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阅读: 评论:0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1.  默写。
翻开厚重的古诗文书卷,仿佛走进了文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李白的“ ______ ______ [《行路难》(其一)]以扬帆破浪的壮阔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刘禹锡的“ ______ 南京自助游攻略二日游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看淡了个人悲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苏轼的“ ______ ______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突破时空的阻隔,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了美好的祝愿;欧阳修的“ ______ ______ ”(《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趣;周敦颐的“ ______ ______ ”(《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清廉正直的节操。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甲】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
打这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这厮的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节选自《水浒传》)
【乙】
又行不多时,只听得滔滔浪响。八戒道:“罢了!来到尽头路了!”沙僧道:“是一股水挡住也。”唐僧道:“却怎生得渡?”八戒道:“等我试之,看深浅何如。”三藏道:“悟能,你休乱谈。水之浅深,如何试得?”八戒道:“寻一个鹅卵石, pāo在当中。 若是溅起水泡来,是浅;若是骨都都沉下有声,是深。”
(节选自《西游记》)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
______
pāo ______ 在当中
(2) 从复句类型看,【乙】文段中画线语句是 ______ 复句。
A.并列
B.因果
C.转折
D.假设
(3) 【甲】文段中的“这厮”指的是 ______ 。【乙】文段中“是一股水挡住也”中的“水”是指 ______
(4) 依据【甲】【乙】两段文字,简要分析“酒家”与“八戒”的形象有何共同特点。
3.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九年级七班同学设计了“中国茶文化馆”,并安排了与茶有关的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北京时间 11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时间相关话题引起热议。
据媒体报道,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甲】 从项目上说,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从制茶技艺上说,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此外,还包含径山茶宴、赶茶场等相关习俗。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茶种类繁多,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申遗成功只是起点,【乙】 我们还将继续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爱茶、知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1) 【新闻播报】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风景名胜有哪些
①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②【甲】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乙】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 【茶诗探究】茶香悠悠,情韵绵长,芳香常能触发诗人的灵感。下列诗句中与茶无关的一项是 ______
A.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B.爱君高野意,烹茗钓沦涟。
C.北京丰台最好玩的景点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D.牯牛降上幻迷雾,雾里祁红天下奇。
(3) 【广告赏析】前不久,安徽某企业为其“九华红工夫红茶”征集广告语,“佛心、禅韵——九华红”脱颖而出,请你结合链接材料说说这句广告语的创意。
链接材料:九华红工夫红茶选用九华山脉上等高山茶园新鲜嫩芽,经严格加工精制而成,吸取了佛教文化之精髓和山水生态之精华。
4.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读书滋味长
孙仁芳
①“一螺一坐座,二螺走脚皮,三螺无米煮,四螺有饭炊,五螺五花妆,六螺米头全,七螺七挖壁,八螺做乞吃,九螺九上山,十螺爱做官。”儿时,小伙伴们互数手指上的螺和翼,数到谁谁有十个螺,羡慕得不行。我不是十螺,幸好也不是八螺。
②没人相信我是五螺的爱漂亮。刘海短发,穿裙子都会被笑话成男孩穿裙,怎么可能与“爱美”沾上边?最爱的去处,莫过于街口的书店,六平方米不到,两节玻璃柜,各三层。 一沓沓小书排放整齐,垂涎得我举步艰难,小板凳一坐,小手指一翻,不禁喜悦升腾,心中叹道:世间再没有如此美妙的事情了。每天跑去,问这本多少钱?那本多少钱?直问得售书员浑身杀气腾腾,眉宇间险象环生,剑拔弩张,我也终于哆哆嗦嗦,不敢再对其发号施令。遂以低头再仰头的奇怪姿势,从玻璃外窥看封底的定价,再一蹦三跳到父亲,央求给买一本,那副模样,不亚于孩子想买糖果。
③父亲借机教我背诗,背好了便掏钱,也不忘叮嘱:“别让你娘知道。”毕竟是无用的薄书。家里兄弟妹多,就父亲一人辛苦养家。母亲说,每分钱都要用在“砧板”上。
④长大一点,跑远点,是中山路的新华书店。那是段充满书香的童年旧时光,幼小干渴的心灵被那些全开放式的杂书充分滋养,看这本,翻那本,满心欢喜。有时太沉迷,竟忘记回家吃饭。
⑤再后来,谁家有书就跟谁好。班里来了插班生,下课了马上凑过去,直截了当问人家,喜欢看书吗?家里可有藏书否?若有,双目即刻放光,称兄道弟,中午放学直奔她家,午饭亦可以不吃。 六年级时,班里来了个留级生,人高马大,言谈粗鲁,由此猜测她家里没藏书,竟因此排斥人家,哪知人家有的是钱,班里搞图书角,她说捐一本豪华版《365夜》,我立马讨好她,求她先将书借给我看 深圳周边游2日游
⑥少年时,更是在书海里尽情畅游。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闲书,把课本的书皮包在闲书上……也是那时,书越读越厚,琼瑶、古龙、金庸,《孙中山》《伊利亚特》《奥德赛》,等等。一张躺椅、一堆瓜子、一本心仪的书,就是非常兴奋的假期生活。
⑦最佳“损友”闻“香”而至,翻看我的好书,坚决要借走,我未看完,当然要捍卫书权!于是,两个豆蔻年华瘦弱飘逸的“仙女”大打出手。为了看下回分解,满足“欲知后事如何”的饥饿感,我坚决不借。而她也不愿放下。打完架,两人绝交,仅是为一本《书剑恩仇录》。
后来,同学说爱书者不该绝交,硬是把两双纤手搭在一起。由此,我和她又一起骑着单车,在古城绕着大街小巷,分享各类观书后感。共同的爱好,竟然让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⑧曾文正认为,读书若能获取功名当然最好,若没有,在乡下做个教书匠也无妨。我虽没有功名利禄,乃应验了“五螺五花妆”之命理,经营服饰,求得所在行业的精髓,也是书籍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⑨诚如,“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蔡确的《水亭》诗里,那么美妙的观书场景,尽可想象。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开篇引用童谣“一螺一坐座,二螺走脚皮……”并叙儿时趣事,充满了童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引出下文。
B.文章第③段中父亲借机让“我”背诗,背好了便掏钱让“我”买自己喜欢的书,表明他教育有方且支持“我”读书。
C.文章第⑧段写到“我”后来经营服饰,应验了“五螺五花妆”的说法,表现了“我”的迷信思想,同时呼应开头。
D.文章多处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例如“眉宇间险象环生,剑拔弩张”“最佳‘损友’闻‘香’而至”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 阅读文章,以时间为序,完成“我”与“书”相关的情节梳理。
儿时,在街口书店问价,央求父亲买书。长大一点,① ______ ,再后来,以是否喜欢看书、家里是否有藏书为交友标准。少年时,② ______
(3) 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一沓沓小书排放整齐,垂涎得我举步艰难,小板凳一坐,小手指一翻,不禁喜悦升腾,心中叹道:世间再没有如此美妙的事情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六年级时,班里来了个留级生,人高马大,言谈粗鲁,由此猜测她家里没藏书,竟因此排斥人家。哪知人家有的是钱,班里搞图书角,她说捐一本豪华版《365夜》,我立马讨好她,求她先将书借给我看。(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4) 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5) 作者以“读书滋味长”为题,写了生活中的哪些“滋味”?请结合文章概括。
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莫泰酒店材料一:
何为网络暴力?目前尚无明确界定,更多的是从局部角度进行归纳。比如,仇恨言论、虚假消息、暴恐言论等。在互联网时代,对网络暴力作出明晰定义有其必要性,但这个定义必然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变动扩张的概念。
网络暴力这种行为往往由一个人发起、参与人数众多、公众互动频次高、具备跨平台传播等特点,其危害后果不可预测、不可控制,通常伴有侵犯人的名誉、披露人的隐私、侮辱人的尊严等侵权行为。
对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有人认为,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用户在用网过程中忽略了真实的社会身份、道德准则和规章制度,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去引导事件走向;此外,法律层面没有要求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对用户信息发布行为承担事先审查义务,而只能通过事后补救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助长了“网络喷子”“网络水军”“键盘侠”的气焰。
很多情况下,网络暴力蔓延背后存在网络黑产或幕后推手的愿意引导,这也导致了治理的复杂性、紧迫性。以娱乐圈为例,很多场景下粉丝表达极易失控,网络暴力也就随之而来了。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二:
青岛中山公园门票多少钱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网络暴力是网络生态的“毒瘤”。 网络暴力针对个人集中发布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违法信息及其他不友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传播,往往就成了“伤人利器”。有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当事人的姓名、职务、单位等隐私信息被“”,引来了陌生人没完没了的骚扰。有的网民因“信息茧房”,频繁接收片面信息,陷入非黑即白的“骂战”。更为人不齿的是,一些机构追逐所谓“流量至上”,借网暴事件蹭炒热度、推广引流、故意“带偏节奏”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等,这种恶意营销炒作更是毒化了网络环境。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在有的网络暴力事件中,少数网民自以为站在“道德高地”,将网络暴力当成“网络正义”,对他人合法权益随意践踏。特别是一些网民往往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应有约束。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近年来,围绕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的治理,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入
推进,此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本文发布于:2023-09-08 14:41: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6129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网络   暴力   信息   相关   表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