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视角下的新农村综合体规划_省略_法_以德阳市新华村综合体规划为例_赵兵

阅读: 评论:0

138
□ 赵 兵,郑志明,王智勇
乡村旅游视角下的新农村综合体规划方法
—以德阳市新华村综合体规划为例
[摘 要]近年来,我国对乡村规划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而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方式,因此有必要开拓新的视角、探寻新的规划方法,将乡村规划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研究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入手,分析乡村旅游的作用,从安居、乐业和文化等方面建立乡村旅游与新农村综合体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在功能布局、景观环境提升、景观环境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四个方面促进其融合的规划策略及方法,并结合德阳市新华村综合体规划案例,阐述这四个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农村综合体规划;乡村旅游;景观环境;功能布局;新华村
[文章编号]1006-0022(2015)02-0138-05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New Countryside Complex Planning From Rural T ourism Viewpoint: Xinhua Village Complex, Deyang City/Zhao Bing, Zheng Zhiming, Wang Zhiyong
[Abstract] Rural planning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hall be integrated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rural tourism, correlates rural tourism and new countryside complex from life, work, and culture, concludes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n functional layout, landscape improveme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indicates their application in Deyang new countryside complex planning.
[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complex,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environment, Functional layout, Xinhua village
0引言
新农村综合体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总结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于2010年9月正式提出的新概念。新农村综合体有别于传统农村新型社区,具有规模大、设施配套完善及产业支撑有力等特点。而乡村旅游以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观光、休闲和度假等旅游活动,能有效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联动,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等。因此,乡村旅游也是新农村综合体产业发展路径的优先选择,两者结合能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德
阳市新华村综合体规
划实践,独辟蹊径,从乡村旅游的视角浅谈其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的有机融合及运用,试图探寻和构建新农村综合体规划的方法。
1新农村综合体与乡村旅游的相关理论梳理
1.1新农村综合体的概念、特点与分类1.1.1新农村综合体的概念
新农村综合体,是指在城镇周边建成的、居住规模较大、产业发展动力充足、自我造血能力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
健全、能初步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
四川省科技厅2012年科技支撑项目(2012SZ005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1NZYQN11、HUST:2014QN17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248)
赵 兵,博士,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志明,硕士,注册城市规划师,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讲师。王智勇,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139
2015年第2期
第31卷1.1.2新农村综合体的特点
新农村综合体是相对于城市综合体而提出的,它不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是一种农村的聚居组织形态,主要有以下特点:村庄间的协同性、居住的集中性、设施的配套性、功能的复合性、产业的规模性、经营的多样性、城乡的融合性和发展的现代性。1.1.3新农村综合体的分类
新农村综合体主要以产业空间分布特征为导向,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聚集单元。因此,新农村综合体可以是以聚居为主的农村新型社区,也可以是以单一行政村下特定产业聚集的村组形成的村组型综合体,甚至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跨村或者跨乡镇,形成多村联合的村村型综合体。
1.2新农村综合体规划
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应当以生产发展和村民增收为核心,以区域空间的合理、高效利用为重点,按照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涉及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交通环境、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新村(聚居点)建设等相关内容进行统筹安排。新农村综合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应当包括区域和新村两个部分。其中,区域部分应达到总体规划的深度,并重点确定综合体的定位、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综合体产业布局规划;新村部分则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
1.3乡村旅游的内涵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它充分利用乡村壮美辽阔的场景、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田园、朴素的村舍祠堂及作坊、生动的农事劳作、鲜活的农副产品等要素,为城市居民提供贴近自然、回归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机会。此外,乡村旅游充分结合乡村文化,如各种民俗节庆、工艺
美术、民间文艺、婚俗禁忌和趣事传说,提升乡村旅游的品味和吸引力。
桂林天气预报7天准确
因此,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互为补充,将文化与现状农村资源要素结合,能有效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增加就业,给当地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乡村旅游的新农村综合体规划
设计策略
2.1新农村综合体规划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思路
新农村综合体规划以推动农村产业
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为目标。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及现代化发展,能够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就业率等(图1)。
2.2新农村综合体规划与乡村旅游的结合策略
新农村综合体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是两种规划类型,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是本文探讨的关键内容。本文从两者的规划内容出发,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打破常规模式,利用乡村规划从业态、形态和设施配套等方面为新农村综合体
1 新农村综合体规划与乡村旅游的关系图
图2 新农村综合体规划与乡村旅游的结合策略框架图
规划提供发展思路(图2)。
2.2.1基于旅游市场分析的功能布局策略
传统规划一般都是从现状分析出发,确定用地功能布局,但这种综合体的规划方法单一,仅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未能使乡村建设与旅游市场相衔接,导致新农村综合体无法提供市场需要的旅游服务和产品,无法真正解决居民的生产就业问题。因此,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应结合旅游市场的特征,明确主要旅游客源市场,策划主要旅游产品和项目,以此为特确定新农村综合体的整体定位,并进行功能布局和用地布局。
2.2.2以打造旅游景点为目标的景观环境提升策略
景观环境提升要结合旅游发展的思路,将景观设计提高为景点设计,新农村综合体规划不能只满足居民的日常使用需求,还要重点兼顾游客的游览需要,做到有景可赏。因此,在景观环境的设计上应充分利用原有资源要素,挖掘乡村特景观,保持乡土景观的原真性、本土性,并适当增加人文景观和民俗活动场地,提高景观环境的可参与性。
2.2.3融合旅游线路设计的道路交通规划策略
旅游线路可分为主要游线和次要游线,按照不同的交通方式,可分为步行游线、观光车游线、自行车游线、空中游线
和水上游线等。因此,新农村综合体道
路交通规划应注重人车分流,将停车设
施与入口相结合。步行游线连接重要景
点、入口广场和村民生活节点等,可结
合田间道路、步行栈道及登山步道等尽
量形成环线,便于游览和观光,而观光车、
自行车游线可结合村庄次干道设置。
2.2.4结合旅游服务配套需求的建筑
布局策略
新农村综合体的建筑设计应以旅游
服务需求为导向,建筑风貌应尽量体现
地域特和乡村特,促使其成为主要
的旅游景点。建筑在功能上需满足游客
住宿、旅游接待、休闲娱乐和商业服务
等需求,故村民住宅经常会混合设计,
即利用住宅形成客栈、民宿等;公共建
筑则可结合生活服务和乡村文化进行设
计。在建筑布局上,可利用围合、半围
合的形式形成院落、庭院和绿地等公共
空间,将居民日常生活空间适当与旅游
生活空间相融合,成为本地居民和游客
的交往空间。
大连好玩的地方排行榜免费
3基于乡村旅游的新华村综合体规划
案例
新华村位于德阳市东部,平原与山地
交汇处,西至建设中的德阳市东一环,北
至规划道路,东南紧邻山体,距离德阳市
中心约7 km,总面积为125.22 hm2。
3.1资源解析
新华村自然条件优良,生态资源丰
富,“山、水、田、村”特鲜明(图3)。
基地地形起伏,东部较高,西部较低,
最低高程为500 m,最高高程为580 m,
高差超过80 m。①山:基地地形起伏,
东侧山体植被茂密,是离城市最近的山
体,是登高远眺、探幽的好去处。②水:
柳林15天天气预报
基地内水体资源丰富,有三处鱼塘相互
贯通。水系不仅能满足农业灌溉及渔业
生产需求,还为营造良好的景观氛围提
供了条件。③田:基地共形成三处集中
农田分布区,与鱼塘结合紧密,是乡村
的主要景观风貌区。④村:基地主要建
设村民住宅,建筑层数为1~3层,建
筑风貌为川西民居风貌,分布在西侧平
坝地区。
3.2旅游市场引领下的功能布局
新华村属德阳市最佳的近郊游憩区,
同时也是成都市最佳的远郊游憩区,是
乡村旅游开展强度较大和频次较高的区
域。当前,以健身、养生、家庭亲子游
和户外活动为目的的周末游、小长假游
图3 基地资源要素分析图图4 功能结构规划图
140
逐渐成为城市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因此,新华村的旅游市场定位为以德阳市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北部
经济区的相关市场,承接周末、节假日甚至平日闲暇市民所需的基础休闲消费活动;项目定位为德阳东部浅山游憩带的重要节点、德阳都市后花园;形象定位为灵秀乡野、东篱田园。规划结合自身资源和市场需求,进行旅游产品策划。规划区将形成以婚庆、培训、拓展训练、公司会议和企业庆典等会所酒店类功能为主的重要旅游产品,特家宴美食、品茗、朋友聚会、休闲和山地自行车健身运动等大众化的基本旅游产品,以及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特旅游产品。
(1)规划区的功能布局以安居乐业、都市休闲为目标。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居民点及配套设施,促进农民安居;整合村域资源,促进片区产业发展,保障农民乐业。规划形成“一轴、两心、多组团”的功能结构,“一轴”即空间发展轴,“两心”即产业服务中心与村民服务中心,“多组团”即村民居住、旅游服务等功能相对集中的各功能组团(图4)。
(2)规划区的用地布局结合功能布局进行安排。根据政府的拆迁安置政策,每户可分配一定数量的商业建筑面积,其中,部分是将居住建筑底层作为商业用途,其余为集中商业,可整体对外招租经营。规划在北侧道路交叉口、水库周围布置了相应的集中商业。居住用地分为三个组团,水体和农田依据现状布置(图5)。
3.3旅游景点塑造引导下的景观环境规划
大慈恩寺简介
规划区形成“一环、八景”的旅游规划结构(图6)。规划充分利用所在位置的资源、景观特,并结合所
在位置的现状景观要素和地形地貌分别形成荷塘月(图7)、大塘梅湾(图8)、花香农居、果添香、颐乐居屋、农耕逸事、
密林探幽和东篱画苑八大旅游景点。各
景区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主要利用现有
水库、鱼塘、山体和农田等要素,融合
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增加旅游设施,形
成特征鲜明的景观特分区(图9)。
3.4旅游线路设计指引下的综合交通
规划
规划主要形成自行车游线、步行游
线和登山游线等旅游线路,增强旅游趣
味性和可选性,同时利用不同的游线形
成大环线和小环线,将各景区景点有效图5 总平面图
图6 旅游规划结构图
图7 荷塘月效果图
图8 大塘梅湾效果图
141
2015年第2期 第31卷
142
串联。游线设计与规划道路网相结合,自行车游线主要结合规划区骨架道路设置,步行游线结合居住组团主干路和田间道路设置,登山游线结合山间小路和栈道设置(图10)。
贵州省旅游十大景点排名3.5旅游服务配套需求下的建筑布局设计
建筑布局在满足新农村综合体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应积极考虑旅游服务功能,并立足于乡村特,摆脱城市行列呆板形式的束缚,可采用大组团、小院落结合的整体布局形式,结合当地川西林盘的布局
特,融入绿道、绿地系统,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传统川西民居能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多为L 型、U 型的布局形式。其中,居住建筑布局结合旅游服务和居民生活需要,形成扩大的围合院落布局形式,增加公共活动场地,以方便开展乡村、民俗和旅游等活动;公共建筑布局需满足居民公共服务的要求,兼顾旅游服务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主要采用商业街、特川西民居院落的布局形式。
居住建筑在设计方面整体采用川西
民居风貌,保留仿木穿斗构件、白墙等主要特征。屋顶灰瓦面与红相结合,以增加建筑活力,反映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建筑户型设计主要满足自住的基本要求,并融入旅游住宿要求,面积较大的户型可形成家庭旅馆。同时,利用退台、挑台等手法,形成阳台、露台等空间,丰富建筑形体,并方便开展室外居住、旅游等活动。
4结语
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成为经济的持续增长点。故本文将乡村旅游的理念融入规划实践,利用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寻求新农村综合体规划的新方法。规划借助乡村旅游的市场基础,提升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丰富乡村旅游形式,从而有效解决新农村综合体的产业发展、农民生产就业、农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等问题,以期为乡村规划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中央同意南京合并马鞍山
[1]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新农
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S].2012.[2]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
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6):757-763.
[3]林光旭,唐建兵.乡村旅游创意策划与
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范高明.新农村政策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对
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4):79-80.
[5]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
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336-339.
[6]张思丽,李明辉,王英,等.新农村建
设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与模式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13(2):55-59.
[收稿日期]2014-12-04;
[修回日期]2014-12-29
图9 整体鸟瞰图
10 旅游路线规划图

本文发布于:2023-09-13 10:05: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6195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旅游   农村   规划   乡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