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图像的爨底下村保护利用研究

阅读: 评论:0

区域治理PRACTICE
基于遥感图像的爨底下村保护利用研究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刘娜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象征着各地浓郁的地域特的古村落的数量也在急速减少。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对古村落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大多研究对象都是针对古村落的景观展示、建筑风格和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北方地区古村落的保护研究的个案剖析较少。因此,本文将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基于遥感图像对其历史的演变及空间分布格局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以期为日后有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爨底下村;遥感;历史演变历程;空间格局传承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S97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0-0184-000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古村落作为文化价值的代表,它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清楚地反映了中国多民族文化传统和中国悠久的历史,它已经成为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对
古村落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大多研究对象都是针对古村落的景观展示、建筑风格和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北方地区古村落的保护研究的个案剖析较少。北京作为首都,它的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金卡”,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伟大见证。根据调查显示,北京市共有9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其隶属于门头沟区有6个。其中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作为具有典型北方特征的传统民居村落,不仅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时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区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家3A级景区等。因此,我们应该响应北京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保护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了促进北京、天津和河北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本文选取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图像对其历史演变历程及空间分布格局的传承保护进行研究,以期为日后有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和规划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所谓历史区域是在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人类聚落,其范围包括历史城镇、老城区、古村落、古城镇等遗迹。而对于农村地区,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中古村落的完整性,所有古村落范围内可能引起社会结构所有变化的工程和活动都要谨慎地进行控制。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宪章》中指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制定过程中,其不仅要考虑到历史城镇的保
护规划,还要制定专门的古村落保护规划、行政策等多种措施来确保整个保护规划的设施落地[1]。Peter LoveII
曾在1997年提出在古遗产保护内容中,不
仅仅要重视单个建筑的保护,还要对建筑的
整体布局、所处的环境、空间结构、历史风
貌都要进行整体保护。并且还提出在对不同
年代古建筑保护前要做好保护规划,规划过
程中要注意古村落整体风貌的一致性,合理
地规划建筑格局和景观设计,同时要注重对
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控制新建建筑或者整
修建筑在高度、外观设计和街巷空间等方面
的设计[2]。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古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
文化名镇名村的评价指标体系、历史文化村
镇具有的形态和演化机制以及著名村镇的保
护与开发三个方面。其中,邵甬在中国历
史文化村镇的特和价值评价的基础上,提
出建立适合横向价值比较和保护过程的综合
评价体系。张艳玲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
价体系的层次,使评价因素的选择更符合历
史遗产的保护目的。在历史村镇演变机制方
面,魏松林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分
析了城郊村落形态特征的差异。对北方泉水
村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了泉水
系统结合的研究方法。胡诗文从宏观角度研
究了GIS中528个著名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
及其影响。以陕西北部榆林地区为例,运
用ArcGIS缓冲区分析多元分析的分析方法,
分析了该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并分析
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
布的影响。在著名村镇的保护与开发方面,
一些学者从古村落的历史沿革入手,提出了
不同区域和规模的保护方案。
三、研究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沈阳故宫门票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斋堂
镇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中,属门头沟区斋堂
镇辖区,该村距北京市区90km,距门头沟区
65km,位于109国道北沟村口6km处,交通
便捷。在明清时代,该村所在地为京西贯
穿斋堂地区西部,东西大动脉最重要的古驿
道,它是京城连接边关的军事通道,又是通
往河北、内蒙一带的交通要道,爨底下村位
于古驿道距离斋堂川(现斋堂)西6km的山
坡地段,其山下为“双石头村”,山上为“一
线天”古道。
(二)自然条件
爨底下村海拔650m,属太行山脉,清水
河流域。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春秋短促,
夏季凉爽,冬季寒冷,为暖温带向温带的
过渡地带。爨底下村的年日照数为2594.1
小时,因此,斋堂地区年平均温度约为
10.1℃,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73mm,土壤为
山地淋溶褐土,含沙砾多土层。该村全村面
积约为5.33km2,北有卧虎山,西有太行余
脉,东有蝙蝠山,南山势如屏障,四面
山环抱,山形奇异优美,具有丘陵起伏、千
沟万壑和景秀丽的地貌特征。村内有山泉,
有充足的日照,良好的自然植被和适宜耕作
的土壤,是一处生态环境良好,适宜耕作和
居住的建村基地,为爨底下村村民的生存与
发展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生
态环境。
(三)社会状况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截至2016年,爨底下村共有74套四合
院民居,住户50余户,共118人。爨底下
村是典型的北方传统村落,村里农田多以山
坡梯田为主,后因退耕还林、天气连年干旱、
旅游业发展等原因,大部分逐渐荒芜。据统
计,在2001年之前,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以
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2001年后,随着旅
游的发展,村民大都从事餐饮住宿服务行业,
目前旅游接待已经成为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
源。爨底下村的主要遗产资源被分为:人文
资源、自然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类。
四、爨底下村历史演变历程
爨底下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以拥有我
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两代罕见的山地四合院
古建筑而著名,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作为典型的北方传统村落,爨底下村依靠得
作者简介:刘  娜,生于1995年,地理学学士学位,文化遗产区域保护规划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空间保护再现。
184
PRACTICE 区域治理
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民,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也对其发展历程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共同构成爨底下村独有的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也为后人撰写出一部有关爨底下村文化的兴衰史。
(一)建村时期
有关于爨底下村的建村伊始一直存在很多传闻。其中,最据考证的便是“爨里安口”的设立。根据明朝
典籍《四镇三关志》中的有关记载得知,“爨里安口”乃是明朝的军事关口,于正德十年设立,此后为增强其军事防御功能,于正德十四年修建古驿道,连接京西和天津关。而爨底下村的地理位置在古驿道的使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朝廷派遣守户韩世宁在此率军驻扎,并令其后人世代为军,有战参战,无战耕田。随着时间的流逝,韩姓这支队伍的人数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了聚落空间形态,由此,爨底下村得以形成。
(二)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战争的平息与古驿道商贸运输的增多,爨底下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开始时的以守关为主的军人转变为以耕田为主的农民和为往来客商提供食宿服务的商户。身份的转变与生机模式的转变奠定了爨底下村文化发展的基调,同时也使得村落的经济得以发展,随着村落规模逐渐扩大,开始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
(三)鼎盛时期
爨底下村在经历了漫长的过度发展时期后曾一度达到繁荣发展时期,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明朝时期
明朝后期爨底下村进行了大规模的房屋建设(后来清朝时期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建设),构成如今由70
余座布局严谨、艺术高超的山地四合院所形成的集自然美、人工美、社会美于一体的聚落环境,不仅体现了爨底下村曾经的富足与辉煌,而且向后人展示了爨底下村独具特的文化风貌。
2.清朝时期
古道历来是商品交易的重要通道。河北的粮食、内蒙古的皮毛,都经爨底下村所在的京西古道运往京城,换回生活所需,京西盛产煤炭,也要经此古道运往怀来盆地。商旅服务业的发展到清代康、乾年间达到鼎盛,爨底下村主要成为朝廷驿站,长城军事防御功能逐渐减弱。
3.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瑞庆堂、瑞福堂等名号流传至今的多家商号和骡马店在村中已有发展,商旅贸易仍然十分兴盛。各类民间手艺人也在爨底下村云集,其中尤以梆梆戏、游庙转灯等民俗艺术为代表。至此,爨底下村农耕和商贸并行发展的模式,使得许多民俗文化得以形成稳定,但此后随着社会的变迁,
新思想在村中得以传播,给当地传统文化的
发展和传承带来了较深的影响。
(四)衰败时期
爨底下村的发展史正如一部跌宕起伏的
文化史,在经历过繁荣发展之后逐渐走向衰
营口白沙湾旅游攻略
败时期:
1.抗日战争时期
自抗日战争打响之后,爨底下村重要的
军事战略位置再次显现,村落曾两次惨遭日
军焚烧,大部分村舍被毁,拥有一百多人的
爨底下村有70余人参加了抗日战争,34人
战死,村子一度陷入断代困境,许多民俗艺
术至此失传,更使爨底下村的发展一度陷入
低谷,爨底下文化脉络的延续也受到了严重
破坏与干扰。
2.新中国成立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交通建设事业
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丰沙县铁路和
109国道的建设,爨底下村村民一直赖以生
存的古驿道失去作用并最终废弃。这一变化
给爨底下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方
面,村落作为商旅驿站的功能丧失了,村
里以商贸服务为主的店铺纷纷关闭;另一方
面,古驿道的废弃割断了村落与外界的联系,
使爨底下村陷入了相对封闭的状态。于是,
爨底下村逐渐变成了一个单纯以农业生产为
主的村落,并就此沉寂。
3.改革开放时期
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以及连年的干旱,
使得爨底下村一带的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
农业种植业受到了沉重打击。面对这种情形,
当地居民纷纷外出务工,致使村内常住人口
锐减,许多房屋因无人居住而倒塌损毁。到
了20世纪80年代,爨底下村村民只剩下不
足30人。这一时期,与外界社会的隔绝造
成了爨底下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缓慢,虽然这
使得爨底下村的经济呈现出了衰落的局面,
但是也在客观上保留了其传统的生活方式与
五大连池
乡村氛围。
(五)复兴时期
1995年,爨底下村村支部书记韩孟亮
提出发展与恢复应以民俗接待为主的旅游业
开始,并第一个办起了村里的民俗旅馆。21
世纪以后,随着村里游客的不断增多,外出
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村,村里人口日益增多,
损毁坍塌的老房子恢复重建,旅游业发展日
益兴旺。直至2003年,爨底下村被列为首
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标志着爨底下
村再次进入了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期。
五、爨底下村空间格局保护与传承
根据爨底下村的村志可得:爨底下村的
布局十分考究地理、水文、气候等风水要素,
整体布局以龙头山为中心,坐北朝南,呈南
北中轴线控制。广亮院位于中轴线最高处,
其余院落沿中轴线两侧依山而建,呈均匀分
布状。此外,爨底下村具有“活化石”的称号,
它不仅记载了古村发展的历史、还保留了先
人建村的智慧和创造经验。因此,基于爨底
下村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珍贵遗产的地位,
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和北京市文物局成立
了爨底下古村保护与开发规划组,并委托北
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原北京建筑工程
学院建筑系编写了《门头沟区爨底下村历史
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组织了对爨底下村
的保护开发工作。那么,在政策制度的保护
下,爨底下村空间格局能否达到最大限度地
保护与传承,本文将基于遥感影像图从以下
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一)自身角度
根据实地走访以及我们所选取的2003
年、2009年、2017年这三年爨底下村的遥
感影像图发现,自爨底下村2003年被列入
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旅游业发展日
益旺盛,游客数量不断上涨。而爨底下村村
民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以达到利于参观、
交通便捷等目的,聚落空间的结构已经与传
统空间结构有较大出入,村落社会经济重心
下移,人口集聚现象凸显。整齐划一的传统
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悄然变化,首先,村口
修建了停车场、公共卫生间、表演戏台等基
础设施,其次,为方便接待游客,斋柏路、
村内巷道具有接待服务功能的院落扩建现象
突出,最后,我们发现爨底下村的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体量、形态及外观形式等相似性被
打破,传统院落全部就地取材,均采用未经
加工的石材或木材,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木质
仿古现代建筑等。
(二)对比角度
双石头村北邻爨底下,西接黄岭西,
南与青龙涧相接,东靠蔡家岭。地处狭沟偏
坡之上,村落分布于河沟两旁,海拔524米,
村域面积5.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6亩,
村落占地4.5万平方米,也拥有许多明清时
期的民居建筑。但在2008年之前,游人经
过双石头村前往爨底下村游览,也极少会有
人进村访古探幽。在2008年之后,双石头
村和爨底下村、柏峪村、黄岭西村共同成立
了“爨柏景区”,并将售票处建于双石头村
东边。因此,双石头村成了进入景区的必经
之路,游客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得到不断
发展。
本文选取与爨底下村相同年份的双石头
村的遥感影像图,并与其做对比发现,双石
头村自2009年开始,村民为满足旅游接待需
求,使用现代建筑材料进行翻新或装饰传统
民居建筑,在传统院落里私搭乱建简易住房,
悬挂塑料顶棚,极大影响了村落的原始风貌
和乡村景观,破坏了村落物质空间遗产的原
丹东旅游景点排名(下转第236页)
185
WISDOM EXCHANGE区域治理
活动,促进社会公众关注、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符合“与绿同行”大赛创办宗旨。
2.一定程度缓解获奖社团经费困境
根据2017年高校环保社团代表座谈会交流情况,我们了解到高校环保社团经费来源有会员会费(一般为每人每年20元)、争取校(院)团委经费支持、校外赞助等几个渠道,因校(院)团委支持经费有限以及外联渠道不畅,高校环保社团开展环保宣教活动普遍以依赖会员会费为主;另据不完全统计,一个高校社团环保活动所需经费区间为300元-3000元。为此,目前“与绿同行”大赛奖金按等次设定为500元-3000元不等,并拟根据宣教成本增加的实际情况逐年微幅提高,从三届“与绿同行”大赛项目结项反馈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获奖团队得到的支持经费基本能满足项目执行需求,个别获奖社团依靠自筹补足。
舟山两天一夜旅游攻略3.一定程度起到引导社团持续发展的作用
“与绿同行”大赛第三届50个获奖团队中,连续参加2-3届“与绿同行”大赛的有24个项目团队,说明“与绿同行”大赛品牌正逐步获得高校环保社团的信任和认可。从三届97个获奖项目的督导执行中,我们发现每个项目团队的核心成员数量普遍在5人-10人左右,有的项目团队是举全社团之力全员参与,通过研究策划方案,争取“与绿同行”大赛的经费支持,根据指导完善方案、推进项目执行和结项展示,“与绿同行”大赛项目的执行有力地加强了社团成员的合作交流。连续三届“与绿同行”大赛的推进过程中,参赛社团在此期间普遍经历了社团换届,但这些团队以执行“与绿同行”获奖项目为纽带,较好地在社团内部实现了“传帮带”,使新的项目负责人、新吸纳的社团会员能迅速进入状态,项目交接不“断档”,并及时主动申报下一届“与绿同行”大赛,持续参与“与绿同行”大赛活动。由此可见,“与绿同行”大赛对凝
聚高校环
保社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三、项目改进方向
(一)项目执行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
从三届“与绿同行”大赛获奖项目执行
情况来看,项目执行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
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社团因
疫情导致项目活动时间延后,但应急预案不
够充分;部分社团结项材料档案管理不规范,
部分未做好发票留存;个别社团负责人因卸
任协会职务导致延时提交结项材料,但未能
主动提出延期申请;个别社团依赖网络搜索
的方式查阅相关环保知识,并未向环境专业
背景的老师请教求证;结项的绩效评估以描
述为主,缺乏量化的衡量指标。
(二)外联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因为项目团队的外联渠道不够广,导致
部分项目“落地”推进难,主要表现为:项
目执行需要社区、学校、乡村、基地等单位
和场所的配合,社团寻符合项目宣教需求
的场地过程中存在协调难的问题,影响了项
目执行进度。
(三)宣教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三届97个获奖项目的线上、线下活动
形式、推广方式等存在一定同质化特征,
尤其在第三届“与绿同行”大赛中,因受
2020年初疫情影响,第三届“与绿同行”
大赛调整为仅征集线上活动方案,大部分社
团采取组织线上宣教、云课堂等形式开展活
动,导致项目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尽管存
在疫情影响的客观因素,但加强同类宣教资
源整合、推进项目团队合作将是未来重要的
发展方向。
四、结语
综上所述,湖北省高校“与绿同行”微
公益环保创意大赛项目通过小额资助项目形
式扶持高校环保社团健康有序发展,在弥补
经费缺乏、改善“换届荒”等问题上取得了
一定实践成效,但在规范项目执行、整合宣
教资源、拓宽外联渠道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
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推进。
(一)建章立制,完善项目管理
进一步开展“与绿同行”大赛调研,广
泛征求高校环保社团、环境教育专家、社会
公众的意见,在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
动制定《湖北省高校“与绿同行”微公益环
保创意大赛项目管理办法》,完善科学合理
的项目质量评估体系,加强项目跟踪督导,
指导项目规范有序开展。
(二)发挥优势,整合宣教资源
用好现有“与绿同行”大赛平台,进一
步优化项目类别设置,引导各高校参赛社团
突出特、打造品牌;结合湖北省中小学环
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美丽中国我是
行动者”环境教育主题实践系列活动等工作
为高校社团进学校、进社区、进基地开展活
动提供协调衔接服务;鼓励高校社团成员充
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高校社团间的合作交
流,整合共享宣教资源和渠道。
(三)借力借智,提升科普专业水准
通过环境、团委、教育等相关部门渠道
开展“与绿同行”大赛专家库推荐征集工作,
邀请环境教育、环境科学、大众传媒、社会
科学等各领域专家学者为“与绿同行”大赛
的项目执行提供专业咨询,评估项目可行性、
审定环保知识准确性,指导完善项目方案,
确保项目高质量执行。
参考文献
[1]刘晓星.高嵘.大学生环保社团
的格局与走向[N].中国环境报,2013-02-
18(004).
[2]聂云,佟玉洁,杨静.大学生环保
社团在高校环境教育的作用探讨[J].理论
研究,2010(10):99-101.
[3]刘笑.高校环保社团志愿服务机制
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
[4]李炎清.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
动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5]赵辉.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
[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上接第185页)
真性和整体性。反观爨底下村,在门头沟政府、北京市旅游局等政府主体颁布多项政策禁止私自更改聚落形态及空间布局的政策管理与保护下,基本保护了具有典型价值的四合院、曲径、街巷、古墙等,其村落的“风水”格局、山地建筑布局、依山顺势街巷肌理、朴素传统的民居特等也被较好地保护并传承下来。
六、结语
传统村落正是因为它具有地域的差异性、民族的多样性、空间格局的独特性、文化的多
元性,才能够成就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书
写出一部荡气回肠的文化史。因此,每个传
统村落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同样对其伤害也
具有不可逆性。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政府的政
策制度是平衡点。只有在政策制度的约束下,
村落整体的风格和空间布局才能够得以维持,
村落空间格局的传承才能与现代消费需求之
间得以平衡。政府应该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发挥其优势,
及时而有效地控制传统村落商业化节奏与方
式,以促进传统村落的积极保护,防止大规
模开发带来的消极效应。此外,政府还应该
着眼于未被列入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村落,
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来致力于传统村
落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林诚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其保
护对策[J].古今农业,2010(2):111-117.
[2]郭欣.水乡型古镇的保护与利用研
究——以湖南省望城县靖港镇为例[D].长
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36

本文发布于:2023-08-24 18:51: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5955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项目   社团   保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