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日本

阅读: 评论:0

云南弥勒市旅游必去景点孙中山与日本
班级:历史1301  学号:130201128    姓名:杨海燕
孙中山是近代中日友好的伟大使者,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连接和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也自称是“向为主张中日亲善之最力著”,在长达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先后出入日本16次,在日本驻留的时间累计接近10年,是他整个革命生涯的近1/三亚最好的亲子酒店推荐3,也结交了不少日本友人,而有些友人对孙的革命事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帮助与影响,孙中山毕生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近代化而奋斗,由于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式变化,他不得不长期流亡海外,他曾热切地向国外寻支持者和盟友,他策动的1895年的第一次广州起义,原来寄希望于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的帮助,孙中山把寻求援助的眼光转向日本,是在广州起义失败并经过西游欧、美的经历后,即1897年以后,日本是孙中山求助相对最早的国家。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孙中山转向日本?
吕梁新闻网 首先,从两国地理位置上来说,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近国家,而孙中山的主要根据地还是在华南地区,所以说日本是离孙中山在国内的根据地广州、上海等地最近的一个外国据点,
海运方便,易于国内革命团体的交流联络。
其次,中日两国历史关系源远深长,而且“同文同种”,一脉相通,比起西方白种人来,有较多的感情联系,相对来说容易接触和交流。这对作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孙中山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孙中山看来,中国和日本要紧紧联合在一起,孙中山很早就有中日两国联合共谋亚洲复兴的思想,他认为,“亚洲今日因为有了强盛的日本,故世界上的白种人,不但是不敢轻视日本人,而且不敢轻视亚洲人。所以,日本强盛之后,不但是大和民族可以享享头等民族的尊荣,就是其他亚洲人,也可以抬高国际地位”。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日本的基本态度,尽管在几年前一直以天朝大国自居的中国被旁边这位蕞尔小国在甲午战争中打得体无完肤,没有太大的怨恨甚至嫉妒,反而更多的是震惊转而想法设法地向日本学习。加之日本也确有一部分朝野人士对孙中山及其革命事业抱有友好和同情的态度。所有这些,使孙中山能在留日学生和旅日华侨中建立革命组织,发展革命力量,在日本能够有所作为。
再次,从孙中山个人原因来看,孙中山十分向往“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视其为中国争取独立和解放的典范,可以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成功经验,他曾明确提出:“我们中国要强盛,日
本便是一个好模范”,对明治维新的印象,使孙中山在日后将它与中国革命连接在一起。孙中山坚信学习西方,走日本的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最好办法,因而日本就成为他理想中求助国家。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很快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国内虽仍保存着浓厚的封建残余,但毕竟有政治活动的相对自由,况且日本统治集团为争夺中国,早就有利用中国革新势力的意图,井采取拉拢,收卖的政策。因而,无论康.梁保皇派,还是孙、黄革命派,它都一度加以容纳,允许他们在日本避难。
这个过程中孙中山对日本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纵观孙中山整个革命期间思想变化来看,他的革命思想经确定下来之后几乎一直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由爱国而革命,立志推翻腐败清工朝,来挽救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造成的中华民族危亡的局面。可是他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和态度,却随着局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大体概括出来可以总结为:经历了从幻想、徘徊到醒悟、糙责的曲折过程。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这一过程在孙中山对待日本帝国主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和典型。日本地处亚洲,在历史上和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是发展速度较快的后起帝国主义闰家,只用了三十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欧美列强百年以上的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历史
过程。日本曾是受西方列强欺凌压迫的落后国家,一跃而强大起来,这又易于被落后中国的民族革命家所钦慕。此外,辛亥革命前,满清政府中以那拉氏,李鸿章和袁世凯为代表的实权派比较亲俄亲英,而新兴的日本帝国主义曾利用一切反清力量来为自已排挤西方列强,扩张在华势力的目的服务。上述情况就不能不使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家孙中山,更多地对日本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在孙中山看来,日本能从原来落后状态一变而为与西方列强并立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于日本有“民族主义的革命精神”,在欧风美雨中利用科学新法发展国家”,孙中山甚至天真地认为日本原来的文化比中国低得多,因而中国只需几年时间就可以超过日本。述孙中山的观点虽有可取之处,但却忽略了中日两国国情的不同。然而恰恰是基于这种观点,再加上述的特殊历史条件,就使孙中山长时期内对日本帝国主义缺乏本质认识,充满幻想。
1905年的日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日本战胜,取代了沙俄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南部的地位。当时,一般革命党人对此都缺乏认识,例如章太炎从黄种民族主义观点出发,曾一再在《时务报》七鼓吹“外联日本,以御俄罗斯”吵。孙中山同样认为日本在战争中推翻了“俄国侵略世界之政策,保护东亚领土”,在西方列强欲吞并瓜分中国的节骨眼上,亏得日本“崛起于东亚”激于`义悄”,与俄作战,“得以救中国……日本为亚洲救主矣。”诚然,俄
战败,使一个亚洲国家第一次打败了一个西方强国,在打破“白种人优越”观念,增强中国反对欧美帝国主义的斗争信心上是有作用的。但黄种人的日本帝国主义同样奉行侵略政策,决不是什么亚洲的救星。孙中山对此却缺乏认识,由此可见,孙中山几乎终其一生,始终未能消除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幻想。当然孙中山作为爱国的革命家,对日本帝国主义露骨的侵华行动和对中国革命明显的敌对行为,是有觉察和感受的,所以,在对日本存在幻想的同时,孙中山替屡次向日本政府提出劝告,要求日本不要反对中国革命,放弃侵华政策,对中国采取平等态度。海洋世界门票多少钱一张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者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悄慨和抗议,井促使孙中山的幻想破灭,开始觉悟。“廿一条”要求使过去把日本当作亚洲先觉而予以厚敬的中国民族革命家,开始认识到日本是比欧美帝国主义更为残酷的帝国主义国家。鉴于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之间的矛盲不可调和,故使孙中山对袁世凯承认“廿一条”要求的卖国行径极为愤慨,指出“这是日本制的最强韧的铁锁链来捆中国手脚的。
    孙中山到了晚年,由于得到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终于明确提出废除一切不平等条
约的反帝思想。他于1924年最后一次往返日本途中接见长崎、神户、东京三地日本记者的谈话中,强烈遣责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明确提出这是使中国不能统一,丧失独立的祸根,并反复强调日本必须带头废除不平等条约”。同年,他在改组国民党发表的宣言中,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必须从事反对帝国主义的众斗争。这些行为表明,孙中山已意识到: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就因为过去的斗争没有发动和依靠广大工农众去打破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至此,孙中山才明确赋于他的民族主义以反帝的内容。
佛山南海天气综观孙中山对日木帝国主义的认识及其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孙中山曾经不切实际地以为中国革命可以得到日本政府的赞助,因而长时期内对日本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但无情的现实使他大失所望;转而逐渐采取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方针。从这里可以看出:孙中山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的真正的革命者,并没有因为屡遭挫折而灰心丧气,更没有因受拉拢威胁而屈服退让。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缺乏明确的反帝思想,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草命家共有的致命弱点。对此,著名共产党人蔡和森曾经有精辟的论述:“中国革命的领袖人物(资产阶级的革命领导者一引者)常有许多谬误观念:第一,他们认不清中国的革命运动是殖民地的革命运动,所以他们把中国革命专门做成一种解决`内政’
的运动,他们以为对于帝国主义无须倡言反抗,只要内政肃清,,强邻自然改颜相向。第二,他们误认革命为纯粹的中国事业,与国际没甚关系,他们以为只须用一种政策阻止外国的干涉,中国革命便可成功,只须声明:承认(或不侵犯)一切条约,外国妨碍苹命的举动即可避免。第三,他们常常梦想所谓“友邦”的帮助,换句话说,,极力请求外国帝国主义的帮助,虽然事实上常常证明这种梦想得不到什么益处,但是他们心中总还保留这种想头”。上述分析用来说明孙中山的弱点是恰当的,它表明,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软弱所带来的政治上的妥协动摇,使这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哪怕是最优秀的)即使在革命时也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但绝不能因此而苛求孙中山,因为孙中山终究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要是他不曾表现过这些谬误观念,一开始就对帝国主义认识得很清楚,那倒反而是不合逻辑的怪事。何况孙中山接受实践的教训,到晚年终于觉悟,这正是孙中山区别于一般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之处。
  孙中山先生毕其一生精力将其献之于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事业,在孙中山的努力与争取下,日本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孙很大的帮助,但是限于国家利益及国际形式的变化,这期间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及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 这其中包括国际政策上从争取日本支持转变为联合社会主义俄国。 孙中山因为日本在近代兴起的经验而对民
族主义充满信心, 但是也吸取了日本走帝国主义道路的教训, 希望中国将来能本着“恕道”精神济弱扶倾、平等对待其他民族。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友好的交往,半个多世纪的敌对交恶,最近三十多年的重新友好这三大时期,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是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探讨孙中山和日木的关系,对于了解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对于认识日本近现代历史,开展中日关系史的研究,发展两国友好关系,都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章扬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中的孙中山与日本明治维新.广州社会科学.2004,(5).
2、赵光锐.日本因素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刘学照、方大伦.清末民初中国人对日观的演变.婺源二日游
4、张军民.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思想的再认识.学术研究.2002,(10).
5、段云章.孙中山的革命斗争与日本华侨.
6、陈锡祺.孙中山与日本.
7、杜继东.中国大陆地区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回顾.近代史研究.2005,(3)

本文发布于:2023-09-03 23:34: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6093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