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深度融合促进甘肃乡村旅游发展

阅读: 评论:0

文旅深度融合促进甘肃乡村旅游发展
马婷婷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大力发展旅游业。甘肃省作为脱贫重点省份,让农村和农民搭乘旅游发展快车脱贫致富,文化为内容,旅游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政府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重要决策。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工作理念,甘肃省已着力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全省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甘肃省作为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地形地貌,孕育出了悠久和绚烂的文化,包括丝路文化、黄河文化、佛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古边疆文化、伏羲文化等,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本文将传统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与文化相结合,寻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新兴的国民支柱产业,旅游已从少数人的娱乐方式成为人们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旅游+”成为各行各业创新和发展研究的热点,随着政府旅游和文化部门的归并,“旅游+”文化模式更是成为文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甘肃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受限于西部偏远位置,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困难较大,而甘肃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具有很大的优势。
一、甘肃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和现状
吐鲁番疫情最新消息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到,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2018年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增长25%以上,超过1亿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年增长30%以上,力争达到300亿元。以此为指导,甘肃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小镇;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发展创意农业、特文化产业。经过两年的发展,2019年底《中国·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显示2019年甘肃省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7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约为340亿元,平均花费267元/人次。其中,省内游客是乡村旅游最大客源主体,占比达到88%。2019年7月28日,文旅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共计320个旅游村入选,甘肃有12个村入选,入选总数在全国各省排名中并列第三。甘肃省乡村旅游已成功启动并进入上升发展阶段,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做好全面的旅游规划和产品设计,将文化和旅游全面融合,让甘肃乡村旅游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是政府和行业重点工作。
二、甘肃文化资源优势
2018年10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合并,成立甘肃省文化旅游厅。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工作理念,甘肃省文化旅游厅着力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2018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78.16亿元,同比增长8.9%。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02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 0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和30%。
(一)丝路文化
2014年,丝绸之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公元前202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东西方交流的大门,汉武帝收复河西走廊彻底打开了中西方的互通廊道,自此,开始了中西方2 000年的贸易互通历史,中西方的文明、技术、物产通过甘肃的河西走廊往中原内地不断互通流动,甘肃的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天水等地更是遗留了特有的丝路遗迹和丝路文化。数千年来,河西走廊成为古代面向西部开放的商贸重地,众多的中西文化在此汇聚,西部的游牧民族、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
基金项目:兰州文理学院校级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训计划项目(编号:2018JCQN007)。
作者简介:马婷婷(1984—),女,甘肃天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及旅游产品研究。
和学者在丝绸之路活动,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二)佛教文化
据史料记载,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教已逐渐从印度经西域诸国丝绸之路以及甘肃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甘肃留存有大量的佛教文物古迹,敦煌的莫高窟、张掖大佛寺、武威白塔寺、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无一不应证了佛教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印记。数千年的传承,佛教影响了甘肃人民的信仰、生活方式等,佛教和儒学的融合更是丰富了我国的人文价值观。
(三)黄河文化
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甘肃兰州黄河穿城而过,黄河石林是景泰的著名景点。“黄河号子”成为专属于劳动者的文化符号。《凉州词》《使至塞上》《黄河颂》等艺术文化作品深入人心。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印证了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距今4 800~60 000年前)。大地湾遗址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遗址最下层的早期彩陶文化与世界最早彩陶文化同步,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黄河流域的天水伏羲文化也是我国的开源文化,天水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四)边疆文化
孟加拉工作一年签证费用甘肃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国的西部边塞,这里曾是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之地、商贸集聚地,也是兵家重地,
有灿烂的丝路文化也有悲凉的战事。文人墨客在边关留下了很多文艺作品,如《凉州词》《八声甘州》《酒泉子》《敦煌乐》《使至塞上》《匈奴歌》《从军行》《关山月》《祁连山》等。
(五)少数民族文化
甘肃地形狭长,东接陕西、宁夏,南临四川,西南和北部毗邻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自治区。东西通融的廊道地形形成了多民族汇聚的文化习俗。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有其独特性,如东乡族的手抓羊肉、保安族的保安腰刀、裕固族能歌善舞等。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节庆习俗,是旅游文化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对甘肃乡村旅游的作用
明十三陵被盗过吗(一)有助于甘肃乡村旅游消费体验升级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中国经济驱动从外需转向内需,消费升级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品质旅游的需求市场逐步扩大。文化内容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精神层次。文化和乡村旅游的结合,可以深化乡村旅游产品内涵。“文化体验+旅游”的模式将为乡村旅游产品带来更多创意,产生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如“文化体验+旅游演艺”的产品——《敦煌盛典》就广受游客好评。
(二)有助于带动乡村旅游的宣传效益
乡村旅游的产品因为乡村资源的特定性、同质性,具有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对乡村旅游的品牌塑造、宣传推广产生了阻碍。文化的地域性和多元性赋予乡村旅游产品丰富的内涵,让产品有其自身的文化符号和可辨识度,文化符号能够在城市人中筛选目标客户,易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市场推广,形成鲜明文化特的乡村旅游品牌。
(三)文化价值是判断乡村旅游质量的重要维度文化体现在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都赋予了文化价值,体现出乡村旅游产品的高品质属性,文化内涵越丰富细腻、产品的品质越高,游客的满意度就越高。
四、文化与甘肃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
本文将传统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与文化相结合,寻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一)“吃”文化——味蕾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石家庄旅游景点推荐
在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吃”作为旅游中摄取维持人体日常活动所需营养和能量的行为,并不为旅游产业所重视,游客餐、团餐为主要的就餐形式。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越来越
河北白洋淀简介被重视,甚至成为很多旅客的旅游动机之一。甘肃省乡村旅游中吃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农家乐的农家饭形式,食材就地取材,如野菜、家养鸡蛋、散养鸡鸭等,菜品的设计仅注重味道和食材。此外,吃的环境、吃的安全性、吃的文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马铃薯为例,甘肃省定西地区的马铃薯松软可口,营养丰富,品质上乘,在食品原材料市场很受欢迎,但是在定西地区的乡村旅游中并没有打出“定西马铃薯”品牌。如何赋予马铃薯更丰富的马铃薯文化,让马铃薯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都需要从吃文化上探寻和发展。
(二)“住”文化——品质和舒适的保证
甘肃乡村旅游的住宿绝大部分还是普通的农家乐形式,标准间样式千篇一律,缺乏创意和吸引力,乡村住宿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主要靠农家乐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招揽游客。其大部分游
客为周边游客,以农家乐吃饭为主、住宿体验为辅。而在中国东部发达省份,乡村旅游中民发展良好,充分发挥了民宿依托当地闲置资源,让游客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特功能。甘肃发展乡村民宿较东部地区资源优势不明显,淡旺季差异较大。但是,乡村旅游中农家乐住宿的升级换代是必然趋势,另外,在住宿中融入文化元素是提升住宿品质的必然选择。文化元素依时间和形态属性,可以分为传统有形文化、现代有形文化、传统无形文化和现代无形文化,乡村民宿中应该重点利用和突出传统有形文化和传统无形文化,在民宿的外观装饰、内部装修和陈设方面突出当地特传
统文化,在民宿的名称、待客习俗、礼仪方面呈现当地传统文化。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能营造出民宿的特风格。例如,河西走廊地区历史悠久的丝路文化,可以融入当地乡村旅游的民宿建设中,重现古代商贾流动的客栈热闹景象。
(三)“行”文化——时间和空间的充分利用
甘肃省已全线贯穿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由于甘肃特殊的地貌、地形以及优越的旅游大环线线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驾车旅游甘肃。自驾车分为自驾普通车和房车,房车附带住宿和基本生活设施。由于甘肃地形狭长,景点景区较为分散,游客在路上需花费大量时间,例如,从天水到兰州,需要花费3.5个小时,因此,充分利用路上的时间为游客创造更好的体验价值尤为重要。
首先,甘肃省可以利用高速公路收费站为游客发放或者提供电子导游设备的短期租赁服务,通过语音设备播放甘肃的历史文化故事、发展状况、景区景点、美食文化等信息。其次,要丰富公路休息区休闲文化。目前,甘肃省大部分休息区只提供基本的厕所、便利购物和少部分餐食服务,其服务内容仅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而无其他吸引力和附加值。对此,公路休息区可以在基础功能区的基础上设置休息养生区、体育文化区和美食文化区等,让游客在驾车的疲惫之余,在装修和陈设考究的地方喝到一杯当地特的好茶,能够在健身设施上舒展筋骨,能够吃到当地特的美食、购买当地应季的蔬菜或者水果等,目的是让游客完全放松,慢下脚步,领略当地文化,并为公路沿线乡村提供更多商业
机会。河西走廊的廊道地形非常适合自驾车营地建设。在营地建设上,要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包装和打造,让甘肃文化和营地文化融为一体,吸引更多自驾爱好者的目光。
(四)“游”文化——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甘肃省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等历史文化创造了绚丽的文化古迹和文明遗迹。而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特。景区资源的品级直接决定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程度。文化旅游产品正好填补了自然资源的缺失和不足。
一是利用“文化+旅游演艺”打造视听盛宴。国内的杭州宋城《千古情》、云南的《丽江印象》等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而甘肃在旅游演艺方面的产品较少,著名的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专业演出,剧目已经演出几十年,缺乏更多的产品。
二是利用“文化+庄园”的模式打造乡村旅游主题农庄,将文化主题赋予传统农业,诞生新的文化旅游产品,例如,德国的草莓主题农庄,将农业科普、农业采摘体验、衍生农产品、亲子乐园融为一体,满足了城市人周末和假期亲子、教育、户外体验等多项需求。
三是利用“文化+草原体验”打造少数民族风情区。甘肃的甘南草原和肃南草原居住有回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对此,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少数民族特有的民宿文化、民宿节庆与旅游项目结合,打造特有
的少数民族文化区。甘肃张掖山丹马场具有得天独厚的草场和马场资源,可以和当地的裕固族少数民族文化结合,打造中国的赛马盛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五)“购”文化——带动乡村产业升级
我国消费升级带动整个国内外市场的产品升级,从追求产品的性价比、实用性上升到产品的科技性、文化性、独特性等方面。然而,乡村旅游中的旅游购物发展滞后,有些地区的产品市场甚至空白。旅游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是旅游扶贫的重点模式,乡村旅游产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结合是推动乡村经济的有效模式。传统的乡村产品有原生态产品,如野菜、野果、奇石之类,有生态化种植、养殖的农产品和畜牧产品,还有粗加工的农产品衍生品以及传统手工艺品。这些产品由农户家庭手工生产,产业化尚未形成。
由于传统的产品大部分没有产地优势,难以形成规模,不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将文化元素与乡村农产品、手工艺结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其一,文化可以赋予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丰富的内涵价值,提高商品价值,例如,针对敦煌的李广杏,可以深化和扩展李广的故事,对水果赋予深厚
(下转第156页)
(三)将辽宁传统民间艺术符号与特小镇文化艺术休闲区相结合
将辽宁民间艺术符号与特小镇公共艺术相结合,建设新型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的休闲社区,是特小镇休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贴近生活、民间性是传统民间艺术的特点,这些特点与营造特小镇环境的需要相契合。在小镇空间艺术营造中,尤其在街道景观设计中,可将辽宁民间艺术文化如布艺、农民画、面塑、泥塑、木偶、皮影、刺绣、剪纸、二人转等应用其中,如具体在砖石、瓦片等建材中突出辽宁民间艺术元素。另外,提取的辽宁民间历史地域文化符号也可应用于步行街、小镇广场等公共艺术规划设计中,如地面浮雕可采用民间题材图案铺装等。同时,小镇休闲空间是人们休闲活动的载体,融入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符号,满足人们心理意识的变化和精神生活需求,可促进特小镇创意经济发展。
总之,休闲小镇建设可从单纯追求数量逐渐向更加注重内涵和效益转变。在辽宁特小镇环境建设中,小镇雕塑、公共设施、墙面等设计中借鉴民间艺术元素,可以体现小镇的独特个性和融合性。小镇休闲空间的设计,尤其是建筑的墙面艺术,可融入当地民间传统图式符号,提升居民生活的空间艺术性和归属感,提升小镇形象,丰富小镇景观,满足小镇居民的精神享受。比如在步行街上,塑造反映辽宁民间二人转形象的铜像,将特定的历史风貌和浓郁地域文化记忆融入雕塑中,使人身临其境,雅俗共赏。浓郁的乡土味提升了特小镇休闲空间的文化气息,同时又传承和展示了民艺文化,丰富了小镇居民的生活,成为休闲小镇中非物质形态的因素,满足人们在休闲活动中的精神需求,提高文
化修养和高品位休闲活动的比例。
三、结语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休闲活动已经成为经济活动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辽宁省经过百余年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长,对休闲生活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升。所以在辽宁特小镇建设中,重视休闲产业在特小镇休闲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建立建设各类型、各层次、功能各样的小镇休闲空间,增加体休闲的方式和机会,改变以个人休闲、运动休闲等以简单休闲活动为主的方式。同时,在特小镇建设中构建独特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依托区域历史传统,挖掘当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潜力,因地制宜,体现乡土人情,塑造小镇休闲文化,形成特小镇的文化气质,从文化内涵、产业定位、文化标识等方面开发小镇文创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创造和开发富有地方特的民艺产品,对区域协同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的文化价值;其二,文化可以提炼出产品理念,有助于招商引资,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其三,文化对产品的包装有利于产品推广和宣传,增加产品的销售量,例如,网红李子柒通过宣传乡村原生态美食文化,其销售的相关农产品在网络上风靡;其四,文化价值可以引导乡村购物市场更加规范,让农民
挖掘、传承及发扬当地优秀的本土文化,提升乡村整体旅游环境。
(六)“娱”文化——打造“教育+体验”新模式
霸州娱乐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乡村旅游的娱乐往往依托农家乐。农家乐娱乐项目有打牌、打麻将、喝茶、烧烤、采摘体验等,这些项目缺乏新、奇、特的特点,难以形成人流的规模效应,很难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对乡村经济的整体促进作用较小。
乡村旅游的游客是城市人,而城市人普遍文化素质较高。近年来,到乡村的亲子户外体验热潮突出显示该人对乡村资源教育性、体验性项目的需求,所以在乡村体验项目中要加入文化元素,丰富项目种类,深化项目内涵。例如,乡村春耕季节组织的青少年学习体验营,可以让青少年参与劳动,学习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当地特农产品知识;打造亲子生活体验村和农村亲子社区,“娱”出文化,“娱”出价值。
(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上接第153页)

本文发布于:2023-09-10 19:00: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6160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旅游   乡村   发展   甘肃   产品   特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