺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