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第2集解说词:中国工业的发轫

阅读: 评论:0

《大上海》第2集:中国工业的发轫
东经121°29′0.02″,北纬31°14′20.38″,是钟楼旗杆的位置。这座曾经的“亚洲第一大钟”,仍是今日上海标志性的象征。
建于汉口路外滩的海关大楼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它历经了四代变迁。
与这座海关大楼一样有名的人是罗伯特·赫德。这张刊登在124年前英国老牌杂志《名利场》封面上的画像,精准刻画了此人的特别之处:内穿西式礼服,外着中式汉服。
赫德出生在北爱尔兰。1854年大学毕业,来到中国时只有19岁,在宁波、广州等地领事馆做了5年翻译。
也是在1854年,英、法、美三国领事迫使上海道台吴健彰签订《江海关组织协定》,规定上海海关由外国人管理。这与上海的租界一样,都是那个年代的标志性事件。
1861年,赫德到中国九年,他做了上海代理总税务司兼江海关税务司,两年后正式成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到1908年回国休假离职,他执掌中国海关47年。正式卸任则是在3年后他去世的时候。这一年,辛亥革命爆发,皇帝倒了。
一个外国人掌控一个国家的海关,长达半个世纪,今天似乎不可想象,但在当时别无他法。
从签订《南京条约》以后的多少年里,偌大的中国竟不到一个真正通洋文的人;海关有其名,没有海关管理制度之实,腐败成风。旅游两天适合去的地方
上海海关档案室实况:这些都是《总税务司通令》,从1861年,大致有七千五百件,它涉及了海关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在里边。
这本1869年的《总税务司通令》中,有份《大清国海关管理章程》,这是一份影响了近代中国海关走向的文献。
在赫德执掌中国海关的半个世纪里,他移植了英国的财务制度和轮岗回避制度;他把行政组织、人事管理以及征税规范都置于一个严格、统一的系统内。
1936年编印的《中国海关人事管理制度》是赫德创立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延续。涵盖了关员录用、升迁晋级、考核考绩等方面的内容。
背靠着深厚的长江流域,有南北海岸线的拱卫,从1864年有统计数据开始,上海已是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心。而这时一个廉洁高效的海关对于衰朽的大清王朝,意义不言自明。到1899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海关税收。
但少有人知道总税收的15%已被留作海关经费。一个多世纪以来赫德的名字总是让中国人五味杂陈,这个名字总是笼罩着近代中国的屈辱阴影。然而真正可悲的是占了清政府财政收入三分之一的海关税收,不是拿来做战争赔款就是作清廷借款赊账的抵押。
上海交通大学当年是由李鸿章授意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如今这些老建筑已是文物了。其实学校门前的这条华山路两边的任何一幢老建筑里都刻着上海的历史。华山路当年不仅由李鸿章批准建造,还有不少他的地产。著名的丁香花园原来就是他的府邸,复旦中学则是盛宣怀当年为他建的李公祠。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由科举入仕途,28岁做了翰林院编修。当太平军兴起,他一改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的积习”,练兵打仗。据说他看见长江上疾驶的机器小火轮惊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今天遇到了烦,这都要做改革。这个改革不是老的方法,龚自珍讲的那个“药方只贩古时丹”,就是说:治理中国只是用古代的方法就能解决了吗?那已经完全不行了。因为李鸿章根据冯桂芬、王韬还有一大批的像马建忠、马相伯,改良思想家的他们的认识,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今天的中国,清朝的中国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李鸿章合肥市景点排名大全1862年到上海。之前的两年里,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占领杭州,威胁到了上海。
太仆寺旗天气预报清廷已无兵可用,只得起用汉人地方武装——湘军和淮军。李鸿章由此率淮军沿江从安庆到了上海。他在十六铺码头上岸。这次他看到的已不是长江上的小火轮,而是黄浦江上停泊着的军舰,那是两年前烧了圆明园的英法联军的舰队。
上海守军是山海关在哪里青岛海水浴场排名3000洋人的“万国商团”和3000中国人组成的“常胜军”,上海士绅和商人出钱,为他们装备了和榴弹炮。李鸿章亲见他们打胜了太平军。
洋兵数千,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真神技也。——李鸿章《上曾相》
李天纲:中国所面临的一个格局,和以前都不一样了,当时大家以为就是太平天国是长毛造反,就好像是另外一次的农民起义,把它镇压完了以后就结束了吗。但是在上海你看到的问题不是这个样子的。
李鸿章为淮军购买了一万支和多门使用26磅的大炮,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炮兵部队。但“自强”的代价高昂:一发英国12磅普通榴弹被索价30两白银;还被要求在租界以外获得更多特权。
李鸿章觉察,以洋人的特权和势力,“难保无他日占据上海”的可能。自负于和太平军周旋的战绩,更因为上海的税收是湘军和淮军的命脉,李鸿章决定“力求自强,不与外国人搀杂”。他平生第一次用了“自强”这个词。
为“学得洋人一二秘法”,李“虚心忍辱”。1863年,他委托洋人在松江城外的一座庙宇里,建“上海洋炮局”。最初50名工人完全手工操作,每天生产炮弹百余发。后来“上海洋炮局”一部随淮军由苏州而南京,改称“金陵机器局”,那是仅次于江南制造总局的洋务成果。
俄罗斯、日本从前不知炮法,国以日弱,自其国之君臣卑礼下人,求得英法秘巧炮、轮
船,渐能制用,遂与英法相为雄长。中土若能加意于此,百年之后,长可自立……唯望速平贼氛,讲求洋器。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李鸿章《上曾相》信1863年
戴鞍钢(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学习西方在当时不是一个很体面的事情,李鸿章还是一个拿来就用的人,他认为洋洋炮有用,那当然我应该用洋洋炮。
李鸿章要引进机器发展军工,但没有人掌握机器背后复杂的知识和技术。于是就在这一年,他奏请朝廷改科举制度,为专攻技术的人才设立科目;奏请设“上海同文馆”,招收14岁以下幼童学习外语和近代自然科学。也许那时他还没想到,真实的科举改革还要等上35年;但“同文馆”获准,李鸿章命冯桂芬担任监院,办学经费由江海关支付。这是上海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后改名“广方言馆”,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精通西文西学的学生。
戴鞍钢:国门被打开,这个是一个非常茫然,因为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世界。然后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就面对着这个陌生的世界,中国应该走向何方。你讲得早一点比如讲林则徐,比如讲魏源这些人,就是我们过去历史学界就是睁眼看世界。但是他们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看到的主要就是坚船利炮。
冯桂芬曾师从林则徐,林称之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1860年在苏州,他与太平军一战而败。流落到上海,被李鸿章招为幕僚。这位晚清的思想家在上海不仅办了学馆,还急切得写出了“汰冗员”、“停捐输”、“变科举”、“广取士”、“采西学”、“制洋器”等47篇文章,成为系统阐述洋务思想的“总纲”。
为“制洋器”,1865年李鸿章在虹口创办江南制造局。虹口划为美国租界后,它迁到上海城南滨临黄浦江的高昌庙一带。今天的制造局路就是因它而得名的。江南制造局占地400亩,工人2000多,机器多为容闳从美国采办。
张忠民(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院):江南制造局是近代中国,也是近代上海第一家大型的机器制造工厂,它是最早的军工企业,它是最早的重工业企业。
江南制造局是“官办”,开支庞大、效率低下,所需的煤、铁、木材等都仰赖进口。最初靠购进洋洋炮,“逐件拆开,仿照配制”。当它1868年成功生产出一种时,竟已过时了。李鸿章下决心招徕人才,自办煤矿、铁矿,修建铁路。
要“制洋器”,还需“采西学”。制造局创办3年后,设立翻译馆,先后聘请伟烈亚力、傅兰雅
、林乐知等传教士,还有近代中国著名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华世芳兄弟,徐寿、徐建寅父子等,翻译西方书籍,总计159种,1075卷。翻译馆成立的第二年,也就是1869年,同文馆并入江南制造总局。1898年又设立工艺学堂,培养工艺技术人才。
历史似乎已遥远。那时的中国虽没有大学和科研机构,但这家为“自强”而生的企业就是在一百多年前诞生了许多个第一——中国第一支步、第一艘机动轮船、第一门钢炮、第一炉钢,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了第一艘万吨轮、第一批巡洋舰、第一架舰载飞机。
在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入海处的长兴岛上,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脉着江南制造总局的历史。150年多年过去了,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到了今天。
巴山大峡谷旅游攻略淮军到上海,李鸿章还担着一件关乎清帝国安稳的大事——漕运。但他陷入了和前任一样的尴尬:黄河淤塞、传统沙船日显落后,加上沿途官吏盘剥,从江南到直隶的漕粮运输已成困局;靠走私发财的美商旗昌洋行开辟的上海到汉口的轮船航线,坐地起价,每吨货物运价25两,往返一次就可买船一条;怡和、宝顺、太古等洋行与旗昌几番角逐,也站稳脚跟,他们包揽了中国沿海、长江乃至远洋的航线。李鸿章又一次想到自强。
长江通商以来,中国利权操之外夷,弊端百出,无可禁阻。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致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李鸿章《上罗椒生书》1863年
1864年,李鸿章奏请建造船厂,并允许华商置买洋船。但一等就是8年。
戴鞍钢:李鸿章是受清朝栽培的,所以他想努力地为这个维护清朝的统治尽力。所以李鸿章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他考虑的首先要保住他的位子。其次他才能做他想做的事情。
8年后,也就是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公局”。这是洋务运动中第一个“求富”企业。但事情总要有人来办。最初李鸿章请了一个亦官亦商的沙船巨富来办,但沙船和洋船是两个时代,请来的人既不能招商,也不会经营,更谈不上与洋行竞争,一败涂地。这就逼出李鸿章尝试“官督商办”。
戴鞍钢:李鸿章想有所作为,一方面解决军工企业的资金问题,一方面想解决洋人在中国的利权,越占越多的问题,这样和买办的想法一拍即合,买办他们自认为我们有本领,我们不一定寄人篱下,又可以自立门户,跟洋人抗争。官督商办,也就是说官方主持,民间出钱出力。
李鸿章的这一应对之道,出自幕僚盛宣怀。
此类创举,责之民办,而民无此力;责之商办,而商无此权;责之官办,而官不能积久无弊。惟有商集其资,民鸠其工,官总其成,而利则官与商、民共之。——盛宣怀《湖北煤厂试办章程八条》1875年
李鸿章请来当时唯一有能力实现商办的人——洋行里的买办:唐廷枢出任总办(总经理),徐润担任会办(襄理),把“招商公局”也改成了“招商总局”。
有意思的是,唐廷枢、徐润和后来加入的郑观应都是广东香山人。香山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买办。唐家村三圣庙的廊间石碑上,字迹模糊但依然可读——
近年新开上海、汉口、九江、福州等埠各路通商,我乡人在诸埠贸易者指不胜屈。——《重修三庙碑》
唐廷枢就是唐家村人,自小在香港接受“彻底的英华教育”,后在港英政府当翻译,又一步步坐上了怡和洋行的总买办。当年的买办尽管风光富有,但也时时忍受洋人对华人的不公。一次,唐廷枢乘坐洋商轮船遇风停泊,发现中国船客的每日饮水量受到船主严格限制,
而船载的羊却可以饱饮。此种经历使他愿意为招商局效力抗衡洋商。

本文发布于:2023-08-24 10:13: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948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上海   海关   江南   洋人   轮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