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阅读: 评论:0

天津九号温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西塘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二十一世纪许多国家把旅游业列为其支柱产业,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旅游业的发展格局也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而古镇旅游作为其中一种特殊的形式,以其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背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立足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古镇已经明确了它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国名经济的关键时期,古镇旅游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旅游外汇收入已成为非贸易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更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并带动了交通、通讯、建筑等行业的发展,刺激和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由于古镇的旅游热不断提升,一些古镇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旅游热潮。节假日、黄金周古镇游更是热门的首选。周庄、乌镇等是江浙一带较为有名的古镇旅游首选之地。一次次报道旅游人数的又一次刷新记录。这对于当地居民、开发商、营销者只是短暂的益处,随着人数的突破限制,古镇环境承受能力也达达极限。长此下去,不仅对古镇的文化、环境都是一次很大的损害,而且最后是古镇居民、开发商、营销者都得不到应该有的利益。现今很多古镇开发都全然不顾环境承载能力,这是非常不利于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古镇旅游应当坚持可持续原则,创造和谐的旅游环境,使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
葡萄牙vs阿根廷益三者的最优配置。这对于古镇研究室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西塘古镇是继乌镇、周庄之后又一崛起的古镇旅游热门之地,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世界历史文名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他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地。由于古镇旅游业的崛起,给古镇本身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有的古镇已经走了“先开发,后治理”的怪圈,西塘也不例外。前些年西塘由于没有被开发还保留自身的原汁原味,如今西塘的环境问题也逐渐不容忽视。从而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加上西塘古镇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跟不上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文化特被同化,古建筑遭到人为破坏等。西塘古镇旅游与保护和古镇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协调好两者的关系,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发展古镇旅游不仅不会带来破坏,还可以增强地方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保护
古迹与环境,促进了西塘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国内古镇旅游发展历史
我国的古镇旅游起源于2O世纪80年代。1984年,陈逸飞先生一幅《故乡的回忆》使得苏州周庄享誉海内外,不仅成功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品牌,更使周庄成为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开拓者。
2O世纪90年代以来,在周庄的示范效应下,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旅游兴镇”之路。浙江乌镇于1999年开始旅游的开发工作,与此同时,西部的丽江大研古镇因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逐渐为游客所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古镇旅游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周庄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000-4000人,周末平均每天7000-8000人次,2002年,周庄接待游客263万人次。乌镇于2001年起正式对游客开放,同年接待游客数达78.9万人次。丽江2002年接待游客约320万人次。
2001年,江南六镇(苏州周庄、同里、甪直及浙江乌镇、南浔、西塘)共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水乡古镇的品牌效应日趋成熟。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和2005年,相继公布了两批共44个历史文化名镇。在这股古镇旅游热潮的带动下,我国各地开始大规模的发展古镇旅游。
(二)国内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在发展得前提下保护,而是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恰当的合理的适度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区域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等。
国内关于古镇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大都是以古镇个体资源、建筑、环境等的研究为侧重点。从一开始研究古镇建筑个体的保护,认识到应该加强古镇个体建筑与周边环境、资源等的共同保护。在随后古镇
旅游稳步发展中,进一步认识到可以利用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发展旅游业。在之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又发现,古镇的旅游开发也有很大价值,最后又在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基础上增加了对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内容。从而在保护的基础上引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以促使古镇旅游合理地稳步发展。
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地区古村落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研究古镇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1)以某个地区为例,从旅游开发现状入手,评述了该地旅游开发的利与弊(惠红,程乙昕,2010;郑骊,2005;王云才,石忆邵,陈天,2007;周彬,董杰,刘庆友,徐永辉,任雪梅,2005)(2)以某种开发模式为例,深度分析古镇旅游开发模式并提供一定建议(张英,2009;职晓晓,2009;熊明均,郭建英,2007;张利民,2006)(3)根据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彩,对该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给予一定规划(陈晟,曹志昌,2009) 文献综述表明: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分别研究了古镇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而对如何深入进行古镇合理开发与发展研究并不多。
除了学者的著作研究逐渐增多,相关的知识理论体系也渐渐丰满起来,以及相关的著作也呈上身趋势。仇保兴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2004)、王云才著《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2006)等。理论著作的进步更是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提供了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成果。
总体来说,我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开始向理论、实践等方面深入研究,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现状、理论、战略、对策等方面逐步完善。目前旅游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应该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国内古镇研究主要分成生态环境可持续研究、经济利益可持续研究、文化价值可持续研究等。
1、古镇生态环境可持续研究
古镇的生态环境是古镇旅游得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古镇吸引游客的重要卖点。当今古镇的开发过渡导致古镇造成了一系列的损害,而对其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刻不容缓。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是指治理古镇脏、乱、差现象,严防由于游客过多造成对古镇的垃圾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视觉污染等,以及在古镇旅游开发中的修缮、重建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不合理的开发及对有损建筑环境原真性的行为进行制止及纠正。如果不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到时环境恶化失去其特,最终将会导致古镇失去市场并失去了其存在意义。先今学者对生态研究只要分为开发方面的研究、保护方面的研究以及治理方面的研究。很多学者特别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并发表了相关的著作。
马宏义(2005)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在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可持续
发展策略中,通过对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生态移动工程,依法保护草
地生态,有效抑制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全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朱祖希(2002)在浙江西塘古镇的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中,根据相关政府的决策,认为水乡古镇应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着其原汁原味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情调和韵并确立“保护老镇,发展新区”观念和思路,并制定出了相成的保护规划。
沈阳疫情紧急通告最新
北京延庆旅游景点陈来生(2004)在江南古镇蓬勃发展的前提下,纵观古今,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热点中的不足,发表了自己对古镇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并提出要关注古镇旅游动机,保护盒营造符合生态要求的旅游环境。
2、古镇经济利益可持续发展研究
古镇旅游业本来就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同时,旅游地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内更是包涵了广泛的利益主体。由此,如何合理界定遗产地与当地居民、旅游者、政府、旅游企业之间的深层关系,如何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和冲突就成为一个刚刚破题而又尚未形成一致性结论的重要课题。
任道丕(2007)根据民居产权问题,以郎岱古镇为例,提出了名居产权“多元化”问题。尽管经济利益不是古民居保护的唯一目的,然而保护意识的产生及保护行为的实施,都与经济利益的驱动分不开,这决定了保护行为与经济利益之问的关系始终是保护的核心问题。在古民居保护中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
规律操作,协调好保护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让每个保护主体共同分享保护酌成果,也是保护策略的重要着力点。李昕(2006)在转型期江南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研究中指出一乡镇政府为将能攻击利益主体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活动。认为自身利益驱动下的乡镇政府就会随着外部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各种古镇保护制度创新活动,藉以有效获取和整合古镇保护所需的各类资源。
三亚网红打卡地
韦浩明(2009)以广西贺州市黄姚古镇为例,进一步分析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与社区和谐机制的构建。文章主要针对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涉及地方政府、开发商、古镇居民、游客等相关因素的协调问题,其关系到古镇旅游业的兴衰成败。开发古镇旅游资源,必须构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利益补偿机制、构建开发商与居民的利益协调机制,形成开发公司与居民的利益共同体。提升居民素养,最终促进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区的建设。
3、古镇文化价值可持续研究
古镇文化是璀璨的五千年华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完整记忆。在对古镇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使其与旅游活动有机的融合,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从而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古镇文化与旅游的最终融合也是人类精神文化享受高度统一的结果。借助旅游利用之手传承和保护博大精深的古镇文化,使旅游利用与古镇文化二者兼具融合,相得益彰。因此,古镇文化价值研究也是
学者研究的重要方面。
华阳古镇张述林、胡科翔(2010)发表了古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途径研究,其中通过对古镇文化、古镇旅游的描述,提出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条件,并提出了一点的融合途径。从而以突显文化的价值,有利于古镇文化和旅游的和谐共进,共同发展。李莎(2009)以上海朱家角为例,提出了可持续视野下古镇文化环境的优化,以上海朱家角的现状分析,深度剖析旅游开发对朱家角物质景观以及非物质景观产生的变化,并为了应对此现象提出了其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相应的对策等。钱永红(2010)以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化”为特质的四川孝泉古镇为例,分析并探讨了该镇旅游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持古镇田园韵味,打造文化品牌,加强规划实施和政策法规保障,走全棉、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安贵臣(2009)也以石塘古镇为例,以海洋文化方面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
二、国外古镇旅游开发的研究进展
众所周知,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令全世界瞩目的,高品位的历史文化景观和身后的文化底蕴,欧洲许多古镇织锦仍然保持着迷人的魅力。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同众多著名的广场和历史街区交相辉映,构成了欧洲独特的城市风貌。尽管欧洲的城市风格各异,特鲜明,但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尽可能地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风貌完整地保存和展现出来,城市也因此而更显神韵。
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扩展的,体系的关键就是立法。在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系列的法规、条例、政令等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相应的规定。并且将保护工作于资金、税收、政府职能、公众参与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为古镇可持续发展做出合理规划。19世纪中叶开始,巴黎的《控制建筑高度、屋顶形式及里面设计的规章条例》在保护传统建筑风貌、保护统一和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英国等国家很早就有政治古镇,激活古镇等思想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想法。
欧洲城市还普遍注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利统一,善于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历

本文发布于:2023-09-05 18:23: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6121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古镇   旅游   保护   发展   文化   开发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