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背景下广东中职专业构建思考

阅读: 评论:0

五大连池旅游攻略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背景下广东中职专业构建思考
作者:***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21期
大理最佳旅游时间是几月份
        摘 要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的印发,全国职业教育纷纷走上培优、提质、强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道路。2020年广东省率先实施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计划,大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优化学校治理体系,面向区域产业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组建专业,实现专业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增強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功能,推动广东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中职学校;产教融合;专业;产业链;岗位;组逻辑
        一、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产业链延伸交叉,跨领域、复合型工作种类越来越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生源多样化、教育信息化、办学国际化等诸多现实挑战。职业教育正从注重外延走向注重内涵、由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和特发展的新阶段[1]。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指引,广东省在推进中国特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计划的同时实施了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计划,确定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专业建设为载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手段,建设80
所左右高水平中职学校,带动全省中职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服务发展能力。
        二、高水平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思路
        (一)中高职对比,明确建设异同
        对比分析高水平高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指引,高职与中职专业建设导向基本类似,高水平高职学校的专业建设指引分四大部分,中职专业建设指引分五大部分,突出了专业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原则,并增加了一项广东特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试点。具体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二)对接区域产业,确定组逻辑
西安旅游门票团购        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专业组建基本条件:一是专业定位准确,对接省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二是专业组建逻辑清晰,内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就业相关度较高,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三是专业特鲜明,行业优势明显,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四是专业建设方案中明确专业的构建必须具有资源相
长隆欢乐世界顺序攻略>上海中心
关性,内至少三个专业有共享合作企业、用人单位、专业课程、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专任专业教师、校外兼职教师。这些指引给学校在专业组建时提供一个明确的信号:专业组建必须按照专业的定位、特、优势、资源等以共享的理念与合作的逻辑来进行组建。
        专业的概念源于经济学领域中的产业集理论,从产业链逻辑看,专业是各专业围绕某一行业产业链而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集,从专业逻辑看,专业是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2]。专业的组逻辑,包括专业与区域产业(链)的对应性、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内各个专业组建构成一个专业的逻辑性等。2019年,徐国庆教授归纳了目前高职教育专业编组通常使用的三种逻辑:一是产业逻辑,即把产业链上的相关专业组织到一起;与产品生产相关的原材料生产与加工、产品制造、产品物流、产品售后服务等专业组织到一起;二是岗位逻辑,即把有工作关系的专业组织到一起,如把物流、营销、商务等相关专业组织到一起;三是内容逻辑,即把课程内容有相关性的专业组织到一起,如把机电、汽车制造、汽车维修三个专业组织到一起[3]。专业的组建以同一专业大类专业按照内容逻辑或者岗位逻辑组建相应的专业是目前高水平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建思路。中职学校则是跨专业大类按
照岗位逻辑的组逻辑进行组建专业居多,广东中高职学校部分专业组情况如表2所示。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第一批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185个立项名单中有105个(占比56.76%)是同一专业大类的专业组;第一批高水平中职学校160个高水平专业中有88个(占比55%)是跨两个以上专业大类的专业组,见表3。广东中高职学校专业的组建逻辑侧重点明显不同,从而反映出中高职学校办学定位差异。
        (三)紧随产业,构建特鲜明专业
        1.紧贴支柱产业,优化专业定位
        广东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内涵建设为重点,专业建设为载体,产教融合为手段,紧密对接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增强服务发展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广东高水平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是对接广东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和新兴产业集的主流技术与岗位,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定位和办学发展规划,按照服务面向匹配产业发展需
求,专业结构匹配产业结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匹配岗位知识技能点,专业教学内容匹配岗位职业标准,专业教学过程匹配岗位生产过程等,通过专业建设构建教师与企业人员互学、教学与应用技术研发互促、学校资源与区域产业资源互用互补的格局[4],实现做实主体专业,做强优势专业,做活紧缺专业,集聚专业优势对接产业链,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
        2.紧跟产业结构,布局专业发展
        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中职学校专业组建及调整的方向。广东省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2019年全省第三产业比重占55.55%,第二产业比重占40.5%,随着高新制造业转型升级异军突起,产业结构呈不断优化的趋势,三大产业对应的专业在校生数比例为2.37∶21.68∶75.95,第三产业的在校生最多,达到65.29万人。全省中职专业布点总数3646个,涵盖教育部专业目录的19个专业大类,其中财经商贸、电子与信息等7个专业大类的专业点数占总专业点数的84.75%。2021年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88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共160个高水平专业,其中装备制造类专业45个,财经商贸类专业34个,电子与信息类专业28个,文化艺术类专业16个,交通运输类专业14个,见表4,这
与全省以第二、三产业发展为主体的现状及趋势较为吻合。2020年广东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发展对全省经济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和对经济社会全局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成长潜力巨大、战略意义突出、附加值高、技术先进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这给职业学校专业构建及调整指引了方向,学校专业建设紧随着这些重点发展产业,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满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3.对接新兴产業,开设新专业
        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的意见》中指出:战略性支柱产业集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和稳定器,对广东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十四五”期间广东重点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学校专业设置应该面向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坚持强专业适应强产业、新行业引领新专业的建设思路进行建设。
        专业开设新专业须依据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情况、区域发展重大战略规划及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调研区域支柱产业、特产业、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向,明晰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需求的人才类型、人才素质要求等,分析区域同类专业招生趋势,熟悉目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和需求。如佛山市加工制造类专业近10年来招生规模稳定,2017年增设目录外专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紧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学生入读意愿比较强,制造业人才需求旺盛,符合佛山是制造业大市的实际情况,见图1。学校在深入调研、论证分析后联合企业就拟新开设专业的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关键岗位能力和关键知识后,校企共同制定对接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外地人进北京最新规定        (四)校企共建,打造高水平专业
        1.校企共建共享,创新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是以行业企业生产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学历教育,依托企业资源,校企共建产业学徒中心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源
泉。如深圳市在罗湖、南山、龙岗等区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多个现代学徒中心,作为深圳工匠培养基地,开展“引企入教”改革,建立市场需求导向的育人体系、产业牵引的专业体系和教育支撑的科研体系。佛山市校企联合在南海狮山工业园建立了“佛山市华数智造产业学徒中心”;在佛山国际车城建立了“佛山市中恺汽车产业学徒中心”等7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现代学徒制公共实训中心,按照“学校+公共实训中心+企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业学徒培训主体融合,产教融合,师资融合,文化融合[5]。这些模式发挥了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大幅度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规格的匹配度。

本文发布于:2023-08-22 06:25: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913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专业   发展   学校   产业   建设   教育   职业   中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