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履约实践调研报告-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

阅读: 评论:0

98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履约实践调研报告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
管    婧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摘  要:  漳州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表演特点,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喜怒哀乐,又能表演一些真人难以体现的动作。它是一种具有高超技巧、精美造型、独特风格、古老艺术的木偶剧种。文章以在分析漳州布袋木偶戏价值的基础上,阐述了表演与雕刻技艺并行的传承体系以及漳州布袋木偶戏现存的问题和反思。
关键词:漳州;布袋木偶戏;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y for T raining Coming Generations of Fujian Puppetry Practitioners
吉林省疫情
——Safeguarding and Fransmission of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
GUAN Jing
黄龙溪古镇(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 has a long thousand-year history, its defining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is the use of fingers and the palm to directly control the puppet during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such control lends itself to lively, lifelike actions which are capable of displaying the full gamut of emotions and physical actions present in a traditional non-puppet opera. Furthermore, it allows actions difficult for human performers to perform. It is an ancient form of highly skilled, elegant and characteristic puppet performance theat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the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performance and engraving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flections of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
Keywords: Zhangzhou; glove puppet opera; safeguarding and transmission
作者简介:管婧(1987-),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E-mail:******************.
漳州布袋木偶戏俗称掌中戏或“景戏”“指花戏”,为傀儡戏剧种之一。其历史悠久,据载“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至今已流传千年。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布袋木偶戏就已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我国台湾省等地,它的表演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木偶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喜怒哀乐,又能表演一些真人难以体现的动作。它是一种具有高超技巧、精美造型、独特风格、古老艺术的木偶剧种[1]
1历史、研究与传承价值推动漳州布袋
木偶戏的弘扬与传播
(1)历史价值。漳州历史悠久,自公元686年建州开始,至今已有1 332年。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唐宋以来漳州的傀儡艺术得到快速发展。据载,布袋戏“源于晋,兴与宋,盛与明”。南宋时漳州木偶戏已相当兴盛,漳州知州朱熹(公元1190年)曾颁文“劝谕禁戏”,“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
掠财物,装弄傀儡”,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我国南部地区及台湾省[2]。
(2)研究价值。漳州布袋木偶戏偶像造型精美,表演技艺精湛,表现内涵丰富,是中国戏剧史和木偶史
中特征鲜明的艺术品种。研究和发展漳州布袋木偶戏,特别是对其历史与现状进行全方位考研,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木偶戏史以及中国戏剧学史,而且可对世界木偶戏史的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弘扬传播价值。1960年漳州布袋木偶表演大师杨胜、陈南田赴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傀儡戏剧节,荣获表演金质奖章,名扬海外,为祖国赢得荣誉。改革开放后,漳州市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出访亚、欧、美、澳、非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受到国外观众以及外国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界第一流艺术”。通过对外交流活动,使传承人了解当今世界木偶艺术的发展状况和创作趋势,有助于进一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同时,扩展剧目创作和传承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在增进交流与友谊中扩大漳州布袋木偶艺术的影响。
2  表演与雕刻技艺并行的传承体系
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性艺术,汇集了各艺术门类的特点,体现出丰富布袋木偶戏的内涵。漳州布袋木偶戏保持着表演与雕刻技艺并行的传承体系,其传承可以追溯至清中晚期[3]。
(1)灵巧生动、出神入化的表演技艺传承。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3派,各有特(后来有人将“牡丹亭”派列入“福兴派”)。
“福春”派创始人是陈文浦,“福兴”派创始人是林鹏。近200年来,至今已传承7代人[4]。代表性的传承人如下所列。
郑福来(1899—1965),“福春”派第三代传人,福建龙溪县(今龙海市)浦园村人。13岁出师,在布袋戏班当乐手,拜名艺人洪和尚学表演,同时向戏班的木偶雕刻师蔡金钟学习雕塑、粉刷木偶技艺,成为漳州布袋戏一位不可多得、全面的艺术家。他表演的布袋木偶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动作灵活、语言风趣。1952年12月他和陈南田主演的《大闹天宫》被拍入中国第一部木偶艺术片《闽南傀儡戏》。
杨胜(1911—1970),福建漳浦县佛昙镇大白石村人,出生于布袋木偶艺术世家,是杨家第三代传人,享有“童子头手”的美称。其艺术继承了“福春”派戏状元杨高金的传统,并吸收了各家木偶戏流派的精华和其他剧种的表演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福建北派布袋戏艺术的杰出代表。杨胜的木偶表演,富有京剧韵味,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舞台动作明快,节奏感强。他尤其善长武打戏和抒情戏。双手能同时表演两个思想、性格截然相反的角。如在《雷万春打虎》这出戏中,他先后操纵5个木偶,创造了5个不同的形象。
陈南田(1914—1980),台湾台南市人。自幼酷爱布袋戏艺术,15岁从台湾渡海到漳州,先跟杨港(“福兴”派第四代弟子)学艺。翌年,正式拜郑福来为师,18岁出师,擅长表演“金殿戏”与“武打戏”。
世界桥梁排名前十名1952年在排练《三打祝家庄》剧目时,他和师傅郑福来将这个剧目由“坐式”改为“立式”的表演,以容纳4位以上演员上场。这一改变推动了布袋戏表演技艺的创新与提高。
杨烽(1951—2003),出生于漳浦佛潭,木偶表演大师杨胜的二子。他继承了木偶世家的一套技艺,为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并为漳州木偶艺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此外,还有陈锦堂(陈南田之子,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导演),庄陈华(国家一级演员),吴光(国家一级演员),洪惠君(国家一级演员)等卓越表演艺术传承人。
扬州住宿宾馆及价格
(2)雕刻技艺的传承。漳州布袋戏的木偶雕刻艺术细腻,人物造型精巧,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具有工艺品的珍藏价值。布袋木偶头造型分为:生、旦、净、未、丑5大类。各大类又分成若干小类,有200多种造型。近代负有盛名的雕刻技艺传承人主要有徐年松家族和许盛芳家族。
徐氏家族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①徐年松(已故),漳州民间著名布袋木偶雕刻家,祖传木偶雕刻世家,是徐氏第五代传人,以徐氏家族“大头旺仔”为特征。②徐竹初,徐氏家族第六代传人,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布袋木偶雕刻家。③徐聪亮,徐氏家族第六代传人,徐年松次子,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布袋木偶雕刻师。
许氏家族的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有:①许盛芳
99
100
剧团尝试使用定型的剧本戏,并增加儿童戏、现代戏和影视剧,这也为今后的木偶戏进校园和利用多媒体渠道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
阳澄湖大闸蟹在哪个城市(2)保护继承传统剧目,创作时代新剧目。历代漳州布袋木偶戏表演艺术家们积累了数以千计的传统剧目,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一笔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发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先后在1953年、1963年两次从社会上招聘十几位文字功力好的知识青年,分别为布袋戏老艺人记录口述剧本,全部用毛边纸行笺抄成,一式3份存档。然后注释、编印《传统剧目选》(龙溪布袋戏)2集;选出8个优秀传统剧目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福建卷)。
此外,在国家文艺方针指引下,从1953年至1965年,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了多位剧作家配合老艺人,不间断地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排演了一批传统剧目。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有:《大名府》《雷万春打虎》《大闹天宫》(1952年由中央电影制片厂拍成我国首部木偶电影片)、《蒋干盗书》《路打不平》《抢亲》《战潼关》。除了上述已拍成电影片的7个剧目外,整理排演的独有传统剧目还有:《画皮》《苏义先生》《卖马闹府》等36部戏,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喜爱。目前已发掘、抄录的传统剧目还有:131部全本戏,81部折子戏,107部连本戏,总计319部1 561本。随着
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演出,创作剧目也紧跟而上,又编演了《拔萝卜》《东山战斗》等26个现代木偶剧。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布袋戏剧本的创作演出,硕果累累,精品叠出,共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铁牛李逵》等创作剧本28本,55部集。
4  后继人才的培养
(1)将传习、教育、演出、培训相结合。成立于2005年,现已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木偶学会,是全国高校中首个大学生木偶学会,分为编剧组、表演组、雕刻组。学会的成立得到了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是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唯一的合作高校,团内庄陈华、洪惠君等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受聘为学会指导教师。学会自成立以来,演出百余场,受益师生及众逾万人。学会依托漳州师范学院鲜明的闽南文化办学特,以“传播中华文化、密切两岸情缘”为着力点,进行了多次文化交
(已故),福建省闽南著名民间雕刻艺术家。他的美术作品木偶头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1989年许盛芳的作品布袋木偶头入选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佳品及名艺人作品展。②许桑叶,许盛芳之女。国家三级舞美设计师。③杨君炜,国家三级舞美设计师,文华雕刻奖得主。④郑莹,国家二级舞美设计师。
3  1949年以来的保护现状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现代发展可从1949年为分界点。1949年之前,漳州地区传统布袋戏班甚多,多是家族式、合伙式生存。艺人主要来自农村,他们利用农闲时间,仅携带简易表演设备,走街串巷,将表演木偶戏作为谋生的第二职业。1949年之后,布袋木偶戏的传承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变。
(1)成立专业剧团,促进保护与传承。1959年成立的漳州市木偶剧团(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现为福建省重点院团、全国十大木偶剧团之一,也是全国布袋木偶戏代表剧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合会中国中心授予“艺术交流漳州实验基地”称号,同时也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示范点”。剧团先后几十次进京献艺,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元首演出,并屡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荣获大奖。剧团曾出访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受到各方高度评价。漳州布袋木偶戏及漳州木偶头雕刻两个项目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团内现有演职人员41人(满编45人,数据为2016年9月调研期间获得),其中包括漳州布袋木偶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锦堂等3人,福建省传承人2人,漳州市传承人4人;漳州木偶头雕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竹初等2人,福建省传承人3人。
职业剧团的成立给布袋木偶戏带来了稳定、固定的表演模式,保障了艺人们的收入,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将木偶戏表演作为第一职业。同时,剧团内大量新人的涌入,为培养后继人才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布袋木偶戏的传承方式由传统的父子、师徒等一带一的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团带班的集体传承方
式,并随着专业艺术院校的创办,逐渐向院校传承转变。这些转变使得布袋木偶戏的传承更加规范化、理论化。此外,为了适应当代的审美要求,
流活动,为促进海峡文化发展繁荣、加深两岸历史与文化认同作出了积极贡献。剧团还与漳州艺术学校(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漳州分校)合作,设立木偶表演、制作专业,培养了百余名专业人才,为剧团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表演人才,现在这些学成的人才已成为剧团骨干力量,进一步充实了专业传承人的队伍。
(2)普及宣传教育。推进木偶戏“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以开放互动的新型方法,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普及宣传,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参与意识,探索体化传承和培养的模式。2013年至今,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每年都会开展惠民演出。通过对剧团2014年、2015年两年的惠民演出情况汇总表进行统计分析后,得知剧团每年惠民演出天数平均约40天,演出50场,演职人员参与近600人次,受益观众逾4万人次,演出队足迹遍布中小学、幼儿园以及村、县文化站,演出剧目多为复排的经典传统剧目如《大名府》《卖马闹府》《雷万春打虎》等,但在面对幼儿园小观众时,剧团会特意上演更适合小朋友观看的《拔萝卜》等现代木偶剧。演出剧目多展现故事性、浪漫性、趣味性,体现布袋木偶戏能人之所不能的特点,如飞天、入地等表演技巧和富有夸张浪漫彩的表演,这些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也更能引起普通观众的兴趣,达到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5]。
除了惠民演出,剧团更在幼儿园、小学设立了木偶兴趣班,以期培养他们自幼对木偶戏的兴趣;更在美术、设计等方面进行着力引导,塑造木偶艺术欣赏氛围。例如,在翔安小学成立了由洪惠君老师以及市文化局曾老师担任指导老师的木偶兴趣班,自2008年开始,10年来培养了一批批小木偶戏爱好者,排演的剧目曾获得文化部星奖、教育部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兴趣班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在小升初的时候也凭借着木偶戏表演的特长,顺利进入了当地较好的中学就读,这样的成绩也让一些原本不支持孩子学习木偶戏的家长们产生了转变,开始全力支持孩子对木偶表演的学习。学校方面也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安排老师精心组织授课。现在,翔安小学木偶兴趣班的同学们,除了每周上课时间参加1~2节木偶训练外,更多的是周末上午在家做完作业,下午就赶到学校进行排练。木偶兴趣班的良好发展,让家长们看到,认真学习一门传统技艺,可以帮助孩子们增加社会竞争力。如今,能够参加翔安小学木偶兴趣班已被看作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班上的同学经过专业老师通过对手型、手指灵活度、语言表达、形体条件以及吃苦精神等方面的考察,选出潜在后继人才。经过几年的学习发展,翔安小学木偶兴趣班,在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翔安小学的通力协调下,克服了重重障碍,成为了学校的“品牌班”,培养了一批批木偶戏潜在后继人才。
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的普及性、公益性演出,以及组织兴趣班学习小组、培训、讲座等形式,走进幼儿园、中小学及大学,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让他们从小接触木偶、
爱上木偶。培养了观众的兴趣爱好,提升了观众欣赏水平,同时增加了剧团表演场次,扩展了演出市场和众多的欣赏者队伍,为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和木偶艺术的普及教育做了大量工作。
(3)示范基地建设。漳州布袋木偶传习所,即布袋木偶戏保护示范点,成立于2010年,设在漳州木偶剧团内,占地2 300 m2,为漳州市布袋木偶戏和漳州木偶头雕刻传承培训基地。2013年以来,传习所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布袋木偶戏专业人士以及业余爱好者来此进行培训交流活动,挖掘、整理了木偶表演艺术大师郑福来、杨胜、陈南田的传统经典剧目,并邀请他们的学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庄陈华、陈锦堂,担任演出、拍摄指导工作,将传统经典剧目拍摄成影视资料进行存档、保护。
此外,剧团还自筹资金建成“闽台布袋戏博物馆”,总面积200 m2,共收集木偶展品1 500件,展品中收藏了清代至明代的名家精品,其中包括68件台湾木偶精品。博物馆从布袋木偶戏的起源、演绎、传承、发展、创新5个方面,展示了闽台布袋木偶戏从创立至今所走过的艰辛、辉煌的历程,充分发挥了博物馆教育、研究、收藏的作用。
5  现存的问题及反思
(1)传承人收入有限,尤其是中青年传承人经济压力较大。虽然政府对剧团有补贴政策,但仍要根据剧团每年收支的实际情况,采用“财政差额补助”标准,对其不足部分给予相应补助,所以政府每年的补
助金额是很有限的。在漳州调研期间,我们与年轻传承人进行了座谈,了解到他们的工资由
101
两部分组成:一是在扣除社会基本保障后领取基本的工资;二是通过参加剧团的演出,领取有限的劳务费。除了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外,许多年轻传承者还属于临时聘用人员,这样的身份不易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艺术的传承中,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员的流动性,对后继人才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
(2)剧目更新渐少,受众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漳州布袋布偶戏的受众多集中在幼儿和老年体,幼儿体主要是被活灵活现的木偶造型和生动有趣的木偶表演所吸引;而老年体则延续了欣赏戏曲的传统,注重的是布袋木偶戏的故事内容和情节。为了更好地培育青少年受众体,漳州布袋木偶戏在继承以武打戏见长的表演特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传统优秀剧目的挖掘和整理,编排时适当加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元素,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尽量满足现代社会审美需求,激发受众的接受活力。
(3)后继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量的训练和枯燥的过程不易使青少年长久坚持。木偶表演技艺的传承分为基本功训练和入戏悟道,对青少年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基本功训练分为手指功和操偶法,布袋木偶是以食指为头部,其余4指分别为偶人左右双臂。人的食指,一般习惯与其余3指靠在一起,连成一体,如果这样套上木偶,偶人的头很容易歪斜。所以在手指功训练之前
要先进行指掌的矫正,目的就是改变人手指的自然习惯,使得食指能自然分离出来,能够单独控制偶人头部的动作,其余4指负责控制双臂。做到自然分离,使得人偶形态完整。矫正方法就是折指和前后压指,只有经过长期的指掌矫正,才能使得人手和人偶融为一体,人偶姿态正常、完整、自然,表演才能生动。保证木偶头正直,肩膀水平,需要表演者食指与中指、拇指之间成90°,还要练习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并排往后压,大拇指倒扣在食指上面的功夫,这些都是必须的基本功,要做好这些动作,没有其他办法,只有苦练。基本功训练是一个相当枯燥、漫长,而且伴随着手指疼痛的艰苦过程,很多孩子难以坚持。此外,为了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习,表演功力的训练只能在课余时间,有时孩子们的训练刚见成效,就会被升学的压力所牵制,难以保证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木偶表演技能。所以,能够培养出的优秀青少年木偶戏后继人才寥寥无几。
(4)木偶戏长期以来遵循传统的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年轻一代的后继人才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传统文化素养,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剧团逐渐意识到培养青年传承人专业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性,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相关技艺课程,发展理论研究,将传统的口传心授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木偶技艺更好地保护传承。同时,强化后继人才文化传承意识,针对青年传承人进行专门培训,提升综合素质。此外,建议当地文化机构启用褒奖制度,开展专门针对年轻传承人的演出、评比等工作,建立后继人才论坛机制,促进更多后继人才迅速成长、成才。总之,只有对后继人才本身的综合素质、技艺水平、社会责任感等进行全面培养、培训,才能使漳州布袋木偶戏得以持续传承。
参考文献
[1]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上、下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2004.
[2]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福建戏
曲艺术丛书:福建戏曲剧种[M].福州:福建省戏曲研究
所,1981.
[3]何绵山.闽台艺术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4]高舒.北调南腔:漳州布袋木偶戏的执守与嬗变[M].广州: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6.
怀柔吃住农家院哪家好
[5]佚名.漳州布袋木偶戏申报书[Z].2012.
102

本文发布于:2023-08-28 13:28: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6013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木偶   布袋   传承   木偶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