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综述

阅读: 评论:0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近发展起来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在不同形式下旅游业所产生的各种现象,重点放在对旅游者及旅游本质的研究,其次是以人类学的整体观综合研究旅游业与社会、经济、文化及东道国人民和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西方学人类学者研究旅游,主要从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这三个不同视角出发,进行系列研究,形成相应理论、观点。早期的民俗旅游和旅游人类学研究关注以下几个话题:一是旅游对旅游地文化造成的影响,二是介绍西方旅游人类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与中国的个案相结合,三是在旅游视野下探讨少数民族文化认同。这些话题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一直被不断提及。近十余年间,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开始探讨许多新话题,本文主要对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民族旅游、旅游开发和社区参与问题进行了综述。
一、旅游人类学与旅游文化
上海鬼吃面事件
我国学者以旅游人类学视角对旅游文化展示、不同文化的交流、旅游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研究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赵红梅从旅游地区民族文化以及不同游客的角度来探讨旅游业中的文化商品化现象和人类学家所关注的文化真实性问题。颜姿分析了影响广西宾阳炮龙节文化展示的主要因素,提出民俗文化展示的建议。王德刚、周灿和钟小勇等分别探讨了台湾布农族、德昂族龙阳文化文化保护与传承。周星、韩晓兰、周霄和雷汝林等分析了旅游过程中的跨文化交流。何睿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受影响之后的各种变化和表现。宗晓莲和戴光全以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为案例,对节事活动中的文化表达及旅游影响进行分析解读。李四玉从文化涵化、舞台真实性、历史文化再建构与族
认同三个旅游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旅游对东巴文化的影响。郭凌对乡村旅游发展前后的乡土文化变化从结构到解构的过程,最终达到“和而不同”的城乡文化一体进行分析。彭兆荣对旅游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旅游文化”以及相关的问题作一些评述和分析。
二、旅游人类学与民族旅游爱知县
我国学者对旅游学视角下的民族旅游研究主要表现为民族旅游开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陈兴贵阐述人类学研究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廖杨、蒙丽和杨杰、陆盈等分别从人类学角度分析了壮族花山、宝兴县硗碛上九节等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相关问题。龙梅探讨了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这对矛盾的辩证关系,并从实际出发,并提出平衡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三大措施。王萍分析了云南白族旅游开发过程中歌会文化如何得以保护。光映炯和张晓萍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研究了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周俊研究了区域性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吴晓美以性别歧视为视角,结合民族旅游实例,揭示了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现实造成了民族旅游中女性的病理化形象和女性游客的不公平地位。杨毅和张会超依据旅游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档案学视野下各民族文化的过去和现状。何睿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受影响之后,在生活、意识、民族风俗等方面的各种变化和表现。
三、旅游人类学与旅游开发
到日本必买的十大清单
我国学者在基于人类学视角研究旅游开发时主要表现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旅游开发的文化保护和文化真实性研究。姚蕾、周俊满和陈芸先、杨骏杨明华等分别探讨了黔阳古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安周边、洛带镇的旅游开发。钟晓东、张晓萍等分别研究探讨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艾嗣鹏和符彬、张晓萍、撒露莎、刘玉庆和庞辉等分别探讨了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的问题。王茜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以成都龙泉桃花节为例,研究了游客与旅游地居民的关系。冯旭光和崔海洋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研究了现有在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下民族文化传承问题。邢启顺探讨了旅游开发与乡土传统文化重构。
四、旅游人类学与社区参与
我国学者对社区参与的研究大部分是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社区参与模式、利益分配、旅游规划等问题。孙九霞和保继刚以西双版纳傣族园社区为例,通过人类学的调查方法深入分析傣族园的社区参与现状、参与过程、参与方式、参与中存在的利益关系等问题;又以阳朔世外桃源为例分析如何在利益要求多元分化时,处理好与社区、农民、企业和政府等利益主体的关系。李天翼分析了上郎德村以集体分配为形式的社区参与旅游模式。廖杨探讨了广西龙胜龙脊壮寨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卢学爽和王力峰以贺州桂台客家文化旅游示范区案例为例,提出要通过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完善建设社区参与机制和利益公平分配机制。王春雷和周霄从人类学视角初步分析了旅游规划中的社区参与问题。李萍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德夯苗寨为对象,分析了德夯苗寨居民参与
旅游和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并提出适合德夯苗寨参与旅游的模式及相应的参与机制。张娅莉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加强社区能力建设、构建社区居民有效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和创设社区参与决策渠道的建议。
五、其他
除了上述研究外,我国学者对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社会文
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综述
查爱欢
旅游人类学在中国迅速发展,许多学者从旅游人类学视角来探讨旅游这一复杂多维的现象。本文综述了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民族旅游、旅游开发和社区参与等研究,据此提出了旅游人类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研究趋向。
(下转第29页)
27
中一起推出了清迈、青睐、老挝等出境自驾线路。
(二)服务差异化
在整个旅游市场上,旅行社在落地游览以及复杂性旅游线路上有一定的优势,要想保证优势,就一定要提升服务质量和消费体验。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无形的服务,而提供服务的主体主要是导游人员,所以这里主要探讨导游服务的差异化。
导游人员首先要做好规范化的服务,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如不欺诈游客、不强制购物、不随意加点、不索要小费........  真诚、耐心、全心的为游客服务。在此基础上根据游客的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面对儿童团时,导游讲解时要轻声细语,语言尽量生动有趣,不要讲太深奥的内容;在面对老年团时,导游要放慢游览速度。
导游的欢迎词、欢送词不能千篇一律。地接导游在讲解时由自己的风格,提倡导游个性化的讲解。如果只是千篇一律的导游词讲解,游客可能更愿意使用“电子导游”。
(三)营销差异化战略南宫山旅游景点介绍
中小旅行社要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在如今,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所以网络营销是中小旅行社重要营销手段。而且,和其他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具有便捷、直接、费用低等特点。
1、加强网站建设
不少旅行社已经拥有自己的网站,但是很多旅行社的网站界面不够美观,版面设计不够合理,也有不少网站更新不及时,还有些网站支付十分不便捷,在网络时代,中小旅行社要进一步重视网站建设,把网站当成重要的营销渠道。中小旅行社也应该根据淘宝旅游消费者的特点,进行网站和淘宝店铺的产品销售。
2、重视微博、等新兴媒介
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2.75亿,以、易信等为代表的手机即时通信工具的用户数高达4.59亿。同时手机搜索、手机支付、手机购物、手机旅行预订、手机网上银行等手机应用也都有高速发展。
微博营销具有立体化、高速度、便捷性、广泛性等。利用微博可以将产品的文字、图片、视频介绍等高速直接的传播给受众;微博营销无需严格审批,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福州旅行社
中小旅行社也可以设立公共号,利用这些新兴媒介扩大自身影响,争取更多的潜在客户。
(四)管理差异化
树立员工第一的观念,特别是对于工作在第一线的导游人员,要给与更多的关怀。在旺季的时候,不少导游人员都是超负荷工作,旅行社应该多聘请兼职导游减轻专职导游的压力,保证导游人员的休息时间。
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福利,《旅游法》实施前,不少导游都是没有基本工资,有些甚至还要向旅行社买团,中小旅行社要以《旅游法》的实施为契机,按法律规定为导游人员购买社会保险等,进一步完善导游的薪酬待遇。
在淡季的时候对导游人员进行培训,旅行社应与学校等单位或社会机构合作,为导游提供全面的培训机会,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严格、高水平的培训。不少新入行的导游都认为这个行业是吃“青春饭”,所以要让导游人员了解到工作的前景,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员工的满意,就不会有游客的满意。
四、小结
《旅游法》出台后,旅行社发展要更讲究战略性,更强调旅行社的智慧和可持续发展。中小旅行社一定要考虑自身长远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差异化战略是比较适合中小旅行社的一种竞争战略,通过战略的实施,旅行社可以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重塑导游及旅行社在社会上的形象,提高自身效益。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化影响、旅游体验、“主—客”范式、朝圣旅游、导游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刘宇和周建新以广东省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开发为例,分析旅游开发带来旅游地居民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周宵阐述了旅游民俗的概念体系与类型,以及民俗旅游的本质与特征,并从文化变迁、组织重构、角认同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对民俗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陈兴结合人类学相关理论从“文化真实”及“主客关系”等方对“旅游体验”问题面进行深入分析。彭兆荣和李春霞对旅游人类学的“主—客”范式进行了研究。郑晴云和杨慧从人类学视角,透析了朝圣和旅游的关系。杨丽娟提出导游研究中出现旅游人类学缺场的原因。在人类学“人本”的主旨下通过“人—人”研究模式,确立旅游人类学在导游中可以探讨的“导游与游客”、“导游与管理局”、“导游与旅行社”、“导游与媒体”和“导游与导游”5对重要关系是将导游纳入旅游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六、结语
国内旅游人类学起步虽然较晚,存在研究内容还不够全面、研究理论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不够完善等问题,但目前国内的旅游人类学已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论文和专题专注等研究成果也愈来愈丰富。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立足中国旅游实践,积极借鉴西方的理论成果和经验为己所用,加强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的创新,推荐旅游人类学的理论建设,加强旅游人类学对实践的指导。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管理系)
(上接第27页)
广州五星级酒店排行榜29

本文发布于:2023-09-05 17:4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6121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旅游   文化   导游   研究   人类学   旅行社   开发   参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